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1章《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47180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1章《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1章《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1章《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1章《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1章《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1章《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设计.docx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1章《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1章《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设计.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1章《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设计.docx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1章《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学生对本节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本节的不少问题又是悬而未决的,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从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一类古猿”开始,适当介绍有关生物进化观点与神创论观点的争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存在着唯物和唯心观点的斗争。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归纳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所采用的各种方法:

在研究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根本区别时,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事物的异同点;在探寻人类祖先的踪迹时,地质考察、寻找古人类化石和遗物证据等方法特别重要。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文字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阅读积极思考“地壳剧烈运动使地球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自然环境的变化对森林古猿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古人类化石以及石器,反映出古人类在运动方式和使用工具上有哪些特点”等问题,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并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

本节文字的篇幅不大,但内容相当丰富。

第4页的第二段课文,主要阐述环境的变化和森林古猿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使得下地生活的森林古猿朝着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运动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必然促进取食方式的改变,前肢的逐渐解放使“露西”时代的古人类有可能使用自然工具;随着古人类生存能力的增强,“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开始制造工具。

第三段课文主要说明工具的制造和火的使用,与人脑功能的完善及语言的产生是相互促进发展的。

该段课文还概述了人类在生物圈中地位的变化,提出人类应当怎样更加理智地发展和运用改造自然的能力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正确处理好人与生物圈的关系。

总之,教师要在明确课文要点的基础上,积极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和讨论。

本节的技能训练不是简单地陈述一种技能,而是围绕着本节资料分析中所需要的分析判断能力进行设计的,并叙述了有关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几种观点,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中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如基因比较研究)促进了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2.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3.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4.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人类与现代类人猿在形态、结构上的相似性,了解人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通过分析资料了解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了解人类是在与环境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

2.认识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认同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设计方案一】

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现代类人猿和人的图片,指导学生分析下面的问题。

(1)你认识图A中的动物吗?

它们与人有哪些相似之处?

(2)通过观察上面的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1)图A中的动物是一种类人猿,它们与人在外部形态上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

它们的四肢具有五指(五趾),能够用前肢抓握物体,面部表情与人相似,也具有喜、怒、哀、乐等表情。

(2)人类与现代类人猿可能有共同的祖先;人类的祖先可能与现代类人猿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等。

(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展示出许多不同的观点)

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态度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但是,对学生的观点是否科学不作评价,使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从学生的生活常识入手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

盘古开辟了天地,用身躯造出日月星辰、山川草木。

那残留在天地间的浊气慢慢化作虫鱼鸟兽,为这死寂的世界增添了生气。

这时,有一位女神——女娲,在这莽莽的原野上行走。

她放眼四望,山岭起伏,江河奔流,丛林茂密,草木争辉,天上百鸟争鸣,地上群兽奔驰,水中鱼儿嬉戏,草中虫儿跳跃,这世界按说也点缀得相当美丽了,但是她总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寂寞,越看越烦,孤寂感越来越强烈,连自己也弄不清楚这是为什么。

与山川草木诉说心中的烦躁,山川草木根本不懂她的话;对虫鱼鸟兽倾吐心事,虫鱼鸟兽哪能了解她的苦恼。

她颓然坐在一个池塘旁边,茫然对池塘中自己的影子。

忽然一片树叶飘落池中,静止的池水泛起了小小的涟漪,使她的影子也微微晃动起来。

她突然觉得心头的死结解开了,是呀!

为什么她会有那种说不出的孤寂感?

原来是世界上缺少一种像她一样的生物。

想到这儿,她马上用手在池边挖了些泥土,和上水,照着自己的影子捏了起来。

捏着捏着,捏成了一个小小的东西,模样与女娲差不多,也有五官,双手两脚。

捏好后往地上一放,居然活了起来。

女娲一见,满心欢喜,接着又捏了许多。

她把这些小东西叫做“人”……

女娲

教师指导学生在欣赏故事的同时思考:

人类真是女娲创造的吗?

如果不是,人类是怎样起源与发展的呢?

(使学生带着疑问和极大的好奇心进入新课)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

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1.关于“人类起源”的几种观点

教师展示资料并指导学生分析。

资料1:

神创论认为,地球及万物是上帝在大约6000年以前,即公元前4004年10月26日上午9:

00创造出来的。

自从被上帝创造出来以后,地球上的生命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神创论也叫特创论。

神创论认为生物界的所有物种(包括人类)以及天体和大地,都是由上帝创造出来的。

世界上的万物一经形成,就不再发生任何变化,即使有变化,也只能在该物种的范围内发生变化,是绝对不可能形成新的物种的。

神创论还认为,各种生物之间都是孤立的,相互之间没有任何亲缘关系。

资料2:

19世纪著名的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在仔细比较了人和现代类人猿的相似之处后,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通过分析上面两则资料,你同意哪种观点?

学生分析后回答:

同意达尔文的观点。

教师进一步强调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存在着唯心和唯物观点的斗争。

2.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区别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下面的问题。

资料1:

下面是几种类人猿的图片。

图1图2图3

资料2:

类人猿是猩猩科和长臂猿科动物的总称,也叫做猿类。

包括大猩猩、黑猩猩、猩猩和长臂猿等。

因其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与人相似,亲缘关系与人最为接近,故称类人猿,类人猿是灵长目中除了人以外最为高等的动物。

如具有复杂的大脑,牙齿的数目与结构、眼的位置、外耳的形状、盲肠、蚓突、胸廓、血型、怀孕期7~9个月,寿命可达几十年等,均与人相近。

而且,无尾、无颊囊和臀疣(长臂猿例外),其中,黑猩猩与人类99%的基因是相同的。

但类人猿的前肢较后肢长,因此,只能半直立行走及臂行,这又与人类有显著区别。

现在生存的类人猿叫做现代类人猿,古猿则指化石类人猿。

(1)你认识资料1中的类人猿吗?

(2)通过上面的两则资料,你认为现代类人猿与人类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并在班级内展示。

(1)资料1中的类人猿是长臂猿和黑猩猩。

(2)现代类人猿与人类在形态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

具有复杂的大脑和宽阔的胸廓,具有盲肠、蚓突以及扁平的胸骨。

此外,类人猿在牙齿的数目与结构、眼的位置、外耳的形状、血型以及怀孕时间和寿命长短等方面与人类也十分相近。

但是,类人猿和人有着显著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类人猿的前肢长于后肢,只能半直立行走以及臂行。

而人则是直立行走。

教师指导学生对展示的观点进行适当的补充并进一步强调:

人类和现代类人猿在形态和结构上具有相似性是因为两者共同的祖先是森林古猿,存在不同之处是因为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人类和类人猿的形态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

那么,森林古猿在进化成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过程中,环境是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呢?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相关的知识。

学习目标二:

从猿到人的进化

1.人猿相揖别的原因

教师引导:

现代类人猿与其祖先一样,过着以树栖为主的热带丛林生活。

森林古猿的一支,却由于特殊的原因,走上了演化为人类的艰难历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与猿不同的特征,并且创造了辉煌的文明。

人猿相揖别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

请阅读教材,并尝试完成下面的思考题。

(1)大量的森林变成稀树草原,对那里的森林古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在东非大裂谷地带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早期人类化石?

(3)从图中可以看出,露西的骨骼具有哪些特点?

她的运动方式可能是怎样的?

(4)从石器来看,他们已经具备了哪些能力?

学生分组讨论,最后达成共识。

(1)东非地区大量的森林变成稀树草原,大量的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

为了适应地面生活,森林古猿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就有可能发生变化。

(2)下到地面上生活的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一代一代向着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发展成早期的人类。

所以,在东非大裂谷地带会有那么多的早期人类化石。

(3)从露西的化石图可以看出露西的骨骼化石具有以下特点:

上肢比较细,下肢比较粗长,骨盆的髋骨比较宽阔,和现代人类比较相似。

说明她很可能采取直立行走的运动方式。

(4)图中的石器明显经过加工,分别呈斧状和凿状,可以当作工具,用来砍砸和削刮物体。

由此可以推测古人类在逐渐适应直立行走的过程中,手的解放使他们已经初步具有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了。

学生代表对展示情况作补充和评价。

小组内对以上四个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大量森林变成稀树草原,东非大裂谷地带的一部分古猿下到地面上生活,为了适应陆地环境,这部分古猿向着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为了获得食物和防御敌害,他们利用前肢使用树枝、石块等简单工具,这样,臂和手逐渐变得灵巧;逐渐地他们不仅能够使用工具,还能制造简单的工具,提高了工具的效能;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标志着人和猿有了本质的区别,所以,部分森林古猿能够进化为人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环境的改变。

2.人类的发展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教材“人类起源与发展示意图”,学生通过阅读和观察生成有价值的问题。

(1)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

(2)人是生物圈中的重要一员,如何处理好人与生物圈之间的关系?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达成共识。

(1)环境发生变化,部分森林古猿下到地面上来生活,向着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前肢解放出来,由能够使用简单的工具,逐渐发展到能够制造简单的工具,又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在劳动的过程中,大脑也越来越复杂,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使他们相互之间能够更好地进行信息交流,能够想出更多的办法解决困难,制造复杂而精巧的工具。

工具越发达,人类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能力越强,逐渐发展成生物圈中的最强者。

(2)目前,生物圈是人类和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从猿到人的发展过程中,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早期人类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比较差,需要同环境进行激烈的斗争才能获得生存的可能。

在人类逐渐进化的过程中人脑的结构逐渐变得复杂,在群体中产生了语言,能够相互之间进行信息交流与合作,制造的工具也日渐复杂,提高了他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但是,人类的活动也使生物圈满目疮痍,例如河流污染、草原退化、环境恶化等。

因此,我们应该合理开发利用生物圈中的资源,并保护好生物(包括人类)唯一的家园——生物圈。

教师、学生分组对本部分内容进行归纳,并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

环境的变化使森林古猿分成两支,一支下到地面生活,为了适应陆地环境,能够直立行走,并利用前肢使用和制造工具,以获得食物和逃避敌害,逐渐进化成人类。

另一支继续生活在森林中,利用四肢在树上攀缘获得食物等,进行树栖生活,逐渐进化成现代类人猿。

教师指导学生对展示结果进行补充和纠正,并进行适当的评价,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和小组给予及时的鼓励。

学习目标三:

区分事实和观点

事实就是事情的真实情况,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观点是观察事物时所处的位置或采取的态度,是根据事实进行的分析和推断。

科学家的观点是根据事实提出的。

请你分析教材中的资料,尝试说明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

学生分析讨论后达成共识:

(1)和(3)是事实,

(2)(4)和(5)是观点。

教师强调:

事实是确实存在的,观点有正误之分,因此,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区分清楚事实和观点。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阐述了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的相关问题,请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面的问题。

(1)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什么?

(2)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

(1)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森林大量消失,一部分古猿下到地面上生活,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前肢解放出来,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手逐渐变得灵巧。

逐渐地他们不仅能够使用工具,还能制造简单的工具,又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并且能够用火,大脑也越来越发达,在群体生活中逐渐产生了语言。

教师强调:

森林古猿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

但是人和现代类人猿有许多不同之处,这是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同,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年代,森林古猿进化成人类和现代类人猿。

板书设计     

第一章 人的由来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一、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1.人类起源的几种观点:

达尔文认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人类与现代类人猿的主要区别

二、从猿到人的进化

1.人猿相揖别的主要原因

2.人类的发展

典例精析     

1.下列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起源于现代类人猿   B.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

C.人类起源于古代的猴子D.人类起源于黑猩猩

答案:

B

详解:

在19世纪以前,人们认为人是由万能的神创造的。

19世纪时,著名的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在仔细比较了人和现代类人猿后,发现人和现代类人猿在形态结构和生理结构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提出了人和现代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即森林古猿。

2.下列关于人类和类人猿区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类人猿的生活方式为树栖,而人在陆地上生活

B.类人猿的运动方式主要是在树上攀缘,而人的运动方式为直立行走

C.人能够制造并使用工具,而类人猿不会制造工具

D.人和类人猿都能直立行走

答案:

D

详解:

人类和类人猿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形态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类人猿长期进行树栖生活,所以,运动方式主要是攀缘,而人生活在陆地上,运动方式是直立行走。

3.关于人类起源的证据,说法正确的是(  )

A.达尔文的进化论能证明人类的起源

B.古书以及人类中的传说都证明人类的起源

C.古人类的化石,包括遗体、遗迹和遗物,是人类进化的直接证据

D.通过模拟实验可以证明人类的起源

答案:

C

详解: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

根据古人类的化石,即古人类的遗体、遗物和生活痕迹,能够了解古人类的形态结构特点、生活方式和使用的工具等,了解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历程。

4.下图表示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请根据图示回答下面的问题。

(1)A的生活方式是由以________生活为主转变到________生活,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上图可以看出,人的体形一代代向着________的方向发展,这样使________得到解放,促进了________的发育,在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人类________的工具越来越精细、复杂。

(3)黑猩猩利用树枝取食洞穴中的蚂蚁,与人类使用工具是否相同?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人类改变环境的能力会超过其他任何动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树栖 陆地 森林大面积消失以及其他环境的变化

(2)直立行走 前肢 大脑 制造

(3)不相同,因为大猩猩使用树枝不具有创造性

(4)这是因为人类大脑比较发达,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能力比较强,所以,改造自然的能力比较强

教材习题答案详解  

1.

(1)× 

(2)√ (3)√

2.A

3.1千万~2千万年前的地质变化,导致了地球上自然环境的改变,一部分森林古猿下到地面生活以适应变化了的生活环境,从而使人类起源成为可能。

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不仅适应了环境,而且能够不断地改变环境。

4.提示:

分组收集资料,将收集的信息在小组内归纳整理,也可以在班级内展示。

5.人类应当视现代类人猿等各种野生生物同自身一样,都是生物圈中不可缺少的成员,同样享有在地球上生存、繁衍的权利。

对于人类的近亲——珍稀、濒危的现代类人猿,人类更应当加强保护,如大力保护现代类人猿赖以生存的森林,建立现代类人猿自然保护区等。

活动设计     

活动题目:

收集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资料

活动目的:

(1)通过收集并分析资料,了解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过程。

(2)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活动过程:

(1)学生分组通过上网浏览、查找相关的书籍等途径收集关于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资料。

(2)小组内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合。

(3)分组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

(4)将收集的资料和分析的结果在班级内进行展示,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评价筛选,对有重要价值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

活动结果:

在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了人类起源的相关信息。

教学反思     

本节是一节比较抽象的内容,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本节课中也有一些悬而未决的知识,引起学生极大的探究热情。

教师适时利用学生的兴趣,激励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在课堂中分组进行探究,不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对知识归纳整合的能力。

例如:

“关于人类起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了一些关于人类起源的几种观点的资料,引导学生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在探究人类起源的过程中科学家们不同的观点,培养学生具有勇于质疑的精神。

另外,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教材中提供的信息,指导学生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确教材是学习知识的坚实阵地。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教材为依托,广泛收集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以期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设计方案二】

[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明确人类起源和发展的相关问题。

在教学中使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并教育学生怎样通过收集资料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调查、收集和辩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和概括能力。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采取“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

整体的设计思路如下:

情境导入→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归纳小结→反馈评价。

[过程]

情景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远古人类狩猎、捕鱼的场景: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1)远古人类和现在的人类相比,在衣着上有哪些不同?

(2)远古人类使用的狩猎和捕鱼的工具与现在的工具有哪些不同?

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自主探究:

学生阅读教材,分组确定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在班级内展示:

例如:

(1)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的依据是什么?

(2)类人猿和人类在哪些方面存在根本区别?

(3)分析少女露西的骨骼化石,她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

(4)请你简述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

交流讨论:

学生根据本组确定的探究题进行讨论、交流,教师适当进行点拨,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班级内进行展示,教师指导学生对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适当评价。

例如:

(1)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因为现代类人猿和人类在形态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

它们的四肢具有五指(五趾),能够用前肢抓握物体,面部表情与人相似等。

(2)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根本区别主要在于:

运动方式不同:

类人猿主要是臂行;人类则是直立行走。

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

类人猿可以使用自然工具,但是不会制造工具;人类可以制造并使用各种简单和复杂的工具。

脑发育的程度不同:

类人猿脑的容量约为400毫升,没有语言文字能力;人脑的容量约为1200毫升,具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字能力。

(3)通过少女露西的骨骼化石,可以推测出她的运动方式是直立行走,因为她的髋骨比较宽阔,下肢骨的股骨比较粗壮。

(4)由于森林的大面积消失,部分森林古猿下到地面上来生活,向着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前肢解放出来,能够使用简单的工具,逐渐发展到能够制造简单的工具,提高了工具的效能。

又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大脑也越来越复杂,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

在制造工具的过程中促进了大脑的发达,使他们能够想出更多的办法解决困难,制造复杂而精巧的工具。

经过漫长的岁月人类变成了自然界的强者。

归纳小结:

教师指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

反馈评价:

学生利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独立命题,并在小组内进行互测互评,教师根据学生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指导,以便查缺补漏。

参考资料     

1.现代人类起源的“夏娃”理论

从20世纪开始,人类一直在寻求人类起源问题的科学答案,并形成了许多理论。

其中,国外一些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新的现代人类起源理论,被称为“夏娃”理论,从而引发了一场颇为热烈的讨论。

“夏娃”理论是现代分子生物学发展的产物。

20世纪,人们发现了细胞中的线粒体,1963年,又发现线粒体中也有DNA。

线粒体DNA在许多方面不同于细胞核DNA。

在外形上,线粒体DNA是双线环状,而不是线状;人体细胞中的线粒体DNA仅为16569个碱基对,线粒体DNA中基因为37个;在高等动物中,线粒体DNA的进化速度比细胞核DNA要快5~10倍;最重要的是,线粒体DNA的遗传方式十分独特,即严格的母系遗传。

脊椎动物精子中的线粒体DNA不会进入受精卵,即使个别进入,也会很快分解。

所以子代的线粒体DNA只来自母方,父方的线粒体DNA不会遗传给子代。

20世纪80年代,人们运用10多种限制性内切酶,确定了人类线粒体DNA的基本顺序(又称剑桥顺序)。

人类的线粒体DNA共有441个限制性切点,其中63%个位点是恒定的;37%个位点则是可变的。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威尔逊遗传小组研究了世界不同种族居民的线粒体DNA,他们发现全人类的线粒体DNA基本相同,差异很小,平均歧异率为0.32%左右,而线粒体DNA又是严格的母系遗传,因此,从逻辑上说,现代世界各种族居民的线粒体DNA最终都是从一个共同的女性祖先那儿遗传下来的。

威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