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整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250468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教育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创新教育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创新教育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创新教育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创新教育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新教育整理.docx

《创新教育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教育整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新教育整理.docx

创新教育整理

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的目标定位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根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根底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根底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概括地说,为持续的创新打根底主要包括两大方面:

一是打创新精神根底,二是打创新能力的根底。

 创新精神是创新人格特征,是主体创新的内部态度与心向,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和创新意志三大方面。

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个体追求新知的内部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一旦稳定化,就成为个体的精神与文化。

创新情感。

创新情感是个体追求新知的内部心理体验,这种体验的不断强化,就会转化为个体的动机与理想。

经验性研究也说明,有创新情感的人常常是情感细腻丰富,外界微小的变化都能引起强烈的内心体验;人生态度乐观、豁达、宽容,能比拟长时间地保持平和、松驰的心态;学习和工作态度认真、严肃,一丝不苟,有强烈的成就感,工作的条理性强;对世间的所有生命都有同情心和责任感,愿意为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而尽心尽力等,这些也是根底教育应予以优先关注的。

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个体追求新知的自觉能动状态,这种状态的持久保持,就会成为个体的习惯与性格。

经验性的研究说明,有创新意志的人常常是能排除外界的各种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自己的活动;工作勤奋,行为果断,对自我要求较高,对工作要求较严;善于沟通与协调,组织能力强,有较强的灵活性,为到达目的愿意变换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制力,在没有充分的证据和理由之前,不轻易放弃自己的主张,能容忍别人的观点甚至错误等,这些品质在根底教育阶段也应形成。

创新能力是创新的智慧特征,是主体创新的活动水平与技巧,它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两大方面。

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个体在观念层面新颖、独特、灵活的问题解决方式,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前提与根底,如果想不到是不可能做得到的。

经验性的研究说明,具有创新思维的人常常感受敏锐,思维灵活,能发现常人视而不见的问题并能多角度地考虑解决方法;理解深刻,认识新颖,能洞察事物本质并能进行开创性地思考;思维辩证,实事求是,能合理运用发散与辐合、逻辑与直觉、正向与逆向等思维方式,不走极端,能把握事物的中间状态等。

这些品质是根底教育阶段思维训练的重点。

  ——创新活动。

创新活动是个体在实践层面新颖、独特、灵活的问题解决方式,创新活动是创新思维的开展与归宿,如果经不起实践检验的思维是无价值的。

经验性的研究也说明,具有创新活动能力的人常常实践活动经历丰富或人生经历坎坷,经受过大量实践问题的考验;乐于动手设计与制作,有把想法或理论变成现实的强烈愿望;不受现成的框框束缚,不断尝试错误、不断反思、不断纠正;愿意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乐于求新、求奇,乐于创造新鲜事物等。

这些也是根底教育应给予考虑的创新素质目标。

核心内容〔探索精神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

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即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

首先是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是最重要的创新,是整个创新思想的核心,是其他一切创新的根底。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只有突破陈旧思想观念的束缚实现理论创新,我们才能在新的理论的指导下,实现其他方面的创新。

所以说理论创新是其它一切创新的根底,如果没有理论上的创新,人们的思想观念还处在旧理论体系的禁锢和束缚中,就谈不上其它方面的创新。

理论创新首先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创新。

因为这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指导思想,是其它一切创新的理论根底。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与我们不断进行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等分不开的。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开展,就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坚持理论创新的集中表达和取得的最伟大的成果。

其他的一切创新都是在这种理论创新的指导下和推动、影响下进行的。

〞理论创新是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创新。

教育创新应该包括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育评价创新和教育教学制度创新,它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领域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应该说,实施“创新教育〞是“教育创新〞的重要环节,但前者必须更明确指向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开展的价值追求。

所谓创新人才,应该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两个相关层面。

其中,创新精神主要由创新意识、创新品质构成。

创新能力那么包括人的创新感知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想象能力。

从两者的关系看,创新精神是影响创新能力生成和开展的重要内在因素和主观条件,而创新能力提高那么是丰富创新精神的最有利的理性支持。

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

进行课堂设计.首先要掌握所教学科的教学内容,熟悉教材要求;其次,要充分了解学生,根据学生接受能力进行设计;然后,要实时调整,对设计好的教学模式,不是一直不变的,要根据实际上课中的情况进行临时调整.

教师职业道德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教师是工人阶级的一局部,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艰巨而荣耀的任务。

社会主义的教师职业道德批判地继承了古代师德的优秀遗产,以共产主义道德的根本原那么和行为标准为指导,从根本上区别于以往的教师职业道德,是最先进、最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

爱国守法

爱岗敬业

关爱学生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终身学习

一、填空题

1.教师职业范畴包括教师义务,_教师良心,教师公正,教师荣誉等。

2.良心是人们意识中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

3.教师良心作为一种精神动力,对教师得到的活动和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监督和_评价_作用。

二、简述题

1.简述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含义及特点。

范畴是人们在思维过程中,用以把握事物及现象的特征、方面和关系的普遍本质的概念。

道德范畴是概括和反映道德的主要本质,表达一定社会整体的道德要求,并成为人们的普遍信念而对人们行为发生影响的根本道德概念。

教师职业道德范畴,是指那些概括和反映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表达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要求,并须成为教师的普遍内心信念,对教师的行为发生影响的根本道德概念,如教师义务、教师良心、教师公正、教师荣誉等。

这是教师道德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局部。

二、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特点

(一)受教师职业道德根本原那么和标准的制约

(二)是教师职业道德根本原那么和标准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

(三)表达了人们对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开展的阶段

2.简述教师义务的内容及作用有哪些?

1.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2.尽职尽责,教书育人

3.创设一个良好的内部教育环境

(三)教师义务的作用

首先,教师认真履行教师义务有利于减少和协调教师工作中的矛盾和冲突,使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顺利推进。

教师义务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根本利益和教育劳动内在规律对教师行为的道德总要求,本身就能够指导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教师集体、社会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能保证和促进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其次,教师自觉履行教师义务有利于在教育工作中自觉遵循教师道德要求,选择最正确教育行为。

教师义务是社会对教师的道德总要求,是带有综合性、全面性的。

最后,教师积极履行教师义务有益于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教师义务与教育工作本身是紧密相联的,是社会对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要求。

3.教师良心的概念和特点有哪些?

良心是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是各种道德心理因素在个人意识中的统一。

首先,良心是人们意识中一种强烈的道德责任感。

其次,良心是人们意识中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

最后,良心是多种道德心理因素在个人意识中的有机结合。

它的形成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等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师良心是教师个人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道德要求的自觉意识,是教师个人对学生、教师集体和社会自觉履行其职责的道德责任感以及对自己教育行为进行道德控制和道德评价的能力,是多种教师职业道德心理因素在教师个人意识中的有机统一。

教师良心在教育劳动中首先表现为教师个人对学生、对教师群体和对整个事业有一种高度自觉的道德责任感,对自己应当履行的道德职责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把自己对学生、对教师集体、对教育事业而负的责任,看作是自己的义务、并准备尽自己所能去履行这一义务。

这种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活动的高度责任感是教师的职业良心。

其次,教师良心在教育劳动中还表现为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评价。

最后,教师良心是一个教育工作者道德觉悟的综合表现,是教师职业道德认识、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教师职业道德意志、教师职业道德信念等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教师自觉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要求,鼓励自己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内在道德因素。

(二)教师良心的特点

教师良心作为教师道德的又一重要范畴,有其自己的特点。

1.公正性

教师良心的公正性表达在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正确认识上,对教育教学工作坚持真理、秉公办事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赏罚清楚上,对同事、领导的开诚布公、团结协作上。

2.综合性

教师良心,从它的形成来讲,是由教师的知识、以往的生活经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具有综合性;从他的构成机制和要素来看也具有综合性。

一方面,教师良心包含着理性因素,而且主要是理性因素。

另一一方面,教师良心又包含着非理性的东西,例如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的直觉、本能等。

3.稳定性.

在理性指导下所形成的教师良心就具有坚持性、坚决性和稳定性,它不是转瞬即逝的,也不是变化无常的。

4.内隐性

教师良心是隐藏在教师内心深处的一种对教师社会道德责任感、义务感的认识和感情以}及自我评价能力,是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发自“肺腑〞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也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那么和标准表达在教师内心深处的认识、情感、意志、信念、理想和行为的有机统一。

5.广泛性

教师良心一旦形成,其作用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

教师良心作用于教师工作和生活的一切领域之中

三、论述题

1.试述教师公正的含义,内容与作用。

1.【答案要点】

(一)教师公正的涵义∶所谓教师公正即教师的教育公正,是指教师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每一个学生。

可以说,教师公正是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水平的标志。

(二)教师公正的内容∶1.坚持真理;2.秉公办事;3.奖罚清楚。

(三)教师公正的作用∶教师公正作为对教师职业的一项重要道德要求,在教育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有利于学生形成公正无私的道德品质;3.有利于教师威信的形成;4.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2.试述教师荣誉的含义,内容与作用。

2.【答案要点】

(一)教师荣誉的涵义∶教师荣誉是对教师义务、教师良心的社会价值确实认,同时又反作用于教师义务和教师良心,成为教师进一步自觉履行教师义务和实现教师良心的强大动力。

(二)教师荣誉的内容∶教师荣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社会内容和表达方式。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教师荣誉主要表达在∶1.荣耀的角色称号;2.无私的职业特性;3.崇高的人格形象。

(三)教师荣誉的作用∶教师荣誉是推动教师履行教师职业道德义务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在教师的职业活动中,正确的荣誉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师荣誉是教师道德行为的调节器,对教师道德行为、品质的取向具有导向和制约作用。

其次,教师荣誉是鼓励和推动教师积极进取,更好地履行教师义务,争取个人道德高尚、人格完善的助推器。

最后,教师荣誉是促进教师自身道德开展和完善,形成良好师德风气的重要精神条件。

二、心理学

5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又满意理活动,它包括:

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52、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53、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的心理的实质:

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5、神经系统的根本活动方式——反射。

5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

意识的根本特性:

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57、心理学科的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58、需要的种类:

(1)根据起源分:

生理需要、社会需要;

(2)根据对象分:

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5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开展可分为:

生理需要、平安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60、动机产生的条件:

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61、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62、兴趣的品质特性:

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63、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应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6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

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

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

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6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

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6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根底是成就动机理论。

6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根底,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69、生物钟现象:

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70、知觉的特性:

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71、注意的的特点:

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72、注意的种类:

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7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

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根本特征。

74、思维的种类:

(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那么分:

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

(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

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75、思维的过程:

分析与综合、比拟、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76、思维的根本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77、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

(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

(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

(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

78、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79、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又满意向。

80、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

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

81、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8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

感性材料是想象的根底,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83、想象的种类:

(1)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

有意想象、无意想象:

(2)在空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

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

梦想、理想、空想。

84、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

(1)广阔性与深刻性。

(2)独立性与批判性。

(3)逻辑性。

(4)灵活性和敏捷性。

(5)创造性。

8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根本环节,从信息加工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86、记忆的分类:

(1)根据内容与对象分:

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87、保持是稳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88、遗忘:

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

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89、联想的种类与规律:

接近性联想(空间、时间上的接近)、相似性联想(性质上相似)、比照律(性质上、特点上形成比照)、因果律(因果关系)。

90、良好的记忆品质有:

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应用特性)。

91、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那么的活动方式。

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根本途径。

92、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

93、高原现象:

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

94、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

知识、技能到达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开展。

95、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

96、超常儿童:

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儿童:

智商在70以下。

97、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的需要相联系的。

根本情绪分为:

快乐、悲哀、恐惧;情绪按强度的持续时间可分为:

心境、激情与应激。

98、克服内外困难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

99、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

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

100、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对应:

强、不均衡型为胆汁质;强、均衡、灵活型为多血质;强、均衡、不灵活型为粘液质;弱型为抑郁质。

101、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形成得早,表现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

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局部。

10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其它标准还有: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标准、“未来新人类〞标准。

103、心理咨询:

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行为矫正法——华生;人本主义疗法——罗杰斯;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

104、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那么:

自然、适度。

三、新课程知识

l、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

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

(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

(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方案和教学大纲。

(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开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开展,关注教师的成长。

(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根底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开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倡导全人教育。

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开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

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

(2)为了学生个性的开展。

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开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3)表达新时代的价值观。

新课程的根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开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

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开展必备的根底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那么。

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高中课程设置应表达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

(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

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效劳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7、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

(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开展的过程。

(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8、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

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根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9、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10、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开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应、鼓励等功能。

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表达多样化、多维化。

11、新课程在管理政策上:

(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

(2)开辟“自下而上〞的课程管理渠道。

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辅助的课程管理方式。

(3)采取“抓大放小〞的原那么。

12、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13、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以学生的开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开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1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6、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7、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群众教育〞。

18、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

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19、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20、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l、教学活动设计要求:

(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有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

(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

22、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主流的,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行为主义作为根底的。

23、研究性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24、研究性学习:

问题为载体、探究为核心、综合为特征。

 

 

问答题:

1、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1)比拟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2)精深的专业知识。

(3)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