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的魅力演讲稿三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260984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诗词的魅力演讲稿三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诗词的魅力演讲稿三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国诗词的魅力演讲稿三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国诗词的魅力演讲稿三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国诗词的魅力演讲稿三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诗词的魅力演讲稿三篇.docx

《中国诗词的魅力演讲稿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诗词的魅力演讲稿三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诗词的魅力演讲稿三篇.docx

中国诗词的魅力演讲稿三篇

中国诗词的魅力演讲稿

中国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宋词的美是需要用真心、用真情去体会的。

初读时的惊艳只是肤浅的直觉,真情的流露才是词的魅力所在。

如果说诗凝练的语言使诗富有哲理,因此直抒胸臆的诗往往不如含义隽永的诗句脍炙人口的话,那么词则不然,词中的空间足够词人纵横驰聘,洋洋洒洒道出切身感受。

读词的过程实际上是揣摩词人情感的过程,词的美丽也只有懂词的知词的人才能感受的出来。

词源于唐代的曲子词,句子有长有短,和乐曲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歌唱。

由于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娱乐生活的需要,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句子长短不齐的词也更便于抒发人们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渐兴盛起来,取代诗而成为文学的主流。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

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统治者御用工具和玩具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

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

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

宋词不同于一般宋诗的散文化、议论化。

善于将抒情与写实景完美结合。

在唐五代小令基础上,宋代演为许多中调和长调,在曲折动宕、开阖变化中,是情景紧密交融,其细致、具体、微妙处,有的甚至胜过唐诗。

宋词又长于比兴,多以微妙而又细致的比兴手法,藉景物表达内心复杂而隐幽的情感,常以香草美人的传统来寄托政治上的感慨,感人至深。

宋词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

宋词虽然沿袭着唐五代的传统以抒发情感、灵性为主,形成“诗庄词媚”的分野,以婉约为宗,但后来由于时代生活的变化,题材的扩大,艺术个性得到重视,艺术手法渐趋多样,所以使宋词风格在婉约和豪放之外,兼有真率明朗、髙旷清雄、典雅精工、骚雅清劲等多种风格。

宋代的词,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

它的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

它如行云流水,临风伴月,最擅抒情。

写艳情而不纤佻,写富贵而不卑俗。

宋词虽然风格众多,但大体上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的词,潇洒超脱,高远清雄。

犹如沙场的英雄,一腔热血,又有恢弘的刚健的气魄。

婉约派的词,犹如淅淅沥沥的杏花春雨,美得令人屏声静气。

它典雅精工,情景交融,曲尽情态。

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

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放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

细品苏轼的词,一首首皆是一粒粒珍珠,随便拾起一粒,都光彩照人。

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除了风月柔情,他也把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也把词转化成了言志抒怀的工具。

他用词表现自我,是抗敌御辱的爱国热忱,是怀古的沉郁情思。

他用豪迈磅礴的语句赞历史丰功伟绩: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用起笔恢弘的气势,连接广阔的历史时空,贯穿着无数英雄豪杰。

他用《念奴娇》为我们讲述了辉煌的历史故事,他用雄丽之至的语言,写出了一个横塑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和足智多谋的周公瑾。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历史现实交相震撼,让人忽然醒悟,既然人生如梦,何不寄情与大好河山?

内容的大起大落,横绝古今。

古往与今来,哲理与人生,贯穿在他壮丽恢弘的辞藻之中。

高起然后低徊,平稳过渡后激昂慷慨至极,雄风浩荡。

品读他的词,是感受热烈奔放风格,是念出短促有力的音律,又是思考沉郁过后,复归于沉静的思考。

在词坛上,以婉约著名的要数那突破束缚的一代杰出的女词人:

李清照。

她用委婉细腻的笔触,和女性特有的心灵感受,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可爱少女。

清新明丽的语言凝练优美,谁都能读出她笔下那妩媚婀娜少女的含羞多情。

她以婉约隽秀的语言,大胆的抒发对丈夫的真挚爱情。

《一剪梅》中,花与水的比喻,请随景生,情景交融,似不经意又无脂粉气。

“云中谁寄锦书来”,又以大雁传书的浪漫吐露相思之苦。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辞藻清新生动,意美音佳,蕴藉而含蓄。

南渡以后,国破,家亡!

让这个曾经幸福的闺秀为颠沛流离的孤苦生活而愁。

她“寻寻觅觅”又无所寄托的失落感,只有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环境中独自伤心。

“雁过也,正伤心”,又是旧时相识的大雁飞过,可丈夫已死,这锦书以无处可寄。

想想,只有“伤心”。

她触景生情,悲秋自怜: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菊花盛开,而自己已由于忧伤愁苦而憔悴瘦损,无心摘花,尽是难罢难休得相思!

大珠小珠落玉盘似得叠词,急促的节奏,凄婉的情调,把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凝集心头,描绘的淋漓尽致。

让我们不由得伤感起来。

和着泪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声声慢》,是她用最凄美细腻的笔触描绘的她晚年的心境:

怎一个愁字了得!

品味李清照的词,清如水,纯如酒!

这就是宋词的美丽,美在词人满腔爱国热血,美在词人脉脉儿女情长。

千年风霜纵是无情,但词人的感情在千年后却依旧生动。

宋词,古典文学园圃中一支艳丽的奇葩,或低徊婉转、清韵悠长;或沉郁顿挫、深厚苍凉。

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方式表达了人类内心深处曲折幽微的情感,抒发了复杂而婉约的心绪而得到人们的喜爱;它的音韵之美,文字之丽,无与伦比。

在悠远的时空里风神摇曳、芬芳妩媚,萦绕在我们心间,回响在天际……

中国诗词的魅力演讲稿2

春节期间,央视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播出,引起了师生和家长们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掀起一阵诗词文化热潮。

节目中来自复旦大学附中的16岁女生武亦姝,掌握的古诗词量超过两千首,并成为第二季决赛总冠军;斩获成语大会和汉字听写大会冠军,飞花令中一人对抗二十五人,夺得亚军的北大才子彭敏;来自内蒙古的65岁王海军,只读了4年书,摆地摊修自行车间隙不忘写诗,3年创作一千多首诗词;来自河北邢台乡村的40岁农民白茹云,8岁起熟读古典诗词,6年前身患淋巴癌住院时,一本《诗词鉴赏》放在床头陪伴左右渡过难关;北大博士生理工科出身,却满腹文才,获得连续多场的擂主,还有百人团里圆通快递的老曹,气质优雅的主持人董卿,四位点评老师的口才与博识,都让人印象深刻,心生崇敬。

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

《中国诗词大会》以这些最熟悉、最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起观众的记忆与情怀,建构着我们的精神家园。

即便放眼全球,也很少有哪个民族,能像我们这样,拥有如此灿若星河的经典诗篇;也很少有哪个国度,能像我们这样,无论童叟都能念诵几句古典诗词。

当然,让《中国诗词大会》备受推崇的,不仅仅是选手的才情和节目的精彩,更重要的或者更深层的原因是中国古典诗词本身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它们承载着的我们民族特有的精神追求、人文价值和生命力量。

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在于它的语言美。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首先是它的语言美。

具体表现在它的辞采丰富,表意精准、凝练。

孔子云: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陆机在《文赋》中说:

“诗缘情而绮靡”、“其遣言也贵妍”,刘勰《文心雕龙》更是直接点明:

“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辞必巧丽”,强调诗词遣词用语的重要性。

故而中国古典诗词炼句、炼字、诗眼等艺术手段,以求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推敲”二字的故事,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改诗用“绿”字的故事,诗圣杜甫“为人性僻眈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表达的正是对诗词语言表达准确、形象、精炼的极致追求。

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美还表现在它的形式美和音韵美。

任何文学艺术的创作,都要以外在的形式和具体的结构来体现,诗词的创作也不例外。

特别是汉语有一个与世界上普遍使用的拼音文字显著不同的特点,就是使用单音节字,字与字之间搭配组成词,由词再组成句,由句再组成文。

因此,对中国文学来说,最基本的成分就是字。

要想诗词流畅、声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首先就要考究字以及字与字之间的声律。

因而,我们经常见到中国古典诗词常用双声、叠韵、叠字、比喻、对偶等修辞方法,并要求诗句、词句在对仗和格律上长短一致、工整对称,既易于记忆、朗读,又富有音韵之美。

从《诗经》“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到魏晋南北朝时曹操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

再到唐初,严格意义上的格律诗出现,诗句开始形成讲究平仄和押韵的规范,篇幅字数固定,结构规律上,都有了一定的格式。

最终,讲究形式和音韵的格律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基本形式,之后宋代的词、元代的曲更是具有统一的词调和曲牌,依据不同的词调曲牌来表意。

诗词的形式和格律,重缓急相间,长短有致,抑扬顿挫,韵调谐和,大大丰富了诗词的表现力和艺术美。

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在于它的自然美。

这种自然美展示的是中华民族赖以生生不息的大好河山,蕴含的是中华民族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诗意理念。

在这里,有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的异域风情,有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江南春色,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孟浩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山水田园,有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湖光天色,还有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等等诗词,不胜枚举。

诗人、词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讴歌不是作为旁观者的欣赏,而是把自然作为交流和倾诉的对象,达到物我相融、物我相忘、人与自然共生共长的境界。

于是,便有了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有了韩愈眼中“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的桂林山水,有了姜夔感叹“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中国古典诗词直观鉴赏,表达的是对自然的热爱,但根本目的更多的还是借物言志、寄情山水、感悟人生。

也正因为中国古典诗词所标识的自然景象,让散布在中华大地冰冷生硬的地理景观和山水楼台,有了精神的支撑、人文的温度。

我们心中的苏州,成了寒山寺,成了“夜半钟声到客船”、我们想到的武汉,是黄鹤楼,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我们遥望的西域,是玉门关,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即便未曾到过的地方,也成了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熟悉的“故乡”。

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在于它的真情美。

这种情是深沉的爱国情。

从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到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再到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其因祸福趋避之”。

中国古典诗词所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三千年中国文学创作和发展史的全过程。

这种情是浓烈的思乡情。

韦庄的“未老莫还乡,还乡需断肠”,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最典型的故事是:

南朝原是齐的将军,齐亡于梁后,他恐怕为梁所不容,便投到北魏去;梁丘池写信给他劝他还是回到祖国来,其中最有名的几句是: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旗鼓,感生平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

”读了这信,想起自己的乡土,果然就带了军队回到祖国来。

这些古典诗词中的一草一木、一唱一吟,无一不是朴素、浓烈的乡土之情。

这种情是执着的男女情。

我们可以在《诗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见证古老的爱情誓言,在李之仪“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中感受绵绵思念,在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中体会温情共勉,在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中遥想他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在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感触离别时的无限伤感。

这种情是真挚的朋友情。

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再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还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不可或缺的还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表达的难舍骨肉亲情。

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在于它的意境美。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有境界自成高格。

”诗词整体的美学价值在于意境。

意境美是诗词美的最高体现,是鉴定一首诗词好坏的关键因素。

所谓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在含蓄。

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一直以来崇尚委婉含蓄,忌浅露直白,认为作品必须含蓄委婉,才能达到意味无穷的效果。

《文心雕龙》提出:

“隐义以藏用”;“精义曲隐,无伤其证言,微辞婉晦,不害其体要。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例如杜甫《绝句六首》“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

鸟栖只故道,帆过宿谁家。

”这首诗虽然描写得简明扼要,但是抒写“不尽”,留有余味,营造出了含蓄委婉的意境美。

“鸟栖只故道,帆过宿谁家”,看似单纯的写景,其实是在含蓄的描写中,寄予了微妙深远的联想。

把怀念故乡之情和人生的漂泊感展示得淋漓尽致。

再如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表面上看是在咏歌洞庭湖的阔大气象。

但诗作的真正的目的并非在于描绘洞庭湖的浩瀚阔大气象,而是借此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垂青援引,因为通过“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已将自己不甘寂寞、希望引荐的意图含蓄道出。

苏轼的《蝶恋花》更是充分体现了委婉含蓄的诗意境界: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全词貌似一幅游春图,但却是表现诗人对人生的深邃思考。

暮春的自然界,花败飘落,柳絮轻飞四散,芳草滋生,表现出诗人的彷徨迷惑。

而“佳人”与“行人”,在词的深远境界中,纯粹偶然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种种矛盾的思索中产生一种漂泊的情感,表达出诗人对客观现实中美的眷恋和内心世界的矛盾苦闷,以及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探索,从而创设了诗词委婉含蓄的高远境界。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在动感。

我们生活的现实生活是生生不息,始终处在变化之中,生命之气、精神之韵均在流动中得以体现。

诗词的意境必然要体现出精气神,让读者真正入境,感受到一种动态的美。

这种动感体现在古典诗词对动词的运用,即将原本静态的事物活跃起来,例如杜甫“轻燕受风斜”,通过动态描摹,把燕子风中的飞动轻盈之态惟妙惟肖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再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举北宋词人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和张先的“云破月初花弄影”的实例。

还有一种动感,是通过动静对比或以静衬动来实现。

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在这首诗里,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流动的声响,浣纱归来的女孩子们在竹林里的笑声,小渔船缓缓穿过荷花的情态,都和谐完美地交织在一起,像是一幅清新秀丽的有声画,又像是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曲。

“空山”、“明月”、“翠松”、“清泉”、“浣女”、“渔舟”等清新、明净的暮秋意境,令人有心胸荡涤之感。

整首诗意境优美,展现出一幅流动的画面,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在传神。

即让读者在品读诗词中有一种理性的领悟,明了诗词所蕴藏的哲理,起到自省、警世、启发、鼓舞的作用。

这种诗词不再是赏玩的身外物,而是深入内心和精神世界的力量和价值。

例如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之焕《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朱熹《观书有感》“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等诗词。

最为典型的是杜甫《登高》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境界之壮阔,对读者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

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中国古典诗词带给我们的是耐人寻味的审美趣味,是慰藉人生的文化滋养,是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芸芸众生,自是不能都成为诗人、词人,但我们可以从古典诗词中感知诗心,充实诗意,在面对物欲横流、人生跌宕、艰难困苦时,找到走向远方的自信与动力。

中国诗词的魅力演讲稿3

二哥到墨西哥讲学,买到一本英文版的《中国诗词》。

他说他读着读着就哭了。

我想到他读那本书时的情景就想笑,在一个陌生的域外城市,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国男人双手捧着一本书,边走边读,边读边哭。

在外国人看来是作秀,在中国人看来是虚伪,那感情丰富得与一个高质量的演艺人员不分上下。

我问他是为什么而流泪,他说为这本书中古词的注解而流泪,那简直是对中国古词的一种亵渎。

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

夕阳下,断肠人在天涯。

翻译成:

黄昏时,作战的人死在天涯,肠子流了一地。

我安慰着他,外国人翻译中国古词,能到达那种水平相当不易了,作为中国人,又有多少人或者说还剩多少人能够领略到古词的深邃与瑰丽呢?

我曾经在一所师范类大学任古汉语教师,当我在课堂上问到学生一些关于古诗词问题时,他们都显得茫然无措。

我问他们你们下去看不看课本,他们的回答让我惊得目瞪口呆,两个字——没空。

试想,在校读书的大学生都“没空”看这些东西,何况硬逼着苦于生计、累于仕途的人群去研读呢!

其实,中国的古诗词包涵着修身立志、处世交际等多方面的知识。

在中国古词中,好些句子都告诉我们,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但爱与情是无关的,更谈不到永恒。

爱过就完了,不要死缠着一个苍白的情字不放,痴情的结果就是痛苦绵绵无绝期。

如郑光祖写的《题情》中有两句:

相思借酒消,酒醒相思到。

借醉酒来忘却相思,但酒醒时相思之情又会袭来。

此曲写出了一个女子无尽的烦恼。

知冷知热的话向谁说,隐秘的事情向谁告?

雕梁画堂、红烛高烧的美好时刻难以盼到,正是借酒浇愁愁更愁。

但是她思念的那个人鬼才知道他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情呢!

贯云石的《金字经》也有这样的腔调,和《题情》中的女子害的是同样一种病:

泪溅描金袖,不知心为谁?

芳草萋萋人未归。

期,一春鱼雁稀。

人憔悴,愁堆八字眉。

听起来邪乎,眼泪落在精美的衣裳上,还不知道为谁而哭,看来被折磨得够呛。

看到芳草萋萋,醒悟了,原来是为未归的夫君而流泪,又是春又是鱼和雁,那可是一刻千金的大好时光,却不能共度。

此曲意境像温庭筠的《菩萨蛮》。

大概这二人都有着养情妇的生活体验,并且都了解他们的情妇生活在欲罢不能的单相思痛苦中。

汤显祖在《牡丹亭》第十二出变了个花样,脱离了思呀归呀俗气的字眼:

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这是杜丽娘游园后在梦中与理想中的情人柳梦梅相会时想到的疯话。

人生若像花草一样自由相恋,生死在一处,即便有什么酸辛苦楚也决不怨悔。

这样的事情也就是在梦中做一做罢了,世上还有这等好事等待着她?

商挺的《潘妃曲》更是让人柔肠百折、荡气回肠:

一点青灯人千里,锦字凭谁寄?

雁来稀。

花落东君也憔悴。

投至望君回。

滴尽关山多少泪。

这又是一首闺怨、离情的句子。

一个年轻的弃妇,坐在一点青灯之下,相思之苦怎么才能排遣?

偏偏又落了个碧天无路信难通,山高水阔无寄处。

看着落花,自己哀叹,在飞红万点中伤离怨别,一种空负青春的悲哀掠上心头。

看着这首古词,我想她的男人为什么要弃她而去呢?

也许为了求生,但如果男人把这个女人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他绝对不会离开她的,即使此地无法生存,也得带着她一起走,算什么男人?

没有责任心,这种男人根本属于无情无义之徒,不值得留恋。

等他在外面栽了跟头才想到你,一旦得志不一定快活了那些女子。

白朴在《得胜乐》中对痴情的描写,雅得要命,一概避开了痴男怨女、反目夫妻的泪呀恨呀愁呀死呀等等的情感流露,只是写了几句景色,但同样让人一看就知道主人公是一个饱受情感折磨的绝望者:

红日晚,残霞在,秋水共长天一色。

深秋的夜晚,红霞漫天,长天尽头,远水相连。

分明是一幅境界宏阔的绝妙秋景图。

其实,句句关情,深深地烙上了主人公感情的印记。

景色美丽而静谧得有些清冷,美丽中有一丝凄凉,那可是一种无法释怀的落寞。

爱时轰轰烈烈,散时凄凄惨惨,人为是无法左右的。

再看看关汉卿的《冬》:

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

瘦损江梅韵,哪里是清江江上村!

香闺里冷落谁瞅问?

好一个憔悴的凭阑人。

此小令反映了一个怨妇绝望的心情:

大雪纷飞,掩闭重门,令人断魂。

江梅受损,人比江梅更憔悴几分。

在寒风与寂寞的交织中,少妇长叹一声,发出冷落香泥碾作尘的哀叹。

尽管无人问津,可她还是冒着狂风暴雪,挺着瘦弱的身躯,坚持守望,等待着情人的出现。

多可怜呀!

感天动地,就是铁石心肠的人也受不了这样的刺激。

爱情超于一切,可爱情却又一文不值。

当你接受了爱的同时也就接受了痛苦与守望。

爱是不可抗拒的,要想让自己过得开心,必须看透爱这块温柔的薄纱笼罩着坚硬的痛苦与惆怅。

对于那些折腰于失恋或离异者,爱不过是一种错觉。

情由爱生,人要做到无情是不可能的。

但是在全心全意去爱的过程中,自己一定要提醒自己爱是有限的,假如同你相爱的人真的结了婚,爱情也未必会延续一辈子的。

重要的是怀着报恩的心理善待对方、长相厮守下去,因为对方曾经给过你爱。

在爱情里,快乐和痛苦一线之隔,有时候痛苦意味着珍惜与成长;而有时候痛苦会凝固成永久的伤疤。

也许一段爱情是否暗藏痛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去面对。

我的读书和写作缺乏计划性,掌握的古典文学知识更是皮毛。

虽然也有大致的方向,却往往“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中国的古词浩如烟海,有如银河繁星,凝结了无数前贤的血汗和智慧,赏析这些古词,领悟其中的高见和妙算,直接受惠于古老文明的深恩厚泽,我的感激之情如对天日,无以报答。

中国古词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敲击在我们心头的时候,细细品味都会令人潸然泪下。

中国古词关于珍惜时间、看破世事的句子也很多。

张可久在《九日》中有这样的描述: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这几句是写此情此景,令人垂泪。

当我们容颜变老的时候,也许会不服气地问自己,我真的老了吗?

昨天那个白衣绰然、婀娜翩飞的自己哪里去了?

人是不经老的,我刚过了27岁的生日,眼睑下已经清晰地出现了皱纹,精神也不如以前,亲友都说我是熬夜写作酿成的恶果。

有了时间也不想再出去了,只想自己呆在家里静静地看书、看电视。

我确实老了,已快到而立之年了,我想到的是奋斗和未来。

可我的奋斗一直回报丰厚,感谢这个时代给我的肯定与信心。

张可久没有赶上这样的好时代,他在《道情》中写道:

半纸虚名,十载功夫。

这首曲子写出读书人的不幸遭遇和满腹牢骚。

虽然耗去了十年寒窗,只是博得一个舞文弄墨的虚名罢了。

这里反映出元代社会的黑暗。

元代不注重科举,而从吏中选仕,于是造成了读书人金榜题名梦想的破灭。

选仕是一种腐朽的手段,其中的猫腻堪费笔墨,有人说评奖、选仕是一面筛子,淘汰清官,选择恶棍。

往往对被选者个人品格的要求是奴才般的贱皮软骨,卖笑嘴脸,搜刮百姓的狠毒心肠,处理文牍的好耐心,总之是一副丑态。

还有人说,文人与贪官是天敌。

一点不假,文人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贪官是在光明中制造黑暗。

关汉卿流传百世的《感天动地窦娥冤》中有一句: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揪心!

窦娥从一个童养媳妇到一个寡妇,命运已经够悲惨,可黑暗的社会还是没有放过她,雪上加霜,使这个弱女子最终沦为法场问斩的死囚。

窦娥在经历了生命中的最后一场磨难时,她的反抗终于爆发出来。

她勇敢地抨击了官场良知的泯灭和当时王法刑宪的儿戏,以排山倒海之势向至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