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道德经》第61部第1稿全部81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23966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道德经》第61部第1稿全部81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道德经》第61部第1稿全部81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道德经》第61部第1稿全部81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道德经》第61部第1稿全部81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道德经》第61部第1稿全部81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道德经》第61部第1稿全部81章.docx

《《新道德经》第61部第1稿全部81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道德经》第61部第1稿全部81章.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道德经》第61部第1稿全部81章.docx

《新道德经》第61部第1稿全部81章

《新道德经》(第61部第1稿全部81章)

《新道德经》(第61部第1稿全部81章)

(经世济民之道:

对立统一唯物辩证法)

徐敏豪

2016年8月1日周一农历六月廿九建军节

(上,一九)

1.论早晚。

世界各民族最早文学作品皆叙事诗。

希腊即西洋文学渊源,是荷马的《伊利亚特》(lliad)和《奥德塞》(Odyssey),这两卷诗皆杂糅神话与历史。

印度的诗歌《吠陀》(Vedas)也是叙述宗教典礼与战征勋绩,写在贝叶上当历史传授。

其余,如英国的《贝奥武夫》(Beo-wulf)、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Nibelungenlied)、法国的《武功歌》。

2.论口笔。

(ChansondeGestes)、芬兰的《卡勒瓦拉》(Kalevala),皆叙述原始时代英雄故事。

这些诗,大半都发生在有史、有文字前,先只在民间口头流传。

到文化粗定时代,诗人们才把这些民歌归集为诗史。

中国的《诗经·国风》,原也先口传、而后笔书。

然而,《国风》的性质与荷马诸著迥异,其内容十中有九是抒情短诗。

中国最长叙事诗。

3.论韵文。

为《焦仲卿妻》,全篇仅1745字。

其性质,不过是一种短篇叙事歌(ballad),而非长篇叙事诗(epic)。

迄今为止,还找不出一例长篇叙事诗。

如左丘明的《春秋传》,司马迁的《史记》,原来用诗家比用史家方法还要多,但没原始叙事诗韵脚,究竟不能说是诗。

长篇叙事诗何以在中国不发达?

情诗何以最早出现?

因中国文学第一大特点即偏重。

4.论主客。

主观,情感丰富而想象贫弱。

文人大半把文学,完全当作表现自我观感器具,很少有人能跳出“我”外,纯用客观方法描写事物。

《国风》仍为言志。

《楚辞》、古乐府诗、后世五七言、词曲,除少数短篇叙事诗外,皆诗人以第一人称,抒发自家怀抱。

中国民性素来以深沉、含蓄著名,不像西方人喜欢把情感表现到一览无余。

写抒情诗。

5.论显隐。

中国诗人比西方诗人,更为高明。

对此观点,许多人反对。

我最初研究西诗,第一感受即其诗人最擅长言情。

如济慈(Keats)的诗集,几乎让人入迷。

研究渐久,西诗初见新奇诱惑力渐失后,再回头翻阅中国诗,才觉西诗最擅长叙事状物;在抒情方面,中国诗远非西诗所能及。

凡诗文,皆有2两种风格:

(1)自然流露、简单浑厚。

6.论情理。

(2)极意刻划、精细深刻。

论自然流露,西诗很难比《国风》古乐府,因过于深刻;论极意刻划,西诗比不上温李小令和许多五七绝上乘者,因过于浑厚。

如英国最爱自然、主张以简单语言写诗的华兹华斯(Wordsworth),其代表作《听湍寺歌》、《独刈者》,哪一首诗比得上陶潜的《时运》或《归田园居》?

英国诗中,情圣要算济慈。

7.论想象。

其代表作《圣安格里司之前夕》、《紫苏花盆》,哪一首比得上温庭筠的《菩萨蛮》和李煜的《虞美人》、《相见欢》?

但谈到想象、客观作叙事诗,我们不能不汗颜了。

因缺客观想象,戏剧也因而不发达。

在西洋,亚理斯多德的《诗学》(Poetics),西方首部文学批评专著,就把悲剧冠首各类文学;西方最大文学家,皆戏剧作者。

希腊的。

8.论戏剧。

索福克勒斯(Sophocles)和欧里庇得斯(Euripides),英国的莎士比亚(Shakespeare),法国的莫里哀(Moliere),德国的席勒(Schiller)、歌德(Goethe),挪威的易卜生(lbsen)等,最好著作皆为戏剧。

多数西方民众,能感文学兴味,也大半因其文学家看重戏剧,而戏剧又是民众重要消遣。

中国人向来过于拘谨,游戏本能不强。

9.论悲剧。

轻视优伶、职业卑微、鲜有学养;所编剧本,结构粗疏、词调鄙俚。

中国文人未尝没留意戏剧,但向来写传奇弹词,如《西厢记》、《琵琶记》、《桃花扇》、《燕子笺》等,大半可歌而不可演。

严格说,其中诗成分多、剧成分少。

传奇弹词,杂糅长篇叙事诗和戏剧,其性质又不似西方诗剧。

而这种文学作品,既掩盖了中国文学2大缺乏,又彰显。

(上,二九)

10.论戏剧。

中国文学特别贡献。

长篇叙事诗近代作者已渐少,在但丁(Dante)的《神曲》(Di-vineComedy)、弥尔顿(Milton)的《失乐园》(ParadiseLost)后,无可称道。

不过这类文学,在中国仍属值开辟新境界。

尤其是要加强研究戏剧,因提高民众文学兴趣,非先从此下手不可;中国史有许多悲剧材料,可惜没人利用。

流行剧本故事,如《伍子胥。

11.论超逊。

过昭关》、《霸王别姬》、《马前泼水》、《明妃出塞》、《杨四郎探母》等,大半皆经毫无文学训练优伶编演,已足令一般戏迷叫好不绝,若经文学家陶铸,其影响岂不更大?

中国文学另一特点,也许是缺点,即偏重人事、伦理。

中国学者向来主张“文以载道”,视言之无物诗文为雕虫小技。

因此,哲学不发达,文学神奇诙诡成分很少。

12.论神秘。

东方人本以爱自然著名,不过印度人能由爱自然而达于超自然(supernature)意境,中国人太爱自然而为自然所囚囿;诗文中立,除很浅薄迷信色彩外,没深厚超自然观念。

如与柯尔律治(Coleridge)的《古舟子咏》和《库里斯特白》(Christabel)同性质的诗,在中国文学中难觅踪迹。

在散文,庄、列书中很有些超自然境界,但仍。

13.论神话。

差强人意。

艺术贵能引动想象,神秘也是美条件之一。

中国诗词滥觞,应极力另辟超自然(神话mythology为其一)新境界。

中国文学演化反常,在神话发生上更易证明。

世界各民族大半先有神话、后有文学,各国最早叙事诗,皆从原始时代神话蜕化而来,从《诗》、《书》、《礼》、《易》、《春》、《秋》中所见当时生活状况,已显文化大定。

14.论收放。

看不出原始生活痕迹,神话大为稀少。

中国神话也很丰富,许多不发生于原始时代、而发生于文化已定后最奇,汉魏晋3朝极盛。

如《山海经》、《列仙传》、《神仙传》、《抱朴子》、《搜神记》等,这些神话早已流传人间,葛洪、干宝诸人归集成书;《六经》中,除《春秋传》外,少有神话痕迹,成疑案。

各国神话对后世诗文,影响极大。

15.论生熟。

中国神话,有许多上品文学材料,亟待深入挖掘。

钱锺书《谈中国诗》(节选自1945年12月6日在沪对美国人演讲):

诗的发展,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

中国诗则不然。

中国没史诗,缺伏尔泰“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抒情诗后。

抒情诗精髓、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异常早。

中国诗,早熟。

早熟代价。

16.论兴衰。

早衰(如一切生命,自然寿命皆为其成熟期一定倍数)。

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境界,后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此现象,在中国文化中,屡见不鲜。

如中国绘画,客观写真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纯粹画”风(印象派、后印象派)。

中国逻辑极简陋,而辩证法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

中国人心地,没地心吸力,一步登天。

梵文的。

17.论智愚。

《百喻经》:

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3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2层。

正如中国艺术和思想体构,常为空中楼阁,全因中国人流毒无穷地聪明。

赤子之心、苍天可见;不到之处、万望海涵;学者担当、不辱使命。

2016年7月28日周四农历六月廿五中伏,徐敏豪《辩证9论中国哲学史(155)》:

今晨,本人开电脑浏览要闻,人民网今年7月25日。

18.论中医。

9:

10、网易17:

33转载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盛利、傅元灿《中医学术发展:

怎破千年怪圈》(惜字如金、正确引导,标题、内容,皆经本人文字整理):

中医史虽持续逾2千年,却仅在古老学术框架内小范围活动、基本保持不动,已进入千年怪圈。

近日,“中医文化蓝皮书”课题组长、北京中医药文化传播重点研究室主任毛嘉陵,在成都发布。

(上,三九)

19.论怪圈。

《中医文化蓝皮书:

中国中医药文化传播发展报告(2016)》时说:

为推动中医学术发展,必须构建新型中医学术发展模式。

该蓝皮书由北京中医药文化传播重点研究室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牵头,并邀请成都中医药大学等机构专家学者参与研讨和撰写。

蓝皮书中称,从先秦时期起,在“古典自然整体型”中医药模式。

20.论千年。

驱动下,中医主要经采集表面、整体信息,推测、认知、判断人体健康。

在《黄帝内经》、《伤寒论》后,中医核心学术体系再无突出成就,形成“怪圈原点”。

进入19世纪,中医期望经“中西医汇通”、“中医科学化”等,与西医碰撞现代化改造,搭上现代医学“快车”,却被冠以“封建旧医”,元气大伤;随后数十年,中医虽历经“中西医。

21.论改造。

结合”、“多学科发展”等现代化改造,但却未能促成理论体系突破。

当前,中医药界人士回归呼声渐起,提出“急刹车”,要求“回归传统、回归经典”,中医学术发展“千年怪圈”由此形成。

毛嘉陵说:

中西方医药文明碰撞,给中医带来的所有不安,正源于“古典自然整体型”中医药模式历史局限和本身僵化。

中医药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

22.论升级。

必须不断充实基础学科成果,然而能支撑“古典自然整体型”中医药模式发展的中国古代科技,已基本消失,要从根本上破解中医“千年怪圈”,就必须从中医药文化着手,推动中医药模式升级和更新换代。

由此,蓝皮书首次提出一种新型开放式中医学术发展模式,即“未来自然整体型”。

中医药模式,提出要在继续坚持宏观整体认知基础上。

23.论量质。

引入大数据、复杂性科学、智能化、工具化等现代科学方法,使其整体、宏观、粗放医学认知能在微观信息、精确量化、数据支撑等多方面,获重大突破。

当中医真正能面对、分析研究、评价应用量化数据时,从农业社会直接跨入现代信息文明社会的中医,才有希望。

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余曙光说:

针对“未来自然整体型”模式。

24.论主客。

大数据在中医数据采集以及量化分析上应用,如在中医临床诊疗“切脉”环节,以前主要是依靠中医师个人临床经验诊断,个人主观性无可避免,但随中医大数据建立,中医师就能在不断增多云积累数据范围内,分析脉象数据,提供更精准临床诊断、更合理医疗处理方案。

新华网转载中新网成都7月19日电(贺劭清):

经梳理中国史。

25.论颠覆。

各时期中医药图书文献数据发现,中医药学术理论最高成就在农业社会早期就已产生,上千年来并没出现颠覆性变革。

19日,《中医文化蓝皮书》在蓉发布。

北京、成都、天津中医大,中国社科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等机构专家学者参与研讨和撰写。

该书深度调研现存中医药学术信息数据状况。

及其与知识进步关系。

据统计,各时期有据可查。

26.论回归。

中医药图书文献,从先秦到清朝为8094种,民国为4052种,1949至2010年为34219种。

毛嘉陵说:

虽中医药图书、文献数量在近代呈井喷态势,但中医药核心学术理论发展与信息量增长并不成正比。

中医药受西方现代科学文化猛烈冲击后,经历系列现代化改造运动,然而几十年过去了,这些改造未能真正促成中医学术理论体系创新.

27.论突破。

和突破,也未对原有理论提出有价值否定。

进入21世纪后,不少中医药界人士发出“回归经典”呼声,有的中医药院校甚至启动中医经典分级考试。

即使没西方现代医药文明冲击,古典自然整体型中医也早已显出年迈。

中西方医药文明从百余年前开始碰撞后,给中医药带来的影响,是源于“古典自然整体型”中医药模式历史局限。

(中,四九)

28.论否定。

本身僵化。

为此,该书提出建立开放式“未来自然整体型”中医药模式,创造中医药现代科研组织形态、学术传承模式、科学文化传播方式。

虽中医药积累丰富学术信息、临床经验,但缺客观数据标准化采集、量化分析,这是中医药在现代发展中最大障碍。

中医药必须随时代发展,盲目回归拯救不了中医,要充分利用信息文明时代的系统。

29.论粗精。

信息、控制论,复杂性科学、基因组测序、大数据,循证、转化、精准医学等一切现代科技成果,来创新中医学术发展模式。

商榷与结论:

(1)“千年怪圈论”,并不成立。

中医药,无论在中国与世界,特别是欧美日各发达国家,方兴未艾;就医人数、产值、疗效等,蒸蒸日上;美国权威医学专家预测正成现实:

西医全面补课东方医学。

30.论真伪。

包括中医药。

(2)突破“颠覆说”,并不可取。

中医药肇始于《内经》,在其产生前,人类已探索逾万年。

三箱论:

黑未知、变易,灰混沌、简易,白已知、不易,首先是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