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答案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24860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答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育心理学答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育心理学答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育心理学答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育心理学答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答案1.docx

《教育心理学答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答案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答案1.docx

教育心理学答案1

2010年4月《教育心理学A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

(一)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C解析:

见学习动机的定义。

2.B解析: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的迁移属于正迁移。

3.C解析:

概括出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这种思维形式是概念。

4.A解析:

见智力技能的定义。

5.B解析:

典型的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6.A解析:

见问题的定义。

7.C解析:

道德认识是道德品质的基础。

8.B解析:

学习者因榜样受到强化而使自己也间接受到强化称之为替代强化。

9.D解析:

见教学目标的定义。

10.B解析:

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称为教学评价。

11.B解析:

顺向迁移。

12.C解析:

具体运算。

13.B解析:

布鲁纳和奥苏伯尔。

14.A解析:

感觉记忆。

15.D解析:

不怕见生人了。

二、名词解释。

1.发展:

是指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作为经验和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个体的整个体系内产生机能构造上的变化过程。

2.审题:

分析课题,掌握课题的任务和条件,形成有关课题的映象。

3.疲劳:

是人们连续学习或工作以后效率下降的一种现象,可以分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

4.怯场:

是一种情绪过于激动或兴奋导致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控制和无法支配自己的状态。

5.广义学习:

是人及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的过程。

三、简答题。

1.简述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答:

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

(1)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如从心理学角度对学校、教学、课、学生及教师的认识);

(2)学习的基本理论(揭示学习的实质和学习过程);

(3)各种类型的学习;

(4)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

(5)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因素(如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感知和注意状态、学生处我意识、学生的个别差异);

(6)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和评定等。

总之,学校教育心理学关注的焦点是学校中尤其是课堂上所发生的学习事件。

2.简述布鲁纳的教育目标观。

答:

布鲁纳的教育目标观:

(1)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猜测的价值和改进的可能性;

(2)发展学生运用“思想”解答问题的信心;

(3)培养学生的自我推进力,引导学生独自运用各种题材;

(4)培养“经济地使用思想”;

(5)发展理智上的忠诚。

3.简述制约儿童发展的因素。

答:

(1)遗传与环境:

一般说来,我们对一切的机能发展可以直接观察测量到的,都是由遗传素质同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产生的反应。

环境是作为实现遗传因素的阈限值而起作用一种因素。

(2)成熟与学习:

在发展中,成熟是第一位的决定因素,成熟条件不具备的学习是无效的。

“印刻”说明经验和学习对于发展过程具有重大的影响力。

(洛伦茨)。

(3)社会环境因素:

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其总的特点是经常的、广泛的,同时也是极其复杂的。

(4)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主要作用。

表现在:

①能充分利用儿童作用的遗传素质,对其心理发展施加积极影响;

②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有选择性的;

③能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5)主观能动性因素:

是儿童心理的发展可以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4.学生学习的特点是什么?

答:

学生学习的特点: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

(1)间接性学习为主,直接性学习为辅;

(2)组织计划性;

(3)有效性;

(4)年龄差异性;

(5)面向未来性。

四、论述题。

1.怎样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

(1)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发挥目标激励作用;

(2)引起心理上的不确定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通过获得成功的机会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利用学习反馈和学习评定;

(6)利用学习竞赛和奖惩激发学习动机;

(7)与学生签订协议;

(8)在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技巧。

2.分析论述合格教师的心理品质:

答:

合格教师的心理品质;

(1)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①课堂教学能力;

②组织班集体能力;

③了解或研究学生及进行家长工作能力。

(2)表现在情感、意志及其他方面的能力:

①忠诚教育事业,稳定的专业气质;

②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师生和同事关系;

③要有耐心和信心;

④乐观、活泼的信格;

⑤公正不自私。

五、案例分析题。

[解析]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

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2010年4月《教育心理学A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

(二)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A解析:

奥苏贝尔把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2.D解析:

认知结构属于影响迁移的个人因素,即属于主观因素。

3.C解析:

掌握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学习称为命题学习。

4.D解析:

练习是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5.B解析:

见认知策略中的复述策略。

6.A解析:

鸟是原型,它对飞机的发明起到了启发作用,故属于原型启发。

7.B解析:

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道德信念。

8.C解析:

考试焦虑是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

9.C解析:

任务分析是指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连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

10.D解析:

见教学评价的概念及其历史演进。

11.A解析:

道德性原则。

12.B解析:

问卷法。

13.A解析: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14.B解析:

变换非本质特征,本质特征不变。

15.D解析:

思维推理能力。

二、名词解释。

1.学习动机:

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2.注意: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3.意志:

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去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并不断地克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4.迁移:

是一种学习对另一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表现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形成方面,也表现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相互影响方面。

5.教学设计:

是一种实施教学系统方法的具体的可操作程序。

三、简答题。

1.简析教学目标的选择标准。

答:

(1)价值性标准;

(2)可能性标准:

(3)低耗性标准:

(4)丰富性标准;

(5)就高性标准。

2.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答:

(1)道德发展的由来:

柯尔柏格指出道德发展为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

道德经验重于道德环境。

(2)道德发展的分期:

柯尔柏格认为道德发展是从特殊到一般,.从自我中心和关心直接事物到基于一般原则去关心他人的福利进行的。

①水平A:

前习俗阶段:

第一期:

惩罚与服从的定向;第二期:

操作与关系的倾向。

②水平B:

习俗阶段:

第三期:

人际关系与认同的定向;第四期:

权威与社会权力控制的定向。

③水平C:

后习俗阶段:

第五期:

社会契约合法定向;第六期:

普通的道德原则倾向。

3.怎样培养学生的动作技能?

答:

(1)明确练习目的和要求:

(2)依据技能的种类、难易,选择不同的练习方法:

(3)有效地利用观察和表象:

(4)充分利用练习反馈的强化作用。

4.如何预防疲劳?

答:

(1)防止过重负担,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2)建立与执行符合隆重要求的作息制度;

(3)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

(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适当注意休息和营养。

四、论述题。

1.论述课堂心理气氛的类型和影响因素。

答:

课堂心理气氛主要指课堂中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

(1)课堂心理气氛的类型:

根据课堂上的注意状态,情感状态,意志状态,定势状态与思维状态,可将课堂心理气氛分成积极的、消积的与对抗的三种类型。

(2)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因素:

①教师的教学:

(窑课堂的领导方式(权威式、放纵式、民主式);

③校风与班风:

④师生人际关系;

⑤班级的规模。

2.试分析发现学习的优点和条件。

答:

发现学习:

指以培养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的学习。

即由教师先提出问题和例子,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的方法及规则,并进而发现教材的结构。

(1)发现学习的优点:

不仅能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获得一定的自信、增强自我概念、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学习等。

(2)发现学习应具备以下条件:

①学生方面:

有相当知识与经验的储备,能进行选择性思维,具有发现的动机和态度:

②教师方面:

有较高的知识和教学指导水平;

③教材方面:

必须把原发现过程改编成适合于学生在课堂上再发现的过程。

五、案例分析题。

[解析]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

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010年4月《教育心理学A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三)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D解析:

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高尚的动机和低级的动机。

2.C解析:

两种学习之间发生相互干扰、阻碍的迁移称为负迁移。

3.B解析:

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属于陈述性知识。

4.D解析:

技能包括认知技能和动作技能,认知技能也叫智力技能,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

5.C解析:

学习课文时分段、总结段意属于精加工策略。

6.C解析:

见问题解决的四个步骤,最后一个步骤是检验假设。

7.D解析:

见内化的定义。

8.C解析:

儿童多动症儿童的发病高峰年龄在8~10岁。

9.A解析:

教师组织课堂空间的方法一般有两种:

第一种是按领域原则来安排课堂空间,第二种是按功能安排课堂空间。

10.A解析:

见诊断性评价。

11.C解析:

罗森塔尔效应。

12.D解析:

8—9岁。

13.D解析:

群体动力倾向。

14.C解析:

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15.C解析:

支架式。

二、名词解释。

1.正迁移: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2.测量:

是用数学方式对人的行为的描述。

3.头——尾梯度:

从控制靠近头部的运动向着控制更远的脚步发展。

4.消退:

即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CS不再伴随US出现,也就是不再强化,条件反射的强度将逐渐减弱直到不再发生。

5.焦虑:

是指一个人的动机性行为遇到实际的或臆想的挫折而产生的消极不安的情绪体验状态,焦虑可分为:

正常焦虑、低度焦虑和高度焦虑。

三、简答题。

1.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答:

(1)必须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的目的、任务;

(2)察前要做好有关知识的充分准备,并订出周密的计划;

(3)有计划、系统地训练学生的观察技能和方法;

(4)启发学生观察的主动性,养成勤于观察的好习惯;

(5)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

(6)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

2.简述因材施教的运用原则。

答:

(1)正常的对待方式;

(2)正确的态度;

(3)积极的评价:

(4)主动的操作。

3.论文式测验的优缺点是什么?

答:

(1)优点:

①命题省时容易;

②有利于测定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③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

④减少学生的情境压力。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