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务维修体制如何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思考论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281523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电务维修体制如何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思考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电务维修体制如何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思考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电务维修体制如何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思考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关于电务维修体制如何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思考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关于电务维修体制如何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思考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电务维修体制如何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思考论文.docx

《关于电务维修体制如何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思考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电务维修体制如何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思考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电务维修体制如何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思考论文.docx

关于电务维修体制如何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思考论文

关于电务维修体制如何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思考

摘要:

根据现阶段铁路大提速的外部环境,全路推行天窗修维修的现状,电务系统以前传统意义上简单的以站为单位、相对独立的个体的维修模式,在实际维修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弊端,不便于设备的维修,更不利于保障人身安全.为此,在查询了大量资料和到现场了解实际维修现状后,有了以下几点看法。

关键词:

维修体制跨越式提速维护思考

1概述

为了尽快缩短我国铁路与发达国家铁路在路网密度、技术装备、信息化建设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差距,为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运力支持,铁道部提出了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思路。

电务设备是铁路跨越式发展的基础设施。

如何使电务技术装备由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转变,如何实现维护管理由制约型向适应型转变,如何将维修方式由计划修向状态修转变,这是每一个信号工作者所面临的新的战略课题,必须深入探索电务维修体制改革的新模式,以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

2维修设备存在的问题

铁路跨越式发展给电务设备维修带来的新变化,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的不断推进,电务新的技术装备、技术政策也在同步跟进,现在武汉电务段京广线250公里提速区段是以机车信号为主体的列车速度控制系统、京广京九线区间设备以ZPW—2000A无绝缘轨道电路为主体的区间自动闭塞系统、京广线车站联锁设备以计算机联锁为主体的车站集中控制系统,这些新的技术装备已成为武汉电务段铁路干线的主导信号设备。

这些设备与传统的设备相比已发生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高集成化、多信息化、软联锁。

要维护这些设备,不仅要有精良的检测设备,还要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而仅靠现场通过传统的检修方法和检修工艺以及现有的人员素质(大多是部队转业军人)是难以达到这一要求的,因此客观上要求将这些设备的维修工作重心“上移”。

调度集中、调度监督、微机监测等信息网络设备如雨后春笋从路主要干线向次干线和支干线迅速拓展延伸,信号设备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以站为单位、相对独立的个体,而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

因此信号维修必须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带来的技术成果,努力将现场维修过渡到状态修。

现行维修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

“小而全”维修模式,几十年来,信号设备一直沿用的是小工区维修模式,其特点是一个工区只要承担一个站场的维修任务,实行个人包机、分散作业、频繁要点(“天窗”修实施后为集中要点)。

这在信号设备发展初期技术简单、设备单一的前提下,能够满足设备维修的需要,达到控制安全的目的。

然而在信号技术设备日新月异的今天,仅靠信号工区的万用表、钳子等简陋的工具,维护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控制和网络设备显然是行不通的。

“铅垂线”维修模式,现行维修体制就像一根砌墙用的铅垂线,任何一种新设备上道和设备制式的更新,无论其技术跨度有多大、科技含量有多高,有些甚至是工程师、技术员都还没弄清弄懂的设备,就全盘交给现场信号工区来维修、管理,把千斤重担赌博式地压在现场,要求现场每一个信号工都是工程师,什么都会。

而且在设备故障发生后,总怪罪信号工的素质如何如何差,应该怎样怎样处理。

殊不知,信号工就是信号工,其掌握的技术客观上是有限度的。

“挤压式”维修模式,设备质量必须从源头抓起,而现行的维修体制则要求,凡上道使用的设备由维修单位来承担维修责任,生产厂家不承担或很少承担因设备质量问题带来的安全责任,没有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虽然有事故转厂考核机制,但仅是形式而已)。

其结果是,一方面,基层电务维修单位要配备大量的机具、人员,将设备从现场换下来进行拆卸、组装、补强即轮修,并被迫将设备质量责任转向自己;另一方面,设备生产厂家则对其出厂的产品没有一套质量服务保证体系,设备从上道之日起,厂家便终结了对其产品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由于受现行维修体制的纵容,信号设备生产质量一直在一个低水平上徘徊且少有创新。

3改进维修设备的措施

关于电务维修体制改革的思考:

建立”大维修”架构,实现电务设备分层维修。

所谓“大维修”,就是通过一定的责任、经济关系作纽带,武汉电务段根据维修需要,分为专业修和现场工区修,成立了电子设备车间,机车信号车间,车载设备车间,以及现场车间,各车间分工明确,构成一个有机的维修整体,形成一定的修理层次。

铁路提速带来的变化,使得信号设备利用行车间隔时间检修的难度越来越大,现场信号维修人员的人身安全越来越难以保证,“修”与“用”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行车不检修,检修不行车”的重大意义日益凸显出来,因此“天窗”修也就成为现场维修的主要方式和根本出路。

以此为契机,现场维修组织及检修方式就必须发生变化。

3.1.工厂维修模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设备生产厂家提供给用户的相关技术越来越少,相反对维护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决定了现场不可能也无法承担起某些设备特别是高新技术设备的维护任务。

因此必须建立设备生产厂家的主体维修地位。

工厂(科研院所)是电务设备的源头,它所提供的设备器材(包括软件)本身就是商品,用户应该享受其他商品所拥有的权利,如包修、包换、终身保养等服务以及其他形式的售后服务。

因此工厂科研院所)必须对其设备器材的质量负责,更多地关注设备器材在现场的运用情况,而不是放任不管。

与此同时,作为建设者或使用者,在选择设备时,要引入竞争机制,让那些设备质量好、售后服务体系完善、信誉高的厂家与到铁路的建设中来。

笔者认为,工厂(科研院所)参与现场设备维修应从以下途径实现。

3.1.1寿命维修。

任何一种产品不论是硬件产品还是软件产品,工厂(科研院所)必须明确设备器材的寿命周期,超过使用寿命就必须下道、必须淘汰。

工厂(科研院所)必须建立对应的设备资料来进行管理,对超过寿命周期还在使用的产品所发生的问题一律不予承担责任,对寿命周期内发生的器材故障工厂或院所必须承担责任。

对有重大缺陷的设备,设备单位有权要求厂家召回所生产产品或采取补救型措施。

3.1.2定期回访,指导现场维修。

工厂(科研院所)应建立售后服务体系,制定回访制度,定期派人调查现场设备运用状况,针对设备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与现场共同制定提高设备运用质量的改进措施。

3.1.3协议维修。

工厂(科研院所)对提供给现场的设备有保修的义务,可以与现场维修单位签订维修协议,明确维修的范围、责任以及修理费用。

3.1.4参与现场疑难故障处理。

对于各种信号软件系统,为保证其安全性和知识产权,工厂(科研院所)不能让现场维护人员进人系统,而一旦发生系统故障,现场便无法进行处理,必须由科研院所专家来现场紧急处理。

通过科研院所直接参与现场故障处理的方式解决现场维修技术不足的难题,既能让科研院所实现技术保密又能维护系统的安全性。

3.2维修中心维修模式。

由于用于新设备检修所需要的机具仪器十分昂贵,分散配置既不现实也不经济,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集中配置,这样既可以发挥人员集中、技术集中、设备集中的优势开展工作,又节省资金,便于管理,因此应设立区域性的维修中心。

从武汉局维修中心成立的过程来看,维修中心在工厂与现场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承担的维修任务主要有:

3.3.三修基地维修模式,在前2种层次维修的基础上,段三修基地是一种补充。

随着信号技术的发展,那种要求三修基地大而全的轮廓已不能完全实现。

首先三修基地职工的素质难以随时跟进;二是轮修的机具难以及时配备。

因此三修基地只能是一种补充模式,甚至是一种逐步消亡的维修层次。

当前三修基地在大维修架构中发挥的作用:

第一,设备管理,对新到的设备建立到位台帐;第二,设备轮修,发挥三修基地现有的技术力量,对安全型继电器、ZD型电动转辙机等按周期轮修;第三,技术革新,作为与现场最接近的维修层次,应该更能了解现场维修需要什么,设备需要哪些改进,然后自主或与厂家联合开发,以改善上道设备的运用状况,第四,部分现场设备的检修。

由于有些设备现场工区不敢修如电源屏、不会修如电缆接续,三修基地一些专业工区,如电源屏、电缆工区,可发挥技术优势直接参与现场检修,处理现场无法克服的隐患。

3.4.现场维修模式,现场维修是最基层的维修,相对于工厂维修和维修中心的维修具有2个特点:

一是具有较强的时效性,设备缺点主要靠现场来发现并得到及时处理;二是具有不可替代性,不论是设备的更换还是故障的处理都由现场来执行,执行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设备的运用质量。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现场维修质量不高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

3.4.1以“换”代“修”。

当前现场维修存在着修修补补、层层加码的现象,重复修、过剩修比较突出,甚至出现越修越坏的情况,因此,信号设备维修要由现场修向现场换转变。

在信号技术充分发展的今天,信号设备已由传统的分立元件向集成化、模块化跨出了一大步,而且生产成本也在逐步降低。

例如计算机联锁、智能屏电源屏、微机监测、DMIS等,现场是无法进行解剖修理的,无论是日常维修还是故障处理,都不允许在其上修修补补,而必须进行倒换。

可以说,随着新的信号技术进一步发展,在新的运输形势下,现场工区应逐步以“换”代“修”,减少维修层次。

3.4.2实行“专业修”。

现有维修模式要求现场信号维护人员拿一把泥刀就是砖瓦匠,拿一把扳手就是信号工,拿一个管钳又是水电工,这显然是一种苛求,没有人能真正做到。

社会化的分工越来越细,现场维修也应向按专业的分类维修转变,即充分利用专业化的人力资源开展专业维修。

比如,电源屏让现场进行维修,即使备品备件都配齐了,现场信号工十有八九修不了,因此电源屏维修就由电源屏工区来做。

又比如施工,凡是专业工程队伍做的,质量一般都有保证,而非专业队伍施工质量则参差不齐。

很多人不是不想做好,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原因何在,就是因为让他做了他做不了的事情。

还有电缆,通信有电缆工区,专门从事电缆的维修,而信号则没有,所以信号电缆经常出问题。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用专业化的队伍开展专业化的维修是我们电务系统今后维修的必由之路。

因此我们一些设备的维修,比如机械室的维修、道岔的维修、信号机的维修、电缆的维修都应该有一支专业化的维修队伍。

我们提倡“专业人做专业事”的维修模式,并将逐步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只有专,才能精,才可能在信号这个技术领域里有进一步的发展。

而且,实现专业化后,从业人员在特定领域的见识更多,经验更丰富,综合素质包括应变能力和故障处理能力将更强。

3.4.3实行“集中修”。

近年来随着“天窗”修的全面实施,纵观集中修的诸多优点,实行集中修应有可取之处:

第一,集中修有助于提高“天窗”修的检修效率,1次“天窗”基本上可以完成1个站1个咽喉或1条线的所有信号设备检修,实现了“天窗”点的充分利用;第二,集中修有助于实现设备的分类维修,根据分类维修的理念,集中修工区有条件分为信号机、道岔、轨道电路、室内设备等检修小组以及专职人身防护员,而分散的小工区则无法实现,因为人员太少,不便于实现专业分工。

集中修工区不宜太大,在现有小工区基础上,以2~3个小站合并为1个集中修工区为宜,一般应以10~12人为妥:

2—3人为信号机组,3~4人为轨道电路组,5~6人为道岔组。

3.5.完善应急网络建设,建立“大维修”架构的后援支持体系,维修体制无论怎么改革,免,这就要求为“大维修”体系。

设备发生故障在所难架构建立后援支持。

3.5.1备用器材配置必须最优化,应急抢险是否做到一个“快”字,起关键作用的有2大因素:

一个是主观因素即抢险人员的技术,另一个是客观因素即抢险器材。

信号故障延时绝大部分与这二者有关,而现有的运输成本不允许将现场所有运用器材“克隆”配置,因此,要完善应急网络建设,备用器材配置必须最优化。

笔者以为,要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的覆盖范围、不同的物流配送能力、不同的交通条件进行层叠式配置,即“小型器材站站备、大型器材分区备、贵重器材段部备”,并依托工厂及科研院所,从而实现备用器材的有效覆盖,形成快速供给通道。

3.5.2抢修机具要适应快速抢修,提速后,在200km/h的行车速度下,设备故障对行车的影响将更大,而铁路对社会的承诺越来越郑重,这些都要求电务部门快速应变能力必须要有大幅度的提升,再不能停留在以往那种“小米加步枪”的档次上。

首先必须考虑机具适应快速抢修的能力,比如交通工具、夜间照明灯具、器材如何运送等等。

因此,应急抢修机具的配置一定要迎合快速反应和野战的要求,以适应恶劣条件下的快速反应作战。

其次通信联络手段要适应快速抢修,要象110、119一样,有专门的通信联络制度,拥有强大的呼叫、呼救能力,实现群呼、选呼、全呼、录音、留言、记录显示等多种功能,以满足最快捷地寻找到救援人员。

3.5.3救援人员要最终走向职业化,现在通信、电力等行业里面,很多都是专业化抢修,一有事情就出动。

因此必须改变信号抢修一切依赖领导、没有领导就干着急的现象,将松散型、业余型、半职业型的救援力量实行职业化。

职业化救援人员的作用就是救援:

一方面,救援人员需要具备快速灵活的应变能力、丰富的阅历和各种意想不到环境下的敏锐洞察能力,在故障面前、在突发事件面前必须具有职业意识;另一方面,救援人员平时必须模拟现场各种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演练,磨练技术,提高意识,真正起到战时救援人员应起的作用。

3.5.4指挥方式要发生变化,现在现场抢修沿用的是“谁的官大谁指挥”,车间主任来了就等于救援队长,段长来了,那段长又成了救援队长,但这种指挥带有较大的局限性,“群龙无首”怎么办?

其实行政长官和专业长官是不一样的,抢修应该由专业长官来指挥。

因此,故障处理在指挥架构上要发生很大的变化,首先要发挥专业人员或职业救援人员的指挥作用,其次要全方位的形成包围圈。

3.5.5要充分享用信息化成果,信息化成果要为我所用,要主动借助微机监测、远程监控等信息化成果宋帮助解决设备存在的过剩修及失修问题,实现效益最大化和信息资源利用最大化,逐步实现状态修。

在信息化成果充分发展的今天,工区有必要设置信息员职务,进行各种信息结果的分析和处理。

4结论

随着事物的不断发展和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入,现行的信号维修方式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探索维修体制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

维修体制改革是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历史产物,必须用辩证的方法因地制宜地推行,只要有利于提高设备质量、减少成本支出,最大限度地压缩故障延时,为运输提供优质的服务,都是值得大胆探索的。

我们认为,在铁路跨越式发展的大手笔下,电务维修体制改革应该沿着这样一种思路向前走:

以“天窗”修为核心,以现场轮换修为主体,实行专业化集中修,构建工厂、院所及各级维修中心参与的各尽所能、优势互补的大维修格局,逐步过渡到状态修。

参考文献:

[1]张国庆.信号维修体制改革实施意见[J].铁道通信信号,2005,(11)4-5

[2]李刚.积极探索电务生产力布局调整工作的新思路[J].中国铁路,2005,(8)1-5

[3]丁立汉.浅析维修体制改革的进展和成果[J].第十三次全路信号维修学术交流,2006,62-6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