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国力和大国崛起.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59254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9.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国力和大国崛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综合国力和大国崛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综合国力和大国崛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综合国力和大国崛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综合国力和大国崛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国力和大国崛起.docx

《综合国力和大国崛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国力和大国崛起.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国力和大国崛起.docx

综合国力和大国崛起

国际政治(关系)基本理论

课程读书报告

题目:

综合国力和大国崛起

学院:

俄罗斯研究院

年级:

2016级

专业:

国际关系

姓名:

康安泰

学号:

2140244

 

2016年11月1日

 

目录

一、综合国力和大国崛起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

(一)实力与权力1

(二)综合国力3

(三)大国崛起6

二、《综合国力和大国崛起》内容概况9

(一)实力与权力10

(二)综合国力11

(三)大国崛起13

三、个人观点阐述15

(一)权力的性质15

(二)国际权力16

(三)权力与相对实力16

(四)“巧实力”概念17

(五)大国崛起中的文化条件17

结语18

参考文献19

 

一、综合国力和大国崛起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实力与权力

在国际政治(关系)发展史中,实力与权力的概念一直伴随而来,也受到学术界学者们的普遍关注。

我们平时,无论是研究国际间的政治关系,还是国内间的各种政治关系,都是要涉及这两个概念问题的。

1.权力

权力是国际关系政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但是中外学者关于它的概念的界定却有出入,好比如美国学者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所说的“对政治家和国际政治分析家而言,权力一直是一个令人困惑的概念,现在更变得无从捉摸了。

英国学者伯特兰˙罗素将权力分为个人权力和组织权力,并将权力定义为“有意努力的产物”。

美国学者罗伯特˙达尔则认为权力就是影响力,提出了“影响力”的概念,受到很多学者的认同。

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强调“权力在社会学意义上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它可以指一个人或任何群体在特定条件下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其他人的能力”。

这种将权力理解为一种控制力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得到了学界内的普遍认同。

我国学者对于权力的认识基本上是在总结西方学者对权力认识到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基本上延续了德国学者韦伯对权力的认识。

有趣的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让˙莫内讲座陈志敏教授通过对中国期刊网的有关数据调查得出“中国对权力的研究出现了严重偏向软权力的现象”,对硬权力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少。

因此,我国学者陈少军指出,“国内学界直接辨析‘权力’概念的几乎没有,有必要将权力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来进行讨论”。

2.实力

“实力”历来也是政治学分析中重要的一个概念。

深圳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教研室章一平教授指出,“实力历来是政治分析的核心”,它是“国家的属性之一,每一个国家都具有相应的实力”。

他特别强调到,当今国际政治现实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实力的性质和资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非物质性实力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有趣的是,自从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的概念后,学术界对于“实力”的研究基本上转向了“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研究上来。

这也是章一平教授所说的“软实力成为与国际政治社会学及世界政治文化理论有着密切联系的重要理论维度而引起国际关系学者的高度关注”。

此后,国内很多学者发表了很多关于“软实力”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

比如清华大学闫学通教授从中美软实力对比的角度出发发表的《中美软实力比较》一文;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所研究员胡键从中国文化的视角出发发表的《文化软实力研究:

中国的视角》一文;2010年3月7日,人民日报第11版发表《文化软实力,如何提高》一文等等,表明了当前对“软实力”研究的重要性和关注程度。

3.实力发展的不平衡

2008年,《经济研究》期刊发表一篇名为《中国和印度不平衡发展的比较研究》,作者是世界银行发展研究局的研究员ShubhamChaudhuri和MartinRavallion。

他们在文中考察了中国和印度近年来经济增长不平衡的情况,并分析了不平衡增长对不均等和贫困的影响。

通过分析相关数据和问题,他们指出,两国虽然都进行了改革,但是改革后的经济增长模式都不是特别有利于贫困人口。

同时,两国政府的相关政策举措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们的“最新举措可能将其引向正确的方向…各种干预措施实现适当的平衡…完善治理——能力、治理和会回应性”。

对于两位研究员而言,经济上的这种不平等是多方面造成的,有经济原因,也有政治、体制上的原因。

因此,在消除这种不平等的时候,必须重视这两个方面的治理和完善。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刘怀玉教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资本主义“不平衡发展”的观点进行了重新的解读和论证。

他指出“对马克思的不平和发展理论的以往解释,存在着只重视历史性而忽略空间性的缺陷…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基本形态之一是以空间化地解构资本不平衡发展逻辑为己任的历史空间辩证法”。

4.实力与权力的关系

对于国际政治学来说,实力和权力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呢?

现实主义大师汉斯˙摩根索将权力归为九大要素:

地理、自然资源、工业能力、战备、人口、民族性格、国民士气、外交的素质和政府的素质。

其实,从另一层面来讲,这九个要素也是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方面。

另外,西方有些学者指出,“权力是一种相对性的实力,它通过提供或撤回资源,或者实施惩罚的方式改变其他行为体”。

他们试图将权力与实力进行整合,“既把权力视为国家实力和禀赋的集合,又把权力作为发挥影响力的一个过程”。

复旦大学陈志敏教授指出,目前对权力的研究存在两种基本的取向:

一种是将权力等同于权力资源或实力的资源视角;另一种则是把权力视为通过资源的运用来达到预期目的的运用视角。

但是,无论是从资源视角来看,还是从运用的视角来看,这两种取向都是直接跟资源有关系的,也可以说这种取向实际上就是闫学通教授所说的权力的目标和手段的双重性质所在。

(二)综合国力

1.综合国力的概念界定

在中国国际关系领域研究中,对于“综合国力”的研究材料是非常多的。

在这些研究中,国内很多学者对它的概念界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胡鞍钢教授在对中美综合国力进行评估时提出,“综合国力就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综合的、实际的能力,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并在文中指出,“综合国力就是国家战略资源的分布组合,其核心组成因素和物质基础就是国家战略资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玲在对综合国力研究时指出,“综合国力是一国存在、发展和在国际事务中影响或强制他国实施本国意愿的综合国力”。

中国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黄硕风则认为,“综合国力是一个主权国家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物质力和精神力)与国际影响力的合力”。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有学者指出,“严格说来,国际学术界并无‘综合国力’的提法”。

我国学者门洪华教授也指出,“综合国力是中国特有的一个概念”。

在国外方很多理论研究中,则是采用“国家权力”、“强权”、“实力”、“能力”、“影响力”、“力量”和“潜力”等词语来研究综合国力。

比如,美国著名学者摩根索在其《国家间的政治》一书中强调国力其实就是一种“政治权力”,但是这种所谓的“政治权力”并不是国家真正意义上的“实力”。

另西方著名学者克莱因在他《80年代的世界权力趋势和美国对外政策》一书中强调:

“在国际舞台上的所谓实力,简言之,乃是一国之政府去影响他国政府去做本来不愿意为之的某一事情之能力,而不论其影响方式是利用说服、威胁或者明目张胆地诉诸武力”。

这里的所说的实力则更像是一种“强权力量”,带有很浓的“霸权主义”色彩。

2.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

综合国力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国家能力”,其构成要素是来自多方面的,国内外学者对此也提出了不少相关的看法和研究成果。

早期,我国国内有学者提出综合国力主要由经济实力、政治实力、科技实力和军事实力这四项基本指标所构成的。

这种看法随着学术理论的发展,自身的局限性凸显了出来。

中国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黄硕风认为,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主要有:

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文教力、外交力、资源力等。

这几个要素是包括“物质力、精神力及其影响力”在内的国家全部力量。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王诵芬等人则认为综合国力主要包括资源、经济活动能力、对外经济活动能力、科技能力、社会发展程度、军事能力、政府调控能力、外交能力等八项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赵彦云教授在接受中国信息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对于综合国力的研究,他们借鉴了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从生存力、发展力、国际影响力三个方面界定综合国力的内涵”。

国外对于这研究也早有相关的论述。

美国学者汉斯˙摩根索认为综合国力包括地理、自然资源、工业能力、战备、人口、民族性格、国民士气、外交的素质和政府的素质九个方面。

还有学者则建议从基本实体、经济能力、军事能力、战略目标和国家战略等五个要素来考察一个国家的国力。

1987年,日本综合研究所发表研究报告称综合国力由国际贡献力、生存能力和强制能力三大要素构成。

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将国力看作是一个生存系统,其结构由国力资源、政府的调控能力、外在显示的国力三个方面构成。

3.软实力

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以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使用。

约瑟夫˙奈在其《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一书中,明确指出“软力量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

它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

”在他看来,国家这种软实力是一种同化性的权力,是一种“与人合作而不是强迫人们服从你的意志”的力量。

同时,他也指出,软实力的来源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即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

此后,西方行为主义政治学代表罗伯特˙达尔将软实力与道德地位进行联系,认为软实力是影响力的形式之一,在影响力的多种形式中,理性说服比强制可取,因为它具有独一无二的道德地位。

我国国内学者在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关于“软实力”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相关的理论。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倪世雄教授在其著作《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一书中指出,软实力包括价值标准、市场经济和西方文明、文化和宗教等的影响三分方面。

苏长和提出,软实力是指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性权力。

国家软实力是指在国家间交往中因为知识、沟通、信息等因素而产生的彼此关系中的影响与被影响、支配与依附的状态。

我国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闫学通教授在研究中进一步发展了相关的理论。

他指出,“国内学界关于软实力的讨论不断深化,但与以往的综合国力研究成果相比,软实力研究中明显缺乏定量研究成果”。

尤其是现在的“研究明显停留在软实力性质的讨论上,关于软实力程度问题的讨论几乎没有”。

此外,他还特别指出软实力主要由国际吸引力、国际动员力和国内动员力三个要素组成,向下又可分为六个要素。

(三)大国崛起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崛起”在国内外引来无数学者、专家的关注,学术界对大国崛起的研究关注也日益重视起来。

1.大国崛起的性质和条件

国际政治经济学学者罗伯特˙吉尔平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角度出发,指出“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是一种动态的循环过程。

由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经济强国必然要利用发展起来的经济力量要求获得政治上相应的权力,而衰微的强国必然利用旧的制度权力阻止新兴大国的崛起,其结果就是系统的‘结构性战争’和新的国际权力体制的建立”。

吉尔平的这种论断指出了大国崛起的性质所在,即新兴大国的崛起必然后冲击和改变原有的实力格局。

美国学者约翰˙米尔斯海默也指出,“新兴大国的崛起也将加剧各国特别是大国和主要力量中心围绕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

可见,在外国学者看来,这种崛起是伴随一种“霸权色彩”的。

在论及大国崛起的过程中,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指出,一些大国正是依靠技术突破、组织变革来实现更快的发展速度,从而推动国际实力迅速发展,逐渐增大自身对国际体系力量格局、秩序、行为准则产生重大影响的。

我国清华大学门洪华教授在对“中国崛起”的研究中指出,“大国崛起必然冲击既有的国际权力格局和利益格局,给国际体系带来巨大的震撼,所有国家尤其是既有大国必将相应调整战略,或制定应对之策略”。

中国要想实现“和平崛起”,就必须有大战略思维储备和清晰地大战略框架。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朱锋教授认为,大国崛起不仅要有内部发展,也需要合适的外部条件。

在他看来,历史上成功实现崛起的国家,既善于整合和利用国内资源,还善于利用外部资源提升其实力,加之合理与准备的大战略来应对各种复杂的国际挑战和压力,化解矛盾、趋利避害。

同时,他也指出,内部因素——特别是技术革新和制度的创立与完善——驱动是大国崛起的决定性力量,战争不是大国崛起过程中的必然选项。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责任编审、执行研究员林跃勤先生则在研究中指出了新兴大国在崛起过程中,其理论准备的重要性。

他在《论新兴大国崛起的理论准备》一文中,明确指出很多大国崛起失败的一个原因在于理论准备对崛起战略与政策指导的不足。

他认为,新兴大国的崛起需要强大的理论支撑,它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新兴大国成功崛起的路径选择。

2.历史上大国崛起的经验性探讨

历史上从来不缺大国,崛起成功的国家也有,失败的也有,国内很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专门的探讨和论述。

我国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黄仁伟先生在对美、徳、日、苏四国的崛起过程进行分析后指出,大国崛起遵循一定的历史性规律,具体为:

一是必须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基础;二是需要良好的周边环境;三是需要全面、系统的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借鉴他国制度的先进性,防止国内制度的弊端;四是需要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应防止崛起过程中的引发狂热的民族主义思潮。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王俊生先生则通过对历史上一些大国在崛起过程中采取的对外战略进行研究指出,这些大国之所以能够崛起成功,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意识到战略方针上有地区战略与世界战略“两个重心”,也都遵循“先地区,后世界”的原则;二是处理好崛起国与霸权国之间的关系;三是多种战略措施的正确选择与运用。

此外,我国学者胡鞍钢对以往国家的崛起模式进行了归纳和整理。

他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崛起的类型:

一是按不同文化背景分类,可分为西方世界的崛起和非西方的崛起;二是按不同崛起方式,可分为战争崛起与和平崛起;三是按不同国内外经济指标,可分为外生需求型和内生需求型。

同时,在借鉴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了国家生命周期理论,对中国的和平崛起进行了有力的论述。

3.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实力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崛起”的字眼逐渐映入人们的眼帘。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朱锋教授在其著作《国际关系理论与东亚安全》一书中对“和平崛起”概念是这么认为的,和平崛起“就是崛起国家不谋求战争或者军事扩张的方式获得在国际体系中的结构性地位”。

他指出,大国崛起的过程并不一定非得通过战争来进行,这是个不必然因素。

中国要想和平崛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国际社会的关系程度。

2012年9月,清华大学门洪华教授在参加某次会议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战略框架》的讲演,他在文中指出,全球化的发展导致非西方国家崛起为世界大国成为了可能…新崛起大国必然与原有大国展开竞争与冲突,也必然进行合作与协调,如何寻求共赢也许是大国崛起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

同时,就中国和平崛起给出了具体的政策性意见,即强调以发展实力为核心、根据崛起目标调整国家间关系、学会更好地利用国际机制、国内战略与国际战略相协调等。

然而,有些西方学者对“中国崛起”这一现象的反应并不乐观,甚至导致“中国威胁论”、“中国风险论”等舆论的产生。

比如美国学者约翰˙米尔斯海默在其《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中曾这样说道,“那只是中国现在还没有足够的发展和强大,所以中国需要这么做。

如果将来中国强大了,一定会控制这些国家,限制它们的发展,这也符合中国的利益”。

布热津斯基在其著作《大棋局》一书中也强调,中国在欧亚大陆的远东地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美国当务之急是以不威胁到美国在全球的首要地位的方式处理好其他地区大国的崛起问题。

显然,在这里,他觉得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了一个“威胁”。

但是,也有很多西方学者对中国的崛起保持了一个比较中肯的态度。

比如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在其著作《大国的兴衰》一书中就详细地探讨了中国崛起的有关问题,他在书中指出了中国崛起的两大制约因素,但是又极其深刻地预见到中国崛起的两大有利条件,很好地道出了中国崛起的内在逻辑。

美国学者威廉˙奥弗霍尔特在其《中国的崛起:

经济改革正在如何造就一个新的超级强国》一书也预测到,中国崛起将“改变亚洲的经济态势”,“改变中国的政治”,“并使全世界的政治改观”,总的来说,中国崛起“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

同时,西方也有一些学者指出,“中国崛起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错误概念,它更是实力的恢复”。

当然,这种“实力的恢复”并不是以以往的帝国繁荣为目标,而是以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为目标的。

二、《综合国力和大国崛起》内容概况

在前几章的内容学习中,我们可以知道不管是国家利益,还是国际格局等都与国家的实力地位是紧密联系的。

在本章的内容设置中,作者主要论述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实力与权力、综合国力和大国崛起。

(一)实力与权力

为了让读者能够快速理解实力与权力这两个重要概念,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即实力与权力的区别、绝对实力与相对实力和实力不平衡发展规律。

1.实力与权力的区别

作者首先从英语单词“power”的解释开始入手,为读者讲明了实力是主要是指一国自己做事的能力,是一个绝对概念;而权力则是指促使别人做事的能力,是一个相对概念。

因此,两者的最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以国家关系为前提来进行的。

在权力方面,作者主要以国际权力为例进行论述。

从权力的概念来看,国际权力就是以国际行为体之间的关系为基础的,那么从权力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来看,主权国家之间也就存在这种相互支配的关系。

对于权力的性质的认识,作者认为它具有目标和手段的双重性质。

因此,国际权力作为权力中的一种,同样也具有这样的性质,即在国际政治生活中,国家在追求国际权力的同时,也在利用自己手中的国际权力来扩大和维护自身的利益。

那么,如何去认识国际权力呢?

作者认为,一方面国际权力在不同领域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国际权力在不同时期,国家对它的争夺也是不同的。

在这些国际权力内容中,国际规则制定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与国家实力地位有很大的关联性。

因此,在作者看来,一个国家的具体国际权力主要是由该国与他国的实力对比、当时的国际规范以及该国与他国的关系三者共同决定。

需要指出的是,在实力差距接近的情况下,大国对敌对国家的权力小于其对盟友的权力。

比如美国对朝鲜和韩国的国际权力表现就不同。

2.绝对实力和相对实力

绝对实力是指本国综合国力在一定时点的绝对量,它不直接影响国家的实力地位;相对实力则是指本国与他国绝对实力之比,它的增长与下降直接反映本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实力地位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国家间实力只差和实力之比的区别。

实力之差能够反映两个国家的实力大小的程度差别,但是两国的实力地位的等级差别则需要通过实力之比表现出来。

因此,我们在评估一国实力地位变化的时候,要从两国的实力之比入手。

3.实力不平衡发展规律

什么是实力不平衡发展规律呢?

在作者看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种不平衡的自然规律,这种不平衡发展表现在国家中,就是少数的国家适应了国际环境的变化,实力发展的较快;而不能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实力则会发展的较慢,乃至被淘汰,而这就是国家间实力发展的不平衡规律。

由于国家间实力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世界范围内国家发展的两极化,有时候甚至会引发国际战争和冲突。

因此,这种不平衡发展引起了很多学者、专家的思考,尤其是这种不平衡发展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对于这个原因,作者主要举了学术界中两种观点:

经济决定论和政治决定论。

经济决定论认为,大国实力发展不平衡源于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而这种发展水平的不同是由科学技术发展速度不同引起的。

然而,政治决定论则认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同很大程度上是由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决定的。

在这里,作者着重介绍了西方诺斯等学者所写的一本著作《西方世界的兴起》,它提出了发展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因素,促使人们从制度创新方面去理解国际社会的不平衡发展规律。

同时,作者也举了中国古代思想家们的一些论断来论证了政治决定论中的一些观点。

(二)综合国力

综合国力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为阐明综合国力这个国际关系学中重要的概念,作者从它的构成要素、衡量办法以及软实力的构成和衡量三个方面入手为读者进行介绍。

1.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

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综合国力?

在作者看来,综合国力,也常被称为国家实力,是一个国家可用于实现国家利益的有形和无形的国力资源总和,它是一个绝对实力的概念。

知道了综合国力的概念,那么,我们就必须知道它的构成要素都有哪些?

或者说,它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在书中,作者根据实力要素的性质将实力要素划分为政治实力、军属实力、经济实力和文化实力。

其中,政治实力是操作性实力,而军事实力、经济实力和文化实力则是资源性实力。

对于这两者的关系,作者强调到,操作性实力是对资源性实力的应用能力。

没有操作性实力,资源性实力就发挥不了作用,如果操作性实力小,资源性实力就不能发挥其全部的作用。

对于作者而言,将实力要素划分为资源性和操作性实力相对于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划分来说会比较好。

同时,作者特别强调这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乘的关系,这对于读者理解综合国力的构成和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综合国力各构成要素所发挥的功能不同,因此它们之间无法相互替代,形成了实力要素的不可替代性。

对于这点,作者举了日本申请入联和中国古代先哲们的一些思想进行了论证。

既然各要素发展不平衡,那么对于国家发展而言,其情况也是不一样的。

总的来说,各要素均衡发展的国家,其综合国力要大于实力要素发展不平衡的国家。

因此,实力要素均衡程度与综合国力成正相关的关系。

2.综合国力的衡量

我们在对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进行比较的时候,需要对它们的实力值进行衡量。

在这里,作者主要向读者介绍了三种影响比较大的方法。

一是克莱因方程。

该方程是美国前中央情报局副局长、国务院情报与研究局局长、乔治敦大学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克莱因提出的。

该方程的具体公式为P=(C+E+M)×(S+W)(其中,P为综合国力;C为基本实体,包括人口和国土;E为经济能力;M为军事能力;S为战略目标;W为追求或贯彻战略目标的国家意志)

克莱因方程的提出,尤其它指出的物质实力与精神实力要素之间是一种相乘的关系,对以后综合国力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但是,由于其很多方面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自身存在很多的局限性。

二是富克斯强国公式。

该公式是德国理论物理学教授在其1965年出版的国力研究方面的专著《国力方程》中提出的。

该公式具体步骤为:

首先按照钢产量和人口计算的指数M=P×S;接着按照能源产量和人口计算的指数Q=P×E;最后按上述两种方法计算在某一时刻t的平均总指数作为国力指数,即Z=1/2(M+Q)。

富克斯强国公式利用生物学规律来定量研究大国综合国力,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但是它简化了很多实力要素,客观追求人口和钢产量,导致结果可能会与实际出现比较大的偏差。

三是综合指数法。

1987年,日本经济企划厅综合计划局委托日本综合研究所进行综合国力的基础调查,在此次调查中,日本综合研究所采用了此种方法。

综合指数法将综合国力要素主要归结为三个领域:

国际贡献力、生存能力和强制能力。

总体而言,该方法操作简单易行,而且综合多数专家的意见,但是存在很大的主观性,这也是它的局限性所在。

在以上三种主要的方法外,作者还提出了另外一种方法:

综合国力等级衡量法。

该方法主要从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三个方面对各大国的综合国力进行排序,可以说这种方法简便实用,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大国的综合国力衡量的研究。

应该说,这也是目前作者比较推崇的一种方法。

3.软实力的构成及衡量

作者认为,“软实力”概念自提出以来就备受学者和政治家们的关注。

在书中,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