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外感病证.docx
《第一章 外感病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外感病证.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外感病证
第一章外感病证
第一节感冒
感冒是由于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其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
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鼻塞流涕,喷嚏,咽喉
2痒或痛,咳嗽。
3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4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5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6本病应注意与温病,尤其是风温早期相鉴别。
[辨证论治]
1风寒证
症候:
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
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例方:
荆防败毒散。
2风热证
症状:
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
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例方:
银翘散。
3暑湿证
症状:
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
清暑祛湿解表。
例方:
新加香薷饮。
4表寒里热证
症状:
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咽喉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
治法:
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例方:
双解汤。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1风寒证可口服午时茶、通宣理肺丸。
1.2风热证可口服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桑菊感冒冲剂。
1.3感冒兼见脾胃湿困诸症者可用藿香正气丸。
1.4时行感冒可口服板蓝根冲剂。
2中药针剂
2.1风热证、暑湿证及表寒里热证均可用双黄连粉针剂3~6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2.2发热重者,可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3外治疗法
3.1大蒜液滴鼻,10%大蒜液每次1滴,每日滴3~5次。
适用于各证型感冒。
3.2拔火罐可取大椎、身柱、大杼、肺俞、风门等穴,每日1次。
适用于风寒证。
[疗效标准]
1治愈:
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
2好转:
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
3未愈:
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实验室检查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第二节急性发热
急性发热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伴有面赤、烦渴、或有恶寒,脉数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西医学中某些慢性疾病合并急性感染性或原因不明的发热,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体温在37.3℃以上,可高达39.5℃~40℃,并持续数小时以上不退者,或体温下降后,又逐渐升高,或伴有恶寒、寒战、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数等症。
2临床表现有与原发疾病相关病症及外感发热常伴有的其他症状,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疾病的诊断。
3具有不洁饮食史,输血传染史,职业病史等。
4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尿、大便常规,血沉、血、尿和骨髓培养,X线检查以及其他针对病因的特殊检查,常可有异常发现。
5注意与内伤发热、寒热真假相鉴别。
[辨证论治]
1卫表证
症状:
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身疼痛,咳嗽,或恶寒甚而无汗,或口干咽喉痛,或身重脘闷,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治法:
解表退热。
例方:
风寒证选荆防败毒散,风热证选银翘散。
2肺热证
症状:
壮热,咳嗽或喘促,痰黄稠或痰中带血,胸痛,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
清热肃肺,止咳平喘。
例方:
麻杏石甘汤。
3胃热证
症状:
壮热,口渴引饮,口臭,面赤心烦,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
治法:
清胃泻火。
例方:
白虎汤。
4腑实证
症状:
壮热,日晡热甚,腹胀、腹痛、痞满,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烦躁谵语,舌苔焦燥,或有芒剌,脉沉实有力。
治法:
通腑泻热。
例方:
大承气汤。
5胆热证
症状: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或恶心呕吐,或目身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
清热利胆。
例方:
大柴胡汤。
6脾胃湿热证
症状:
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胸腹胀满,纳呆呕恶,或目身发黄,舌苔黄而厚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利湿、和胃。
例方:
王氏连朴饮。
7大肠湿热证
症状:
发热,腹痛,泄泻或痢下赤白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干口苦,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利湿热。
例方:
葛根芩连汤。
8膀胱湿热证
症状:
寒热起伏,午后热甚,小便淋沥涩痛、灼热黄赤,或腰痛及少腹引痛,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利膀胱湿热。
例方:
八正散。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1清开灵口服液,每次服2支,每日3次,适用于各证型发热者。
1.2新雪颗粒剂,每次服1.5g,每日2次,适用于各证型壮热者。
2中药针剂
2.1柴胡注射液,每次2~4ml,肌内注射,每日1~2次。
2.2穿琥宁注射液400mg加入5%或10%葡萄糖或生理盐水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清开灵注射液40~60ml加入10%葡萄糖或生理盐水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3针灸疗法
可选用大椎、曲池、合谷、曲泽、委中、外关、陷谷等穴位。
4外治疗法
4.1滴鼻退热:
复方柴胡滴鼻液,每次每侧鼻腔3~4滴,每1小时滴1次。
4.2灌肠退热:
清热灌肠汤或大黄枳实汤水煎取汁200ml,高位直肠灌注或保留灌肠30分钟,每2~4小时1次。
5西药疗法
及时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感染严重者配合抗生素治疗。
[疗效标准]
1治愈:
体温正常,症状消失。
2好转:
体温降低,症状减轻,但未完全消失。
3未愈:
体温不降,症状未改善。
第三节湿阻
湿阻是指湿邪阻滞中焦,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闷满,肢体困重,纳食呆滞等为主要症状的外感疾病。
西医学中的胃肠型感冒及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临床表现以四肢困重,倦怠乏力,胸闷脘痞,饮食无味,舌苔腻,脉濡等为主症。
2湿阻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病位固定不移。
3湿阻发病多与夏令梅雨季节及地域潮湿有关。
4实验室理化检查,多无器质性改变,各项指标数据大致在正常范围内。
5应注意与湿温病相鉴别。
[辨证论治]
1湿困脾胃
症状:
肢体困倦,头重如裹,胸闷腹胀,纳食不香,口中粘淡无味,便溏,或有形寒,舌苔白腻,脉濡或滑。
治法:
芳香化湿。
例方:
藿香正气散。
2湿热中阻
症状:
四肢困重,脘痞闷似痛,口苦而粘腻,渴不欲饮,纳呆,尿短黄,大便不爽,或有发热,汗出而热不退,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
清热化湿。
例方:
王氏连朴饮。
3脾虚湿滞
症状:
四肢困乏,脘腹痞闷,喜揉按,大便溏薄,神疲乏力,厌食油腻,舌淡胖苔薄腻,脉濡缓。
治法:
健脾化湿。
例方:
香砂六君子汤。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1湿困脾胃者可服用五花茶冲剂,每次1~2包,每日服3~4次。
1.2湿热中阻者可服甘露消毒丹,每次5~10g,每日服2次。
2中药针剂
湿热中阻见发热较高者,可用清开灵注射液20~40ml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注射液250ml内静脉滴注,每日1次。
3草药疗法
3.1鲜藿香、鲜荷叶,鲜佩兰、焦麦芽等量,煎汤代茶饮,适用于湿困脾胃及预防湿阻之病。
3.2苡仁、炒麦芽、炒山楂等量,加鲜荷叶1片,煎汤代茶饮,适用于脾虚湿滞证。
[疗效标准]
1治愈:
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各项检查结果正常。
2好转:
临床症状减轻。
3未愈:
临床症状无改善。
第四节痢疾
痢疾是因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利赤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外感疾病。
西医学中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以及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出现类似本病所述痢疾的症状者,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常有脓血粘冻。
2本病多发病急骤,可伴有恶寒发热,或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3常见于夏秋季节,多有饮食不洁史。
4急性菌痢,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大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及红细胞,并有巨噬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肠阿米巴病的新鲜大便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
5本病应与泄泻鉴别,必要时作X线钡剂造影及直肠、结肠镜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1湿热痢
症状:
腹痛阵阵,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粘稠如胶冻,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化湿,调气行血。
例方:
芍药汤。
2疫毒痢
症状:
发病急骤,高热,呕吐,继而大便频频,以致失禁,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里急后重感显著;甚者四肢厥冷,神志昏蒙或神昏不清,呕吐频繁,惊厥,瞳仁大小不等,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微细欲绝。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
例方:
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若发生厥脱,症见面色苍白,四肢厥逆而冷汗出,唇指紫暗,尿少,脉微细欲绝,选用参附汤、四逆汤。
3寒湿痢
症状:
腹痛拘急,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里急后重,脘腹胀满,头身困重,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
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例方:
不换金正气散。
4虚寒痢
症状:
腹部隐痛,缠绵不已,喜按喜温,痢下赤白清稀,无腥臭,或为白冻,甚则滑脱不禁,肛门坠胀,便后更甚,形寒畏冷,四肢不温,食少神疲,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治法:
温补脾胃,收涩固脱。
例方:
附子理中汤或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5休息痢
症状:
初痢、暴痢之后,长期迁延不愈,时发时止,腹胀食少,倦怠怯冷,常因饮食不当、受凉、劳累而发,发时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经常或间有赤白粘冻,舌质淡苔腻,脉濡或虚数。
治法:
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
例方:
连理汤。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1热痢可选用香连丸。
1.2寒痢可选用藿香正气丸。
1.3虚证久痢者可选用理中丸、补脾益肠丸。
1.4疫毒痢可选用神犀丹、紫雪丹灌服。
2中药针剂
2.1疫毒痢发生厥脱者可用生脉或参附注射液20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40ml静脉推注,根据病情可反复使用。
2.2疫毒痢发生神昏,惊厥时可用醒脑静注射液20ml或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
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急重者可用醒脑静注射液40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
20ml静脉推注。
3针灸疗法
取穴:
合谷、天枢、上巨墟。
随证配穴:
湿热痢者可选曲池、内庭等穴;寒湿痢者可选中脘、气海等穴;休息痢者可选脾俞、胃俞、关元、肾俞等穴。
针法:
实证用泻法,偏寒者加灸。
4外治疗法
4.1灌肠:
可用苦参、马齿苋以1:
2比例水煎成150ml保留灌肠。
亦可用蒲公英、败酱草、红藤、穿心莲各30g,黄柏10g,黄连5g,水煎成150ml保留灌肠。
此法适用于湿热痢。
4.2敷足心法:
吴茱萸18g,研细末,醋调,敷两足心涌泉穴,纱布包扎,2小时后取下。
适用于下痢不能食,兼有四肢厥冷者。
5西药疗法
5.1感染严重者可选用有效抗生素。
5.2出现中毒性休克时,可抗休克治疗。
[疗效标准]
1.治愈:
症状消失,大便镜检正常,培养连续3次阴性。
2.好转:
症状消失或减轻,大便镜检正常,培养致病菌转阴或未转阴。
3.未愈:
临床症状及大便镜检无改善。
第五节疟疾
疟疾是因感受疟邪,正邪交争而出现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传染性疾病。
西医学所称之疟疾属于本病范畴,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发作时寒战,高热,汗出热退,每日或隔日而作,或三日一次。
伴有头痛身楚,恶心呕吐,发作后口唇出现疱疹等症。
或者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寒热不清。
2疫疟重症可出现持续高热,颈项强直,抽搐,昏迷等症。
3多发于夏秋季节和流行地区,有蚊虫叮咬或有输血史。
反复发作后可出现贫血和脾脏肿大。
4寒战时,末稍血液涂片或骨髓片可找到疟原虫。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
病久红细胞及
血红蛋白降低。
5注意与感冒、伤寒、痨瘵、湿热证等病证出现寒热往来相鉴别。
[辨证论治]
1正疟
症状:
先有呵欠乏力,继则寒战鼓颔,寒罢则内外皆热,头痛面赤,口渴引饮,后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隔日发作,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
治法:
祛邪截疟,和解表里。
例方:
柴胡截疟饮。
2温疟
症状:
寒少热多,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疼,口渴引饮,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清热解表,和解祛邪。
例方:
白虎加桂枝汤。
3寒疟
症状:
寒多热少,口不渴,胸脘痞闷,神疲倦怠,舌苔白腻,脉弦。
治法:
和解表里,温阳达邪。
例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
4热瘴
症状:
寒微热甚,或壮热不寒,头痛,肢体烦疼,面红目赤,胸闷呕吐,烦渴饮冷,大便秘结,小便热赤,甚至神昏谵语,舌质红降,苔黄腻或垢黑,脉洪数或弦数。
治法:
解毒除瘴,清热保津。
例方:
清瘴汤。
5冷瘴
症状:
寒甚热微,或但寒不热,或呕吐腹泻,甚则神昏不语,苔白厚腻,脉弦。
治法:
解毒除瘴,芳化湿浊。
例方:
不换金正气散。
6劳疟
症状:
倦怠乏力,短气懒言,食少,面色萎黄,形体消瘦,遇劳则发,寒热时作,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法:
益气养血,扶正祛邪。
例方:
何人饮。
7疟母
症状:
久疟不愈,胁下结块,触之有形,按之压痛,或胁肋胀痛,舌质紫黯,有瘀斑,脉细
治法:
软坚散结,祛瘀化痰。
例方:
鳖甲煎丸。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1青蒿素浸膏片,每次服0.2g,每日2次,连服4日,适用于瘴疟。
1.2热瘴出现神昏谵语,急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冷瘴出现神昏谵语,急服苏合香丸。
1.3疟母见气血亏虚证候者加服十全大补丸或人参养荣丸。
2中药针剂
2.1青蒿素油注射液,每次肌注0.2g,首次用药后6小时、24小时、48小时分别再肌注0.2g,
共4次。
2.2热瘴出现神昏谵语等热毒蒙蔽心神症状时可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或醒脑静注射液20~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静滴,每日1次。
2.3冷瘴见阳虚气脱之症,可选用参附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3西药疗法
确诊后可选用抗疟药治疗。
[疗效标准]
1治愈:
症状消失,血涂片未见疟原虫。
2好转:
症状控制或减轻,血涂片可见或未见疟原虫。
3未愈:
症状无改善或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