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预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260495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急预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应急预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应急预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应急预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应急预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应急预案.docx

《应急预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急预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应急预案.docx

应急预案

一、工程概况

渤龙湖总部经济区(生态居住三区)工程位于天津市滨海高新区,西侧为区内景观中心渤龙湖。

本项目东至规划路十二,北至规划路五,西至环湖路,南至支路七。

总建筑面积63531平方米,框架剪力墙结构,工程造价为1.6亿元,工期为要求为2010年7月5日开工,2011年5月15日竣工。

本工程由天津海泰博爱投资有限公司建设,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天津市大业房屋住宅建设监理有限公司监理,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总承包施工。

二、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现场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应急救援小组,安全员、施工员等人员组成应急救援组织机构,负责项目的安全预防,应急救援工作,确保反应迅速,处理合理。

应急救援小组:

组长:

马忠平

副组长:

田会涛王绍海邳德利

组员:

杨学胜杨志强刘世博高旺松张坚

张楚明程玲检邱爽王小文张富楼郑静

三、重点防范深基坑支护及土方开挖

一、深基坑土方开挖的注意事项

1、深基坑开挖顺序、方法必须与设计工况一致,并遵循“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

2、防止深基坑挖土后土体回弹变形过大

深基坑土体开挖后,地基卸载,土体中压力减少,土的弹性效应将使基坑底面产生一定的回弹变形(隆起)。

回弹变形量的大小与土的种类、是否浸水、基坑深度、基坑面积、暴露时间及挖土顺序等因素有关。

如基坑积水,粘性土因吸水使土的体积增加,不但抗剪强度降低,回弹变形亦增大,所以对于天津地区软土地基更应注意土体的回弹变形。

回弹变形过大将加大建筑物的后期沉降。

施工中减少基坑回弹变形的有效措施,是设法减少土体中有效应力的变化,减少暴露时间,并防止地基土浸水。

因此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和开挖后,均应保证降水正常进行,并在挖至设计标高后,尽快浇筑垫层和底板。

必要时可对基础结构下部土层进行加固。

3、防止边坡失稳

深基础的土方开挖,要根据地质条件(特别是打桩之后)、基础埋深、基坑暴露时间、挖土及运土机械、堆土等情况,拟定合理的施工方案。

目前挖土机械多用斗容量1m3的反铲挖土机,其实际有效挖土半径约5—6m,而挖土深度为4—6m,习惯上往往一次挖到深度,这样挖土形成的坡度约1:

1。

由于快速卸荷、挖土与运输机械的震动,如果再于开挖基坑的边缘2—3m范围内堆土,则易于造成边坡失稳。

挖土速度过快即卸载快,迅速改变了原来土体的平衡状态,降低了土体的抗剪强度,呈流塑状态的软土对水平位移极敏感,易造成滑坡。

边坡堆载(堆土、停机械等)给边坡增加附加荷载,如事先未经详细计算,易形成边坡失稳。

4、防止桩位移和倾斜

打桩完毕后基坑开挖,应制定合理的施工顺序和技术措施,防止桩的位移和倾斜。

对先打桩后挖土的工程,由于打桩的挤土和动土波的作用,使原处于静平衡状态的地基土遭到破坏。

对砂土甚至会形成砂土液化,地下水大量上升到地表面,原来的地基强度会遭到破坏。

对粘性土由于形成很大的挤压应力,孔隙水压力升高,形成超静孔隙水压力,土的抗剪强度明显降低。

如果打桩后紧接着开挖基坑,由于开挖时的应力释放,再加上挖土高差形成一侧卸荷的侧向推力,土体易产生一定的水平位移,使先打设的桩易产生水平位移。

为此,在群桩基础的桩打设后,宜停留一定时间,并用降水设置预抽地下水,待土中由于打桩积聚的应力有所释放,孔隙水压力有所降低,被扰动的土体重新固结后,再开挖基坑土方。

而且土方的开挖宜均匀、分层,尽量减少开挖时的土压力差,以保证桩位正确和边坡稳定。

二、土方开挖阶段的应急措施

土方开挖有时会引起围护墙或临近建筑物、管线等产生一些异常现象。

此时需要配合有关人员及时进行处理,以免产生大祸。

1、围护墙渗水与漏水

土方开挖后支护墙出现渗水或漏水,对基坑施工带来不便,如渗漏严重时则往往会造成土颗粒流失,引起支护墙背地面沉陷甚至支护结构坍塌。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一旦出现渗水或漏水应及时处理,常用的方法有:

对渗水量较小,不影响施工也不影响周边环境的情况,可采用坑底设沟排水的方法。

对渗水量较大,但没有泥沙带出,造成施工困难而对周围影响不大的情况,可采用“引流-修补”方法。

即在渗漏较严重的部位先在围护墙上水平打入一根钢管,内径20-30mm,使其穿透支护墙体进入墙背土体内,由此将水从该管引出,而后将管边围护墙的薄弱处用防水混凝土或砂浆修补封堵,待修补封堵的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再将钢管出水口封住。

如封住管口后出现第二处渗漏时,按上面方法再进行“引流-修补”。

如果引流出的水为清水,周边环境较简单或出水量不大,则不作修补也可,只需将引入基坑的水设法排出即可。

对渗、漏水量很大得情况,应查明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漏水位置离地面不深处,可将支护墙背开挖至漏水位置下500-1000mm处,在支护墙后用密实混凝土进行封堵。

如漏水位置埋深较大,则可在墙后采用压密注浆方法,浆液中应掺入水玻璃,使其能尽早凝结,也可采用高压喷射注浆方法。

采用压密注浆方法时应注意,其施工对支护墙会产生一定压力,有时会引起支护墙向坑内较大的侧向位移,这在重力式或悬臂式支护结构中更应注意,必要时应在坑内局部回土后进行,待注浆达到止水效果后再重新开挖。

2、防止围护墙侧向位移发展

基坑开挖后,支护结构发生一定的位移是正常的,但如位移过大,或位移发展过快,则往往会造成较严重的后果。

如发生这种情况应针对不同的支护结构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悬臂式支护结构

悬臂式支护结构发生位移主要是其上部向基坑内倾斜,也有一定的深层滑动。

防止悬臂式支护结构上部位移过大的应急措施较简单,加设支撑或采用支护墙背卸土的方法。

防止深层滑动也应及时浇筑垫层,必要时也可加厚垫层,以形成下部水平支撑。

3、流沙及管涌的处理

在细砂、粉沙层土中往往会出现局部流沙或管涌的情况,对基坑施工带来困难。

如流沙等十分严重则会引起基坑周围的建筑、管线的倾斜、沉降。

对轻微的流沙现象,在基坑开挖后可采用加快垫层浇筑或加厚垫层的方法压住流沙。

对较严重的流沙应增加坑内降水措施,使地下水位降至坑底以下0.5-1m左右。

降水是防治流沙的最有效的方法。

管涌一般发生在围护墙附近,如果设计支护结构的嵌固深度满足要求,则造成管涌的原因一般是由于坑底的下部位支护排桩中出现断桩,或施工未达到设计标高,或地下连续墙出现较大的孔、洞,或由于排桩净距较大,其后止水帷幕又出现漏桩、断桩或孔洞,造成管涌通道所致。

如果管涌十分严重也可在在支护墙前再打设一排钢板桩,在钢板桩与支护墙间进行注浆,钢板桩底应与支护墙底标高相同,顶面与坑底标高相同,钢板桩的打设宽度应比管涌范围较宽3-5m。

4、临近建筑与管线位移的控制

基坑开挖后,坑内大量土方挖去,土体平衡发生很大变化,对坑外建筑或地下管线往往会引起较大的沉降或位移,有时还会造成建筑的倾斜,并由此引起房屋裂缝,管线断裂、泄露。

基坑开挖时必须加强观测,当位移或沉降值达到报警值后,应立即采取措施。

对建筑的沉降的控制可采用跟踪注浆的方法。

根据基坑开挖过程,连续跟踪注浆。

注浆孔布置可在围护墙背及建筑物前各布置一排,两排注浆孔间则适当布置。

注浆深度应在地表至坑底以下2-4m范围,具体根据工程条件确定。

此时注浆压力控制不宜过大,否则不仅对围护墙会造成较大侧压力,对建筑本身也不利。

注浆量可根据支护墙的估算位移量及土的空隙率确定。

采用跟踪注浆时,应严密观察建筑的沉降情况,防止由注浆引起土体搅动而加剧建筑物的沉降或将建筑物抬起。

三、对基坑周围管线保护的应急措施一般有两种办法:

(1)打设封闭桩或开挖隔离沟

对地下管线离开基坑较远,但开挖后引起的位移或沉降又较大的情况,可在管线靠基坑一侧设置封闭桩,为减小打桩挤土,封闭桩宜选用树根桩,也可采用钢板桩、槽钢等,施工时应控制打桩速率,封闭板桩离管线应保持一致距离,以免影响管线。

在管线边开挖隔离沟也对控制位移有一定作用,隔离沟应与管线有一定距离,其深度宜与管线埋深接近或略深,在靠管线一侧应作出一定坡度。

(2)管线架空

对地下管线离基坑较近的情况,设置隔离桩或隔离沟无明显效果时,此时可采用管线架空的方法。

管线架空后与围护墙后的土体基本分离,土体的位移与沉降对它影响很小,即使产生一定位移或沉降后,还可对支撑架进行调整复位。

管线架空前应先将管线周围的土挖空,在其上设置支撑架,支撑架的搁置点应可靠牢固,能防止过大位移或沉降,并应便于调整其搁置位置。

然后将管线悬挂于支撑架上,如管线发生较大位移或沉降,可对支撑架进行调整复位,以保证管线安全。

四、雨季基坑施工措施:

本市7月中旬至9月中旬为雨期,本工程基础工程施工正在雨期进行。

雨期主要材料、机具计划用量:

序号

材料名称

规格

单位

数量

备注

1

蓬布

m2

1000

2

塑料布

m2

5000

3

潜水泵

扬程35m

6

4

泵管

m

100

5

塑料雨衣

100

6

雨鞋

50

7

手电

30

8

1号电池

600

9

笤帚

100

10

铁锹

100

(一)场地排水:

基坑外坡顶做1.0m宽散水、截水沟。

基坑内,沿四周排水盲沟、设集水井,泵抽至市政排水系统。

排水盲沟布置在基础轮廓线以外,排水盲沟边缘应离开坡脚0.3m,沟底比基坑底低0.4m,坡度0.1%;明排集水井设置在基坑角上,井径0.8m,井壁用普通砖、砂浆砌后抹光,集水井底比排水盲沟低0.8m(使抽水设备进水阀的高度可进行调整);排水设备采用大扬程的潜水泵,抽出的积水应排至基坑以外地面排水系统,防止乱排产生回渗。

保证施工现场水流畅通,不集水,四邻地区不倒灌。

(二)做好生活区的下水管道和雨水井,生活用水应有固定排放途径,保证雨后不陷、不滑、不泥泞、不存水,避免浸泡边坡。

(三)土方施工中,基坑内临时道路上铺渣土或级配砂石,保证雨后通行不陷。

(四)已暴露还未浇注垫层的桩间土工作面防止雨水直接冲刷,遇雨时可覆盖塑料布。

(五)清槽后应立即浇筑好混凝土垫层,防止雨水泡槽。

(六)现场存储的钢材做好防雨水锈蚀的准备。

(七)机电设备要经常检查接零、接地保护,所有机械棚要塔设严密,防止漏雨,随时检查漏电装置功能是否灵敏有效。

(八)浇筑混凝土前,要随时掌握天气预报,尽量避开大雨,运输混凝土罐车和施工地点要准备大量塑料布或彩条布,以备浇筑时遇雨进行覆盖。

(九)现场要配备10台左右的备用潜水泵,遇雨时及时抽水。

四、排险救助

1、排险救助的含义

安全排险救助包括安全排除重大险情、安全制止事故扩大、安全救助受伤人员和安全清理事故(或灾害)现场。

重大险情是指已经孕育或即将发生的可能招致伤亡事故的险情。

安全排除重点险情即在伤亡事故发生之前安全地予以制止和排除。

安全制止事故扩大,即在事故发生时及时安全地制止伤亡事故的进一步扩大,包括不使在场人员继续遭受伤害和迅速抢救伤员,最大限度地减小事故的伤害后果。

在实施紧急救助以及事故调查完毕清理事故现场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发生新的伤害的危险,因此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并有妥善安全的救助和清理现场措施。

2、安全排险救助的原则

(1)及时的原则

括及时撤离人员、及时报告(上级、有关主管部门)、及时通知保险公司和及时进行排险救助工作。

(2)“先撤人、后排险”的原则

即在发生事故或出现紧急险情之后,应首先将处于危险区域内的一切人员撤出危险区域,然后再有组织地进行排险工作。

(3)“先救人、后排险”的原则

当有人受伤或死亡,应先救出伤者和撤出亡者,然后进行排除处理工作,以免影响对伤者的及时抢救和对伤者、亡者造成新的伤亡。

(4)“先防险、后救人”的原则

在险情和事故仍在继续发展或险情仍未消除的情况下,必须先采取支护等安全保险措施,然后救人,以免使救护者受到伤害和使伤者受到新的伤害。

救人要求“急”,同时也要求“稳妥”,否则,不但达不到救人的目的,还会使救助者受伤,增加新的抢险难度。

(5)“先防险、后排险”的原则

在进入现场进行排险作业时,必须先采取可靠支护等适合的保安全措施,以避免排险人员受到伤害。

(6)“先排险、后清理”的原则

只有在制止事故继续发展和排除险情以后,才能进行事故现场的清理工作。

但这一切,都必须遵守事故的处理程序规定和得到批准以后,才能进行。

(7)保护现场的原则

在事故调查组未决定结束事故现场原状之前,必须全力保护好现场的现状,以免影响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保护事故现场是所有人员的责任,破坏事故现场是违法行为。

当然,为了进行救人和排险工作,允许采取以下做法:

1)在不破坏现状的要求下,为了确保救人和排险工作的安全,可以设置临时支护以阻止破坏的继续发展和稳定破坏时的状态。

在设置支护措施时前,应先拍下当时的现场全貌和局部情况照片,以免因在实施支护时对其状况的可能扰动,造成以后调查分析工作的困难。

2)当为了阻止事故的进一步扩大,而仅采取支护措施不足以阻止其发展时,或为了抢救伤员的需要,而必须拆除,搬走一部分结构件或物品时,必须首先拍照(包括全貌、局部以及不同角度的状态),详细记录下当时的现状情况,并在撤出人员、构件、物品的原位上做出明显的和准确的标记(轮廓线、交叠位置等)。

此外,从事故地点撤出的构件和物品应存在现场的合适部位,并规整地堆放(不要叠放、混放)和做出标牌,避免在吊运堆放过程中改变其拆下时的原状。

五、排险救助工作的基本要求

安全排险救助工作是一项对时间性、政策性、技术性和安全可靠性要求很高的工作,各种要求和困难交织在一起。

既要快速,又要稳妥。

矛盾很多,常会在事变到来时,出现手忙脚乱、顾此失彼的情况。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对排险和急救技术的日常教育和培训的不足,是发生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是放在预防上,有了排险的技术准备,就可以紧急应付突发的事变。

安全排险救助工作的基本要求如下:

(1)遵守安全排险救助的基本原则;

(2)及时地研究和制定安全排险救助的技术措施;

(3)统一指挥、分工明确、各尽其责、搞好协作配合;

(4)及时观察和研究排险救护工作进行的情况,发现问题时应及时研究解决,必要时,对原先不适合的措施作出修改。

但应尽量避免在对情况判明不清的情况下作出草率的决定。

六、急救工作

对急救工作的基本要求如下:

1、急救工作的设置与安排

(1)建立急救机构,随时提供急救服务,确保及时地将受伤和急病人员送去医院。

(2)定期培训急救人员,向职工进行急救知识教育,添置急救药品和器材。

(3)施工现场应有受过急救培训、掌握抢救技术、熟悉在事故中营救伤员技能的专职或兼职急救人员,并配备急救药品和急救器材。

2、受伤出血急救措施

(1)根据出血才特点、类型和失血的表现,采取正确的止血方法,阻止出血。

(2)采用止血带止血,其位置应靠近心脏的一端和紧靠伤口处。

止血带不能直接缠在皮肤上,其下应加毛巾等做成的平整垫子,其松紧程度以出血停止,摸不到远端脉搏为合适。

(3)一般情况下,止血带缠紧时间不超过2-3小时,且应每隔40-50min松解一次。

(4)缠止血带后,加上标明止血带缠上时间的标牌,然后尽快将伤员送医院。

3、避免伤口感染

(1)伤口包扎应采用绷带、三角巾。

没有时,也可采用毛巾、手帕和衣服。

(2)充分暴露的伤口应先用无菌敷料覆盖伤口后,再进行包扎。

(3)包扎时应松紧适度,避免在伤口上打结。

(4)对四肢的包扎,应露出指(趾)的末端,以便于观察肢端血液循环情况。

4、骨折急救

(1)本着“先救命、后治伤”的原则处置骨折伤员。

即若呼吸、心跳停止时,先使其心肺复苏;大出血时,先止血包扎,然后进行骨折固定。

(2)骨折固定应使用定型夹板和三角巾、绷带绑扎。

(3)骨折固定时应注意:

小腿、大腿、脊椎骨骨折时应就地原位固定;四肢骨折时应先固定骨折处上端,后固定下端;对开放性骨折,严禁用水冲洗伤口和敷药物,应保持伤口清洁。

严禁将外露断骨送回伤口。

(4)骨折固定后,应迅速将伤员送去医院。

5、搬运伤员

(1)搬运前,应迅速检查伤员伤势并进行必要的急救处理。

(2)需要将伤员拖至安全地带时,应沿伤员身体长轴向拖行,不应从侧面横向拖行。

(3)应使用担架或用椅子、门板做成担架形式,应稳当牢固,防止伤员从担架上跌落。

(4)凡头部、大腿、小腿、手臂、盆骨骨折或背部受伤者,不得让其坐在车上运送。

(5)伤员的肢体断离时,不得用水冲洗断肢,应将断肢装入一塑料袋并将袋口扎好,装入另一袋内装冰块或冷水的塑料袋中,将袋口扎好(切无使水、冰块与断肢接触),然后用衣服包好,随伤员一起送往医院。

(6)搬运伤员时,动作要轻,避免振动,在最短的时间内送往医院。

6、心肺复苏的急救程序

(1)判断伤员有无意识,若无意识,应以仰卧体位放于坚实的地面上。

(2)开放气道,保持伤员的呼吸道畅通。

(3)伤员无呼吸时,应进行人工呼吸。

(4)伤员无脉搏时,应进行人工循环。

(5)用担架搬运伤员时,应持续作心肺复苏,中断时间不得超过5s。

7、开放气道

(1)伤员仰卧平躺于坚实平面上,躯干应呈水平,头不可高于胸部并使头部后仰。

(2)一拇指轻牵伤员下唇,使口微张,保持气道畅通。

(3)头颈部受伤时,不要随意搬动伤员。

(4)伤员无自主呼吸时,应检查口腔,有异物阻塞时应立即排除,无阻塞物时,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5)伤员能自主呼吸时,应继续保持气道畅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