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上学期部编版八年级历史同步课时练习5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270888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0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上学期部编版八年级历史同步课时练习5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上学期部编版八年级历史同步课时练习5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上学期部编版八年级历史同步课时练习5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上学期部编版八年级历史同步课时练习5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上学期部编版八年级历史同步课时练习5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上学期部编版八年级历史同步课时练习5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含答案.docx

《学年上学期部编版八年级历史同步课时练习5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上学期部编版八年级历史同步课时练习5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上学期部编版八年级历史同步课时练习5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含答案.docx

学年上学期部编版八年级历史同步课时练习5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含答案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专题05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基础闯关★★

知识点一:

甲午中日战争

1.从战略意图看,该国联合舰队主力倾巢出动,其目的是为了寻求与北洋舰队主力决战,以实现其“聚歼清国舰队”,夺取制海权的侵略野心。

但海战的结果。

该国并未达到目的。

据此判断这次战役发生于(  )

A.中英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从战略意图看,该国联合舰队主力倾巢出动,其目的是为了寻求与北洋舰队主力决战,以实现其“聚歼清国舰队”,夺取制海权的侵略野心。

但海战的结果。

该国并未达到目的。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甲午中日战争。

故选C。

2.如图中,“甲午一役”中涌现的民族英雄邓世昌身上展示的伟大精神是(  )

A.在无私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B.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C.英勇无畏、合身救国的精神

D.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

【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在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率领军舰英勇作战,不怕牺牲,英勇撞向敌舰。

这体现了邓世昌英勇无畏、合身救国的精神。

故选C。

3.潘飞声诗云:

“牙山险失折旗杠,平壤三军决击撞。

……太息沉舟惟邓禹,忠魂肯逐怒涛降。

”该诗所描述的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中日甲午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太息沉舟惟邓禹,忠魂肯逐怒涛降”可知,潘飞声的诗描述的是黄海大战,战争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领全舰官兵英勇抗敌,在舰艇受重创的情况下,他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冲过去,要和它同归于尽。

他大无畏的爱国主义气概和为国牺牲的壮举值得后人纪念。

故选B。

4.北洋舰队是中国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军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

直接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  )

A.平壤战役B.黄海海战C.辽东战役D.威海卫战役

【答案】D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军攻陷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故选D。

5.小明与同学在进行某课题的研究,如图所示是他们收集到的一幅图片,由此可以推测他们研究的课题是

(  )

A.中国海军力量的强大

B.日本军事力量领先世界

C.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D.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中的信息“北洋舰队”“日本联合舰队”可知,这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由材料中对两支舰队作战能力的对比可知,他们研究的课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故选D。

6.一位历史学家说:

“晚清是一个大转型时期,其变化的步伐在1895年以后加快了。

”其中“变化的步伐在1895年以后加快”的原因是(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C.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

D.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依据“变化的步伐在1895年以后加快”可知,《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其他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在中国开设工厂,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故“变化的步伐在1895年以后加快”的原因是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

故选C。

知识点二:

《马关条约》的签订

7.这一政策规定:

“各国对他国在中国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内的通商口岸、投资事业,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

关于这一政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英国最早提出的

B.保障了中国的利益

C.得到主要列强认可

D.解决了列强的矛盾

【答案】C

【解析】“各国对他国在中国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内的通商口岸、投资事业,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出自1899年,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意思是中国门户开放,别国不得干涉,美国门户政策得到列强的认可。

故选C。

8.条约签订后第三天,台北市民鸣锣罢市,至台湾巡抚衙门,“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此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1894年到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清政府割台湾给日本,条约签订后第三天,台北市民鸣锣罢市,至台湾巡抚衙门,“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反映的台湾人民反对《马关条约》的史实。

故选C。

9.商务印书馆董事长张元济在1949年回忆说:

“50多年前,因为朝鲜的事件,中国和日本开战,结果我们被日本打败,大家从睡梦中醒过来,觉得不能不改革了”。

“我们被日本打败”最直接的后果是(  )

A.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B.掀起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C.义和团运动兴起

D.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

【答案】A

【解析】“50多年前,因为朝鲜的事件,中国和日本开战,结果我们被日本打败,大家从睡梦中醒过来,觉得不能不改革了”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到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故选A。

10.《马关条约》第六款中规定: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域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据此条款,日本获得的权益是(  )

A.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D.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答案】B

【解析】“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域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意思是说日本人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进行工艺制造,可以随便进口各种机器设备,进行加工生产,因此此条款,日本获得的权益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故选B。

知识点三:

瓜分中国狂潮

11.《时局图》所述局面的出现是在(  )

A.鸦片战争以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C.甲午中日战争以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

【答案】C

【解析】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时局图》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的局面。

故选C。

12.这一政策规定:

“各国对他国在中国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内的通商口岸、投资事业,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

关于这一政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英国最早提出的

B.保障了中国的利益

C.得到主要列强认可

D.解决了列强的矛盾

【答案】C

【解析】“各国对他国在中国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内的通商口岸、投资事业,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出自1899年,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意思是中国门户开放,别国不得干涉,美国门户政策得到列强的认可。

故选C。

13.此事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而且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此事”指(  )

A.英国占领香港岛

B.沙俄并中国东北大片领上

C.日本割占辽东半岛、台湾全岛等地

D.划定东交民卷为“使馆界”

【答案】C

【解析】1894年到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签定《马关条约》,使西方列强更加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为此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日本割占辽东半岛、台湾全岛等地出自《马关条约》,符合题意。

故选C。

★★能力提升★★

【能力提升与重难点训练】

1.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举国上下都相当乐观。

在清政府的士大夫看来,日本的海军跟北洋水师比起来不值一提,日本的陆军也根本不是湘军、淮军的对手,清政府把临时招来的新兵调往前线。

这表明,中国(  )

A.近代化努力收效巨大

B.清朝统治集团腐败

C.自信轻敌的乐观情绪

D.中国封建制度落后

【答案】C

【解析】由“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举国上下都相当乐观。

在清政府的士大夫看来,日本的海军跟北洋水师比起来不值一提,日本的陆军也根本不是湘军、淮军的对手,清政府把临时招来的新兵调往前线。

”可以看出,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清政府没把日本放在眼里,盲目自信、乐观,结果导致甲午战争的惨败。

C符合题意。

故选C。

2.表是一场学术研讨会的活动安排。

据此推测,此次研讨会的主题应该是(  )

09:

00---10:

00

朝鲜东学党起义

10:

10---11:

00

北洋海军的悲歌

11:

10---12:

00

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A.基督教与太平天国运动

B.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

C.西化思想与洋务运动

D.近代中国经济的工业化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朝鲜东党起义是甲午战争的直接原因,北洋海军的悲歌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海战,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故B正确。

ACD项并不是朝鲜与东学党起义、北洋海军的悲歌、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三者的共性,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B。

3.某校八年级

(1)班的同学在模拟时事导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活动中有如下表述。

其表述与史实相符的是(  )

A.“战争爆发于1894年,结果签订了《北京条约》”

B.“黄海大战中牺牲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C.“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D.“战争中侵略者火烧圆明园,犯下了滔天罪行

【答案】C

【解析】根据课本所学,1895年,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甲午中日战争签订的条约是《马关条约》,黄海大战中牺牲的是邓世昌,火烧圆明园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因此ABD错误。

故选C。

4.某战役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交战,此役北洋水师失利,共损失5艘战舰,日本联合舰队多艘战舰受重创。

北洋舰队自此退入威海卫”。

有关此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此战发生于1884年

B.此战清军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

C.此战清军主力全军覆没

D.此战发生于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交战”,结合所学知识,这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战役,发生在1894年9月,此战清军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选项A时间不对;选项C不对,因为清军主力全军覆没是威海卫战役;选项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是1900年;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5.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百姓争先恐后应募日军的招工,盼望能获得一份差事。

这直接反映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  )

A.当时的中国人缺乏对日本的了解

B.人民普遍缺乏民族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

C.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B

【解析】“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百姓争先恐后应募日军的招工,盼望能获得一份差事”说明人民对甲午中日战争抱着与己无关的态度,只关心自己的生活,体现了人民普遍缺乏民族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

故选B。

6.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

下列各项对此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甲午战后(  )

A.列强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B.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列强占领的港口和城市增加

D.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迅速崛起

【答案】A

【解析】1894年到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使列强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故选A。

7.宁沉海底,至死不降-2018年,辽宁庄河海域甲午沉舰遗址(经远舰)水下考古调查让一段悲壮的历史浮出海面!

甲午中日战争及之后的瓜分狂潮让中国(  )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艰难

B.民族危机加剧,外国侵略势力开始延伸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C.中国近代化探索进入到新的阶段,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D.中国人民的反抗再次兴起,农民阶级表现允为突出

【答案】D

【解析】1894年到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及之后的瓜分狂潮使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以农民为代表的义和团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侵略者,因此D符合题意。

故选D。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格(甲午中日黄海海战双方舰队力量对比)

国别/项目

参战舰数

装甲情况

总排水量(吨)

平均航速

(海里/时)

鱼雷发射管数

火炮总数

鱼雷艇数

中国

12

12

34466

15.34

27

195

2

日本

12

12

40840

16.33

36

268

0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舰队在哪些方面与日本舰队存在差距?

材料二 李鸿章为避战保船,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日本趁机得到黄海制海权…1895年初,日军攻陷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无心再战,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

——摘自《中国历史》

(2)黄海海战中牺牲的致远舰管带是谁?

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哪一条约?

(3)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内部原因。

【答案】

(1)差距:

总排水量、平均航速、鱼雷发射管数、火炮总数。

(2)管带:

邓世昌;《马关条约》。

(3)内部原因:

中国舰队整体实力不如日本;李鸿章避战保船,妥协退让。

【解析】

(1)由材料一,可知看出,在总排水量、平均航速、鱼雷发射管数、火炮总数方面,中国舰队与日本舰队存在差距。

(2)1894年,中日两国在黄海大东沟海面展开激战,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冲锋向前,不幸被敌鱼雷击中,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

1894年到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签定《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由材料一可以看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内部原因是中国舰队整体实力不如日本;由材料二可以看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内部原因是李鸿章避战保船,妥协退让。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黄海大战•一个悲壮的故事】

材料一2015年经过近两个月的水下考古工作,考古人员在黄海北部海底发现了甲午海战沉船致远舰中悬窗、炮弹等一些重要文物,再现百年前致远舰的英勇悲壮。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指挥致远舰冲向敌舰壮烈牺牲的管带是谁?

他的壮举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马关议和•颐和园又搭天棚】

材料二消息传出后,举国哗然,群情愤慨,全台人民如暴闻轰雷,惊骇无人色,奔走相告聚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四野,悲愤无可抑制的台北人民呜锣罢市,民众拥围抚署,高呼“宁可战死于台,绝不拱手而让台”的口号,坚决反对割台。

(2)材料二中的消息发生在哪一年?

具体是指什么事件?

【痛定思痛•我们奋发图强】

材料三旧中国,饱受屈辱,山河破碎,弱国无外交。

中国政府和人民比任何人都珍惜来之不易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即使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也是铮铮铁骨!

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在主权和领土问题上,中国政府和人民绝不会退让半步。

(3)结合材料三,说说甲午中日战争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反思?

【答案】

(1)管带:

邓世昌。

民族精神:

不畏强敌、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等。

(2)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清政府把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

(3)落后就要挨打,自强才能生存,只有提高综合国力,才能提高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弱国无外交)。

【解析】

(1)在中日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冲向敌舰的主力舰吉野号,欲与敌同归于尽,不幸被敌击中,全舰将士壮烈牺牲。

邓世昌的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敌、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等的民族精神。

(2)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等。

因此说因此说材料二“消息传出后…全台人民…高呼‘宁可战死失台,决不拱手而让台’的口号,坚决反对割台。

“中的“消息”指的是: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清政府把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

(3)根据材料三,给我们带来的思考是落后就要挨打,自强才能生存,只有提高综合国力,才能提高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弱国无外交)。

★★中考衔接★★

【中考零距离】

1.(2019•镇江)“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败,毫不犹像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

”引文评价的是中国在哪次战争失败后的反应?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由材料“毫不犹像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可知,引文评价的是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战争失败后的反应。

“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指的是戊戌变法,甲午战败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由此引发了维新变法运动。

故选C。

2.(2019•常德)历史漫画往往以幽默夸张的笔法描绘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并赋之以深刻的寓意,从而揭示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本质特征。

如图漫画出现的背景是(  )

A.《南京条约》签订之后

B.《北京条约》签订之后

C.《马关条约》签订之后

D.《辛丑条约》签订之后

【答案】C

【解析】漫画反映的历史内容是列强在中国划分各自势力范围,企图瓜分中国。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9世纪末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

故选C。

3.(2019•百色)“《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予中国的打击是世纪性的。

领土的割让使中国经历半个世纪的分裂,巨额的赔款使清王朝无力自救……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据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A.中国的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C

【解析】由材料“《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予中国的打击是世纪性的。

领土的割让使中国经历半个世纪的分裂,巨额的赔款使清王朝无力自救……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可知,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AB两项是《南京条约》的影响,D项是《辛丑条约》的影响。

故选C。

4.(2019•昆明)“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与这一内容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可知,出自《马关条约》。

1895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主要内容: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故选C。

5.(2019•荆州)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加强海防建设,北洋舰队成为清政府的海军主力。

北洋舰队的军事基地位于(  )

A.上海B.厦门C.威海卫D.福州

【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加强海防建设,北洋舰队成为清政府的海军主力。

北洋舰队的军事基地位于威海卫。

1895年,北洋舰队在威海卫战役中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故选C。

6.(2019•随州)如图的《时局图》形象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遭瓜分的内外局势。

德国(图中如肠虫状物)划分的“势力范围”是(  )

A.山东B.长城以北C.福建D.长江流域

【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资本主义列强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它们掀起了瓜分中的狂潮,在这一时期,山东成为了德国的势力范围,到一战后,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了日本。

故选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