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语文《古代诗歌五首》和课个古诗知识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26418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下语文《古代诗歌五首》和课个古诗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七下语文《古代诗歌五首》和课个古诗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七下语文《古代诗歌五首》和课个古诗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七下语文《古代诗歌五首》和课个古诗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七下语文《古代诗歌五首》和课个古诗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下语文《古代诗歌五首》和课个古诗知识点.docx

《七下语文《古代诗歌五首》和课个古诗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下语文《古代诗歌五首》和课个古诗知识点.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下语文《古代诗歌五首》和课个古诗知识点.docx

七下语文《古代诗歌五首》和课个古诗知识点

一、《登幽州台歌》

1、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

2、古人”指的是古代像燕昭王那样贤明的君主,来者”指后世贤明的君主。

3、悠悠: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独”字“独”指孤独一人。

一大一小形成强烈对比,更加衬托出诗人孤寂苦闷之情。

4、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人通过书

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孤寂苦闷之情。

整首诗通过采用直

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5、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个画面。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像燕昭王那样贤明的君主既不复可见,后

来的贤明之君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6.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诗人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二、《望岳》

1.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后人也称之为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

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作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被

称作诗史”他本人也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其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有《杜工部集》。

杜甫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其中三吏”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是《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2..全诗以“望”字展开,从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赞扬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

1/22

大的气势

3.颔联写近望的景象,其中“割”“钟”用的好。

请简要分析。

钟:

运用拟人,形象写出大自然把一切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到泰山。

生动的突出泰山神奇秀丽.表达对泰山的喜爱之情。

割:

运用夸张和拟人,写出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

4.分析“一览众山小”中“小”的妙用。

“小”指矮小,不仅写出泰山巍峨的气势,同时象征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赏析:

写想象中登上泰山的情景,不仅表现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诗人的心胸气魄: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感情: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化用: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4哲理:

(i)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ii)站的高才能望的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

(iii)只有战胜一切困难,才能享受到成功的自豪和喜悦。

6.本诗的思想感情

(1)对祖国河山的赞美热爱之情,

(2)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反映了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7、“入”字用的微妙传神,好像一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的深远。

三、《登飞来峰》

1、王安石:

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人,世

称临川先生.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2、任选一个角度赏析“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千寻”运用夸张修辞手法,借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诗人立足点之高。

3、请简要描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所展示的画面一座千寻高的宝塔,伫立在飞来峰上,每当雄鸡报晓时,站在高高的宝塔上,就能看见太阳升起的壮美景象。

4、任选角度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赏析:

这两句运用比喻,既实写眼前之景,又借景议论,表达了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心,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2)人生哲理。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5、写出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诗句意思相同或相似的诗句(用诗句解释诗歌中蕴含哲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只缘身在最高层”中“最高层”的理解。

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际上比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5.“日”是帝王的象征,“鸡鸣日升”表现了灿烂的图景,象征诗人美好的前程。

6.“浮云”指保守势力,比喻眼前的困难,挫折、障碍等。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反映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四、《游山西村》

1、陆游:

南宋伟大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我们学过他的《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

3/22

大作》

2、诗中赞赏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写农村一片富足景象的句子)是: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3、“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4、赏析: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这句话对仗的工整,既写景又富含哲理。

写出了山西村上环水绕,柳暗花明,

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

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有复现的境界,(所以在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常引用)

(2)富含哲理。

比喻困境中蕴含希望。

(所以在面对困境时常引用)(3)现形容进入一个别有天地的境界,或比喻绝路逢生的情景。

5“又一村”,“又”字写出了诗人在迷惘后的惊喜之情。

6诗中描绘南宋农村风俗画的句子: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7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对游览之地的恋恋不舍,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8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的所见所闻:

(1)、村民的热情好客

(2)、优美的景色(3)、淳朴的风土人情

9诗歌写了诗人在山西村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农村风光和淳朴的民俗,流露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10“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名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

答:

(1)、面对困境时。

因为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

(2)、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

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

1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古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答:

这句诗比喻困境中仍蕴含着希望,不仅与人生的各种境遇有惊人的契合之处,

而且时时鼓舞着人们,弓I起人们的共鸣12、诗中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体现了宋诗特有的理趣的句子.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五、己亥杂诗

1•作者龚自珍,清朝思想家、文学家。

2•本诗开头两句是如何写“离愁”?

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3、请描述前两句诗所展现的情景

我满怀惆怅的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

走向天涯(故乡)

4•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赏析(或是言外之意是什么?

):

这两句比喻,移情于物,诗人以落红自喻,以落红护花,形象的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不忘报国之志。

(2)后来常形容老一辈为支持新生事物成长而竭尽全力,心甘情愿牺牲自己。

或用来比喻一些默默奉献甘为人梯的人。

(3)启示: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即使身处逆境也不应该忘记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要有献身精神。

5•诗中为什么不说“夕阳斜”而说“白日斜”?

这里不取“夕阳斜”而取“白日斜”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家渐渐失败的现实状况。

6.诗中流露出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弃”的又是什么?

诗人想“舍”的是当朝者的黑暗与腐朽,“不舍”的是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7•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

结合,抒发了诗人的复杂心情。

8.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的复杂心情,有哪些复杂心情?

①卸甲归田的惆怅。

②回归故里的喜悦。

③继续报国的坚定信心。

9、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不忘报国之志。

10.体现奉献精神的诗句有: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人教版语文2016七年级下课外古诗鉴赏

1、《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

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1、月夜竹林的幽静,以反衬。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

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月夜,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附其它有关赏析:

一: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3)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

【参考答案】

(1)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2)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3)提示该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

(1)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

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2分)

答:

幽篁指的是清幽的竹林

(2)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3、幽”树林”中的幽”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

答:

幽深”等字的运用,渲染了一种幽静、雅致的境界。

4、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

答:

独坐、弹琴、长啸。

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5、这首诗借助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

宁静、淡泊的心情。

2《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

“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

“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3、“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历代评论家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试加以说明。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