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五校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252370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五校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五校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五校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五校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五校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五校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五校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五校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五校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五校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五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满分:

150分时间:

150分钟)

一、积累运用(3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酝酿(niàng)弄(nòng)堂贮(zhù)蓄人迹罕(hǎn)至

B.吝(lìn)啬搓捻(niǎn)一霎(chà)拈(niān)轻怕重

C.匿(nì)笑模(mó)样池畦(qí)波光粼粼(lín)

D.坍(tān)塌灼(zhuó)热抽噎(yē)咄咄(duō)逼人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当前,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着思想观念陈旧,员工素质参差不齐,图书经费紧张,文献利用率低等问题。

B.一位普通市民,—位年逾六旬的老者,没有强健的体魄,却凭匹夫之勇,在一年间就抓获了几十个小偷。

C.从前,我总是漠不关心时光的流逝;直到上学了,被周围同学抓紧时间,刻苦学习的行动耳濡目染后,我才意识到,原来时间如此宝贵,稍纵即逝。

D.你有什么困难尽管说出来,我们一定会鼎力相助,消除你的后顾之忧。

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为加大文化进校园的宣传力度,学校采取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陶冶了情操,领会了做人、修身、行事的道理。

B.“扬剧进校园”的成效并不显著,原因是对地方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的。

C.大力推广普通话数十年来已经取得很大成就,虽然还不到人人会讲的程度,但利用各种方言腔调的普通话来交流一般没有太大的障碍。

D.一个人工作能力的高低,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知识,关键看他做出突出的成绩。

4.下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到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解说:

这句话虽有比喻词“好像”,但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而是拟人的修辞。

B.蓬荜生辉才疏学浅抛砖引玉洗耳恭听

解说:

这四个词语全部是谦辞。

C.我们在田野上散步: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解说:

这个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

D.奋不顾身高风亮节艰苦卓绝威武不屈

解说:

这四个词语的感情色彩完全相同。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鲁迅儿时的书塾老师寿镜吾先生是一位“方正、质朴、博学”的宿儒,对于在课上所教授的束缚孩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内容的老师,鲁迅是有批判和否定的;而在美国,有“海伦·凯勒另一半”之称的安妮·莎莉文老师则温暖了作家的求知岁月,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B.《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战国初期的孔子编纂而成,以“语录体”的方式,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们的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是研究孔子的主要依据。

C.《植树的牧羊人》是英国作家让·乔诺创作的一篇小说,讲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的故事,阐述了“幸福是一种心态,人生充满忙碌,但人们依然可以选择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繁琐而艰辛,但宁静的心灵和满腔热忱会弹奏出精彩的乐章”这一人生哲理。

D.《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作的一篇小说,讲述了“我”在和伙伴们去爬山时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地步。

后按照父亲的指导慢慢爬了下来,投入父亲的怀里,最后从中懂得了“我们也应该从书本走向社会,从小悬崖走向大人生”的道理。

6.根据拼音写汉字。

(用正楷依次写在田字格内,4分)

从大漠孤烟塞北,到杏花春雨江南,从山水田园牧歌,到金戈铁马阳关,从婉约到粗guǎng,我们在吟诵着千古绝句,感受着那穿越千古的mèi力,在这样一个离了手机就活不下去的时代,我们应向诗词传承者投一piē敬意,少一点挑剔。

待孩童成人时,见到晚霞不是说“真好看”,而是“一片晕红才著雨,晚风吹掠鬓云偏”,这才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希jì所在。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诗歌强大的生命力不仅因为它是种音韵优美的文学体裁,还因为它象征着一种生活态度甚至是生活方式。

在这样一个离了手机就活不下去、被各种信息碎片裹挟的时代,我们有必要向诗词传承者投去一瞥敬意,少一点警惕和挑剔,多一点善意和欣赏。

待孩童成人时,见到晚霞不是说“真好看”,而是“一片晕红才著雨,晚风吹掠鬓云偏”。

7.名言佳句默写。

(9分)

(1)沾衣欲湿杏花雨,。

(志南和尚《绝句》)

(2)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3)油蛉在这里低唱,。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4),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峨眉山月歌》)

(5)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6),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7),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8)《〈论语〉十二则》中阐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8.语文综合性学习。

(9分) 

【活动一:

话交友】子曰: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出自于《孔子家语》的这段话,阐释了怎样的一种交友之道?

谈谈你的理解。

(3分)

【活动二:

话恩情】请从老师、父母中任选一个对象,说一段感恩的话。

(3分)

要求:

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得出现真实姓名以及考生相关信息;50字左右。

 

我想对说:

【活动三:

品名著】(3分)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

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

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这段文字选自于,让“我”产生“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的感觉的是什么事情?

二、阅读理解(54分)

(一)阅读诗歌,完成第9-10题。

(5分)

梦中作①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

酒尽。

9.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分)

10.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3分)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11一14题。

(16分) 

(甲) 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

王鸡骨支床①,和哭泣备礼。

武帝谓刘仲雄曰:

“卿数②省王、和不?

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

”仲雄曰:

“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

臣以和峤生孝③,王戎死孝④。

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世说新语·德行》

(乙) 郭巨,隆虑人也,一云河内温人。

兄弟三人,早丧父。

礼毕,二弟求分。

以钱二千万,二弟各取千万。

巨独与母居客舍,夫妇佣赁⑤,以给公养。

居有顷,妻产男。

巨念与儿妨事亲,一也;老人得食,喜分儿孙,减馔⑥,二也;乃于野凿地,欲埋儿。

得石盖,下有黄金一釜,中有丹⑦书,曰:

“孝子郭巨,黄金一斧,以用赐汝。

”于是名震天下。

——干宝《搜神记》

【注】①鸡骨支床:

形容非常消瘦。

②数(shuò):

多次、屡次。

③生孝:

指恪守丧礼礼制,只能尽哀之形的做法。

④死孝:

指居丧尽哀之实,几近于死的孝行。

⑤佣赁(lìn ):

以劳力换钱,即打工。

⑥馔(zhuàn ):

食物。

⑦丹:

红色的。

1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4分) 

(1)卿数省王、和不(     )  

(2)神气不损(    )  

(3)巨念与儿妨事亲(     ) (4)中有丹书(    )

12.下列各句中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学而时习之(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却”) 

B、臣以和峤生孝(以为、认为)  

C、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却”)  

D、可以为师矣 (介词,“凭借”)

13.翻译下列句子。

(6分) 

(1)巨独与母居客舍,夫妇佣赁,以给公养。

(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4.从【甲】、【乙】两文看,王戎和郭巨都孝顺,但在具体表现上有所不同。

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评析。

(3分)

(3)阅读下文,完成15—18题。

(16分) 

一日的春光

冰心

①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今年北平的春天来得特别的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阴,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的远去了。

②天下事都是如此——

③去年冬天是特别的冷,也显得特别的长。

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

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

我无聊地安慰自己说:

“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么?

④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的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

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

“春天来了!

”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忿怒的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

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院里的桃花开了,可天刚刚过午,从东南的天边,顷刻布满了惨淡的黄云,跟着千枝风动,这刚放蕊的春英,又都埋罩在漠漠的黄尘里……

⑤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

⑥几位朋友说:

“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

”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

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了大工,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了。

⑦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

”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我不信了春天。

⑧四月三十日的下午,有位朋友约我到挂甲屯吴家花园看海棠,“且喜天气晴明”——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是九十春光中惟一的春天——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就欣然地答应了。

⑨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

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

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里。

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

⑩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

⑪斜阳里,我正对着那几树繁花坐下。

⑫春在眼前了!

⑬这四棵海棠在怀馨堂前,北边的那两棵较大,高出堂檐约五六尺。

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

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哄哄地在繁枝上挤着开……

⑭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

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定格为永远的春天!

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

⑮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

喜悦地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的一放!

⑯看得恰到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

这春天吞咽得口有余香!

过了三四天,又有友人来约同去,我却回绝了。

今年到处寻春,总是太晚,我知道那时若去,已是“落红万点愁如海”,春来萧索如斯,大不必去惹那如海的愁绪。

⑰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了酬报,不再怨恨憎嫌了。

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如同小孩子打架后相寻,大家忍不住回嗔作喜,却又不肯即时言归于好,只背着脸,低着头,撅着嘴说:

“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那里呢?

15.根据行文思路,将文中描摹的景象和作者的情感补充完整。

(3分)

景象:

黄尘漠漠→→海棠怒放

情感:

盼望、失落→→

16.请从修辞及表达效果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

(3分)

17.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对“只有一日的春光”深感满意?

(4分)

18.本文第三小节以及下面的链接材料都写了北方的冬天,请分析两段文字中冬天特点及所要表达的情感上的不同。

(6分)

材料: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

“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济南的冬天》)

(四)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

(17分)

李白心灵里的故乡

车延高

①李白的故乡究竟在何处,这些年始终没有停止过纷争。

②故乡,其实就是一种回望,由现实里的无意触发,突然对自己最难忘最信赖最依靠的故土、故地、故人、故情产生一种意念性的向往。

它是抽象的具体,又是具体的抽象。

基于这点,我们可以大着胆子学着诗仙的狂放,喝下几杯酒,迈着醉步走进诗人心灵之门。

这时,你就会发现诗人心灵的故乡是变化的、多样的、唯美的、抽象的。

③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从碎叶城到甘肃成纪,再折道四川江油,是十分漫长、艰难的跋涉过程。

那时的李白太天真,懵懂的眼睛在有节律的马背上晃着。

在没有驿道的沙漠、戈壁、野岭山道间,一行嗒嗒作响的马蹄,在白天和黑夜里骑着阳光和月色行走。

就这样直到马蹄停在江油。

回忆中,父母谈到了碎叶城,李白像听天书,那一段记忆是空白的,但他熟记着马蹄,熟记着马蹄踩踏疲劳和喘息时那种沉重的声音,记得马蹄后面的路弯弯曲曲,也记得马蹄前面的路曲曲弯弯。

停下来歇息时母亲指着身后告诉他,马蹄的那一头是故乡!

但那时的李白想:

最后一个马蹄圆寂的地方,才是他今世的故乡。

④传说李白出生时,母亲梦见了太白金星,所以他名白字太白。

夜空里的星宿与月亮本身就是神秘的默契者。

所以李白一生爱月。

月是他发酵灵魂的粬子,他一生爱月读月写月,留下了许多吟月歌月颂月的千古佳句。

⑤“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过去我只把它理解为诗人的一种思乡情怀,现在站在心灵的门槛上重新品读,才明白在诗人的灵魂最深处,明月和故乡是等量齐观不分伯仲的。

在诗人的精神世界,一轮皓月是皎洁的,它高悬于黑夜,不因阴暗而玷污自己,不因孤独而放弃执着的操守。

它高洁而不清高,有时一地清辉,有时平卧江湖之底,让居住莲花的清水磨洗出一个干净的灵魂。

静影沉璧,是诗人生命的寄托和向往。

⑥因此,诗人在举头和低头之间,看到和想到的都是灵魂最后要归去的地方。

最后当诗人的诗歌人生耗尽最后的灵感,才华和豪情开始憔悴。

憔悴的身影已经引起了月光的同情和怜悯。

他终于在采石矶将酒杯轻盈一掷,借着酒力腾身一跃,入水捉月去了。

月没有拒绝他,随着光影一零乱,他去了最好的存放灵感和才华的地方,将自己的名和太白金星融为一体。

⑦“李白斗酒诗百篇”传为千古佳话,那是放大后的夸张。

就李白的许多诗句看,诗人倘若喝得适量,酒入微醺,诗胆开张,真的是“口吐天上文”,“诗才比天高”。

我们读几句诗人的诗胆被美酒浸泡之后,从白云为帘的天边摘来的句子,就有“句从天上落,人从帝乡来”的感觉。

酒本身不能给诗人创造灵感,但他却在“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的癫狂中放大了诗人的诗胆。

所以,李白爱酒,“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已经爱到了错把酒香当故乡的境地。

一旦喝到“三杯通大道”,就进入无意、忘我的境界,什么三纲五常、皇帝老子都去了九霄云外,这时的谪仙就有了“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霸气。

想象和夸张伸拉出最大的张力,豪气贯于天地之间,如排山雪浪贯彩虹,大千世界浩荡联翩直扑眼底。

这时,被称为诗仙的李白,端坐于酒香里,一叶轻舟,夹岸桃花,举杯邀月,“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⑧除了天空,人间最大莫过于土地。

按照一脉相承的理念去想,在同根同宗的中国,其实远行的游子,无论走到哪里,脚下的土地就是故乡。

⑨“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

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

”在诗人的想象里,峨眉山月和长安厚土、八百里秦川是横跨时空的画面组合。

月光普照,使我们无论走到哪里举头都能望见故乡的明月;土地博大,任我们走到哪里脚下都踩着放大了的故土。

诗句里,李白借物寓意,把广义的故乡交代得那么清楚。

其实不论是现在落脚的土地,还是远在记忆深处的故乡,头顶一轮月,与脚下一片土,就是照临和被照临的关系。

对于后面的每一个脚印来说,前一个脚印所站立过的地方都叫故土,当最后一个脚印把自己踩进泥土,就是生命的归宗。

从这个意义上讲,土地是每个人永恒的故乡,而那些关于李白故乡究竟在何处的纷争来免显得有些浅薄和世俗。

(节选自《新华文摘》2010年第五期,略有删改)

19.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试简要说明。

(2分) 

20.理解文中划线句的含意。

(6分)

(1)一行嗒嗒作响的马蹄,在白天和黑夜里骑着阳光和月色行走。

答:

(2)静影沉璧,是诗人生命的寄托和向往。

答:

21.文章第②段说“诗人心灵的故乡是变化的、多样的、唯美的、抽象的”,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李白心灵的故乡是变化的、多样的?

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3分)

22.作者为什么说“那些关于李白故乡究竟在何处的纷争未免显得有些浅薄和世俗”?

并且根据自己理解,谈谈你对于“故乡”的深刻认识。

(6分)

3、作文(60+3分)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席慕蓉《青春》

23.请以“启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3)书写3分,请认真书写。

答案

1-5DACBD6犷魅瞥冀7略

8.

(1)(3分)结合与品质高尚的人交往,言之成理即可。

(2)(3分)语言表述准确,注意使用修辞。

(修辞+语言表述)

(3)(3分)《朝花夕拾》或《五猖会》被父亲拉着背诵《鉴略》一事。

9.(2分)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为:

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10.(3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

故答案为:

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注:

涉及到关键词即可,酌情给分。

11(4分)

(1)探访、拜访、看望

(2)损伤、减损(3)同“侍”,侍奉(4)信、书信

12、A(3分)

13、

(1)郭巨独自和母亲住旅馆,夫妇俩靠一起打工换钱,以此供养母亲。

(2分)

(2)、(3)请参照教参

14.王戎的孝,在内心,为母丧伤心过度是真挚的孝情的表现。

郭巨在行动,不要家产要母亲,为母亲肯吃苦,为母亲不要孩子,是常人做不到的。

(需要言之成理)(3分)

15.(3分)杏花残败悼惜、憎嫌欣喜(喜悦)、满足(满意)

16.(3分)拟人的修辞手法。

(1分)将海棠花当作人来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海棠花的繁多、娇艳、热闹(喧嚣)的特点,(1分)表现了作者对充满生命力的海棠花的喜爱之情。

(1分)

17.(4分)①这一日的春光烂漫、骄奢、光艳;②使作者感受到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

18.(6分)本文的冬天:

寒冷、漫长,表达作者对冬天的厌恶、无奈。

《济南的冬天》中的冬天:

可爱、温晴,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

19.(2分)为下文写从李白的心灵去探讨李白的故乡做铺垫。

(1分)和文章最后一段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1分)

20.(6分)

(1)①童年的李白跟随父母骑着马在阳光和月色中日夜兼行(1分),在李白看来地上的阳光月色被踩在了马蹄之下,(1分)写出了李白童年的天真。

(1分)

(2)运用比喻的手法(1分)写出了执着而孤独的李白以醉酒落水抱月长眠的方式来生命终结,表明他去了最好的存放灵感和才华的地方。

(2分)

21.(3分)(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①从童年李白的经历写,马蹄就是他的故乡。

(江油就是他的故乡)

②从李白一生吟月歌月颂月写,月亮就是他的故乡。

③从李白爱酒吟酒写,酒香就是他的故乡。

④从“人间最大莫过于土地”写,土地就是李白的故乡。

或者:

从马蹄——李白记忆里的故乡、月亮——李白灵感归隐的故乡、美酒——李白放大诗胆的故乡、土地——李白脚下放大了的故乡四方面写故乡是变化的多样。

22.(6分)李白的故乡究竟在何处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2分)。

重要的是走进李白的心灵里的故乡,感受李白心灵的追求、向往,放大故乡的文化意义。

(或在作者看来,重要的是研究他有关月亮美酒土地的诗歌对后世的审美和影响以及他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诗来)

(理解文意+结合自己的认识来谈2分、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