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欣赏3.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59682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9.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视欣赏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影视欣赏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影视欣赏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影视欣赏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影视欣赏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影视欣赏3.docx

《影视欣赏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视欣赏3.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影视欣赏3.docx

影视欣赏3

第三章影视艺术鉴赏

任何一种文艺形式的价值实现,都离不开读者或观众的接受与欣赏。

对于影视艺术来说,不经过观众的欣赏,其作品的社会和艺术价值就不可能得以实现。

影视作品只有通过鉴赏活动为观众所接纳,得到观众的认可乃至喜爱,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才能展现出它的存在价值。

其实任何一部艺术作品,实现其社会价值的主要步骤与环节都离不开对它的鉴赏;尤其对于影视艺术这种大众文艺形式来说,观众更像“上帝”一样成为其命运的最终评判者。

第一节影视艺术鉴赏的基本原则

所谓影视鉴赏,是指对影视艺术的具体把握与领悟,是观众参与的以影视艺术作品为对象的审美活动,是主体(观众)与客体(影视艺术的各项因素)共同参与、互相作用、彼此推动的一个复杂过程。

欣赏主体经过积极主动的感受、理解与领悟,与影视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情感达到深刻而强烈的共鸣,在与影视作品创作者们心有灵犀般的互动与共鸣之中,体会着人生意味的复杂百态,从而完成影视鉴赏的接受过程。

因此,影视鉴赏同其它艺术形式的鉴赏一样,同属于审美再创造活动。

它同样依靠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来唤起观众的审美感受和情感活动;同时,欣赏者又依据其生活阅历、情感体验、思想认识等等,准确细致地把握住影视艺术作品的内涵,实现情感共鸣和心智交流。

在我们看来,影视艺术的鉴赏活动至少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与所有艺术鉴赏一样,影视鉴赏必须以审美属性为前提和基础。

有一个问题可能非常可笑:

为什么我们会喜欢看电影(电视)?

为什么我们会对银(屏)幕上的一幕幕活剧而激动不已?

这看似简单而可笑的问题,其实也是很多电影人与理论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

它促使我们认真地思考影视艺术的巨大魅力。

虽然这一问题或许根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答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影视艺术的魅力,来自我们心灵深处的一种持久而顽强的需要,一种与我们的感官相连却又超越于感官的视听享受。

观看影视作品,说到底是一种审美活动。

而审美是来自于我们心灵深处的一种需要,影视剧正是在这一点上最大限度地契合了我们的这种需要。

如同人的身体离不开粮食和水分一样,人的精神也离不开属于自己的食粮;艺术就是精神的食粮。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单调而平庸的生活期待超越,操劳而疲惫的心灵需要休憩,受到伤害的灵魂渴望抚慰。

这正是艺术产生的真正的根源之一。

正像斯宾塞所说:

“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自然美所引起情感,人生乐趣会失掉一半。

”影视艺术在其审美本质上,与其他艺术形式是相通的。

我国著名导演和电影理论家郑洞天曾指出,尽管电影的魅力对于观众来说是无穷的,但“真正打动了他们心灵的,还是影片所展示的那个世界,那些或熟悉、或陌生、或未曾经历却渴望感知、或无法预见却心中神往的人生。

”而“每一部优秀的影片,都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按一种特定的框架创造了一个世界,它们千姿百态,又各有各的精彩,因为创造它的,是活生生、有情感有思想的人。

”这虽然是针对电影而言的,但也同样适用于电视剧的欣赏。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对与自己毫不相干的陌生者的命运而担忧、兴奋乃至热泪盈眶?

因为我们在别人的故事中,在别人的悲欢离合之中不自觉地投射了自我的影子与印记。

正象美国电影理论家A·A阿莫尔和G·P贝克所说:

“在艺术中或在生活中,不管我们去哪里儿,我们都在寻找人,被驱使(以一种自恋心态)在别人中间去寻找我们自己的镜中影像。

……当我们发现自己已被一个故事深深地打动的时候,……是因为我们已偷偷地将这个故事看作是自己的,已经将自己认同为故事中的人物。

认同是打开我们封闭的感情之门的机制。

如果(观众)流泪,他们不是为女主角流泪,而是为他们自己。

如果他们欢笑,他们不是为男主角的困境得以解脱而笑,他们是因自己的困境得以解脱而笑。

”事实的确如此,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是一个白日梦,它使得我们在激动、兴奋、担忧乃至恐惧当中,释放了心灵之中最隐秘最真实的愿望,我们的灵魂也在这种释放中获得提升。

人的心理具有一种超越物质现实处境的特有天性,这一天性不仅决定了人类视野的开阔与抱负的高远,也赋予人以奇特的幻想天赋。

只有人能够“身在曹营心在汉”,只有人能够把眼前的物质现实与辽远的异方、遥远的过去与未来互相沟通起来,也就是说,只有人能够在时空观念上与造物主抗衡。

中国古人所说的“思接千载”、“心游万物”,西方哲人广为传诵的一句名言:

“即使被关押在一间狭小的屋子里,我们的心灵也要与宇宙一同飞翔”,指的其实都是同一个意思,都是这种心理天性的具体运用。

这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的伟大与可贵之处。

它与人的智慧、热情、思想与直觉紧紧联在一起。

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会思想的芦苇,所以人虽然脆弱无比却又高贵无比,正是人的心灵与思想决定了人的灵性,决定了人与其它动物的本质差别,也决定了人在与自然界的抗衡中屡屡能够化险为夷、永远进步。

而人的思想的巨大意义不仅在于人的理性本身,也来自于人感觉的丰富、细腻与微妙,因为感觉与思维是很难分得一清二楚的。

许多科学家与心理学家早已发现,人的直觉本身往往蕴涵着思维,人的思维又促进了感觉的深邃敏锐。

包括影视在内的所有艺术,正是在诉诸于人的直觉中体现了人的无与伦比的智慧与精妙深邃的思想。

在某种意义上讲,艺术又与人的游戏天性不可分割。

特别是影视艺术这种与普通大众联系最密切的文艺形式,它的发生、发展以及走向繁盛,在本质上大众的娱乐心理是密切相关的。

德国作家席勒认为,游戏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过剩的生命刺激。

但是,仅仅由过剩的生命刺激而导致的游戏并没有摆脱物质性,只有当人“同时摆脱来自感性的物质强制和理性的道德强制”时,人所进行的活动才是真正意义的“游戏”。

人类游戏的对象应该是美,“人只应同美游戏”,当人与美游戏时,也就是人摆脱了某种强制力进入审美游戏的时刻,人的内心非常敏锐,它可以感受到一种自由:

“只有在审美状态中,我们才觉得我们象是脱开了时间,我们的人性纯洁地、完整地表现了出来,仿佛它还没有由于外在力的影响而受到任何损害,因此可以说游戏“使人类摆脱关系网的一切束缚,把人从一切物质和竞争的压力中解放出来。

”因此,游戏的精神又是一种自由的精神,一种创造的精神。

席勒还认为,处于审美状态的人,对作为“观赏的对象”的假象发生了兴趣,才真正意味着艺术欣赏的开始。

他“对实在的冷漠与对假象的兴趣就是人性的真正扩大和走向文明的一个决定性的步骤”,“事物的实在性是(事物)自己的作品,事物的假象是人的作品,一个欣赏假象的人,已经不再以他所接受的东西为快乐。

”这样的观点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

几乎所的艺术形式,都巧妙地利用了人类超越现实超越时空的幻觉乃至错觉,把一种不同于现实但又与现实紧密相联的审美幻象,似真似假地呈现于我们的“面前”,让我们在如痴如醉中梦幻般地实现了超越物质现实的愿望。

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无不展现了人类留住美好瞬间、在有限的空间里表现无限空间的愿望;舞蹈艺术是通过舞蹈演员的肢体语言,在一种非常具象化的虚拟中表现一种美好的意境;音乐则使我们在“审美的聆听”中由听觉而“心觉”,在眼前浮现出虚拟的景象,并进一步“触景生情”,这仍然是一个调动感官、发挥能动想象产生幻觉的欣赏过程;至于以语言为媒介的文学,在时空表现上更具有无与伦比的自由度。

读者们可以在文字阅读中体验一种上天入地、纵横数万里、跨越几千年的感觉……

总之,艺术离不开审美幻象,离不开我们对审美幻象的陶醉与痴迷。

而影视艺术的最大魅力之处,在于它能够把真切逼真的动感时空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

当然,影视鉴赏又有其不同于其他文艺鉴赏的独特之处,这些独特处是与影视艺术的独特性不可分割的。

第二、影视鉴赏者应充分理解并感悟影视艺术的独特性质。

1897年,上海的一家小报《游戏报》登载了一篇题为《观美国影戏记》的小文章。

作为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一篇电影评论文字,作者详细地记述了自己观看电影时的心理感受:

“近有美国电光影戏,制同影灯而奇妙幻化皆出人意料之外者。

……观毕,因叹曰:

天地之间,千变万化,如蜃楼海市,与过影何以异?

自电法既创,开古今未有之奇,泻袄物无穹之秘。

如影戏者,数万里在咫尺,不必求缩地之方,千百状而纷呈,何殊铸鼎之像,乍隐乍现,人生真梦幻泡影耳,皆可作如是观。

”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向这位不知名的影评人(也许可以这样说)表达我们的敬意,虽然他对电影所知甚少,但他对电影审美本质的把握与领悟又是如此准确。

的确,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过去的一切又何尝不像是以梦幻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

而影视作品的意义在于,它简直是把有声有色的梦幻逼真地呈现到了我们的面前。

影视艺术的最大特征在于它逼真的虚幻性,或者说逼真与虚幻的完美结合。

从来没有一种艺术形式,能够象影视艺术这样,使我们在如此真切的虚幻时空中获得如此强烈而丰富的感受;从来没有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像影视这样,把虚幻与现实结合得如此密切,或者说,把人类的幻觉以完全现实的形式诉诸于我们的视听感官。

因为它是虚幻的,它比生活本身更有传奇性也更富有色彩,契合了我们心灵当中最真实最深切的愿望与冲动;又因为它是如此的栩栩如生,不,它本来就是生活的复原与再现,而且比生活更光彩照人,比生活本身更让我们心驰神往。

它完全以现实的最直观的时空形式,把光与影,声与色直接涌现在我们的眼前,充塞于我们的四周。

让我们在前所未有的视听享受中获得心灵的休憩乃至放纵。

它是最为典型的“真实的谎言”,我们在观看一部电影或电视剧时,在理智上都非常清楚:

屏幕或银幕上的一切不过是在演戏,可我们又宁愿“上当受骗”,甚至甘愿被“骗”得喜笑颜开、涕泗交流,这正是人类心理的复杂性,也是艺术的真正魅力所在。

影视艺术的直观性决定了它比其它艺术形式更贴近大众的心灵。

它不需要我们的大脑去费力地思索,也不需要对大多数人来说太过吃力的艺术想象、或者什么过于高深的艺术鉴赏力。

影视剧作以其特有的直观性、通俗性与社会性,直接走进大众的生活,体贴着大众的心灵。

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直观性是与人类古老的形象思维有着密切联系的。

许多文化学家与人类学家早就发现,在我们的祖先——原始人那里,他们的思维与儿童的思维是非常相似的,都体现了一种文明人与成年人难以企及的“诗兴智慧”:

“原始人的心里没有丝毫的抽象”,他们的心灵“完全沉浸在感觉里。

”但是,随着文明的不断积累与发展,我们的社会越来越被符号与抽象的概念所充斥,负载着沉重文明的人类,那种与生俱来的直觉能力与天赋似乎越来越消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正像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所说:

“印刷术的发明逐渐使人们的面部表情看不到了。

印刷出版物上可以读到一切,以至于使其他表达情感的方式受到冷落。

”他抨击这种以书面文字为媒介的文艺形式使得“视觉文化变成了概念文化”。

在他看来,电影的出现可以扭转文字一统天下的局面:

“现在,另一种新机器将根本改变文化的性质,视觉表达方式将再次居于首位,人们的面部表情采用了新方式表现。

……人类将很快重新学会面部表情和手势——这种多次被遗忘了语言。

”于是,随着影视艺术的兴起与发展,人类古老的“诗兴智慧”又被最大限度地激发与唤醒。

它使我们似乎重新回到了古老的身心自由的原始时代,使我们重温童年时期无拘无束的快乐。

电影诞生之初,因为摄影技术的简单落后、影像画面的粗糙等原因,仅仅被看作一种登不得大雅之堂的杂耍而已,因此“电影不是艺术“的观点曾一度流行。

连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也不无讽刺地说:

”电影要成为艺术,唯一的办法就是摄制一部完全字幕构成的影片。

”但是,历史证明连萧伯纳这样的历史伟人也大大低估了电影艺术的发展潜力,因为他没有看到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诗兴智慧”,对于人类有着怎样的诱惑力。

电影大师希区柯克有一个著名的观点:

“电影是把平淡无奇的片段切去后的人生”,事实正是如此,影视艺术是以其直观绚丽、有声有色的动感影像吸引我们的,这些影像又直接是由活生生的人(演员)的精彩表演创造而成的。

影视作品中的演员即使不是“俊男美女”,也往往是具有鲜明性格和特异之处的人,他们连同影像中呈现出来的精美画面,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都或多或少地构成了“奇观效应”。

编导者们还充分利用曲折动人的情节、精彩炫目的电影特技等艺术手法,使观众产生强烈的陌生感或新奇感。

即使是那些以“纪实”手法为主、以现实主义为标榜的影视作品,那些不追求传奇情节的散文化影视作品,实际上也是选取了现实生活中富有特征与富有诗意的镜头与画面,它们展示给观众的,仍然是把平庸而单调的片段切去后的人生。

可以说,影视作品把艺术对于人类的煽情功能发挥到了极至,这是影视艺术的积极社会效应的重要原因所在。

影视艺术的这种“奇观”性特征,还在于表现手法的多样性与综合性给观众造成的多重感觉刺激、强烈的心灵震撼与丰富的视听享受。

这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相比的。

影视艺术集合了绘画、摄影、音乐、戏剧、小说等等几乎所有艺术门类的优长,却又具有其他艺术种类前所未有的艺术特质。

“没有哪种艺术形式能像电影那样,超越一般感觉,直接触及我们的情感,深入我们的灵魂世界。

”电影大师伯格曼如是说,他曾这样充满深情地回忆着自己年轻时观看电影时的感觉:

“看电影时,我们的视神经被轻轻触动,获得一种震撼效果:

每秒钟24格画面,画面之间是一片黑暗,但视神经却感觉不出来……无声或有声的影子不知不觉地进入我最神秘的世界。

”这种神秘而愉悦的审美体验,相信对于那些真正热爱影视艺术的人,绝对不是完全陌生的;而这样的审美体验,也将使我们暂时忘却生活的压力、枯燥与烦恼,让我们的心灵在宇宙之中自由飞升。

第三、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影视鉴赏活动的多层次性:

既能在观赏影视作品时让心灵得到休憩,又要注意通过鉴赏影视作品开阔自己的文化视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

众所周知,影视艺术借助于现代传媒,以最直观的形式让观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审美享受,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这对于广大普通群众与整个人类社会,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对于个人来说,由于人们在工作中常常出于高度紧张与疲惫劳累状态,情感、欲望与想象等等受到物质现实的种种限制,于是便借助影视作品,在一个假定性的情境里,通过主观想象性的情感转换,使自己受抑的情感、欲望得到满足,情绪也得到一定渲染,从而使身心获得放松与娱乐。

这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实在是维系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好莱坞的影视理论家们曾经把影视作品给予人们的功用,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对我们来说也许不无启示:

1、获得快感:

通过影视媒体获得审美的、愉悦的与情感的体验。

2、获得信息:

通过影视作品获得信息、知识、提高理解能力。

3、获得逃避:

通过影视媒体减轻由个人、职业或社会问题带来的压力。

4、获得陪伴:

通过影视媒体解除孤独、寻求庇护。

这四个方面基本上概括了人们对于影视艺术的基本心理需要。

而广大观众通过影视艺术获得了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其意义本身就是非常巨大的,因为这样一种文艺欣赏活动,在维护社会稳定、宣泄社会不良情绪方面所起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无庸讳言,人们观赏影视艺术作品,很大程度是出于娱乐与消遣的目的,而娱乐消遣始终是健康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当年梁启超就曾告诫自己的孩子说:

“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

”影视艺术以其强烈的通俗直观性大大地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成为现代人不可代替的娱乐消遣方式之一。

而我们对包括影视作品在内的文艺形式的欣赏,恰恰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渠道。

当然,优秀的影视艺术作品应该不仅让观众获得充分的心灵放松与休憩,还要让他们在审美享受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和精神境界,实现古人所说的“寓教于乐”的审美理想。

影视艺术因其直观性、通俗性与强烈的感染力,对人的影响也往往是巨大而直接的。

应当充分注意到影视作品对于社会、尤其是对那些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的负面作用。

社会学家早就指出,在视听媒介影响下的年轻一代,常常把幻觉中的逼真(影像中的人物形象与事件)当作现实中的真实,这对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是很不利的。

美国社会当局曾作过多次调查表明:

在美国色情片、凶杀片盛行的时期,社会的犯罪率、特别是青少年犯罪率明显上升。

这种状况在中国也时有发生。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当《上海滩》等香港电视剧在内地热播的时候,社会上也曾经出现个别模仿黑帮老大“许文强”的犯罪团伙。

这就要求观众具备一定的文化艺术素养,增强面对视听语言负面影响的“免役力”。

例如当前一些历史剧往往杂糅了很多戏说、野史与各种传闻,甚至编导们的随意虚构,在这种情况下,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对防止以讹传讹、把传闻当作历史等不良倾向,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试想,如果观众能了解到历史中的雍正皇帝等封建统治者,究竟是什么样的人,那么就很可能对活跃在荧屏中的各类雄才大略、意气风发的“大帝”与温情脉脉如贾宝玉的“皇阿玛”形象保持一定距离。

而在物质化、商品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一些影视创作者为了迎合部分观众的低俗心理,让过多的暴力乃至色情场面充斥于影视作品中。

如果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不能及时加以理性的鉴别,则很可能会受到一些不良影响。

第二节影视艺术鉴赏的主要方法

在一般人看来,对影像和声音的观赏是任何人都具有的一种素质,只要具备起码的听觉与视觉能力就可以了。

的确,影视欣赏不像是阅读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样式,必须以掌握一门文字语言作为前提,一字不识的文盲也照样津津有味地观看影视剧。

而且它不像戏剧艺术那样虚拟抽象,似乎人人都能“看懂”。

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研究表明:

面对同样一组视听材料,有较高视听文化修养的人从中读解出的信息,要比一般观众丰富深刻得多。

正象马塞尔·马尔丹所说:

“银幕上的一切都具有一种意义,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它还有一种次要意义,这种意义只有经过思考后才出现。

……正因为如此,许多优秀影片都可以根据观众的感情、想象和文化程度从多种角度去理解。

”这就是说,具备相应文化艺术素养的人,能够充分体验到影视语言的象征隐喻功能,从而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

相反,即使我们观看了一部影视作品,却极有可能对那些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与精妙绝伦的艺术韵致“视而不见”。

因此,对于影视作品的鉴赏,掌握一定的方法仍然是必要的。

一、欣赏影视作品里的故事与人物

虽然我们不知道,人类从什么时代起就创造了“故事”这一艺术形态,它似乎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远古时代的人们讲故事与听故事的情景:

一群人围座在篝火旁,听一位头发斑白的老猎人不无炫耀般地讲述他年轻时候的历险故事。

故事的内容可能是逃脱了一匹狼的追踪,也可能是与其他人一起围猎到一只凶残的野猪。

故事可能来源于讲述者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段往事,但它肯定是经过了添油加醋一类的修改或虚构的,尽管有时讲述者自己或许都未曾意识到。

故事的结局想必大家可能已知晓,但仍听得津津有味。

——那时候可能还没有书面文字,但在人类还仅仅把语言作为口头交流媒介的时代,故事的魅力就已经被人们充分认识并领略到了。

故事伴随着人类走完了千千万万年的历程,或许还将伴随着我们走向永远。

那么,人为什么喜欢向别人讲述故事或喜欢听别人讲故事呢?

除了受好奇心理的驱使之外,最深沉的文化心理动因则是对自身命运的深切关怀。

“一切故事都是人对自身命运的关怀。

……一个人自身的、现实的状态是通过与他人、与过去的联系而呈现出来的。

人就是通过这种联系而产生了‘命运’的观念和对‘命运’的关怀。

如果没有过去和他人的参照,个人的一切都会变成无法评价、无法预测、无法应对的偶然。

故事提供了这种参照,从而使人们藉此来领会自身的存在状态与可能,这就是故事中人本意蕴的真正涵义。

”这就可以理解,从牙牙学语的婴孩到行将朽木的老人都对故事充满兴趣。

故事的人本意蕴决定了故事的主角永远离不开人,即使是“猫和老鼠”一类的动画片,作为主角的动物也早已被拟人化了。

那些动物乃至其他形形色色的精灵,早已被赋予了人的思想情感与性格,是一种“人化了的自然”。

唐老鸭、米老鼠等卡通动物形象之所以受到世界各国儿童的喜爱,原因也在于其鲜明突出的人化了的性格。

实际上,当我们阅读一部小说,或观看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的时候,我们首先被吸引的,也是这些作品的故事层面。

若干年后,也许我们已经记不清了这些艺术作品的一些具体细节,比如文字的运用、影视画面的构造等等,但那故事与故事里的人物却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脑海里。

我们也许对十九世纪俄罗斯贵族生活的腐化虚伪不感兴趣,但我们却记住了安娜·卡列尼娜,记住了她追求爱情而不得的痛苦;同样,我们也许并不关心哈姆莱特到底出生在英国还是丹麦,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他为父复仇的故事感兴趣。

同样,充满感染力的人物形象总是与感人的故事密不可分。

人物的性格只有在事件与行为中,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古往今来,故事总能借助最适合于自己的文艺形式延续着自己的魅力。

在荷马史诗的时代,故事是通过诗歌和音乐的形式广为传播的;后来经过很长的历史时期,才出现了纯粹讲述故事的文学形式——小说。

不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小说都起源于故事。

英语中的story一词,既有“故事”的含义,又特指小说;在古代中国,小说更是起源于街头巷尾“引车卖浆者之流”的道听途说与志怪传奇。

再后来,随着小说艺术求新求异的发展,特别是影视艺术的冲击,一些新锐小说家才把不再像前辈作家那样热衷于通过文字讲述故事。

但人们对故事的兴趣有增无减,影视以其强大的视听优势取代了小说对故事的垄断——电影与电视显然要比小说更为直观也更富有感染力地向观众讲述一个故事:

它们所提供的情节可以更为逼真,细节更为具体,人物面貌与特征更为清晰鲜明,观众也不需要通过想象就可以“看到”故事的发展过程,充分领略故事的魅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除非对阅读有特殊的兴趣,一般观众是否愿意放弃声色兼备的电影电视,而去选择拥卷阅读小说?

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与古老的故事这一对翅膀,影视才可以在人类文化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因此,故事与人物应该是我们欣赏影视文学的第一要素。

离开了故事与人物,电影与电视艺术作品就失去了血脉,是很难有生命力的。

一部影视剧的情节可以淡化,故事可以不那么曲折复杂,但绝非可有可无。

因为只要有人物,就会有故事。

即使是那些以诗化与散文化而著称的电影,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们所蕴涵的故事框架:

我国电影《小城之春》讲述了一位守着疾病缠身的丈夫、情感苦闷的年轻妇女因昔日恋人的到来而荡起心灵的波澜,最终又因恋人的离去而复归平静的故事;外国著名电影中,即使是被誉为以“令人震惊的表现手法启发和开创了现代电影”的《广岛之恋》,也不能说没有叙事,只不过它的叙事手法更为复杂新颖而已:

一方面它讲述了一对异国恋人(法国女人与日本男人)之间短暂的恋情;一方面则是法国女人对自己在纳粹统治下悲惨遭遇的片段回忆。

而故事的背景选择在二战期间遭受原子弹轰炸后的广岛,自然有其特殊的用意。

二、欣赏导演和演员的艺术风格

任何一部成功的艺术作品,都会以鲜明独特的风格面貌打动读者与观众。

所谓风格,一般指艺术作品的独特风貌;它既是一部作品的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中所体现出来的艺术特征,同时也是是艺术家气质、素养与艺术个性的具体体现。

影视剧作品的艺术风格是由导演、演员的表演、摄影与剪辑等多种因素构成的,但最主要的,同时也是观众在欣赏影视剧时最直观地感受到的,则是导演的艺术风格与演员的表演风格。

电影最初诞生的时候,仅仅被视为杂耍般的新奇技艺,经过一代代电影大师与广大电影工作者坚韧顽强的努力与探索,如今电影已经成为极具生命活力和最有前途的艺术形式之一,先后形成了“杂耍蒙太奇”、“作者电影”、“新现实主义电影”、“新浪潮”与“左岸派”电影、“诗化电影”以及好莱坞为代表的戏剧化、类型化电影等多种风格迥异、个性鲜明的流派与思潮,为人类的艺术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至于电视剧的艺术风格,由于其历史相对较短,以及与当前大众消费文化缺乏相对的疏离关系,其个性化、风格化的艺术特征远不如电影那么鲜明。

但是,电视媒体的方便快截与不可代替的广泛性决定了电视剧艺术“后来居上”的不可估量的前途。

仅以中国电视剧的发展为例,在短短二十几年的历史中,已经涌现出了许多个性鲜明的电视剧艺术作品。

特别是一些大型电视剧的大投入大制作与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对一部影视艺术作品个性风格的鉴赏,首先就是对导演艺术风格的鉴赏与把握。

事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