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分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23149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8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分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分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分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分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分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分解.docx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分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分解.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分解.docx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分解

2015-2016八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一节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常见长度单位间的关系为:

10-3km=1m=10dm=100cm=103mm=106μm=109nm

2.长度的测量工具:

刻度尺、皮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计等。

3.刻度尺的使用:

●使用前观察:

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测量物体长度的具体步骤:

①“选”: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②“观”:

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③“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④“看”:

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⑤“读”:

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⑥“记”: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表达为:

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4.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

●累积法:

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都可以用这种方法。

●化曲为直法:

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测量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或公路、铁路、河流等长度),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轮滚法:

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

测量硬币周长、测量操场跑道的长度可以用这种方法。

●辅助法:

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例如:

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这种方法。

5.时间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常见时间单位间的关系为:

1h=60min=3600s

6.时间的测量工具:

停表、石英钟、机械表、电子表等。

7.误差:

●定义: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就是误差。

●产生原因:

测量的人和工具、测量方法、环境温度及湿度引起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

错误可以避免,但误差不能避免。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

3.参照物:

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视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是假定不动的。

●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不要选择研究对象本身作参照物,因为这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一般情况下选择地面,或者选择与地面保持相对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4.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两物体相对静止的条件:

方向相同、速度相同。

5.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乙汽车有三种运动情况:

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1.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

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

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2.速度

●物理意义:

物体运动的快慢。

●定义:

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就是物体的速度。

●公式:

第一种单位:

v—速度—米每秒(m/s);s—路程—米(m);t—时间—秒(s)。

第二种单位:

v—速度—千米每小时(km/h);s—路程—千米(km);t—时间—小时(h)。

1m/s=3.6km/h(1m/s的物理意义:

物体运动的时间为1s,物体运动的距离为1m。

●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

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千米每小时(km/h)做速度的单位。

●速度与物体运动路程和运动时间没有关系。

3.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不变。

●图象:

(在某些题中,物体是匀速运动,但不是直线运动。

做题时要加以注意。

4.变速运动

●定义:

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都在改变,这样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

用平均速度粗略地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的快慢程度。

平均速度的公式:

V=S/t(求平均速度时必须指明是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在特殊情况下求平均速度:

当t1=t2时,;当s1=s2时,

●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而是在某段运动时的总路程除以运动的总时间。

4.实验中数据的记录

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是初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设计表格时,要先弄清实验中直接测量的量和计算的量有哪些,然后再弄清需要记录的数据的组数,分别作为表格的行和列。

根据需要就可设计出合理的表格。

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

知识点一、平均速度

1、如果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距离s和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的计算:

要点诠释:

1、生活中变速运动比较常见,我们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表示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或某段路程内)的快慢程度。

知识点二、平均速度的测量

1.实验器材:

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

2.实验原理:

3.实验过程:

(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

(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低端,测量小车要通过的路程S;

(3)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4)根据公式:

算出平均速度。

(5)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点,再次测量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滑下,撞到金属片

的时间。

然后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时的平均速度。

4.表格: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要点诠释:

1、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斜度,这样小车加速下滑的速度较慢方便计时。

2、小车从斜面滑下时,一定要做直线运动,否则测量的路程比实际路程要小,影响实验结果。

第二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源:

振动的发声物体。

2.声音的产生: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鞭炮爆炸、气球爆炸、雷声、笛子声等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3.声音的传播: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多数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v气<v液<v固。

4.声速:

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影响声速的因素:

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听觉的传播途径:

发声体振动→(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等组织传播)→听觉神经传递信号→大脑产生听觉。

2.骨传导的传播途径:

发声体振动→(头骨、颌骨)→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大脑

骨传导的原理:

固体可以传声。

演员进行《千手观音》的排练、贝多芬听钢琴声、使用助听器听声音都利用了骨传导。

3.耳聋包括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

传导性耳聋者可以利用助听器听声音,而神经性耳聋者很难再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人们通过双耳效应,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但声源在我们正前方、正上方、正后方时我们并不能准确判断,因为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几乎相同,双耳效应不明显。

双耳效应的应用:

立体声。

第三节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三个特性:

音调、响度、音色。

2.音调: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频率:

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频率的符号为f,单位为Hz。

1Hz的物理意义:

物体在1s内振动1次。

●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

频率。

物体的振动频率越高,发出的音调越高。

●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

●超声波是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波是低于20Hz的声音。

这两种声人都听不到。

蝙蝠、海豚能发出超声波。

海豚、猫、狗能听到超声波,狗还能听到次声波。

●演示实验:

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设计实验】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

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

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

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现象】在使用同种材料的情况下,伸出桌边越短,音调越高;伸出桌面越长,音调越高。

【结论】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着音调的高低。

物体振动频率越高,发出的音调越高。

【注意】①使钢尺两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②不要听桌面被拍打的声音。

实验的研究对象是钢尺,听桌面声音是错误的。

●乐器调弦,改变的是音调。

分辨碗的好坏时(敲击),主要分辨音调,其次分辨音色。

●对瓶口吹气时,声音是由瓶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空气柱越长(水越少),音调越低。

敲击瓶体时,声音是由瓶体振动产生的。

空气柱越短(水越多),音调越低。

3.响度:

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振幅: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

振幅、距离发声体远近。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探究实验:

探究影响响度的因素。

【设计实验】如书上图1.3-4所示,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

【现象】用不同的力敲击,兵乓球被弹起的高度不同。

用力越大,乒乓球被弹起的高度越大。

【结论】发声体的振幅决定响度的大小,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注意】乒乓球的作用:

把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

4.音色:

反应声音的品质。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音色来辨别不同的声音。

●音色决定于发声体本身。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

●声音的波形可以在示波器上展现出来。

●音调和响度相同、音色不同的声音,它们的波形在大体上没有区别,而在小的振动处有区别。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噪声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2.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3.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不是没有声音);

30~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70dB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

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dB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4.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5.控制噪声的办法:

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防止噪声产生——城市内禁鸣喇叭、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阻断噪声的传播——马路两侧的隔声板、植树造林、夹层为真空的双层玻璃

●防止噪声进入耳朵——耳罩

6.当今社会的四大污染:

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第五节声的利用

1.声能传递信息的重要应用:

●回声定位:

蝙蝠发出超声波,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声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