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233530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89 大小:77.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x(8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学习指导

(试用本)

 

重庆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二00七年十月

 

编写及修订说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我国高等学校本科学生必须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公共课。

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05方案”的要求,我国高校从06级大学本科学生开始普遍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

为了满足高校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需要,我们根据教育部社科司编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示范教材,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了这本学习指导。

本复习指导按章编写,每章都包括教学目的要求、内容提要、重点问题和习题及参考答案四部分。

教学目的要求从总体上指出了本章应达到的教学基本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内容提要概述了每章的基本理论内容、基本知识点;重点问题是每章学习、复习时应把握的重点;习题及参考答案通过考试中常见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各种题型的练习,用以培养、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别、辨析、运用能力,特别是锻炼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题能力。

本书的编写力求内容准确、精练、全面,针对性、实用性强。

参加编写和修订的是重庆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课程组的教师。

由于时间仓促,本学习指导在编写中难免有遗漏和错误,敬请批评指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组编

2007年11月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得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的斗争得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学说D、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3、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玮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

4、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B、辩证思维的方法

C、实用主义的方法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5、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

A、只坚持不发展B、只发展不坚持

C、既坚持又发展D、要记住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的每一句话

参考答案:

1、C2、A3、A4、D5、C

二、不定项选择题

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

E、马克思主义法学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B、德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E、法国启蒙思想

3、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D、阶级斗争学说

E、剩余价值学说

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可以概括为()。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好方法论。

B、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D、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E、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

A、李大钊理论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E、“五四”新文化理论

参考答案:

1、BCD2、ACD3、CE4、ABCDE5、BCD

三、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的对抗性,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成为现代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同时又引发并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两个最基本阶级——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的对立和斗争。

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无产阶级已经成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3)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l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4)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紧密联系,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反映,是科学性的具体要求,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以上所述的四个方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在于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A、运动的绝对性B、本质的可知性

C、发展的规律性D、客观实在性

3、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A、来源和派生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4、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

A、不可知论B、形而上学C、机械唯物论D、唯心论

5、构成人类的存在形式的是()。

A、实践活动B、认识活动C、价值判断D、审美活动

6、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C、形而上学D、客观唯心主义

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两种说法:

()。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B、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诡辩论观点

C、都是诡辩论观点D、前者是诡辩论观点,后者是辩证法观点

8、人类社会物质性的特殊标志是()。

A、地理环境B、人口因素C、物质文明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9、《坛经》中记载: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日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话说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0、古诗“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化形式说明时间有具()。

A、客观性B、有限性C、可知性D、相对性

11、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自然界的进化B、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劳动

C、语言和思维的形成D、脑容量的增加

12、把思维归结为只是人脑的生理过程的观点是()。

A、庸俗唯物主义B、二元论C、客观唯心主义D、相对主义

13、关于意识的作用问题,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A、强调物质的决定作用B、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C、承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D、不懂得意识的能动作用

14、先有工程设计图,然而施工建成大厦。

这一事实说明()。

A、意识产生物质B、意识转化为物质C、意识决定物质D、意识创造物质

15、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A、承认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B、承认意识对物质的根源性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16、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是()。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D、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7、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B、事物的变化过程是否有部分质变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D、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18、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

A、事物质变的关节点B、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C、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

19、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

20、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看()。

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2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认识和实践统一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D、运动和静止统一的观点

2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A、事物的普遍联系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D、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

23、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源泉和动力B、方向和道路C、结构和功能D、形式和状态

24、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A、对抗性和非对抗性B、普遍性和特殊性

C、同一性和斗争性D、绝对性和相对性

25、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矛盾的()。

A、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2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A、肯定和否定的区别B、肯定和否定的联系

C、被否定事物的消灭D、事物的自我否定

27、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使()。

A、矛盾双方发生对抗B、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统一体产生

C、矛盾双方对立消除D、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28、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理论依据是()。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C、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D、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29、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的不断运动B、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

C、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0、揭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是()。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D、因果规律

参考答案:

1、A2、D3、B4、D5、A6、B7、B8、D9、D10、D

11、B12、A13、D14、B15、C16、A17、C18、C19、A20、C

21、A22、C23、D24、C25、B26、D27、B28、C29、D30、B

二、不定项选择题:

1、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

A、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B、精神是物质的反应

C、精神可以正确反映物质D、精神是物质的本原

E、精神具有反作用于物质的能动性

2、运动和物质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

A、根本属性B、普遍状态C、主观形式

D、存在方式E、唯一特性

3、列宁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B、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C、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D、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E、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意识的本质是()。

A、人脑的机能B、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C、“绝对观念”的产物

D、对客观存在的反映E、人脑中进行的各种生理过程

5、下列哪些说法反映了意识的能动性()。

A、心静自然凉B、审时度势C、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D、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E、运筹帷握

6、在意识能动性问题上,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错误思想没有能动作用B、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取决于主观努力程度

C、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要通过实践实现D、意志越坚强,越能迅速实现既定目的

E、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7、时间和空间()。

A、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的B、具有客观性C、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D、是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E、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

A、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B、客观的物质活动C、社会历史活动

D、能动的活动E、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9、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绝对和相对的关系B、无条件和有条件的关系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D、必然和偶然的关系E、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1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

这一观点表明()。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具有同一性

C、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E、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11、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E、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12、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E、限制事物自身的发展

13、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E、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1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它()。

A、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B、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D、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

E、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

15、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A、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联系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C、相对和绝对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E、有条件和无条件的关系

16、下列事例符合辩证否定的有()。

A、“文革”中的“横扫四旧”B、对“文革”造成的恶果拨乱反正

C、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D、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E、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

17、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指导意义是()。

A、科学地深入地认识事物的基础B、把握一切艺术形式共性的客观依据

C、揭示事物发展的永恒性的出发点D、反映事物的普遍本质的立足点

E、正确地解决矛盾的关键

18、下列说法符合辩证法的有()。

A、白马非马B、物极必反C、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D、胡子眉毛一把抓E、失败是成功之母

19、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关系E、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关系

20、下列论断是对矛盾概念的理解和表述的有()。

A、反者道之动B、无独必有对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万物“皆各有耦”E、白马非马

参考答案:

1、ABCE2、ABD3、ABCDE4、AD5、ABE

6、CE7、ABCDE8、ABCDE9、ABE10、BDE

11、ABDE12、ABD13、ADE14、BDE15、ACE

16、BCDE17、AE18、BCE19、ABDE20、ABD

三、辨析题:

1、物质就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

观点是错误的。

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凡是在人们意识之外而独立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

“客观实在性”概括了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特征,但又不能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它是既有高度抽象,又有极其丰富的具体内容的科学概念。

②把物质归结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的错误在于不能辩证地把握物质和它的表现,有的看不见的东西如“场”、“生产关系”等,也是物质的表现形态

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观点正确。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不仅人是物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来自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也要以自然界为基础。

第二,人们谋求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3、错误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符合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正确论断。

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正确的、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内容都来自客观世界,只不过错误思想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颠倒的反映而已。

错误思想也有其产生的客观“原型”和客观的根源,也随客观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4、“人的意识不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这是列宁关于意识能动性的正确论断。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意识的能动性在于能动地反映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

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的东西,是意识能动性最重要的表现。

人类和动物界的根本区别就在于,通过生产劳动,在自然界打下人类“意志的印记”。

5、世界统一存在。

这是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折衷主义观点。

①物质和精神都是存在,但精神根源于物质,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②这一命题抹煞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掩盖了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

③存在只是世界统一性的前提,但世界的统一性不在于它的存在,而在于它的物质性。

6、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观点正确。

事物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在量变中包含质变,即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部分质变又分为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二是在质变过程中包含量的扩张,即质变过程是新质在量上不断扩张的过程。

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观点不正确。

①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但比普遍性丰富,不能完全进入普遍性中。

②整体和部分则是反映事物的包含和组合的关系。

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是部分的总和;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才能存在。

③可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从不同方面反映事物不同关系的两对范畴,不能把二者等同。

四、简答题:

1、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集中表现在列宁给物质所下的定义中: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的定义的基本思想和理论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列宁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下定义,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性,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原则,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复写、摄影、反映,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③指出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性、共同本质,把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在物质概念上坚持了辩证思维。

在实践上,列宁的物质定义为科学发展和一切实际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简述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意识是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①从意识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看,意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都是主观世界特有的,但无论是感性认识所反映的事物的外部现象,还是理性认识所反映的事物的内在本质,都是客观存在。

②从意识的主体差别性和客观根源来看,同一对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