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法文言文知识点汇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27329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法文言文知识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语文教学法文言文知识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语文教学法文言文知识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语文教学法文言文知识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语文教学法文言文知识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法文言文知识点汇总.docx

《语文教学法文言文知识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法文言文知识点汇总.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教学法文言文知识点汇总.docx

语文教学法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第二节文言教学的句式及例证

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者,……也。

这是古汉语里最典型的判断句式,它相当于现代汉语“……是……”。

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译]教师是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2.……,……也。

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来表示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

如:

此世所以不传也。

(苏轼《石钟山记》)

[译]这就是(石钟的真像在社会上)不能流传的原因了。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苏洵《六国论》)

[译]所以燕虽然是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武力抵抗的成效啊。

3.……者,……。

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 “者”表示停顿,在谓语不用“也”,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

不过,这种句式比少。

如:

粟者,民之所种。

(晁错《论贵粟疏》)

[译]粮食是老百姓种的。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同游的四个人,就是庐山陵的萧圭,字君玉;长乐的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

4.……,……者也。

在谓语后面“者也”连用,也相当于“……是……”。

如:

晏子,齐之习辞者也。

(《晏子•晏子使楚》)

[译]晏子是齐国最善于辞令的人。

这种句式,有时前面也用“者”。

如: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韩愈《师说》)

[译]那些孩子的老师,只是教他们念书,学习书上的句读,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和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二)被动句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

[译]那么,今天那班(原先)爵位显赫的高官一旦犯罪应受惩治(时),有的脱身逃跑,不能被远近的人收留。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我不能拿着整个的吴这个地方,以及十万的大军,还被人制约着。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欧阳修《伶官传序》)

[译]而一旦他衰败了,尽管只是几十个唱歌演戏的下人却把他困住了,致使自己惨死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耻笑。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

[译]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译]一举一动都有人注意,什么时候才能改变这种情况呢?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

秋水》)

[译]大方:

指大道,指很高的修养。

我常常被一些博学多才的行家所嘲笑。

4.用介词“被”表被动。

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张溥《五人墓碑记》)

[译]我还记得周先生被逮捕。

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译]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

(三)倒装句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

“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

“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

“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

如: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如:

“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

“甚矣,汝之不惠。

”[译]意思是:

你太不聪明了。

“美哉,我少年中国。

”[译]多么美好呀,我们新生的少年中国!

(四)省略句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略。

例如: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

(《赤壁赋》)

(2)蒙后省略。

例如:

沛公谓张良曰: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3)自述省略。

例如: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余)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余)手自笔录,(余)计日以还……(余)录毕,(余)走送之,(余)不敢稍逾约。

(《送东阳马生序》)

(4)对话省略。

例如:

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

“(今日之事)甚急!

”(《鸿门宴》)

2.省略谓语。

例如: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2)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

(3)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鸿门宴》)

特殊句式总结:

判断句要“是”,被动句要“被”,倒装句要“顺”,省略句要“补”。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规律:

名词连用,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

晋军函陵。

《烛之武退秦师》(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动词用。

②规则:

名词后紧接代词或所处名词,介宾短语。

名词活用做动词。

 今王鼓乐于此。

(鼓乐:

击鼓奏乐)

③名词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欲,能)名词活用做动词。

 云霏霏兮欲雨。

(雨:

下雨)

④名词前用“而”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做动词。

 扣舷而歌之。

(歌:

唱歌)

衣冠而见之。

(衣冠:

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二)名词作状语

1.表比喻。

一般由具有具体形态、形状的名词充当,抽象名词不具备该语法功能,它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译为“象……一样”。

例:

(1)“其一犬坐于前。

《狼》”中的“犬”译为“象狗一样”。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小石潭记》”中的“斗”、“蛇”译为“象北斗一样”,“象蛇一样”。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许多文言文的初学者很容易把这种名词作状语的情形误认为是名词作主语,把例

(1)译成“其中的一只狗坐在前面”(本义是“其中的一只狼象狗一样地坐在前边”),那就大错特错了。

2.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一般由方位名词和表示具体地点、场所的名词充当,译为“在(从)……”例: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诗》中的“东”、“西”、“南”、“北”分别译为“在东边”、“在西边”、“在南边”、“在北边”。

(2)“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

”《指南录后序》中的“草”、“露”译为“在杂草间”、“在露天”。

现代汉语中还保留这种语法特点的成语如:

道听途说、风餐露宿、里应外合等。

3.表示动作行为趋向。

由方位名词如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前、后等充当,译为“向(朝、往)……”例: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中的“西”译为“向西,往西”。

(2)“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中的“前”译为“往前,朝前”。

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如东倒西歪、东拉西扯、上窜下跳等都是这种语法类型的遗留。

4.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或使用的材料。

这类名词一般由具有某种功用的事物名称或材料名称的名词充当;译为“用……”、“乘坐……”。

例: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中的“箕畚”译为“用箕畚”。

(2)“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之驴》中的“船”译为“用船,乘船”。

此外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如车载斗量、口诛笔伐、耳闻目睹等也都是该类型名词作状语的情形。

5.表示对人的礼节或待遇。

这类作状语的名词一般是表示人物身份、称谓、礼仪等方面的名词,译为“像对待……一样”或“当作……一样”。

(1)“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中的“宾客”译为“像对待宾客一样”。

(2)“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中的“兄”译为“像对待兄长一样”。

6.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频率。

这类名词一般由不确指的时间名词如日、月、年、岁等充当,翻译时可在时间名词前加上“每一……,每……”。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中的“日”译为“每天,天天”。

(2)“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六国论》中的“日”“月”可译为“每年”、“每月”。

现代汉语中依然保留着这样的语法类型如成语日新月异、日积月累等。

7.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这类名词一般是指一年中某个具体的季节、月份或一天中某个具体的时段,如春、夏、秋、冬、旦、夕、朝、暮等时间名词,可译为在“在……”。

例:

(1)“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木兰诗》中的“旦”、“暮”分别译为“在黎明”、“在傍晚”。

(2)“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译为“在早上听说了道理,在晚上死去”,意思是说只要在早上听说并懂得了道理、真理,那怕是在晚上死去也心满意足了。

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如春华秋实、朝思暮想、朝令夕改等都是时间名词作状语的活用情形。

(三)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

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例如:

①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

(2)名词的意动用法:

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如: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

②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

(四)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

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

例: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

“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1)动词的使动用法

 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

例如:

不及物动词类:

  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huì恨怒)尉。

(《陈涉世家》)

  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满井游记》)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

例如:

  ①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沸》)

  ②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贾谊《过秦论》)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

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泊船瓜洲》)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如:

①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臣:

使……称臣。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王:

使……为王。

三、古今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