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40176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6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心理学概念: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成立标志: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心理学研究范畴:

(1)个体心理

(2)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3)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研究领域:

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

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2、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

3、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

4、社会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

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1、客观性与科学性原则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3、教育性与发展性原则

4、伦理原则

5、有效性原则

研究心理学的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

西方心理学流派

学派名称与年代

主要人物

研究对象

基本观点

构造主义)

冯特、铁钦纳

意识的结构

意识内容可以分解为感觉、意向、激情三种基本要素

机能主义

詹姆斯

意识的功能

意识体验的适应性目的要比结构更重要

格式塔心理学

韦特海默、柯勒

意识的组织

意识体验和知觉整体性大于部分之和

行为主义

华生、斯金纳

环境对人和动物、外显行为的影响

心理学只研究可观察的外显行为

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

决定行为的无意识因素

儿童时期的无意识经验是人格特征与心理障碍的根源

认知主义

奈瑟尔、西蒙、

皮亚杰

思维等复杂的心理过程

心理学需要了解人是如何获取、储存和加工信息的

人本主义

马斯洛、罗杰斯

人类所独有的特殊经验

人是自主的理性的动物,具有自我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生物因素:

基因大脑

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校园环境

心理因素:

心理发展生活经历心理训练

现代社会关于影响心理发展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1)遗传是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或生理基础

A、遗传是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

B、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

C、人的生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心理发展

2)环境为心理发展提供现实性

环境因素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自然环境。

如有机体所共有的维持生存食物营养、地理气候等;

另一类是社会环境,即个体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各种影响。

3)教育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制约着心理发展的水平与方向,教育对心理发展的主导作用并非绝对的。

4)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一定的遗传环境教育条件下,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5)人的心理是通过活动中所产生的心理矛盾运动发展的。

第三章:

感觉:

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影响因素:

(一)刺激强度

1、绝对阈限与绝对感受性

绝对阈限:

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绝对感受性:

人对最小刺激量的感受能力。

绝对阈限和绝对感受性成反比。

2、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差):

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差别量,用△Ⅰ来表示。

差别感觉性:

对最小差异的感觉能力(感觉敏度)。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

(二)刺激时间

1、后像:

当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

2、适应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适应

(三)感觉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受器接受的其它刺激以及其它感受器的机能状态对感受性发生的影响,叫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的相互作用有两种形式:

1、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2、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

知觉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2、选择性3、理解性4、恒常性。

观察力的培养:

1、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2、认真做好观察的知识准备3、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4、学会观察的基本方法5、学会及时记录和整理观察结果。

6、针对不同的观察类型,分类进行恰当的训练。

记忆:

记忆是人对知识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记忆过程从记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记忆的分类:

1.按内容划分:

形象记忆、抽象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2.按目的来分:

有意与无意记忆

3.按意识的作用划分:

内隐与外显记忆

4.按信息加工过程划分: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

记忆的加工系统:

三种记忆系统的关系:

1.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它所留下的痕迹为瞬时记忆,没注意便消失。

如加以注意,就转入短时记忆,不及时复述则遗忘。

如加以复述,并编码归类就转入长时记忆,在长时记忆内储存。

2.信息在一定条件下又可提取出来。

提取时,信息从长时记忆被回收到短时记忆中,从而被意识到。

遗忘的原因

衰退说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最后逐渐消退。

干扰说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它材料的干扰而导致了遗忘。

一排除干扰,记忆就能恢复。

前摄抑制:

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

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干扰受前后两种学习材料类似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①前后学习的材料完全相同,后学习是复习。

②前后学习的材料的相似性达到一定程度,干扰作用最大。

③先后学习的材料完全不同时,干扰的效果最小。

压抑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而引起的。

提取失败说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不会消失,遗忘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提取线索。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规律:

遗忘是有规律的,即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后趋于平稳。

影响遗忘的因素1)时间因素;2)材料的性质与数量;3)材料的系列位置;4)材料的意义作用;5)识记者的态度;6)学习程度低度学习适度学习过度学习150%最佳

记忆规律在学校教育中应用(如何避免遗忘)

1合理地组织识记

2有效地组织复述与复习

3指导学生合理地运用记忆技术和方法

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间接、概括的反映。

特征

(1)思维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2)思维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部联系;

(3)这种反映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

 

思维和感知觉的关系

认识阶段

反映内容

反映方式

关系

感知

低级阶段

(感性认识)

事物的个别属性及整体的表面的反映

直接性、具体性

 感知是思维的基础

思维

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

事物的本质特性

间接性、概括性

思维的过程分析和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

思维的分类:

1、据凭借物或思想形态分类:

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据探寻答案的方向分类:

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3、据思维结果有无明确步骤和清晰意识分类:

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4、根据思维过程和结果的创新程度分类:

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

问题解决的含义:

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情境的因素(客观)

问题的呈现模式无关信息的干扰刺激数量问题的具体性

个人的因素(主观)

动机状态定势作用功能固着原型启发迁移效应知识的表征方式酝酿效应专家与新手情绪状态个性特征

表象的概念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表象为想象提供素材。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思维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第四章:

气质的四种类型及其特征:

气质研究在教育上的作用

(一)气质类型没有优劣之分,具有中性特征。

(二针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采用相应的适宜教育措施。

(三)教师本人应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缺点,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

(四)有利于对进行学生就业指导。

在教育活动中要多关照胆汁质和抑郁质的学生。

第五章: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基本理论

(一)思维的起源

唯心论观点:

思维是遗传

经验论观点:

思维来自后天的经验

相互作用论:

思维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思维是来源于主体的动作)

(二)思维是一种结构(图式),而且这种结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图式是指主体已经具有的动作的心理结构,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模式。

(三)儿童思维(认知)发展机制—思维的本质是适应,即通过同化和顺应的方式来调整图式,以对环境作出反应的过程。

同化是指主体将外界刺激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来理解新事物,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顺应是当我们用头脑中的图式去认识这一新的刺激情景时,主体对原有图式进行修改或重构,以改变原有图式的过程。

可见,同化是丰富图式的过程,是一个量变过程。

而顺应则是创建新图式的过程,是一个质变过程。

(四)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思维发展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依靠动作适应外部世界,具体六阶段。

在认知上有两大成就:

1、获得了客体永久性

所谓客体永久性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依然认为它是存在的。

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

2、形成了因果联系(手段→目的)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运算指的是心理运算,心理运算是一种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

这一阶段儿童思维的特点:

1早期的信号功能:

象征性思维

2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3思维具有集中化(守恒实验)

4自我中心主义

自我中心主义指儿童完全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

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的倾向。

(皮亚杰的三山试验)

三、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显著特点:

1、获得了守恒性,思维具有可逆性

可逆性的出现是守恒获得的标志,也是具体运算阶段出现的标志。

2、群集结构的形成

群集结构是一种分类系统,主要包括类群运算和序列化群集运算。

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运算仍需具体事物的支持。

四、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能用命题进行运算。

能处理复杂的语言问题、假设的问题或涉及未来的问题,能进行内省,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当作客体加以思考;对因果关系有了真正的理解,能不依赖内容进行纯逻辑形式运算。

皮亚杰理论的教育价值

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虽不在于解决教育问题,但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却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教育意义。

1、不只是关注儿童思维的结果,还要关注思维的过程

2、认识到儿童的自主性、积极参与在学习中的作用

3、不主张对儿童进行成人化的思维训练

4、承认发展进程的个体差异

性格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1、区别

(1)在来源上

气质是天生的,产生于个体出生的早期阶段;

性格是后天的,反映人的社会性;

(2)在可塑性上

气质变化较慢和难,可塑性小;

性格主要受后天因素的影响,可塑性大;

(3)在性质上

气质没有好坏之分;性格有好坏之分。

2、联系

密切联系、相互制约

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

气质可以渲染性格特征;

气质影响性格特征形成或改变的速度;

性格可以掩盖或改造气质。

性格的影响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文化环境童年的经历自然物理环境自身因素

第六章:

学习的概念:

广义:

学习指人和动物由经验的获得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

狭义:

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

学习的两种主要类型:

1、知识学习2、动作技能学习

知识的学习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1、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

2、学习者具有认识结构的适当观念

3、学习者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学习的基本理论

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2、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强调“强化”的作用

3、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学习过程是试误的过程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人类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

2)模仿

认知同化理论

奥苏伯尔,奥苏伯尔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变化的实质在于新旧知识在学习者头脑中的相互作用,那些新的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关系,进行同化和改组,在学习者头脑中产生新的意义。

主要观点:

(1)有意义的学习是新的知识被同化的过程

(2)有意义学习产生的内部条件

一是学习者的心向。

二是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

三是学习内容对学习者具有潜在意义。

(3)有意义学习产生的外部条件

(4)同化可以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进行

(5)先行组织者策略

学习动机是发动、维持个体的学习活动,并使之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一)需要层次论马斯洛(A.H.MASLOW)认为,人类有七种基本需要;人类的需要具有层次性;需要的依次满足:

低级需要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要.

位于需要层次图底部的四种需要被归为缺失需要,它是个体生存所必须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一般而言,在学校中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尊重。

(二)动机的归因理论

1、归因:

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所作的解释和推测过程。

韦纳认为个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归结为4个要素:

努力、难度、运气和能力。

韦纳将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为3个维度:

一是内归因和外归因,内归因包括能力、努力、个性等,外归因包括难度、运气、家庭条件等;二是稳定的归因和不稳定的归因,能力、个性、家庭环境、难度是稳定的,而努力、运气是不稳定的;三是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努力等原因属于可控制归因,而运气属于不可控制归因。

一般来说,把行为结果成败归因于外部的或不可控的,会降低个体对后继行为的动力;而把行为成败结果归因于内部的或可控的,则会增强个体对后继行为的动力。

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

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1、内部条件

(1)学生的自身需要。

(2)学生的目标结构。

一是以掌握所学内容为定向的掌握目标。

二是以成绩定向的成绩目标。

(3)学生的焦虑程度。

(4)自我效能感

(5)对学习成绩的归因。

2、外部条件

(1)学习任务的性质。

主要包括学习任务的价值、特征、难度和课堂任务的维度。

(2)学习结果的反馈与评定

(3)奖励与惩罚

(4)教师的作用

如何培养学习动机:

1、内部动机的激发与维持

(1)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2)使用大量有趣的呈现方式。

(3)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目标。

(4)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

2、外部动机的激发与维持

(1)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

(2)合理地运用外部奖赏

(3)有效地应用具体的表扬

(4)营造适度紧张的竞赛或竞争气氛

如何让学生掌握概念:

教学中为了便于掌握科学概念,必须注意:

1、提供感性材料和感性经验,如实物、表象回忆、表情动作等。

2、运用变式,即从各个不同角度、不同情况加以说明,加以比较。

3、及时给概念下准确的定义,指出概念内涵的本质特征,减少或消除非本质特征。

4、在实践中运用概念,使概念具体化、系统化,这样有利于掌握概念,获得新概念。

5、适时给概念下定义。

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2、训练创造思维方法,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3、改变评价观念,鼓励独创行为

4、开展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5、营造创造环境,激发创造灵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