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词鉴赏技巧.docx
《高中古诗词鉴赏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古诗词鉴赏技巧.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古诗词鉴赏技巧
古诗词鉴赏技巧
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
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
A、注意意象的色彩(字面和暗示)。
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
暖色—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
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
B、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开拓诗境,传达情感。
如: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诗中“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又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C、诗歌的形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
我们在鉴赏时要优先考虑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意象。
特殊意象:
“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鸿雁——思乡,信使;
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
鹧鸪——思乡,凄情;东篱——山尘脱俗之境;
菊花——高洁品质;杨柳——依依离别;
岁寒三友(松、竹、梅)——傲骨
桃花——美人;鸟——自由。
分析诗歌形象应注意景和情、物与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a.借景抒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
b.托物言志“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咏石灰》)
c.感物伤怀“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杜甫《孤雁》)
d.情景交融“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1、熟记常用术语,如:
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
2、注意“诗眼”(“炼字”)
如:
“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梅影疏淡,幽香缕缕,梅花神态活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字新鲜,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
3、注意“炼句”
由于诗歌篇幅、韵脚的约束或修辞的需要,诗人往往会对诗句进行特殊的处理,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古诗词的语法知识,才能读懂诗歌,进而鉴赏诗歌。
A、词类活用
如:
李商隐《无题》: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使……欢快;空,使……空明。
B、互文见义
如:
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
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花径不曾缘客扫而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而今始为君开。
C、倒装
如:
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杜甫《秋兴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杜甫在这里主要写京城长安的风物之美,强调那里的稻米和梧桐的非同寻常。
D、省略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2、修辞手法:
一、比喻
(一)明喻。
所谓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有的省略比喻词,但都表示“甲像乙”(即本体像喻体)的意思。
(二)暗喻。
所谓暗喻,将本体直接说成是喻体,语气更肯定,感情更强烈。
如: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孔雀东南飞》——你应当做高山磐石,我应当做河边蒲苇。
(三)借喻所谓借喻,即诗中借喻体代指本体。
如: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李白《送友人》——从这里分别后,你将独自踏上万里征程。
按:
[孤蓬]蓬草,又叫飞蓬,枯后断根,遇风飞旋。
古诗多以之喻指孤身远行的旅人。
(四)博喻。
所谓博喻,即连续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来说明或描绘本体。
如: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要问我的伤心多深多长,就像这烟雨笼罩的一川青草,就像这满城随风飘转的柳絮沸沸扬扬,就像梅子黄时的雨水,无边无际,迷迷茫茫。
按:
这里以江南景色(“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比喻忧愁的深广,兴中有比,意味深长,被誉为绝唱,贺铸也因此而有“贺梅子”的雅号。
二、借代
行文中,不直接写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借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另一事物代替,这就叫“借代”。
如:
①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陈陶《陇西行》)
——誓死扫荡匈奴奋不顾身,边境上五千壮士英勇牺牲。
按:
[貂锦]汉代的羽林军穿貂裘锦衣,故以“貂锦”代战士。
这是用衣着代人。
②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
(白居易《夜闻歌者》)
——十七八岁的美女,独自靠着桅杆站着。
按:
[娉婷]姿态美好的样子。
后因以表示美女。
古诗中还以“婵娟…‘佳丽”等代美女。
③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文天祥《过零丁洋》)
——我发愤读书,得以步人仕途,报效国家;四年来,孤军作战,转战天涯。
按:
[干戈]‘‘干”,盾牌。
“戈”,一种兵器。
“干戈”,泛指兵器。
这里代指战争。
古诗中还以“烽火”(古时边境在高台上烧柴以报警的火)“鼓鼙(pi)”(军队中用以激励士气的乐器——大鼓、小鼓)“矢石”(箭和垒石)“弓刀”等代指战争,属具体代抽象。
三、夸张
夸张是古诗中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
其特点是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把被描写的事物加以艺术地夸大或缩小,给人以突出的异乎寻常的感觉,从而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如:
①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诗经·卫风。
河广》——谁说河面宽广,竞容不下一只小船。
按:
这里运用夸张,极言河之小,连刀(小舟)都容不下。
②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在书房里吟诗作赋,即使写下了万言诗文,也抵不上一杯水的价值。
按:
“万言”,为数多,“一杯水”,为数少。
两相对比,而前者不及后者,这样也就形象地表明了文章的价值之低。
四、拟人
五、双关
所谓双关,就是指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中,借助语音和语义的联系,使语句同时关涉两种事物,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效果。
如:
①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子夜歌》其七)
——回想当初与郎相识时,情投意合两心如一。
理好蚕丝放入残破的织布机,谁曾料到竞织不成匹。
按:
[丝]蚕丝。
谐“情思”的“思”。
[匹]布匹,谐匹配的“匹”。
表面讲织丝不成匹段,实际是讲两人不能成配偶。
②石阀生口中,衔碑不得语。
(《读曲歌》)—一块石碑嘴里长,衔着碑儿话也不能讲。
按:
[碑]双关语。
表面上讲的是“碑”,实际上是“悲”,意思是衔悲讲不出话来。
六、顶真
顶真,即用前句最末的语句作为后句开头的语句,上递下接,环环相扣。
顶真能使句子联系紧密,反映事物间的辩证关系,又能表达回环复沓的思想感情,增强节奏感。
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弯弯月儿挂在高高城头。
城头月出照着古老凉州。
凉州七里住着十万人家,胡人大半仍知弹击琵琶。
琵琶一曲令人盱肠欲断,风声萧萧啊,长夜漫漫。
按:
顶真修辞方法,使各层之间的衔接,如溪水九曲,流动而又宛转,既显示出民歌风格,又把诗的内容传达得委曲尽情。
七、叠字
叠字是指同一个字的重叠使用。
古诗中大量使用叠字,是由于它音节整齐,声韵和谐,节奏感强,具有听觉上的美感。
在意义表达上,叠字形象生动,含蓄隽永,很适于摹声、状貌、写物、抒情。
如: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木兰诗》——(织机)唧唧又唧唧地响着,木兰对着门把布织。
按:
[唧唧]叹息声。
“唧”的叠用及“唧唧”的反复暗示木兰内心忧思重重。
八、反复
诗歌中重复某些句子,以加强语势,这种修辞方法叫做反复。
反复可以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渲染某种情景与气氛,使读者获得深刻的印象。
如: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从秦汉宫殿遗址经过,令人伤心,万间宫殿都化成了泥土。
王朝兴起,百姓受苦!
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按: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这两句间隔反复,是曲中之眼。
作者一语道破,无论是帝王霸业的成与败,还是万间宫阙的兴和废,给百姓带来的只能是无穷无尽的痛苦。
这表现了作者透过表象看到实质的大智慧,使作品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
九、对偶
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抱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渺无边际的落叶随着秋风萧萧而下,无穷无尽的长江水奔涌着滚滚而来。
离家万里的我呀满怀悲秋之情屡屡作客异乡,值此暮年又拖着百病之躯独登高台。
按:
这四句是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对偶很是工整。
“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十、排比
如: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汉乐府·江南》)
——明丽的江南正好采莲,莲叶是多么劲秀饱满!
鱼儿嬉逐在莲叶之间:
鱼儿嬉逐在莲叶东边,鱼儿嬉逐在莲叶西边,鱼儿嬉逐在莲叶南边,鱼儿嬉逐在莲叶北边。
按:
最后四句以排比的句式,铺排渲染,描绘出鱼儿们倏忽往来、活泼嬉戏的动态,衬托出采莲少女的活泼可爱及愉快心情。
十一、通感
通感是一种运用具体生动的语言,通过更换感受角度来描述事物性状和情貌的修辞方式。
如: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
——嫩绿的杨柳如烟雾笼罩,清晨的轻寒很快被阳光赶跑。
杏花红艳艳开满了枝头,春意呵多么浓郁多么热闹。
按:
“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王国维《人间词话》)这一句的妙处,在于用听觉感受“闹”表现视觉感受,呈现出一幅杏花盛开、春意盎然的景象。
十二、层递
所谓层递就是把事物按由小到大、由短到长、由低到高、由轻到重、由远到近、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等次序说下去,形成层层加码的格式。
如: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王风·采葛》)
——那位姑娘去采葛,只有一天没见着,好像三月久相隔。
那位姑娘去采蒿,只有一天没见到,像隔三秋受煎熬。
姑娘采艾去田间,只有一天没会面,好像隔了整三年!
按:
按照时间单位的大小,从“三月”到“三秋”再到“三岁”,既在时间单位上递进,又在情感方面递进,表明了越来越多的相思之情。
十三、对比
如: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
——战士在前线出生人死,而将军帐下的美人却还在那里轻歌曼舞。
按:
一边写战士们浴血奋战,一边写将官们骄奢淫逸。
两相对照,异常尖锐地把矛盾揭示了出来。
十四、衬托
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故意运用其他事物来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如: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奏凯而归,立功的将士们回家时都穿上了锦衣,春意盎然的宫殿里到处是花枝招展的宫女(这一切都成陈迹),如今只有鹧鸪鸟在遗址上飞去飞回。
按:
前三句写越国当年兴旺繁华的景象,末一句写越宫旧址今天的荒凉与凄清。
以盛衬衰,以抒发怀古之情。
十五、用典.
用典,是指在诗中援引古语、古事,借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十六、互文
所谓互文,就是相互为文,指的是这样一种语言现象:
一个完整的意思,根据表达需要有意地将它拆开,分别出现在两句中,在解释时必须前后拼合,才能理解语意。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
“主人下马客在船”,上半句“主人下马”省了“在船”,下半句“客在船”省了“下马”。
前后拼合后全句的意思应该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上了船”。
互文一般也可以照原文直译出来。
如: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眼前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只是万里长征的人至今还未回还。
按:
“秦时”和“汉时”互文,前后拼合后应为“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
②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烟雾和月色笼罩着寒凉的江水和沙滩,夜晚停船靠近岸上的繁华酒家。
按:
这是七言诗,因字数要求,所以用了各举一边而省文的互文法。
“烟”和“月”互文,前后拼合后应为“烟和月笼着寒水和沙”(或“烟月笼着寒水烟月笼着沙”)。
③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汉乐府民歌·战城南》)
——城南城北都在激战,城南城北死尸一片片,横尸野外乌鸦可食。
按:
两句是互文,“战”与“死”互补,“城南”与“郭北”互补,实际是说:
“战于城南郭北,死于城南郭北”。
3、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寓理于事:
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
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
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修辞:
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
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例如:
姜夔《扬州慢》中杜牧的诗句;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拓跋焘的故事;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
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
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
如: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衬(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
)
对比(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与最后一句)
通感,感觉器官的沟通。
(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
”此时的雪花仿佛是春风中盛开的梨花,香飘万里。
视觉与嗅觉沟通,诗人的情意饱含其中。
)
四、其他必备的知识和能力
1、诗词流派——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词有豪放派、婉约派。
一、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
① 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② 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③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 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咏物诗
1.咏物诗的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
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
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
②寄托什么志。
三、写景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1.内容范围:
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2.写法特点:
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3.分析重点:
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得住题: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四、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形式标志:
题目中朵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基本主题:
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3.分析重点:
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五、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
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行旅诗:
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
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 ,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
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2、诗歌的个人风格
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
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朴素自然、李白—豪迈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杜牧—清健俊爽、王维—诗画一体、王昌龄—雄健高昂、李商隐—朦胧隐晦、苏轼—旷达豪放、柳永—柔美婉丽、陆游—悲壮爱国。
3、鉴赏诗歌应懂得“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最早由孟子提出,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
4、鉴赏诗歌应善于联想、想象
表面上,读者阅读诗歌时似乎跟着诗的形象走,处于被动地位。
事实上,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审美习惯和美学理想等,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给诗的形象和诗人意到而笔未到的艺术空白加以补充和丰富。
如:
“红杏枝头春意闹”——不仅使读者看到杏花盛开的情状,而且还可想象出花丛中鸟儿的嬉闹,鸟语花香,有声有色,把春的意境写活了。
四、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评价是鉴赏的最后一步:
由对诗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概括。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分析评价要实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
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从字面上看,此诗似在指责酒家卖唱女的无知和无心。
但商女所唱得由听者来点,可见这不过是曲笔。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该是座中的豪绅、贵族、上层官僚。
他们才是作者实际抨击的对象。
)
附: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
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