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薪酬八大问题与改革对策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282589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企薪酬八大问题与改革对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国企薪酬八大问题与改革对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国企薪酬八大问题与改革对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国企薪酬八大问题与改革对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国企薪酬八大问题与改革对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企薪酬八大问题与改革对策研究.docx

《国企薪酬八大问题与改革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企薪酬八大问题与改革对策研究.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企薪酬八大问题与改革对策研究.docx

国企薪酬八大问题与改革对策研究

国企薪酬八大问题与改革对策研究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发布:

2009-4-2911:

12  作者:

段磊  来源:

北大纵横  查看:

3334次

  国有企业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一方面,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的主力军,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方面承担着重要、关键的责任;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将大量的资本、资源、经营权力授予了国有企业,这就决定了这一群体的行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完全的市场行为。

从某种程度上说,国有企业兼有企业和公共组织的双重特点,这是我们思考国有企业薪酬改革问题的基本点和出发点。

  在不久前闭幕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深化国有大型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回顾国有企业薪酬改革的历程,正是伴随着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而逐步展开。

应该说,第一轮的国企薪酬改革已经基本完成,其标志在于:

绝大多数企业建立了完整的薪酬制度,薪酬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与社会的接轨,企业内部适度拉开了分配差距,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岗位价值,多数企业落实了经营目标责任制或与销售额、利润等显形指标挂钩的绩效工资制。

回顾改革开放之前,国有企业不需要了解外部薪酬水平、没有个性化的薪酬制度、干部员工之间唯恐产生差异、“干好干坏一个样”,今天国企的薪酬体系与之相比已经是天壤之别。

  然而,如同其他领域的改革一样,恰恰是走到了这样的一个时刻和水平,相对突出的矛盾、容易解决的矛盾都已经解决了,改革也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深水区”,其所面临的问题更加深刻,解决起来也更为艰难。

这,就是今天国企薪酬改革所面临的现实。

  具体来说,国有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存在着八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1)付薪依据不明确。

多年以来,国有企业的付薪依据主要是行政级别,兼顾资历;随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理念的提出,职称、学历也逐步跻身为分配要素;竞争的加剧使得大部分企业开始将绩效也作为分配要素之一。

但是,很少有企业能够和愿意说明,为员工付酬的依据究竟是什么?

很多企业都会模糊地回答;根据为企业创造的价值,根据为企业做出的贡献,而什么是价值、如何评价为企业做出的贡献又是说不清楚的事。

现代薪酬理论的付薪依据非常明确,就是为岗位价值付薪、为能力付薪、为业绩付薪,而真的要把这个理论摆出来,可能很多人难以接受,可能会伤害老员工的感情,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稳定,这也是许多国有企业不能旗帜鲜明地亮出薪酬主张的原因。

  

(2)通道单一,等级观念主导分配。

尽管大多数国有企业都声称在薪酬分配中考虑了级别、年功、职称、学历、绩效等多种因素,看起来好像已经非常科学,但仔细推敲会发现,级别仍然是分配的主导要素。

因为,基本工资、福利都是跟级别挂钩的,绩效工资的基数往往也是按照岗位级别划分的。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科级”干部当了经理,结果比“处级”干部的收入还要高,这种现实大部分国企干部是难以接受的。

对于绝大多数国有企业来说,改良版的等级工资制仍是主流。

要想获得高收入,就要向金字塔的更高一级攀登,其他方式的通道,或者缺乏规划,或者流于形式,都不是主流。

  (3)内部层级差距不合理。

为了保持团结,避免冲突,大部分国企仍然采取较小的层级差距,这种差距体现在固定工资,也体现在绩效奖金的分配,例如,某企业年终奖金的分配采用系数法,全部管理人员和员工最高的系数为1.3,最低的为1,这样的差距显然不能体现岗位价值的差别。

同时,在薪酬的增长过程中,多数国企采取“齐步走”的方式,进一步加剧了薪酬结构的扁平化趋势,所导致的结果是:

大多数国企的基层岗位如普通职员、驾驶员等在当地的收入水平远远高于平均工资水平,而企业中层包括部分高层的收入在行业内则明显偏低。

近年来,对国企高管薪酬方面的管理有所松动,层差小的现象目前主要体现在中层与基层之间。

  (4)薪酬市场化程度不足。

国有企业薪酬的市场化程度不足,首先体现在多数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所采取的相对封闭的薪酬体系,企业按照自己的节奏调薪,按照自己的资源确定薪酬水平,这就导致企业的薪酬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失衡-有的远高于社会薪酬水平却还在不断调高,而有的与同行业的差距已经很大却还在不紧不慢地“微调”,导致人员严重流失。

就企业内部的不同层级和业务序列而言,有的岗位是社会平均工资的3-4倍,而有的却不到一半。

应该说,社会平均的薪酬水平,代表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平衡点,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确定薪酬策略,在平衡点附近移动;但过于巨大的偏离,或者说明了劳动力成本的浪费,或者说明了企业对劳动者价值的过分低估,而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的国有企业却非常普遍,年年增长、只增不减的薪酬体系使得这一矛盾日益加剧。

  (5)薪酬、福利科目复杂,缺乏统筹。

为平衡各方面的关系,体现对各方面力量的重视,国有企业的薪酬科目可谓名目繁多,有的企业薪酬、福利科目加起来有40多种,有的是国家颁布的、有的是行业颁布的、还有的是企业改组之前存在的,总之,多多益善,来者不拒。

这样的薪酬模式之下,很难明确区分,薪酬的哪一部分是为了激励什么样的行为,员工也不会关注各部分的区别和导向。

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的管理层认为:

国有企业的薪酬不像其他所有制经济一样灵活,福利好一点,大锅饭的东西多一点,实际上是对薪酬的一种补充。

但他们可能没有想到,由于非弹性薪酬、福利科目的大量增加,对员工的激励效度在下降,企业的刚性成本在增加,一但经营形势有所变化,企业沉重的负担将马上凸显。

  (6)多种用工形式,身份影响收入。

近年来,部分国企意识到了自身人工成本过高的问题,较多地采用聘用制、劳务派遣制等灵活的用工形式,且对上述人员采用市场水平的薪酬标准,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工成本压力,但是,企业内部也形成了不同的受薪群体,俗称“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

当前的情况下,“新人”在有些企业已经是事实上的业务骨干,而“老人”则坐吃身份的优势,却拿着比新人高数倍的收入。

随着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如果不给新、老人员公平发展的通道与统一的薪酬标准,这种不合理的局面无论从生产力的角度还是合法性的角度都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然而,对于某些企业来说,这部分员工数量众多,薪酬差异巨大,并轨难度较大。

  (7)缺乏科学、系统的绩效考核作为配套。

目前几乎所有国企都实行了绩效考核,考核的情况大体分为三种:

第一类企业主要实施财务目标的考核,对业务部门考核财务目标,其他部门取业务部门的平均数,对于员工采用360度评议,这类企业大概占到国企总数的30-40%;第二类企业则导入了比较严格、规范的绩效考核制度和流程,实施全员的战略绩效考核,这类国企大约占到10-20%;第三类企业的考核则基本是流于形式,半年或年底简单填表评价一下,大多数企业甚至不知道要在考核周期开始之前确定目标,而坚持认为只有季度、半年末的填表才叫“考核”,这类企业大约占到40-50%。

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是管理团队讨论确定员工的考核系数应该是0.8、0.9或者1.1,具体到部门或基层,轮流坐庄或平均主义的情况更是比较普遍,绩效考核的结果不能全面表征员工的贡献和表现,绩效工资自然也起不到有效的激励作用。

  (8)薪酬管控不到位。

前文已述,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市场形势的变化,国有企业必须做出反应,但是由于大型国有企业本身上级的要求较严,而对下属企业的要求则是集团说了算,相对宽松,这就导致国有企业集团内各下属企业、分支机构、区域分子公司各自为战,分别进行薪酬的设计和调整,数年下来,各自的水平、结构差异较大,有些企业甚至开辟了独立的薪酬来源,俗称“小金库”,对于集团化的国企来说,要想做出系统的薪酬规制已经比较困难,由于影响的人群较广,遭遇的反弹也比较强烈。

在这样的前提下,如何调节集团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不合理差距,在“双控”的前提下进一步对各下属企业的薪酬管理模式、增长机制进行全面、规范的管理,也是摆在许多大型国有企业面前的难题。

  以上现象决定了国有企业的薪酬改革需要考虑的问题多,难度大,许多问题往往是一事一议,不仅需要管理技术和方法,更需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对数十家不同规模、不同行业国企薪酬改革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国企薪酬改革,关键是要科学规划以下四类人群的薪酬策略。

  一、高级管理人员

  国有企业的高管包括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三总师等。

一般来说,高管以董事长或总经理为代表,接受上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薪酬管理,其他高管人员取董事长、总经理年薪的某一比例。

从考虑某一群体(如:

某市、某区全部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平衡的角度出发,这一定额往往无法很好地兼顾行业和企业的特点,例如:

国有房地产企业的高管薪酬往往不及其他企业部门经理层的收入;再有就是无法充分体现经营效果的差异,亏损1000万企业的高管和盈利1000万企业的高管并没有特别巨大的差异,这种现象导致了部分经营效益好、发展速度快的国企高管心理的不平衡,出现了公款消费、59岁现象等问题。

基于上述考虑,自2006年开始,国有上市公司率先开始了股权激励试点,然而,就试点的情况来看,又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

高管薪酬增长过快,与基层比例失衡,等等,为此,国资委、财政部再次下发《关于规范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国企高管股权激励方面的具体操作。

在高管薪酬方面,我们坚持引导企业关注一个字:

稳。

  所谓“稳”体现在:

  

(1)关注环境和谐:

在确定高管薪酬的水平时,需要综合考虑企业效益、员工收入水平、当地国企高管收入水平、同行业可比企业高管收入水平、当地公务员实际收入水平等各方面因素,稳步推动,避免单纯看行业、看企业、看自身,导致改革对未来工作的不利影响。

  

(2)结构性调整:

总体来看,未来高管薪酬改革的趋势是增加变动性收入如绩效年薪、年终奖、达标奖、期权、限制性股票等的比例,这也是全球通行的做法;同时,增量做在可变动部分,更加符合情理,也体现了与企业共担风险、共享成就的原则。

  (3)规范绩效考核:

高管激励必须要有相配套的、相对刚性的考核体系,国资委在股权激励方面规定,必须要有反映股东回报和公司价值创造的指标、反映公司赢利能力及市场价值的指标、反映企业收益质量的指标,上述三类业绩考核指标原则上至少各选一个。

刚性的指标既是对高管的要求,也是高管达成目标之后安然取酬的依据。

有了以上原则,具体的指标和标准设定就是纯技术层面的问题,比较容易理解和解决。

  二、业务单元负责人

  绝大部分国有企业有处于不同区域、从事不同业务、规模各异的子公司、分公司、分中心、营销部、工程部、办事处,这些“业务单元”是集团的主力部队,给养重组、激励到位,才能打好仗,也才能真正体现出薪酬改革的意义与价值。

如何设计上述机构负责人或领导班子的薪酬,是国企薪酬设计中的亮点。

在这方面,我们的建议是:

放。

  所谓“放”体现在:

  

(1)结果导向:

这部分人员从事的都是具体的经营工作,特别对于管理型的集团公司而言,业务全部依靠上述业务单元完成,因此,对于上述人员的薪酬设计,主要应以结果导向,以业务、利润、市场份额、成长性等作为关键绩效指标,与薪酬的主体成份紧密挂钩,同时,适当兼顾人才培养、管理提升等软性指标。

  

(2)行业接轨:

由于这些经营者都是在具体的业务一线与各种性质的企业拼抢市场、完成业绩,因此,对于这些经营者的薪酬设计应尽可能兼顾行业水平,特别是在完全竞争行业,如此,才能有效地聚拢人才,逐步建立竞争优势。

对于集团公司来说,也有这个权限和操作空间。

  (3)合理确定差异系数:

由于不同企业业务不同、所处市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简单的一刀切肯定是不合理的,这就需要确定一个分配系数,兼顾地区消费水平、经营难度等因素,可操作,但也不宜过于复杂。

同时,又要考虑不能因此造成人员流动的困难。

  三、各层级管理及专业人员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这部分人员包括中、基层管理者、负有管理责任的职员、专业技术人员等,这部分人员承上启下,是国有企业金字塔的“腰部”,是支持国有企业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能够处理好这部分员工的薪酬问题,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运作效率与活力。

针对这一群体,我们在薪酬改革中的基本策略是:

调。

  所谓“调”体现在:

  

(1)逐步推进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这部分人员过去主要采用等级工资制,按照身份等级确定薪酬水平,而现代薪酬体系的基本依据是岗位价值,这是两种不同的价值标准,有联系但也有区别,典型的例子就是,同为正科级的不同科室的负责人,因岗位不同,薪酬标准也不同。

在实际改革中,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不能简单地一刀切,而应循序渐进,但“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方向必须明确。

  

(2)通过岗位价值评估拉开合理差距:

从纵向来看,传统国企中基层差距比较小,但责任的差异却很大,这不符合责权利对等的原则。

新的薪酬体系设计中,要对全部岗位进行价值评估,基于岗位评估的结果确定不同岗位层级的级距。

当然,同上一条相似,这方面的改革也不一定一步到位,合理差距是3倍,原来是1.2倍,这次可能改到1.8或2倍,这需要综合考虑员工心理的接受程度和企业成本的承受能力。

  (3)开辟多种职业通道:

对于这部分员工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必须“爬楼梯”,而楼梯的位置又是越高越少,因此,相当多的人停在某个层次上,上不去,由此也变得心灰意冷,对工作失去热情。

在这方面,最有效的方法是开辟多种职业通道,建立非行政阶梯和任职资格标准,并有效平衡各通道的激励水平,引导员工多元化、专业化发展。

  四、基层员工

  基层员工是国有企业的“绝大多数”,这部分员工的薪酬改革波及面大,影响面广,在这方面,我们强调贯彻一个“和”字。

所谓“和”体现在:

  

(1)关注与周边环境的和谐:

较大规模的国有企业往往都是支撑一方经济的重要力量,企业员工及相关人员数量众多,一举一动都会在当地产生较大影响,在这样的前提下,薪酬的调整确实需要综合考虑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经济形势等方面的协调性。

  

(2)逐步实现用工成本社会化:

国有企业的现状是,由于历史原因,往往在一些非关键的、可替代的基层岗位,存在一批劳动力成本较高、劳动生产率和职业技能较低的员工。

薪酬改革中,要有意识地推动上述岗位社会化,引入竞争上岗机制,或对高工资的员工提出高的技能要求、引导其向高等级岗位转移,使得上述岗位的劳动力成本逐步向社会平均水平靠拢。

  (3)逐步缩小身份带来的收入差异。

前文已述,当前国企在基层岗位存在所谓正式工、老员工、体制内与临时工、聘用工、体制外的差别,这种差别在薪酬上的体现往往是数倍的差异,这种机制的存在导致正式员工的怠惰,也使得非正式身份的、工作在第一线的、有能力又肩负着重要使命的员工看不到希望,影响到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符合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原则。

因此,要在薪酬改革中有意识地逐步缩小这一差距(人员数量少的企业也可以一步到位),直至消灭差距,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同工同酬。

 

  国有企业的薪酬改革,既是利益再分配,又是制度变革,更是思想深处的革命,这就决定了这一改革意义异常重大,当然,道路也异常艰难。

变革前后,许多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在思考,如何衡量我们的改革是成功的?

对于这一问题,综合各方面的声音,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评估,即:

科学性、稳定性、效益性、成长性。

  所谓科学性,就是改革是不是能够解决过去突出的矛盾,得到最广大干部员工、特别是骨干人员的拥护和认可;所谓稳定性,就是改革是否引起了员工的激烈反对,或者产生了员工流失等明显的负面影响;所谓效益性,就是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改革之后是否有所改善;所谓成长性,就是企业在改革之后在总体规模、关键业务、重点工作方面是否有所突破,有明显的成长。

  现实中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企业在薪酬改革方面投入很大,人人都得了实惠却怨声载道,改革不但没有激发员工的活力,反而带来了新的矛盾。

当然,也有的企业花钱不多,改革却达到了不错的效果。

对比不同的案例,不难发现:

准确地把握企业存在的问题,针对不同的群体分别掌握“稳、放、调、和”的原则,基于企业现状进行有效的制度创新,就能够抓住要害、不偏不倚,起到事半功倍的改革效果,推动国有企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

中国企业管理水平分析报告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发布:

2007-5-1809:

39  作者:

北森测评 宋晓辉  来源:

中国人力资源网  查看:

34423次

  经理人是企业中最昂贵的资源,而且也是折旧最快、最需要经常补充的一种资源。

企业的目标能否达到,取决于经理人管理的好坏,也取决于如何管理经理人。

                       ——PeterDruck

  正如PeterDruck所言,管理人员的技能水平决定了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领导力评估已经成为了企业发掘、评价和发展领导人才的常用方式,例如某计算机硬件行业的HR提到他所在企业构建了“领导力的评估与发展”中心,每年都会使用专门的测评工具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考察,并分别针对个人和组织进行诊断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提升,这使得他们的人才发展策略能够充分支持公司战略上对合格管理人员的需求。

 

  尽管如此,北森测评技术有限公司在为企业进行管理人员评估时发现,国内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仍待提高,行业之间发展也不平衡,存在较大差异。

为了帮助企业了解国内管理人员的整体水平,为领导力的全面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北森测评公司发起和组织了中国企业管理水平调查,本项调查采用北森自主研发的“锐途管理技能测验”,该测验以管理的四项职能为基本框架,考察管理者的十五项管理能力:

计划管理技能(战略制定、目标设置、规划安排、时间管理;组织管理技能(任务分配、授权协调、团队管理);领导管理技能(决策判断、激励推动、培养下属、沟通协调、人际关系);控制管理技能(监查反馈、应变调控、绩效管理)。

 

  参与本项调查的管理人员共有1284名,年龄分布均匀,学历以大专、本科为主,男女性别比例接近3:

1。

 

  

(一)总体管理技能行业分析 

  为了帮助更多企业了解管理现状,得到有效提升,该项调查按照行业进行分析,企业可以参照下述行业数据进行对比与分析。

如图所示为10个行业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项管理技能上的比较,全国平均水平为5.5分。

 

  总体而言,行业之间在管理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四个管理职能层面上。

从图中可以看到,四项技能的发展具有一致性,即某项技能表现较高,其它三项技能表现也较高。

比较各个行业的情况可以发现,计算机硬件,制药、生物工程,房地产开发和机械、设备、重工四个行业各方面的管理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计算机硬件行业在四项技能上领先于其他行业,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

另外六个行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而言,管理水平最低的是汽车及零配件行业。

 

  

(二)15项管理能力行业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各行业之间管理水平的差异具体来自于哪个方面,进一步分析了四项职能中所包含的15项管理能力,发现处于领先管理水平的行业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四个行业具有某些共性,首先其各项管理能力发展较为均衡,无突出劣势,其次可以发现它们在战略制定、任务分配、授权协调、团队管理、激励推动、监查反馈上具有较高水平; 

  2.同时这四个行业又具有自身特点,其中计算机硬件行业在多项管理能力方面具有突出优势,表现在目标设置能力、规划安排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授权协调能力、团队管理能力、培养下属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应变调控能力、绩效管理能力;制药、生物工程行业和机械、设备、重工行业在几项能力上表现优秀,分别是目标设置能力、任务分配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绩效管理能力和培养下属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应变调控能力;而房地产行业其各项能力均处于中上水平,但相比于其他三个行业无突出表现,属于均衡型。

 

  对于管理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行业,通过分析发现,它们均无突出优势。

根据它们的具体表现可以将这些行业中分为两类:

 

  1.象家具、家电、工艺品、玩具行业,通信、电信运营、增值服务行业以及多元化集团三个行业在各项能力上均表现一般,围绕在全国平均水平上下浮动,它们的总体管理水平也处于中间水平; 

  2.另外三个行业的总体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可以发现它们在目标设置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上均表现出相对突出的劣势,同时又具有自身特殊的劣势,其中贸易进出口行业表现在授权协调、人际关系方面,汽车及零配件行业表现在规划安排、时间管理、授权协调、培养下属上,而银行业则表现在团队管理、激励推动、培养下属、绩效管理上。

 

  值得一提的是决策判断能力,与其他管理能力不同,各行业在该项能力上没有表现出较大差异。

  

  (三)启示 

  通过上述报告分析可以发现行业在各项管理能力上具有差异性,这体现了行业的特殊性,表明某些行业会在更多场合中使用其中一部分技能,使得这些技能得到较充分发展,表现出优秀水平。

当然,提供给我们更多启示的是我们从中发现的许多共性,例如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行业在各方面均表现优良,无突出劣势,通过访谈我们发现这些企业普遍重视领导力的评估和发展,他们拥有专门针对管理人员的测评工具,会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评价和培养,注重整个管理层的全面提升和发展。

薪酬制度的优劣势比较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发布:

2006-10-1916:

53  作者:

jojo_gu  来源:

点亮网  查看:

91次

  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让员工发挥出最佳的潜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激励的方法很多,但是薪酬可以说是一种最重要的、最易使用的方法。

它是企业对员工给企业所做的贡献(包括他们实现的绩效,付出的努力、时间、学识、技能、经验和创造)所付给的相应的回报和答谢。

在员工的心目中,薪酬不仅仅是自己的劳动所得,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员工自身的价值、代表企业对员工工作的认同,甚至还代表着员工个人能力和发展前景。

  目前,薪酬已不是单一的工资,也不是纯粹的经济性报酬。

从对员工的激励角度上讲,可以将薪酬分为两类:

一类是外在激励性因素,如工资、固定津贴、社会强制性福利、公司内部统一的福利项目等;另一类是内在激励性因素,如员工的个人成长、挑战性工作、工作环境、培训等。

如果外在性因素达不到员工期望,会使员工感到不安全,出现士气下降、人员流失,甚至招聘不到人员等现象。

另一方面,尽管高额工资和多种福利项目能够吸引员工加入并留住员工,但这些常常被员工视为应得的待遇,难以起到激励作用。

    一、对岗位工资制度的评价  “岗位工资有多种形式,包括岗位效益工资制、岗位薪点工资制、岗位等级工资制。

”它们的主要特点是对岗不对人。

岗位工资制按照一定程序,严格划分岗位,按岗位确定工资;调度的弹性不大,但凡出现员工因认为岗位工资是他们理所当然得到的,认为他们为公司作出的贡献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这种情况,岗位工资就难以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

因此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二、对绩效工资制度的评价  绩效工资制度强调员工的工资调整取决于员工个人、部门、及公司的绩效,以成果与贡献度为评价标准。

工资与绩效直接挂钩,强调以目标达成为主要的评价依据,注重结果,认为绩效的差异反映了个人在能力和工作态度上的差异。

绩效工资通过调节绩优与绩劣员工的收入,影响员工的心理行为,以刺激员工,从而达到发挥其潜力的目的。

然而,由于影响绩效工资的因素很多,因而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许多操作性困难。

首先,绩效工资可能对雇员产生负面影响。

有时候,绩效工资的使用会影响“暂时性”绩劣员工的情绪,甚至会将其淘汰,而这种淘汰会引发企业管理成本的大幅上扬。

其次,绩效工资的效果受外界诸多因素制约。

第三,绩效工资的评判标准必须得到劳资双方的共同认可。

第四,员工对绩效工资具体方案的真正满意度。

有时绩效评价难免会存在主观评价。

这些困难的存在一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