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一五陶研课题方案汇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47675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60.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十一五陶研课题方案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安徽省十一五陶研课题方案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安徽省十一五陶研课题方案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安徽省十一五陶研课题方案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安徽省十一五陶研课题方案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十一五陶研课题方案汇编.docx

《安徽省十一五陶研课题方案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十一五陶研课题方案汇编.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十一五陶研课题方案汇编.docx

安徽省十一五陶研课题方案汇编

安徽省“十一五”陶研课题方案汇编

《新课程理念下管理学生自治体系构建研究》课题方案

作者:

芜湖市罗家闸小学课题研究组汤先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1)实施自治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需要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指出,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任务就是“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宗旨,发掘学生创新能力,发挥、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很难想象,一个应试教育的产物会有全面发展的素质,会有生动活泼的创新意识。

显然,唯有唤醒学生的自立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才能造就祖国振兴所需的创新人才。

(2)实施自治教育是适应新的课程发展的需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

这一理念冲击着传统的德育工作方法,它呼唤着更为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从而使德育工作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人们已经意识到,由于时代的发展会越来越成为教育的目的,它会作为衡量教育的一个根本,这一观点也成了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北师大教育系康健教授谈及这一问题时说:

我们现在对人的认识还往往带有大量的工具意识,把人的工具主义价值看得很重要。

我们今天的教育不仅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同时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整个世界越来越把人的健康、人的人格完善、人的素质发展看成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标志,所以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需要越来越有目的性,这就成为21世纪的核心问题。

基于此,我们开展自治教育的课题研究是有必要的,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3)实施自治教育是我校德育工作研究的需要

目前我校在学生管理方面,多数的教师还不能从传统教育方式中解放出来,对学生“管得太死”、“管得太多”,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差,“小学生行为规范”会背的人多,能够自觉遵守的人却很少。

班级管理的重要任务压在了班主任的肩上,让这些班主任不胜重负,愿意当班主任的教师也越来越少。

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积极探索一种以学生为本的自我体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富有特色的班级管理模式,真正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人翁地位和主体作用,拓宽学校德育工作的思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陶行知先生的自治教育理论

早在30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极力倡导“学生自治”。

陶行知先生指出:

“校长对于我们,我们对于学生,多少都存在着一些要不得的独裁作风”。

要改变过去不民主的作风,改变教育上不民主的传统,就要提倡民主教育。

他认为“在学生管理上,要提倡学生自治。

学生自治是共和国所需要的公民应有共同自治能力的客观要求,自治的公民来自于自治的学生”。

他认为学生自治就是学生结成团体,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并且主张学校要“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养成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2.国家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在新颁布的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的课程标准中也指出: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同时也使学校的德育工作需要从改革中求得发展。

3.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理论

教育学认为教育者要把受教育者当作活生生的生命来看待,通过发展人的个体素质体现对受教育者成长与发展的关怀精神,同时更要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性作用,让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作用体现在根据目标对自身行为的自我调控中,培养受教育者强烈的参与意识、勇于进行道德体验的表现以及高度的自治能力。

心理学认为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于不断强化,适当的引导学生重视自我形象,注重对自身行为进行适时的调控,以便培养学生对个体发展的责任心。

这一点于学生今后走上社会、立足社会是至关重要的。

这一观点也充分体现了本课题的研究理念:

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

4.勒斯坦·弗雷内的“学生自治”理论

在国外,法国教育家赛勒斯坦·弗雷内明确提出了“学生自治”的概念,他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了《弗雷内自治教学法》。

其基本思想是:

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挖掘个人潜力,根据自己需要和可能安排好自己的学习,按自己的愿望和兴趣选择自己想做的事,在教与做的过程中,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界定

1、学生自治的概念表述。

“学生自治不是自由行动,乃是共同治理;不是打消规则,乃是大家立法守法;不是放任,不是和学校宣布独立,乃是联系自治的道理”(《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

学校的学生自治就是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增强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充分挖掘个人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管理。

学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能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从而改变大、小事由教师或家长包办代替的做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确定适合自己特点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

2、学生自治具有的特征。

(1)立法要适应学生的需要。

现在学校中的大部分管理规定和举行的各项活动都是学校教师或是行政领导制定的,多从成人的角度考虑,并且学校所有年级所有班级,无论学生基础如何、年龄特点怎样采取同样的管理要求。

往往存在出发点是好的,大多数学生不能积极参与或是学生根本无法遵守,仅仅依靠抽背的方式督促学生了解学校的法规很显然是不符合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的,往往会造成学校在管理方面“有法似无法”的状态。

因此学生自治的首要任务是立法要开放,鼓励大家共同立法,分年级甚至分班级立法,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法,才能主动参与。

(2)是以维护共同利益为准则。

在学校集体中,必须以维护共同利益为准则,这是学生自治的基本要求,个人不能为所欲为。

学生自治鼓励个性发展、但个性发展必须融汇于集体之中,只有与集体协调一致,才会有真正的个性发展。

要培养学生关注公众利益、公共幸福和公共是非,即通过学生自治活动的开展“养成学生公共事情上的愿力、智力、才力”。

(《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

(3)是以实践活动为前提。

学生自治与别的自治稍有不同,因为学生还在求学阶段,就有一种练习自治的意思。

学生自治同其他所有的教育一样都需要实践。

作为学校和教师要树立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的观念,给学生以练习自治的机会,在练习中学会自治,在实践中获得自我管理的经验。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德育的发展,全靠着遇到困难问题的时候,有自己的解决机会。

所以遇了一个问题,自己能够想法解决他,就长进了一层判断经验。

问题自决得愈多,则经验愈丰富。

若是被人代我解决问题,纵然暂时结束,经验却也被旁人拿走了……”

(4)是与人的社会化相辅相成。

学生自治决不排斥个体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人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过程。

一个具有社会活动能力的人,必然也是自治力较强的人。

自治与人的社会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学生自治管理的方法理论体系、质量评估体系的建构,探索出一个适应新课改和时代需求的新型的学生管理模式。

通过这种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从而自觉遵守行为规范,自觉维护学校的规章制度,从而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的习惯、意识和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一)、构建学生自治方法理论体系

以班级为研究个体,通过摸索和探究确立一种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时代特征的学生自治管理方法理论体系,进而形成校本教材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并希望作为学校的管理经验得到传承。

(二)、构建学生自治质量评估体系

通过对学生的个案跟踪、学生个性成长记录的分析、向学生、家长、任课教师发放问卷的形式,总结制定出一套与学生自治相适应的评价方案,定期对班级的学生自治情况实施质量评估,监督学生自治在学校的顺利实施。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营造自我教育的氛围

1、以“自治教育”为中心的环境的熏陶。

课题研究的初期,我们将重点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陶行知先生的相关教育理论,提高认识以确保课题的顺利实施。

其次,我们将以班级为单位,创设一种鼓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的氛围,对学生起到积极的示范、熏陶、感染作用,使学生在耳闻目染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通过学校的选出栏、班级的自治角等处,展示学生自我教育活动的成果图片和作品,在各班级的楼道墙壁上张贴有关自我教育的名言,同时各班级制定“自觉自律”的班标,分学期制定自我教育的班级实施目标和计划,为学生建立学生个性发展档案……总之,我们会让学校的每一个地方,每一处环境围绕着自我教育的主题,为学生的自我教育服务。

2、以“自我教育”为主题的班队会的感染。

为了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我校利用召开系列主题校会,向学生阐释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逐一向学生解释自我教育的内容,告诉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前提是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即为自己负责、为学校、班级体负责,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教育观念。

同时,在各班级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写周记进行自我反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讨论,促使自己行为的转化,形成自觉的行为。

(二)、推行、完善“小先生”制

“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倡导的自治教育,即“养成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学生自治,不是自由行动,而是共同治理,不是打消规则,而是大家立法守法”,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从而自觉遵守行为规范,自觉维护学校的规章制度。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层单位,是落实德育任务的最基础单位。

因此我校以推行“小先生制”为突破口,在各班级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班级管理制度,以达到学生自治的教育目的。

1、执行“班值周制”。

在各班级范围内,实行“值日班长制”,即班级管理中,每一学期初,首先安排班干部每日做一天值日班长,全面负责处理日常事务,此后再按学号轮流,人人要当一天班长。

值日班长的主要职责是:

维持当天的课堂纪律和两操情况,统计作业完成情况,督促各岗位上的有关人员做好本职工作,填好“班级情况日报表”,放学后对全班同学作汇报总结。

这一举措,使班级每位学生既是干部,又是群众;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既督促他人的行为,也被他人督促遵守行为规范。

2、实行“人人岗位责任制”。

通过每学期确立的主题实践活动,参考学生的个性特征,发挥他们的特长,使人人成为班级的管理者,使每个学生都在集体中负一定的责任。

班主任把班级活动的开展、班队干部会议的召开、班级环境的布置、黑板报的更新、班级卫生管理、班费的支出等班级日常工作分派给学生,使每个学生在班级内都有一份明确的职责,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展示自我才华的平台,让他们各负其责,各尽所长,都成为班级的主人翁,班级的荣辱与集体每个成员息息相关,人人都愿意为班级添砖加瓦。

学期结束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一次评估,以确立下学期班级的主题实践方案和个人可以承担的职责。

3、建立有班级特色的班规。

学校的规章制度虽然有一种强制性的约束作用,但是仍然应建立在全体学生对它的正确理解的基础上,他们方能自觉的执行。

所以,在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这一大前提下,参加课题研究各班根据自己班级的特点建立合适、富有特色的班规,从而做到“班班有班规”。

班主任在制定班规的时候,放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经过民主协商,征求广大学生的意见,抓住本班级的特点,制定合适的班规,并且张贴在布告栏上。

由于班规主要由学生自己制定的,因而学生就会根据班规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自觉的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使学生从“老师要管我”转变为“我要管我”。

(三)、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常规活动

学生自治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容易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自我。

因此,参加实验的班级还将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常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1、开展示范班级评选的活动。

以各班级为单位,根据制定的《文明班级评比细则》,各班级在卫生、纪律、学习、黑板报等方面展开竞赛,参评的项目每日由值日班级检查公布,每月总评,进行奖励。

通过争创活动,每个学生为了维护自己班级的荣誉,就会自觉严格地执行各项规范。

2、评选优秀,树立榜样。

学生身边的榜样最为重要,特别是单向榜样,既可以让进步的学生体验成功,激励他们更上一层楼,又为其余的学生树立了学习的典范。

每月学校开展“规范合格生评比”,这些行为规范标兵将佩戴标志,在校内站岗值勤。

学生在参与这一活动过程中,找到了身边的先进同学的闪光点,以榜样的力量来激励自己形成自觉的行为。

3、积极参与学校以“读书节”为中心的经典诵读活动,通过美文诵读、知识竞猜、读书积极分子评比等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4、开展社会调查、行为规范知识竞赛、献爱心、才艺展示等多姿多彩的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校把德育工作投入到更广阔的实践领域中,不仅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更好的审视自己,同时也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和陶冶。

(四)、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促进学生的真正自我教育

学生的行为,不只是从学校习得的,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社会的影响,特别是家庭的教育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要达到学生真正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目的,不仅要从学校一头入手,也要从家长一头入手。

为此,我们将会一方面注重开展“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以家庭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觉的学习,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另一方面,召开以家庭教育指导为专题的家长会,指导家长如何正确的培养孩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时教师主动家访,通过访谈,个别指导交流,使家庭、学校双方密切配合,促进学生真正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鉴于本课题研究内容较多,实践性强,研究方法是多样化的。

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等研究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范围: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保障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实施,我校将在现在三、四年级的学生中进行初步的实验研究,并逐步推广覆盖到其他年级。

七、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由课题组监督管理组及实施小组对课题的全程管理,包括课题的申报、审批、经费的预算与申请,研究过程的督查,成果的鉴定,确认和奖励等。

2、各科室与课题组积极配合,对承担的课题进行经常性的检查与指导,并将这一工作纳入各部门的工作计划。

3、各课题组负责人负责课题的组织实施工作,定期向课题监督领导组汇报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

4.定期对参加课题实施的班级和个人进行活动情况评估,奖优罚懒,以确保课题顺利实施。

八、课题组主要成员及分工

组长:

汤先栋(课题研究总体负责)

副组长:

丁园园高道华(课题实施理论(方法)指导、课题实施监督、课题方案和总结撰写及组织协调等)

成员:

晋群丁华陈强黄静许伟饶珊珊吴静刘婷王静(课题方案具体实施、学生个性档案管理、校本教材撰写等)

九、研究的分阶段计划和预定目标

1、准备阶段(2006年9月——2006年12月):

初步构思进行“三个体系”的管理模式的改革方案,形成将学校办成能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早期设想。

2、启动阶段(2007年1月——2007年6月):

收集整理分析有关文献资料,进行家长、学生、教师意向调查,形成完整的总课题研究方案;根据研究目标,对课题研究内容进行分解,构建研究的内容体系;制定各年级学生自治管理目标体系框架。

3、全面实施研究阶段(2007年9月——2010年6月):

从学校常规管理制度利弊分析、学校管理的研究、学习型组织的实践等方面全面开展总课题和各项子课题研究。

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利用课题活动时间集中研讨,平时定期研讨,不断端正思想、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

4、总结阶段(2010年7月——2010年10月):

对研究过程进行效果分析,对研究结果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形成最终成果。

十、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形成丰富的成果群,包括:

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改革方案、论文、专著等。

课题研究着重解决实践问题,检验其成果水平主要标准是实践效果。

将本项目的研究与各自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形成我校的教学管理特色,以促进我市的教育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陶行知文集》《中小学校长》《教育科学》《福建教育》

《实践行知思想,加强校本研究,推进课程改革》课题方案

作者:

芜湖市芜湖师范附属小学课题研究组尤芹

为积极推动我校学陶师陶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加强陶研课题的实践和研究,更好地体现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的办学过程,凸现学校特色,本着课题引领,重在实践,整合提高的教研宗旨,特确定《实践行知思想,加强校本研究,推进课程改革》课题,为确保课题正常有序开展,现制定该课题具体的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伟大价值和时代意义

陶行知是现代教育巨人,陶行知以其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的完美结合,创立了科学的、革命的教育学说——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以其惊人的前瞻性和创造性,体现出鲜明的现代价值,为我们今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㈡新课改背景下,加强校本研究,推进课程改革刻不容缓

1、新形势下学校再发展需求:

没有特色,就没有吸引力;没有特色,就缺乏生机和活力,特色教育是我校的一大亮点。

我校自1995年以来本着培养“合格加特长”的人才为目标,一直以兴趣小组和专长班的形式开设诸多的学校特色课程,如:

微机、奥数、英语口语、故事、古诗欣赏、科技制作、剪纸、刺绣、缝纫、礼品包装、舞蹈、国际象棋……同时还有学校特色活动,如:

校园吉尼斯、大课间活动、安塞腰鼓、科技制作、信息素养培养等等,为我校“实践行知思想,加强校本研究,推进课程改革”的课题研究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近年来学校发展遇到了新的任务和挑战,我们就“如何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进行了论证:

学校的特色课程开发与建设是我校特色,我们有这方面的条件和优势。

适逢新的课程改革在课程开发与建设上给学校更大的灵活性,为我校积极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

我们受课改启发和专家指点,决定结合学校特色以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为支点,推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着陆点,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

只有充分利用生活情景、实践活动,才会使学生能力的发展保持最基本的动力。

学校、课程、教师必须改变以往以封闭的课堂教学堵塞鲜活的教学源头活水的状况,实施生活化教学,指导和帮助学生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向广阔的生活不断拓展,提高自身的综合运用能力。

学校特色课程是校本研究课程开发的基础。

课程建设者不能从书本到书本,从课堂到课堂,从知识到知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而必须老老实实,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坚决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与生活相结合的道路,大胆创新,形成特色。

只有尽可能地凸现特色,校本研究课程改革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不断发展,不断壮大,不断完善。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真教育是在大自然与大社会里办”,积极实践“社会即学校”的教育主张。

其实质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

(二)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校本课程作为“三级课程”的结构,其开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校本课程,我们理解为:

一是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陶先生说“我们讲的活的教育,就要本着朝世界潮流的趋向,朝着最新最活的方向去做。

”我们研究的课题具有很强的生活性:

它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课程具有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

陶先生提示我们“什么是活书?

活书是活的知识之宝库。

花草是活书,美术是活书,飞禽走兽、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雨雪、天体运行都是活书。

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世界、活的宇宙,都是活的知识之宝库,便都是活的书。

”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会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课程具有活动性:

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发展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给学生充分展示、体验和研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目标和内容

学校特色是校本研究课程改革开发的基础,我们必须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坚决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与生活相结合的道路,大胆创新,形成特色。

只有尽可能地凸现特色,校本研究课程改革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不断发展,不断壮大,不断完善。

逐步形成办学理念,达成办学目标,从而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使学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校本课程的雏形

1、以为载体,提高德育的主动性与有效性。

(德育类)“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2、以为载体,加大科技教育力度。

(活动类)

3、以为载体,丰富艺术教育内容。

(技能类)

4、以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成就感。

(知识类)“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

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

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

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

具体思路:

步骤一:

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契机,集中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验,确立优化国家课程,推进地方课程,“怎样开发出学生喜欢的课来?

”的调查,人人参与课程建设,人人提交课程方案。

步骤二:

根据调查结果学校提出了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和课程框架,并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委员会”,制定了《校本课程管理办法》,把教师的课程开发情况与考核挂钩,把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分联系。

步骤三:

经过一段工作实践,初步形成与国家课程相整合的、对学校育人目标起支撑作用的、适应学校办学条件的、满足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结构,包括学科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生活职业技能类、身心健康类等校本课程。

同时,大力加强学校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开发,包括设施建设。

就目前来说,新课程确实为我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挑战。

逐步形成健全的教材建设体系在校本教材的开发过程中,学生也应当被吸收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中来,成为校本教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完善师生平等对话机制,逐步形成开放的、健全的教材建设体系。

校本教材要突出素质教育的方向性,同时为教学提供必要的开放空间,通过教材和知识体系的开放性,引导学生的观摩,实践,资料收集,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拓展学习的空间;另一方面,校本教材应打破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封闭体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不排斥必要的、有效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以学习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为主线,以活动、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形式,呈现学习内容,构筑新教材的体例。

对于新编教材,除上述八条标尺外,还需要关注下述标尺。

●教材内容:

新颖、准确、综合;适应学生需要兴趣和能力;反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