《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完整篇doc.docx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完整篇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完整篇doc.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完整篇doc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
1.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努力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为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
2.大概了解中国哲学的一些特点:
既是人世的也是出世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3.体会学者散文思路明晰、内涵丰富、说理简明、语言平实的特点。
教学内容:
1.能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能理清全文的段落层次,能说清全文的结构特点。
2.能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3.能充分展开联想联系实际和其他方面知识具体理解人生四种境界说。
教学重难点:
1.联系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
2.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并丰富对人生境界的认识。
3.独立思考、质疑课文,对自己的见解能够做到自圆其说、持之有据。
教学方法:
1.学生默读,熟悉课文内容。
2.教师设计思考题和训练题激活学生思维,深化其对课文的理解,促进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3.教师以漫谈式的讲解提升学生的认识,使之确有所得。
教学设计:
课文题目为人生的境界,这对于开始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高三学生来说,是颇有吸引力的,虽语言平实,但文章的内容比较深奥,所以学生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因此要在教学中贴近生活,联系实际以激发兴趣、搞活教学。
采用练习的形式设计一些题目,把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溶入教学中,而对那些比较深奥的内容,大致了解不深究。
教学步骤:
一、学生默读。
二、寻找信息并归纳整合。
1、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讲什么(是人生的境界吗)?
②请找出全文的主旨句。
③请理清全文的段落层次。
④请说明全文的结构特点。
(提示:
本文的标题是人生的境界,其实它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并非文章论述的主要问题,如果循着它去找主旨句,并以此为标准来划分段落结构,就会走入误区。
其实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讲中国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
因而在完成1.①题时可先完成1.②③题)
①中国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
②首段的第二句便是主旨句: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③第二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讲人生的四种境界。
第八自然段至第十一自然段具体阐述中国哲学是如何帮助人提高人生境界的。
第十二自然段指出中国哲学既人世又出世的特点,它对未来的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④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文为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2.请再找出第2至第7自然段和第8至第12自然段中的关键句。
找出此关键句,不仅是对阅读能力的训练,也为下面教学活动的展开作了铺垫。
第27自然段主要谈人生的四种境界,关键句子是: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前两者是自然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第8一12自然段指出中国哲学既人世又出世的特点,它对未来的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关键句就是:
中国的圣人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
三、重点文段文句语词的解读
1.A、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说贯串了全文,它与人生境界有着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由它而决定了人生的境界。
请问它是哪个词?
觉解。
它在文中共出现了十三次。
B、请在文中找出下面两个语句并对觉解词作出自己的解释。
①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②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地正在做他所做的事。
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觉解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对社会、对宇宙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
2.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①请结合全文给此文段中的宇宙下一定义②这几句话在文章当中的第六段,是对天地境界的阐述。
天地境界具体应如何理解?
①提示:
这几句话在文中的第六自然段,是对天地境界的阐述,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而要读懂这段话,关键在于对宇宙一词的理解。
要引导他们质疑询问,通过自己的研究去解决宇宙这一概论的疑难。
在现今学生的语言系统之中,宇宙一词的意思是指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而文中宇宙并非此义,不是一个自然科学的概念(现代汉语中的宇宙指的是:
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而是一个人文的概念,即天地万物的总称。
古人把四方上下称为宇,把古往今来称为宙。
②提示:
一般人认为,一个人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就已经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了。
但是冯友兰却不这么看,他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还不是一个理想的人,还有比道德境界更高的境界。
在此种境界中的人不仅能尽人伦人职,而且能尽天伦天职,即能事天、乐天。
他深悟人之所以为人之理,尽人之性,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
道德境界中的人,以人性的自觉行人道,而天地境界中的人,是以天理的自觉行天道;这样,天地境界的人便有了更广大的胸怀与更高尚的气节,他的眼光与胸襟超越了现实社会,也跨越了时空。
其心中包藏天地万物、古往今来。
他目光如炬、胸藏风云、纵横捭阖、总揽古今、文理兼融、博学睿智、情怀旷达、人性完善、悲天悯人、思济天下。
如是,则可抵达人生的最高境界而成为所谓天民圣人天之骄子,真正可以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
3.经常听人们用出世人世既出世又人世来形容一些人对待生活或事业的态度,请联系课文中的相关内容,具体解说既出世又人世这一词语的意义。
何谓出世?
有些人坚持并实践着这样的主张:
想要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以寻求最后的解脱。
比如庄子。
何谓人世?
另有一些人,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不愿玄谈,不愿避世,积极用世。
他们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
在出世的人看来,人世者太现实主义了,太肤浅了。
他们也许是积极的,但是就像走错了路的人快跑:
跑得越快,越错得很。
在人世者看来,出世的人太理想主义,不实用,消极。
何谓既出世又人世?
意思是:
既投身到社会里,又能超越人世;有超越人世的渴望又不逃避现实;踏踏实实地做事又不囿于人世(这跟宗教不一样,宗教是一味追求出世,而逃避现实。
也不像西方哲学那样,讲究人世而不能超脱人世。
如中国的圣人孔子、孟子等),置身于社会斗争之中,又以天地境界为自己的人生境界,意识到自己是宇宙中的一员,是天民,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这就是既人世又出世的表现。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2-
2.大概了解中国哲学的一些特点,如它既是人世的也是出世的,它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3.体会学者散文思路明晰、内涵丰富、说理简明、语言平实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联系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
2.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并丰富对人生境界的认识。
3.独立思考、质疑课文,对自己的见解能够做到自圆其说、持之有据。
教学方法:
1.学生默读朗读,熟悉课文内容。
2.教师设计思考题和训练题激活学生思维,深化其对课文的理解,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3.讨论交流,开拓思路。
4.教师以漫谈式的讲解提升学生的认识,使之确有所得。
教学设计:
理念
课文的题目为人生的境界,这对于开始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高三学生来说,是颇有吸引力的,但文章的内容比较深奥,语言又平实,所以学生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在学术概念上兜圈子,那样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方能激发兴趣、搞活教学。
至于课文内容,有些应该吸收消化,用来丰富和充实自己;若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有些似有可商榷之处;有些比较深奥的,大致了解即可,不必深究。
要求学生全面地透彻地理解课文,既无必要,也难以做到。
不可脱离课文,也不可拘泥于课文,可以把思考和讨论延伸到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上去。
步骤
一、学生默读朗读
二、归纳提要
1.请找出全文的主旨句。
2.请理清全文的段落层次。
3.请说明全文的结构特点。
这三个问题相互关联,可以放在一起考虑。
文章的标题是人生的境界,其实它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并非文章论述的主要问题,如果循着它去找主旨句和段落结构,就会走人误区。
本文主要是讲中国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
首段的第二句便是主旨句。
第二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讲人生的四种境界。
第八自然段至第十一自然段具体阐述中国哲学是如何帮助人提高人生境界的。
第十二自然段指出中国哲学既人世又出世的特点,它对未来的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文为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4.请再找出第二至第七自然段中的关键句。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找出此关键句,不仅是对阅读能力的训练,也为下面教学活动的展开作了铺垫。
三、重点解读
1.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说贯串了全文,它与人生境界有着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由它而决定了人生的境界。
请问它是哪个词?
觉解。
它在文中共出现了十三次。
请依旧下面两个语句对觉解词作出自己的解释。
①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②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地正在做他所做的事。
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觉解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与社会、宇宙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
2.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
请联系生活实际解读文中的这句话。
示范:
一名儿童趴在地上现看草间的昆虫,一名昆虫学家也同样地俯伏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
一名房产商在建造一楼群时对部下说:
等楼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记住是我把原来的一块荒地变成了一群高楼。
另一名房产商也在建造一楼群,他对部下说:
等楼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为一块荒地变成了一处景现而感到高兴。
显然,儿童是顺着本能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而昆虫学家则是在进行观察和研究,是在为社会的利益做事,属于道德境界。
第一个房产商是功利境界,而第二个则是道德境界,尽管他们的语言表达仅有细微的差别。
3.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请结合自己的成长体验谈谈对此话的理解。
提示:
今天的青少年正处在精神贬值、道德滑坡的社会环境之中,这决非理想的成长环境。
在一个充满功利刺激和诱惑的社会中,人的自然属性会受到刺激而充分显露,而要做到富有精神的追求就比较困难了。
在过去突出政治的年代,精神曾被抬到吓人的高度,虚幻为海市蜃楼,这是一个极端,而现在又走向了另一极端。
让学生谈成长体验,就是要使其明白在生活中不可随波逐流,而是要有汲取人类一切宝贵精神财富的博大襟怀,并用它们来养育自己、充实自己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4.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
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
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这是课文中的精彩之笔。
请用辩证的观点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引出一点为人处事的哲理。
示范:
《荀子》中有一句话:
涂之人可以为禹。
(路上随便哪一个都可以成为像禹那样的圣人。
)
课文中的这段话就是对这一哲学思想的演绎。
崇高寓于平凡,平凡蕴含崇高。
追求崇高要从平凡甚至琐屑的事情开始做起,崇高的境界往往体现于日常细节之中。
一个没有权势和财富的人可以是圣人,而一个居高位者或巨富者也可能是一渺小之人。
是追求内心的觉解,还是注重外在的表演?
这也是需要我们认真思索的。
在今天这个注重包装的时代,很容易作秀于外在形式而忽略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小结:
通过对一个词语和三处文句的解读,我们也许可以认识到人生境界的获得,需要对客观世界和自我的认识有一个升华。
当一个人有了哲学的觉解之后,他才可能对所做的事情赋以不凡的意义。
四、发散训练
1.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哲学上的觉解使他们的行动和生活有了道德的意义,使他们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
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这样的志士仁人,请列出一些这样的人物,同时写出浓缩了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例: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示范: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林觉民为天下人谋永福
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诸葛亮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
谭嗣同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们的人生境界已如一道道风景,或雄奇,或峭拔,或清逸,或壮美,或险峻
2.请按照例句的句式续写一句。
例句:
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述,留一部经典巨著给后人,这种身陷逆境却有所作为的举动,是一种奋发的人生境界。
示范:
焦裕禄带领群众,治沙治贫,为一方百姓谋利造福,这种身居要职却视人民为父母的行为,是一种壮丽的人生境界。
查文红只身离家,义务支教,让一群乡村孩子沐浴春风化雨,这种身处贫寒却施爱于他人的做法,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五、研究质疑
1.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平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这几句话在文中的第六自然段,是对天地境界的阐述,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要引导他们质疑询问,而且最好通过自己的研究去解决疑难。
提示:
要读懂这段话,关键在于对宇宙一词的理解。
在现今学生的语言系统之中,宇宙一词的意思是指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而文中宇宙并非此义,不是一个自然科学的概念,而是一个人文的概念,即天地万物的总称。
古人把四方上下称为宇,把古往今来称为宙。
这样来看,课文也就不难理解了。
具有天地境界的人的眼光与胸襟超越了现实社会,是跨越时空的,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皆包藏于其心中。
他目光如炬、胸藏风云、纵横捭阖、总揽古今、文理兼融、博学睿智、情怀旷达、人性完善、悲天悯人、思济天下。
如是,则可抵达人生的最高境界而成为所谓天民一圣人。
2.如果说上面的质疑是为了准确深入地理解课文,那么下面的质疑则带有商榷的性质。
课文把人生境界分为四等,请问其中的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是否存在交叉的情况?
这样的划分是否完全科学?
文中说: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文中又说:
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有功利的意义与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这两者恐怕并不像不相容的水与火一样,而往往是相融的。
而且,西方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说:
每个人为自己的利益做事比他故意为社会做有道德意义的好事对社会贡献更大。
应当如何来理解这些问题?
提示:
估计对于以上问题,学生是有话可讲的。
不必要求大家在交流讨论中能达成共识,只要做到激活思维、深化认识即可。
对于行为功利性的承认,对于个人利益的尊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同时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违背人性而追求所谓思想道德的纯粹,对个人来说难以做到,对社会来说则会导致虚假不实之风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4-
同学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那么,作为一个生活在新年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又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呢?
让我们先来看看哲学和哲学家对人生的看法。
二.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
字芝生。
河南唐河人。
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
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
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
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
40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
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三.预习检测:
1.选词填空:
①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②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③中国哲学总是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
A.程度严肃趋向B.程度严格倾向
C.水平严肃倾向D.水平严格趋向
2.作者所认为的哲学的任务概括地说是什么?
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提示:
作者认为中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也就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哲学要使人觉解道德原理,从而达到道德境界。
哲学要使人了解宇宙,从而达到天地境界。
1.作者划分人生的境界其依据是什么?
分为哪几种境界?
提示:
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的;分为自然境界(一种蒙昧状态,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功利境界(心胸狭隘,他做事只知道对自己的功利意义)、道德境界(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事事讲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义)和天地境界(心目中有宇宙的整体,他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是自觉的天民,是圣人,他与宇宙同一。
四.文意概括:
(板书)
人生境界哲学任务
宇宙宇宙意义天地境界圣人教人了解宇宙
社会道德意义道德境界贤人授人道德原理
自己功利意义功利境界
没有意义自然境界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五.语句研读:
1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哲学不也是一种知识吗?
为什么说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
注意知识前面的定语,说的是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关于实际的知识。
而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宇宙观的理论形式,它的任务在于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而不在于增加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实际的知识。
2.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觉解是什么意思?
这一句意味着没有这种觉解,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为什么意义的有无决定于党解与否?
看有关的句子可以理解觉解的意思。
上一句说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倒数第二段中说:
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
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觉者,悟也,就是觉悟,明白。
觉解,就是觉悟,了解。
说对于他有没有意义,说的是,主观上不认识,觉解不到某种意义,就是处在无明状态,那么事情对于他来说,就没有某种意义了。
3.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后面一句说,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这就是说,他单有利己的动机,至于行为的社会效果,他是不想的,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
有害,不道德;有利,说明他并非不道德。
这里所说的利己的动机,跟损人利己还是有区别的。
4.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低级的是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这两等人心都不坏,至多是做事对于他没有意义,或者只有功利意义,但是社会上有人道德败坏乃至违法犯罪,他们的人生境界作何解释呢?
文章说,功利境界中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这句话也意味着还有一类人是不道德的、只有生活在道德境界的人,他的行为才能真正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
只知道功利意义,只知道利己,很容易滑到损人利己、损公利己的地步、功利境界中人是容易分化的。
5.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难道惟有道德境界中人才了解社会的存在,而功利境界中人连社会的存在也不了解吗?
所谓了解社会的存在,是在一定的意义上说的,那就是了解社会的整体利益,了解他人的利益,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意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自己也应该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6.儒家所提倡的正其义不谋其利,将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冯友兰先生又将这一套奉为道德境界的要义,是否合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是把义和利结合起来,求得二者的一致才现实?
这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儒家义利观的影响。
义与利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是集体主义。
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集体主义是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
义,归根结底,就是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相互关系的原则,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
而这种服从是在两种利益发生矛盾时的要求。
在两种利益一致的情况下,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结合起来,也是义。
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认为正其义就绝对不能谋其利,反而使某些人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口是心非,导致人格分裂。
还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说得合情合理:
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币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7.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这里所说的宇宙是个什么概念?
还有宇宙的利益,又是一个什么概念?
说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这就是,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既包括人类社会这个整体,又比人类社会大得多。
即使只说地球吧,社会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