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模拟试题三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模拟试题三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模拟试题三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模拟试题三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
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是不同时期和地区的“世界”观念。
这反映出历史观点
观点
出处
天圆地方说:
华夏中央,威服异邦,怀柔远人。
先秦:
《尚书》、《国语》
四大部洲说:
中国只在其中一个部洲上;宗教徒可以不敬皇帝。
南宋:
志磬《佛祖统纪》
地圆学说:
地球圆形,中国很小,可能是“四夷”
明代:
利玛窦《舆地山海全图》
A.历来都强调标新立异
B.受时代及文化背景影响
C.基于历史叙述而形成
D.不能客观呈现历史事实
【答案】B
【解析】材料“天圆地方说……四大部洲说……地圆学说”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世界”观念,这是受到先秦、宋代、明代不同的科技水平和文化认知影响导致的,故B正确;不同时代的“世界”观念的变化并不能体现标新立异,故A错误;历史叙述是对历史的记录和描述,既包括历史事实的描述,也包括历史叙述主体个人意识的记录,材料关于“世界”观念并不是基于历史叙述而形成,故C错误;“地球圆形,中国很小”属于事实,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天圆地方说……四大部洲说……地圆学说”,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先秦、宋代、明代不同的科技水平和文化认知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东汉光武帝规定察举须“授试以职”,即给候选人一项职务。
检验其是否具备吏能;顺帝时又规定察举之士还须参加考试,方以授官。
察举制的演变说明东汉
A.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
B.政府意在扩大统治基础
C.官吏选拔重视德才兼备
D.士族门阀崛起遭到抑制
【答案】C
【解析】察举制以“孝、廉”为选官依据,这体现了儒学的地位,“授试以职”和参加考试并不能说明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故A错误;察举之士“授试以职”和参加考试,与扩大统治基础无关,故B错误;“授试以职”和参加考试体现了对选拔官员的才学和能力的考查,说明当时官吏选拔重视德才兼备,故C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士族门阀遭到抑制,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授试以职……参加考试”,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对选拔官员的才学和能力的考查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3.在吐鲁番地区考古中发现大量唐代文书,其中公文书内容涉及土地、户籍、赋役、军事、诉讼和馆驿等,私文书内容多为借贷、买卖契约等;此外还发现(千字文)等蒙书。
这反映了当时
A.西域地区全面接受中原文化
B.唐朝有效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C.西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较快
D.唐朝实行大一统的文化政策
【答案】C
4.17世纪,郑成功所属的郑氏集团从葡萄牙控制的澳门购进丝织物运往日本,再从日本买进货物运到菲律宾转售给西班牙人;或从中国满载货物运往中南半岛和马六甲等地贸易。
再换回苏木、胡椒等。
这反映出当时
A.国际经济区域的互补性
B.中国已经主宰远东贸易
C.中国海禁政策逐渐松弛
D.地方割据促进经济发展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郑氏集团在东亚和东南亚沿海地区的往来贸易,这反映了东亚和东南亚沿海地区的经济有一定的互补性,故A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中国已经“主宰”远东贸易,故B错误;郑氏集团的贸易行为不能说明中国海禁政策逐渐松弛,故C错误;地方割据与经济发展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澳门购进丝织物运往日本,再从日本买进货物运到菲律宾转售给西班牙人;或从中国满载货物运往中南半岛和马六甲等地贸易”,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东亚和东南亚沿海地区的经济有一定的互补性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5.由于这场战争,江、浙及赣、皖、鲁一带官绅商贾为避兵祸,竞相逃往上海,上海的外国人和中国富商把值钱的东西放在船上随时逃跑,英法租界的洋人组建防御工事和巡逻队保护自身的安全。
这场“战争”指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北伐战争
D.淞沪会战
【答案】A
...............
6.1919年2月,保守复古的林纾对陈独秀,蔡元培诸人进行批判。
捍卫文言文与孔孟之道,蔡元培回信辩驳。
这一论战使得《新青年》声名大振,“最高印数达到一万五六千份”。
这反映出当时
A.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B.文化平民化成为趋势
C.传统文化被新文化否定
D.追求新思想成为主流
【答案】B
【解析】材料内容并未涉及救亡图存的主题,故A错误;论战使得《新青年》声名大振,说明《新青年》得到了民众的关注,体现了文化平民化的趋势,故B正确;“文言文与孔孟之道”之争并不能说明传统文化被新文化否定,故C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当时追求新思想成为主流,故D错误。
故选B。
7.1936年夏,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与湖南、江西、广东三省商定,按付专款,用于重工业建设。
同时,向德国订购了机械、电子、化工、冶金等设备。
这表明国民政府
A.积极提升国防现代化水平
B.完成了抗战前的经济准备
C.加紧对南方红军军事围剿
D.开始调整全国的工业布局
【答案】A
【解析】1936年抗日战争形势日益严峻,国民政府加强重工业建设,向德国订购设备,其目的在于提升国防现代化水平,故A正确;“完成了抗战前的经济准备”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不能说明经济准备都已经完成,故B错误;1936年红军已经完成长征,转移到北方,故C错误;材料并不能反映国民政府调整全国工业布局的开始时间,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1936……重工业建设,向德国订购……设备”,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抗日战争形势日益严峻,国民政府提升国防现代化水平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8.1981年1月国务院明确指出:
“将社、队企业在开办初期免征工商税和工商所得税二至三年的规定,改为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凡同大的先进企业争原料,盈利较多的社、队企业,不论是新办或原有企业,一律照章征收工商所得税”。
这反映出当吋
A.政府受“两个凡是”影响
B.社队企业实现了私有化
C.经济体制改革任重道远
D.国营企业改革困难重重
【答案】C
【解析】材料“凡同大的先进企业争原料,盈利较多的社、队企业,不论是新办或原有企业,一律照章征收工商所得税”反映了当时国家政策对大型企业的保护和对市场自由竞争的抑制,这说明当时经济体制改革仍然面临思想观念、政府政策、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制约,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任重道远,故C正确;1981年已经破除了“两个凡是”影响,故A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社队企业实现了私有化,故B错误;1984年开始国营企业改革,而不是1981年,故D错误。
故选C。
9.古代雅典经常举办戏剧公演,舞台对所有城邦公民开放。
在戏剧公演前,评委以抽签方式从雅典各政区中选出代表行使戏剧评判权,等到比赛结束,由他们评出3位获奖者,古代雅典戏剧公演
A.扩大了城邦公民的权利
B.照办了公民大会议事程序
C.避免了民主政治的缺陷
D.折射出社会生活的政治化
【答案】D
【解析】古代雅典戏剧公演与扩大城邦公民的权利无关,故A错误;公民大会是全体公民参与投票表决,“戏剧评委以抽签方式从雅典各政区中选出代表行使戏剧评判权”并不能体现公民大会的议事程序,故B错误;雅典戏剧公演不可能避免民主政治的缺陷,故C错误;“戏剧评委以抽签方式从雅典各政区中选出代表”反映了雅典政治制度中抽签选举的做法,这折射出社会生活的政治化,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评委以抽签方式从雅典各政区中选出代表行使戏剧评判权”,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戏剧模仿抽签选举的做法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0.据统计,18世纪末,英国棉纺厂中,约300家是雇佣人数在50人以上、使用动力机器的工厂,600家是雇佣人数在50人以下、使用珍妮机或骡机的工厂。
这客观上反映出
A.机器生产摆脱地理环境限制
B.技术变革推动生产规模扩大
C.工业化造成分工越来越细密
D.生产力的提高促使资本集中
【答案】B
【解析】材料“雇佣人数在50人以上、使用动力机器”反映了生产规模较大,而动力机器的技术水平高于珍妮机或骡机,这说明技术变革推动生产规模扩大,故B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当时机器生产摆脱地理环境限制,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分工细密的问题,故C错误;生产力的提高促使资本集中,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D错误。
故选B。
11.18世纪后半期,法国思想家狄德罗召集了一批知识分子编撰了一部涉及科技、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百科全书》。
当局曾在最高法院对百科全书派提出公诉,其罪名是“他们形成一个集团,为着拥护唯物主义,摧毁宗教,鼓吹独立自由和败坏风俗”。
这说明
A.科技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开展
B.百科全书都是唯物主义者
C.理性思想冲击了法国旧社会
D.百科全书启蒙运动之大成
【答案】C
【解析】百科全书派属于启蒙运动,主张理性主义,而法国当局在最高法院对百科全书派提出公诉,这说明启蒙运动思想冲击了法国旧社会,遭到旧势力的压制,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反映科技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开展,而是强调这说明启蒙运动遭到旧势力的反攻,故A错误;“百科全书都是唯物主义者”说法过于绝对,故B错误;虽然百科全书涉及科技、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领域,但并不能说明百科全书是启蒙运动之大成,故D错误。
故选C。
12.1959年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访问美国,讨论东西柏林和裁军问题;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苏联,双方达成了限制核武器的协议。
这反映出美苏
A.意识形态的对抗逐渐消失
B.国家利益的矛盾趋于缓和
C.共同致力于推动世界和平
D.力量的消长影响双边关系
【答案】D
【解析】1959年至1972年,美苏两国的意识形态的对抗并未消失,故A错误;当时处于美苏争霸时期,两国国家利益的矛盾没有缓和,故B错误;美苏争霸的实质目的并不是推动世界和平,故C错误;由于美苏争霸导致两国力量的消长,这影响了两国双边关系,故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尼克松访问苏联,故D正确。
故选D。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就中国来讲,汉唐宋元这几个领先世界的朝代都是国际贸易逆差。
通货纯流出。
只是到了明代和清前中期,出现了历史性的反转;中国在国际上变得“只卖不买”,至少是“多卖少买”。
我们卖出自己的产品,而且往往卖得很廉价,价格很有“竞争力”,却不买或很少买外国货,只愿收银子。
于是出现巨额的顺差,外边的白银大量涌进中国,最初是日本银,后来受是海量的拉美银,形成了所谓的“白银时代”。
……与汉唐宋元那时“富国(相对于交往对象而言)的逆差“形成对照,所谓明清时期的“白银时代“其实是“穷国的顺差”。
——摘编自秦晖《古商路上的逆差贸易》
材料二1978年,中国货物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为206.4亿美元。
其中出口贸易额为97.5亿美元,进口额为108.9亿美元,占世界同期货物贸易的比重不足1%,排名世界第32位。
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16万亿美元。
其中出口额为2.21万亿美元,进口额为1.95万亿美元,贸易顺差为2597.5亿美元。
。
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成为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第二大吸收外资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占世界经济的的份额明显上升。
……据2012单的外资企业联合年检,占中国企业总数量3%左右的外资企业,创过的工业产值占到全国工业产值的25%,创造的税收占到全国税收的20%。
另一方面,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步伐不断加快。
对外直接接投资涉及的领域涵盖了贸易、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和娘游要快发咨询服务等。
承包工程、农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医疗卫生和旅游餐饮及咨询服务等。
近年来,中国企年对外投资大项目不断增加,技术含量日益提高,以高铁、通信网络、应用软件等高科技产产品的开发为主的高科技企业在全球市局。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贸易顺差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贸易顺差的新特点及其成因。
【答案】
(1)中国产品价格低廉;产品的稀缺性;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民众消费能力较低;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
(2)特点:
贸易顺差不断扩大;进口、出口双管齐下;出口项目与方式多元化;贸易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升;积极主动拓展海外市场。
成因:
实行改革开放;推行外向型发展战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产品不断升级换代;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一“我们卖出自己的产品,而且往往卖得很廉价,价格很有‘竞争力’,却不买或很少买外国货,只愿收银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中国产品价格低廉、产品的稀缺性、自然经济占主导、民众消费能力较低、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等方面概括明清时期贸易顺差形成的原因。
(2)本题根据材料二“成为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第二大吸收外资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对外直接接投资涉及的领域涵盖了贸易、生产加工……技术含量日益提高”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贸易顺差不断扩大、进口出口双管齐下、出口项目与方式多元化、贸易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升、主动拓展海外市场等方面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贸易顺差的新特点。
再从改革开放、外向型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等方面说明其成因。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以来,所有大国的胜利或衰败几乎都与军备或所进行的战争有关。
既存的或崛起中的大国,无论其多么爱好和平,也都必须拥有保卫自己的军事手段。
不过,500年来的历史又证明,几个曾成为世界领导者的国家,如17世纪时的荷兰,18、19世纪时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其领导者地位都不是通过战争获取的,主要还是由于先前的世界领导国自身衰落并最终退出才“禅让”结后来者的。
典型的和英国霸权在20世纪初向美国转移。
而与此截然不同的,是所有通过战争手段或扩军备战向世界领导国发起挑战的大国,几乎无一例外的失败了。
如19世纪之初的法国,20世纪上半叶的德国、日本以及后来的苏联,都曾是世界既有秩序的挑战者,但也都是失败者。
事实证明,以上这些都不是一系列偶然事件的巧合,而是有历史的逻辑。
——摘编自肖德甫《大国之道》
评材料中关于“大国之道”的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答案】示例一:
材料认为,近代以来所有试图通过战争手段成为世界领导者的国家,几乎都失败了。
我赞成该观点。
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一再打败反法联盟,在军事上取得辉煌战绩,盛极一时,控制了欧洲的广大领土。
但是,帝国并没有停止战争的步伐,先后侵入西班牙、俄国,结果惨败而归。
后来在莱比锡之战和滑铁卢战役中战败,法兰西第一帝国正式告终。
苏联是二战后世界上唯一能和美国一争高下的国家。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提出要与美国“平分天下”,积极扩军备战;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更是穷兵黩武,发动侵略阿富汗的战争。
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苏联无视民生,把国家财力过家地投入国防军事预算,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严重消耗和削弱了国力。
1991年12月,苏联政权土崩瓦解。
由此可见,一个国家,如果其军备发展不能与其国力和国家发展战略相协调,只是一味的扩军备战,它就不可能长久地保持其大国的地位。
示例二:
材料认为,近代以来所有大国的兴衰都与军备或战争有关。
(评论略)
示例三:
材料认为,近代以来曾成为世界领导者的大国,主要都是他国“禅让”的结果。
(评论略)
【解析】本题据材料“所有大国的胜利或衰败几乎都与军备或所进行的战争有关……是所有通过战争手段或扩军备战向世界领导国发起挑战的大国,几乎无一例外的失败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观点展开评论。
例如:
近代以来所有试图通过战争手段成为世界领导者的国家,几乎都失败了。
可以从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盛衰、苏联与美国争霸最后解体等方面说明赞成该观点的理由。
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5.【历史一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宋金于1141平达成绍兴和议后,金朝得以占领淮水以北大片土地。
金熙宋到世宗将大批的女真、契丹与奚人迁往中原,计其户口,给以官田。
其受田办法有二:
一为受牛头地(注:
接女真传统依靠牛具授田征税),“每耒牛三头为一具,限民口二十五,受田四顷四亩有奇”.实行于女真人较集中的聚居地,比屋连村,处汉人州县之间。
二为计口授地,每口授田三十至五十亩不等,春秋量给衣马,若遇出军。
始给其钱米。
世宗派出官员查实户数,要求必须自行耕种,地有余而力不足者才许租佃。
规定不耕种者仗六十,受租百姓无罪。
凡受田之所,自燕山之南,淮、陇之北,皆有之,多至6万人。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朝前期土地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朝前期土地改革的影响。
【答案】
(1)继承了女真族的历史传统;借鉴中原地区的均田制;兵农合一、富兵于农;强制推行农耕;地域范围广。
(2)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金朝的财政收入;提升了女真族的文明水平;促进了中原地区的民族交融;利于宋金边境的安定;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计其户口,给以官田……一为受牛头地……二为计口授地……要求必须自行耕种,地有余而力不足者才许租佃”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继承女真族的历史传统、借鉴中原地区的均田制、兵农合一、富兵于农、推行农耕、地域范围广等方面概括金朝前期土地改革的特点。
(2)本题根据材料“不耕种者仗六十,受租百姓无罪。
凡受田之所,自燕山之南,淮、陇之北,皆有之,多至6万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金朝的财政收入、提升女真族的文明水平、促进中原地区的民族交融、利于宋金边境的安定等方面概括金朝前期土地改革的影响。
16.【历史一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使主张欧洲统一的人壮大了声势,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阻止战争,他们还有经济目的。
的确,关税壁垒大大妨碍了商品流通,限制了蓬勃发展的大批量生产。
许多人强调欧洲人的共同根源:
古希腊、罗马帝国和初期的基督教,他们还指出在欧洲国家后来的历史上有许多相似点,这是边界的多次修改所无法掩饰的。
这种“欧洲热”发展到制订精确的计划。
丹麦人黑尔福特的《新欧洲》一书相当成功。
弗朗德勒的作家与政治家、贵族出身的考登霍夫一卡莱尔吉创建了泛欧洲运动,参加者的人数可观。
然而,关于通往统一欧洲的途径,关于组成统一欧洲的国家和民族,关于将采取的政治制度,意见分歧。
所有人都明白欧洲统一的必要性,但主权国家却是无法回避的观实。
……这些人缺乏更为具体的思想,也得不到欧洲政府与人民的持久支持,但是他们的想法和观点幸存下来,在1945年东山再起。
——《法国》J.阿尔德伯特等《欧洲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统一”主张问世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统一“主张的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
(1)吸取一战的教训;发展经济的需要;具有共同的文化渊源。
(2)结果:
没有实质性进展,但为二战后欧洲的逐步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原因:
“欧洲统一”的主张缺乏可行性、分歧较大;未得到政府与人民的持久支持;凡尔赛体系加剧了各国间的矛盾;民族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冲击。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使主张欧洲统一的人壮大了声势,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阻止战争,他们还有经济目的。
的确,关税壁垒大大妨碍了商品流通,限制了蓬勃发展的大批量生产。
许多人强调欧洲人的共同根源”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吸取一战的教训、发展经济的需要、具有共同的文化渊源等方面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统一”主张问世的背景。
(2)本题根据材料“然而,关于通往统一欧洲的途径,关于组成统一欧洲的国家和民族,关于将采取的政治制度,意见分歧……这些人缺乏更为具体的思想,也得不到欧洲政府与人民的持久支持,但是他们的想法和观点幸存下来,在1945年东山再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没有实质性进展、为二战后欧洲的逐步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等方面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统一“主张的结果。
再从主张缺乏可行性、分歧较大、未得到政府与人民的持久支持、凡尔赛体系加剧各国间的矛盾、民族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冲击等方面分析其原因。
1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邹韬奋(1895-1944)是我国著名的记者、出版家。
1926年他担任《生活》周刊责任编辑,并成立了”书报代办部,专办读者服务业务;九一八事变后,他接连发表文章。
号召全国未死尽人心的人“组织起来,扩充起来,共同奋斗。
共同制裁已死尽人心的人之行为”。
1933年《生活》周刊被国民党政府查封。
1935年邹韬奋叉创办《大众生活》周刊。
他提出“力求民族解放的实现,封建残余的铲除,个人主义的克服”三大目标。
邹韬奋还与沈钧儒等人,组织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主张“共同联合起来抗日救国”,后来国民政府以“危害民国罪”,逮捕了邹韬奋等七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
抗战期间,邹韬奋先后出版了《全民抗战)战地版五日刊和《全民抗战》通俗版周刊;销售量突破30万份,居全国刊物发行量之冠。
1941年重办《大众生活》,邹韬奋大声疾呼:
“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紧急问题,就是如何使分裂的危机根本消灭,巩国团结统一。
建立民生政治,由而使抗战坚特到底,以达到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邹韬奋年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邹韬奋参与文化爱国事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邹韬奋参与文化爱国事业的影响。
【答案】
(1)一生致力于文化爱国事业;立足于服务大众;体现时代主题;具有爱国情怀;不畏强权;形式多样化。
(2)推动了近代中国文化出版事业的发展;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推动了抗日教亡运动的高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专办读者服务业务;九一八事变后,他接连发表文章。
号召全国未死尽人心的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致力于文化爱国事业、立足于服务大众、体现时代主题、具有爱国情怀、不畏强权、形式多样化等方面概括邹韬奋参与文化爱国事业的特点。
(2)本题根据材料“如何使分裂的危机根本消灭,巩国团结统一。
建立民生政治,由而使抗战坚特到底,以达到最后的胜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中国文化出版事业的发展、国人的爱国热情、抗日教亡运动的高涨、冲击国民党的一党专政等方面简析邹韬奋参与文化爱国事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