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28286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0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ICU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ICU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ICU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ICU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ICU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ICU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docx

《ICU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ICU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ICU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docx

ICU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

ICU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

为保障受血者安全,开展合理、科学输血,提高输血风险意识、安全意识,特制定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一、输血严重危害定义:

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

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副作用、经血传播疾病等。

二、输血严重危害的分级及临床表现

美国血库协会(AABB)将输血反应程度分为5个级别,依次为轻度、中度、重度、危及生命和致死。

主要探讨了9种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介绍如下:

(一)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1、1级(轻度):

输血后体温在38-39℃之间,或输血后比输血前增高1℃;不伴有其他症状。

2、2级(中度):

输血后体温比输血前增高1以上且输血后温度在39-40℃之间;不伴有其他症状。

3、3级(重度):

输血后体温比输血前增高1以上且体温度>40℃之间;持续24h以内,不伴有其他症状。

4、4级(危及生命):

输血后体温比输血前增高1以上且体温度>40℃之间;持续24h以上,不伴有其他症状。

(二)过敏反应

1、1级(轻度):

出现一过性的局部皮肤潮红或皮疹。

2、2级(中度):

出现局部皮肤潮红或皮疹,出现荨麻疹,伴有呼吸困难。

3、3级(重度):

出现支气管痉挛症状和体征,有或无荨麻疹,且出现过敏性相关性水肿和(或)血管神经性水肿,或出现低血压;需要肾上腺素类药物进行治疗。

4、4级(危及生命):

出现过敏性休克。

5、5级(致死):

患者死亡。

(三)炎症性反应

1、1级(轻度):

轻度寒战和(或)发冷,有或无发热,可伴有轻度不适。

2、2级(中度):

中度寒战和(或)发冷,有或无发热,不需要使用镇痛剂。

3、3级(重度):

出现严重或持续的寒战和(或)发冷;出现低血压,可伴有寒战或疼痛;但无过敏症状。

4、4级(危及生命):

出现休克反应(如酸中毒,生命器官功能受损),有发热、发冷,可伴有寒战或疼痛;但无过敏症状。

5、5级(致死):

患者死亡。

(四)过敏反应合并发热

1、1级(轻度):

轻度过敏反应合并任何级别的炎症反应(发热)。

2、2级(中度):

中度过敏反应合并任何级别的炎症反应(发热)。

3、3级(重度):

重度过敏反应合并任何级别的炎症反应(发热)。

4、4级(危及生命):

危及生命的过敏反应合并任何级别的炎症反应(发热)。

5、5级(致死):

患者死亡。

(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

1、1级(轻度):

无症状,仅X线片可见(正面像双侧肺浸润);

2、2级(中度):

肺部症状,X线片可见(正面像双侧肺浸润),室内空气氧饱和度>90%,无循环超负荷或心力衰竭的症状。

3、3级(重度):

肺部症状,X线片可见(正面像双侧肺浸润),室内空气氧饱和度<90%,无循环超负荷或心力衰竭的症状。

4、4级(危及生命):

威胁生命,需要换气支持,无循环超负荷或心力衰竭的症状。

5、5级(致死):

死亡。

(六)低血压(包括ACE抑制素相关的低血压)

1、1级(轻度):

血压改变,无其他过敏性和(或)细胞激素症状;不需要介入性治疗。

2、2级(中度):

血压改变,无其他过敏性和(或)细胞激素症状;需要短暂的(<24h)液体补充或其他疗法。

3、3级(重度):

血压改变,无其他过敏性和(或)细胞激素症状;需要持续的(>24h)治疗,没有持久的生理影响。

4、4级(危及生命):

休克(如酸中毒,生命器官功能受损)。

无其他过敏性和(或)细胞激素症状。

5、5级(致死):

死亡。

(七)溶血(免疫性或非免疫性)

1、1级(轻度):

溶血的唯一实验实验室证据(如间接胆红素过高、升高的AST、LDH)。

2、2级(中度):

红细胞破坏及血红蛋白减少o或增加不够,不需要另外输血治疗。

3、3级(重度):

需要输血或介入治疗(如类固醇)。

4、4级(危及生命):

溶血的严重影响,(如肾衰竭、低血压、支气管痉挛、紧急脾脏切除)。

5、5级(致死):

死亡。

(八)输血相关败血症

1、1级(轻度):

输血的血产品污染,患者有发热症状38-39℃,无其他症状。

2、2级(中度):

输血的血产品受细菌污染,有血压改变,不需要介入性治疗。

3、3级(重度):

输血的血产品受细菌污染,有血压改变,需要治疗,对机体没有持久的生理影响。

4、4级(危及生命):

输血的血产品受细菌污染,有休克(如酸中毒,生命器官功能受损)。

5、5级(致死):

死亡。

(九)循环超载

1、1级(轻度):

无症状,仅X线片可见,体液超载的临床证据(如体液失衡)。

2、2级(中度):

肺部症状,不需要ny氧气吸入;体液超载的临床证据(四肢水肿、体液失衡、高血压)。

3、3级(重度):

肺部症状需要氧气吸入;体液超载的临床证据(四肢水肿、体液失衡、高血压)。

4、4级(危及生命):

威胁生命的肺部症状,需要换气治疗;体液超载的临床证据(四肢水肿、体液失衡、高血压)。

5、5级(致死):

死亡。

三、控制输血严重危害措施

1、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规要求,全科医护人员对临床输血全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2、临床用血来源于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不自行采血(自体输血除外)。

3、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提倡科学合理用血和自体输血。

4、输血前必须检查不规则抗体筛查实验。

5、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个项内容,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6、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依法至少保存7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测试。

7、加强科室消毒与清洁管理,明确规定消毒与清洁的区域、设施设备和物品及其消毒清洁方法和频次,保持工作区域卫生符合国家相应要求。

加强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具等物品的管理,使用后及时按医疗废物管理规定消毒焚毁。

8、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患者输血前做好经血传播疾病项目(HBsAg、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的检测,并保存相关原始资料。

9、对患者输血前经血传播疾病检测项目(HBsAg、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为阳性结果者,主治医生应及时告知患者和亲属或监护人,检测结果和对患者的谈话内容、时间、患者或其亲属签名等应记录在病历中。

四、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输血过程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详见《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及输血科,并保留未输完的血袋,以备检验。

按要求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送予输血科。

3、若是一般过敏反应,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安慰患者,减少患者的焦虑。

病情紧急的患者准备好抢救的药品及物品,进行紧急救治,并给予氧气吸入。

4、怀疑溶血等严重反应时,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工作:

(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查看床旁和实验室所有记录,是否可能将患者或血源弄错。

(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通知输血科对原血液标本进行复检、不完全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试验。

抽取剩余血液送输血科重新进行血型检定和交叉配血;

(3)肉眼观察受血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的血清或血浆是否溶血。

如果可能,该标本应和受血者输血前的标本进行比较。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

(5)如怀疑由细菌污染引起的,取剩余血进行细菌培养鉴定;

(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5、输血科在接到发生严重输血溶血反应的报告后,应迅速进行调查,以确定原因,结果要及时通报临床科室,汇报科室领导,并书面报告医教科。

6、对有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完毕后主管医生应逐项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24小时内送输血科保存。

输血科每月统计上报医务科。

7、输血科在接到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报告并初步核实后,要立即通知血站,并协同医务科、临床科室等做好证据保全的工作。

 

流程:

 

 

五、输血传染疾病处理程序

1.输血传染疾病发生者,从采供血机构和用血机构追溯传染源头。

2.核查相关献血者资料及相同受血者感染情况。

3.检查受血者输血前传染病指标检查情况。

4.具体流程如下:

输血传染病处理流程

5.传染病的上报:

按传染病信息上报管理规范执行。

五、血液输注无效预防处理措施

1、选用单一供者的血制品,尽可能减少患者与多个供血者抗原接触。

2、采用自体输血。

3、去除血制品中的白细胞。

4、尽可能避免在受血者存在脾肿大、感染、发热、药物反应、急性失血、DIC、溶血等因素时输血。

5、紫外线照射灭活抗原提呈细胞功能。

6、采用配合型血液成分输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