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29154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遵义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贵州省遵义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贵州省遵义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贵州省遵义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贵州省遵义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省遵义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贵州省遵义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遵义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州省遵义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贵州省遵义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五校期中联考试卷

高一历史

(考试时间:

60分钟;满分:

100分)

第Ⅰ卷

本卷共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汉、唐、明都有过大规模强制迁徙富豪的事情,涉及数万人,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

权势再大的官僚地主,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的土地就被全部没收。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

A. 土地私有权实质上没有保障                                B. 土地不允许买卖

C. 迁徙富豪是整顿吏治的主要手段                         D. 土地经营权完全自主

2.据史料记载,某一朝代在耕犁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了称作江东犁的工具。

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对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该朝代是( )

A. 春秋战国                  B. 汉代                 C. 唐代                  D. 宋代

3.《周礼·考工记》记述了一套营建国都的规制: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车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此规制中“左祖右社”的布局(   )

A. 体现了家国同构与家国一体                                B. 确立了森严的宗法等级序列

C. 消除了贵族世袭继承的矛盾                                D. 标志着王权已初具神秘色彩

4.关于秦汉一统,黄仁宇认为统一的地理基础也不容忽视。

他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专辟一章“土壤·风向·雨量”,指出黄土、黄河、风向和雨量等都是支持中央集权化大一统的要素。

下面与他的观点相呼应的看法是(   )

A. 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历史发展走向                   

B. 战国诸侯以农立国、相互竞争

C. 气象因素无法解释民族国家形成                       

D. 古代文明都以大河为中心,推行重农政策

5.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许多历史著作都突出地加重了对南方社会发展进程的记载。

《晋书》记载有关江南水利兴修之事,《宋书》备载北方人口南迁和侨立州郡的情况,《隋书》极言扬州之盛,称丹阳“埒(音liè,意,同等、相等)于二京,人杂五方”,《通典》记载了江南漕运对于关中的重要性。

这说明(   )

A. 北人南迁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                             

B. 江南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

C. 历史著作带有时代特点的印记                             

D. 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历史真相

6.中国古代流传有“湿耕泽锄,不如归去”“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且溉且粪,长我禾黍”等谚语。

这些谚语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

A. 精耕细作           B. 男耕女织             C. 注重把握农时         D. 注重使用肥料

7.下表为文献中有关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

由此可以推知(   )

A. 土地的交易活动受到法律保障                             

B. 赋税沉重加剧了土地买卖行为

C. 唐代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                             

D. 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8.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

这一记载可以用来研究(   )

A. 古代官营手工业     B.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C. 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D. 古代家庭结构的变迁

9.元代为了便于强制征调工匠服役,将工入专门的“匠藉”,称为匠户。

明代与元代的不同在于匠户不须永远在官府服役,可以轮班进行服役,不服役期间离开作坊,甚至可以纳银折抵服役。

这种变化(   )

A. 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B. 巩固了小农经济主体地位

C. 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                                    D. 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10.“它加大了风量,提高了风压,增强了风力在炉中的穿透能力。

这就大大地提高了生产能力。

足够大的鼓风能力,足够大的炉子,是炼出生铁的必要条件。

”材料中描述的“它”出现在(   )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D. 明清

11.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

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

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 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B. 来自西方工业化产品的冲击

C. 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D. 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12.宋元时期主要港口政府都设有专职外贸管理机构—市舶司,负责管理、征舶税、收舶货。

政府还制定了《市舶则法》,规定商人出海贸易必须先提出申请,经市舶司批准,始能成行。

外国商人领取市舶司颁发的“验符”或其他官方凭证方可从事贸易活动。

可见宋元时期(   )

A. 政府注重规范海外贸易                                       B. 强调内外贸易平衡

C. 开始设立对外贸易机构                                       D. 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13.觐璋是西周时期诸侯参加重大典礼,觐见周王时,必须携带的物品。

觐璋的价格是贝币十八朋,折合十田(“田”被作为计量单位,并能与贝币进行折算)。

由西周青铜铭文的这段记载可推知(   )

A. 王室衰微逐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B. 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C. 商业有所发展存在土地买卖现象                         D. 分封制崩溃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14.明淸之际,在经济发达的徽州地区,“古者右(中国古代多以右为尊)儒而左贾,吴郡或右贾而左儒,盖诎者力不足于贾,去而为儒;赢者才不足于儒,则反而归贾。

”这表明(   )

A. 徽商重义轻利诚信经营                                 B. 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松动

C. 社会价值取向变化            D. 工商皆本思想成为主流

15.据考证,秦汉时期维持一日两餐生活,上午用餐大致在9点左右,下午用餐则在15点左右。

直到汉末,曹操享用“一日三餐”都是尊荣。

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甚至四餐。

据此可知汉代以后(   )

A. 古人健康水平呈上升趋势                B. 社会大众物质生活更为丰富

C. 各地区贫富分化现象减轻                D. 农民普遍贫困现象愈演愈烈

16.“城市”是当今人们所熟知的名词。

实际上,今天人们眼中的“城市”与古人眼中的“城市”并不完全相同。

《说文》中载:

“城,以盛民地。

”“市,买卖之所也。

”这表明,二者的主要区别是(   )

A. 政治经济地位不同    B. 占地范围与规模不同   

C. 古今城市功能不同     D. 城市的繁荣程度不同

17.宋代文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

“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通晓不绝……盖都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

”材料所反映出宋代城市商业的特点是(   )

A. 坊市界限不复存在                          B. 宋代取消了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

C. 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度                 D. 市分散在城中,形成街市

18.“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形成上述观念的根源(   )

A. 重农抑商政策           B. 资本主义萌芽            

C.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 君主专制制度

19.中国古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主要是因为(   )

A. 统治者的雄才大略                         

B. 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安危

C. 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D. “民本思想”和“农本思想”的影响

20.明清时期,山西祁县一带流传着“有儿开商店,强如坐知县”“生子可作商,不羡七品空堂皇”的谚语。

这表明(   )

A.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 经商可以迅速致富

C. 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D. 当时已经形成地区性的商帮

21.虽然明淸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但有确切证据表明,直到19世纪初,中国海外贸易都是顺差,中国仍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对国际贸易有着重要影响。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中国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白银大量流入    

B. 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且传统手工业水平高超

C.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保护,重农抑商的推行    

D. 明清时期政治稳定,文化对周边地区辐射力大

22.马克思曾这样评价中国“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1/3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从经济角度看,马克思主要抨击清政府(   )

A. 地丁银制度和闭关政策                                      B. 重农抑商和闭关政策

C. 放宽民间设厂限制但又严防死守                         D. 单纯器物变革而拒绝体制革新

23.“在中世纪的时候,欧洲人开始大量购买亚洲的辣椒、丝绸和其他物品。

然而,1400年后变得不那么容易买到。

”美国历史教科书中这一记述其目的是想论证(   )

A. 欧洲人口的迅速增长                                          B. 亚洲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 开辟新航路的必要性                                          D. 亚洲是世界贸易的中心

24.美国学者费雪提出了著名的货币数量方程式,即“PT=MV”(分别代表价格、交易的商品总量、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

在T比较稳定时,该方程式能够用以解释(   )

A. 新航路开辟后的商业革命                                   B. 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C. 新航路开辟后的价格革命                                 D.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衰落

25.《大国崛起》中呈现了一张16世纪末开往东方的葡萄牙商船的运货单,运货单上显示船上装载了热那亚的平绒、佛罗伦萨的绯布、伦敦的棉布和荷兰的亚麻布。

材料反映了当时(   )

A.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