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卢龙中学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24920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卢龙中学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河北省卢龙中学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河北省卢龙中学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河北省卢龙中学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河北省卢龙中学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卢龙中学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docx

《河北省卢龙中学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卢龙中学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卢龙中学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docx

河北省卢龙中学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

卢龙中学09——10学年度高一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28小题,共150分,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48分)

一、(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音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A、屋檐赡养瞻仰谵语

B、蜚短流长绯闻雨雪霏霏芳菲

C、大堰河揠苗助长偃旗息鼓郾城

D、苔藓鞭笞舌苔怠慢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漫山遍野慢条斯理轻歌慢舞蔓延成风

B、雏鹰展翅孤家寡人义愤填赝莺歌燕舞

C、碧空寥廓头晕目眩昂首阔步敝帚自珍

D、调兵遣将信函往来白璧无瑕戳力攻秦

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是寡人之过也干部脱离群众,势必成为孤家寡人

B、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秦王还柱而走

C、乃遂私见樊於期乃令秦武阳为副

D、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今闻购将军之首

4、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

军队

B、肉食者鄙,不能远谋鄙:

庸俗,浅陋

C、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

认为晚

D、项伯杀人,臣活之活:

使活下来

5、下列对加点词语的活用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常以身翼蔽沛公翼:

名词作动词

B、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道:

名词作动词

C、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朝服:

名词作动词

D、旦日,沛公从百余骑从:

动词使动用法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尽”与“遍”相应,“染”富有动感,写层林渐渐变红;所描绘的景色虽是深秋的,但“红”这一暖色给人以富于活力的壮美印象。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一个“击”字,生动地塑造了雄鹰飞翔时迅猛有力拍打翅膀的形象。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大地”和“沉浮”一语双关,它包含着自然界、民族、国家等丰富的内涵;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D、“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七句展现了作者和他的同学少年得志、目空一切、蔑视权贵的精神风貌。

7、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由于忽略了保护环境,类似切尔诺贝利事件那样的灾祸不断发生。

②帝国主义企图用所谓“援助”的谎话来______它的侵略行为。

③《黑客帝国Ⅲ》播出前并未______宣传,可播出后却成了人们街谈巷议的一个热门话题。

A.所以掩盖大肆B.所以掩饰大事

C.因此掩盖大事D.因此掩饰大肆

8、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  ()

A.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

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B.虽然没有名角亲自传授指点,但他长年在戏园子里做事,耳濡目染,各种戏路子都熟悉了。

C.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常。

D.高县长说:

“全县就你一个人当上了全国劳模,无论怎么说也是凤毛麟角了!

9、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第十八届全国书博会在郑州举行,广东参展的出版物至少有4500种以上,其中《王蒙自传》、《我在央视》等一批精品备受读者青睐。

B.叶永烈编著的《天文知识》,丰富而系统地介绍了浩瀚太空里星球演变、星云飘移的科学原理,为我们展现了宇宙中一幅幅美妙的图画。

C.我们必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坚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努力把广州建设成为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

D.如今,拉萨市堆龙德庆县“高原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出产的草莓、土豆、豌豆等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10、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思路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客观事物为基础的

②把这些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理出个头绪,就是所谓思路

③作者的思路是他对客观事物怎样观察、理解、认识的反映

④客观事物反映在作者头脑里,经过观察、理解、认识的过程,形成了他对事物的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

⑤而思路是否清晰严密,又表明他对所写的客观事物是否形成鲜明的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

⑥人总是根据思路来结构文章的。

因而,文章的结构组织形式是否清晰严密,就表明作者的思路是否清晰严密

A.①③②④⑤⑥B.①③②④⑥⑤C.③①④②⑤⑥D.③①④②⑥⑤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1-14题。

(每小题2分,共8分)

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以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长出数百株草莓苗……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译音为“克隆”。

现在,“克隆”的含义已不仅指无性繁殖,也包括“无性繁殖系”。

凡是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一群个体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依靠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精子)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细胞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长成胚胎,最终形成新的个体,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的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叫有性繁殖。

但是,如果我们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后通过特殊的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而这一群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

克隆羊“多利”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

英国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的威尔莫特等人先给“苏格兰黑面羊”注射促性腺素,促使它排卵后,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取出核。

与此同时,从怀孕三个月的“芬多席特”六龄母羊的乳腺细胞中取出核,将它注入“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手术完成后,用相同频率的电脉冲刺激换核卵,让“苏格兰黑面羊”卵细胞质与“芬多席特”母羊乳腺细胞的核相互协调,使这个“组装”细胞在试管里经历受精卵那样的分裂、发育而形成胚胎的过程。

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

经过一段时间后,这只“护理”体外形成胚胎的母羊产下了小绵羊“多利”。

“多利”不是由母羊的卵细胞和公羊的精细胞受精的产物,而是“换核卵”一步步发展的结果。

克隆羊的诞生在世界各国引起了震惊,原因在于卵细胞中换进去的是体细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细胞核。

这个结果证明:

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

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11.下列对“克隆”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动植物通过无性繁殖而扩大繁衍后代

B.来自同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个体

C.用人工的方法将生物胚胎融合而产生的后代

D.动植物“无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系”的总称

12.下列对第三自然段有关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多利”是科学家利用两只羊的不同细胞核而“组装”成的克隆羊

B.“多利”仍然是用母羊“护理”方法而生下的小绵羊,因而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克隆

C.克隆羊胚胎形成的过程与受精卵形成胚胎的过程是相同的

D.“多利”是科学家利用试管受孕技术创造出来的小绵羊,因此被称为克隆羊

13.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动物体中的各种细胞在功能上实际是没有分别的

B.动物体中的某些细胞具有受精卵细胞的发育功能

C.动物体中特定的某些细胞与受精卵的功能相同

D.动物体细胞在执行特殊功能时与受精卵细胞具有同样的潜在能力

14.下列对文意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正常情况下,动植物都是靠有性繁殖来繁衍后代的,克隆是人们利用科学技术对原有繁衍方式改造的结果。

B.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区别在于,有性繁殖是受精细胞经过分裂而长成胚胎,无性繁殖是通过细胞核的分裂而长成胚胎。

C.“多利”是科学家用它父母的体细胞通过外科手术的方法“组装”出的克隆体,因此克隆羊“多利”没有亲生父母。

D.克隆羊的诞生在世界各国引起了震惊,原因在于这种技术表明利用动物的体细胞也能发展成完整的生命个体。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19题。

(每小题2分,共10分)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

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

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

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

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

百姓不便,皆去其业。

市令言之相曰:

“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

”相曰:

“如此几何顷乎?

”市令曰:

“三月顷。

”相曰:

“罢,吾今令之复矣。

”后五日,朝,相言于王曰:

“前日更币,以为轻。

今市令来言曰:

‘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

臣请遂令复如故。

”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楚民俗好庳车。

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

相曰:

“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

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高其木困。

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

”王许之。

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

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

太史公曰:

法令所以导民也,刑法所以禁奸也。

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

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

何必威严哉?

(《史记·循吏列传》)

15.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世俗盛美,政缓禁止不允许

B.庄王以为币轻认为

C.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推荐

D.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效法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知非己之罪也句读之不知

B相言于王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民莫安其处其皆出于此乎

D三去相而不悔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7.下列对“之”字所指代的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虞丘相进之(称代孙叔敖)于楚庄王以自代也

B.市令言之相(称代“百姓不便,皆去其业”的情况)

C.吾今令之复矣(称代“以小更大”这件事)

D.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称代孙叔敖的请求)

1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孙叔敖“奉职循理”言行的一组是()

①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②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

③臣请遂令复如故④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高其木困

⑤吏无奸邪,盗贼不起⑥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乱也

A.①③⑤B.②③④C.②⑤⑥D.①④⑥

1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叔敖是楚国的隐士,经虞丘宰相推荐作了楚相。

下车伊始,他实施教化,劝民农桑,兴修水利,使百姓安居乐业。

B.楚王下令改小币为大币,导致市场混乱。

孙叔敖了解情况后请求恢复,结果市场恢复得和原来一样。

C.孙叔敖先让百姓加高门槛来引导“君子”加高车子,既不会使百姓无所适从,又达到加高车的目的。

D.由孙叔敖的事迹作者得出结论:

官吏奉行职守,依理行事,也可以治理好国家,不一定要依赖严刑峻法

 

第Ⅱ卷(102分)

四、(20分)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①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

(3分)

②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3分)

③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

(3分)

2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①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使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

(3分)

②有人说三、四两句将“在物之境”与“在我之情”融和无间,请以“乱”字为例,简要分析是歌物我融和的特点。

(3分)

22、根据你初中课内外语文学习的积累,将下列表现“愁”的古诗词名句补充完整。

(4分)

问君能有几多愁,晓镜但愁云鬓改,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长安不见使人愁。

五、(2分)

23、以下面句子为例,写一句与例句句式、修辞皆相同的话。

所有的努力并非都能成功,但不努力绝不可能成功。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21分)

冬夜月暖

禾源

冬令,随着秋风中最后的一片落叶落到了大地。

我没有听到声响,许多人也没听到,但被那片叶子砸到的草和地听到了,而且就这轻轻的一声。

草惊失色,地虚松散。

一个冬季毫无反抗地被种到了大地。

冬,一扎根,不仅甜住了春夏秋里多话的鸣虫,让它们睡在蜜月里,还在四处收刮着日下温暖。

村里第一个醒悟的老爷爷,一到重阳就声声告诫说:

“吃了重阳糍,破裙破袄发出来。

”就这一句土的丢牙、写成文字还押不成韵的俚语,成了乡村世代与冬争暖的口令。

太阳如圆饼式的取暖器,高挂在空中,她的温暖随光落到大地。

争暖的万物找着最好的位置,接纳着从天而降的温暖。

乡村向阳的墙脚下,村头学校的操场边,不管是站着还是坐着的人,都绝对要求全身暴光。

乡村人在争暖中表现得最为随缘,争春时,早出晚归,说是争播抢种;争凉时,赤膊上阵,说是歇凉;争秋时,颗粒归仓,说是抢收;争暖时,松散散、懒洋洋,说是晒太阳。

这满是随缘的一个晒字,把福为天赐的信奉亮在太阳下,浸在阳光里。

他们随日光滔滔,把自己当成了要腌制的萝卜、芥菜,要在太阳下脱去所有的水份,抱着一身温暖,好好过冬。

太阳一天释放着热量,大概温源渐竭,便急匆匆隐入西山给自己加温,让月亮接替当值。

乡村的人凭着被太阳晒黑的教训,说:

月光会把人晒绿,若是也象晒太阳一样,浸渍在月光下,人的眼会同狗眼、猫眼、山里的狐眼一样,会发出绿光,会看到阳光下看不见的东西。

于是村里相传着“太阳一落山,关门落户保平安”的民谣。

满天的月华就被关在了村弄中。

多少年来,我抱着老屋的那根黑黑的门杠,把月亮的温暖挡在了门外。

直到那一夜得到月华濯洗,才知晒月的温馨。

那一夜,走在沙石公路上,晒月人彼此听得明白,左脚唰,右脚簌,唰、簌,唰、簌,原来只一个人在走,左脚是我,右脚是她。

左、右,右、左,一直前行。

月光如水水无边,走在这无边的境地,也就没有了时间计算,一个夜晚是一千年的守候,一年年走过都是那一夜的月色。

我不知晒过了多少个夜晚,浸透多少的月色,我躺在月下的地上如一棵倒下的大树,砸得如水月光的波纹和老树的年轮一样多,我那浸渍月温的瞳孔,也就随月波弥漫,搜索着晒月人的影子。

我,看到了许多月下故事,心里流着比太阳还要热的激情,成了诗人,对月吟诵:

千古月华/你这才子灵魂/在你的姓氏里/写下的是华章

千古月华/铅铸爱的诗篇/在你的铸槽里/流着一条我的心河

……

当我喜欢晒在冬夜的月下时,也常会遇到许多的陌生人,不论是我从他们身边走过,还是他们从我跟前走过,都一样掀动过月下的温暖。

大衣里透出的泥喃细语,我听到的是月光暖流在他们血脉里流淌的声响。

东倒西歪汉子呼出的酒气,我嗅到是被月光蒸出一股股豪情。

我静静地漂流在这暖流中,衣冠成了浮云,身躯如一艘皮艇,载着我的心向暖流源头驰去,月亮是归程,月亮是心源。

晒在冬天的日头下,会抱得一身温暖,好好过的是冬,就如村里说:

“仓里有了粮,冬天晒太阳。

晒在冬夜的月光下,我营得了透心的温暖,好好过着日子,就如我说:

心中有了月,日日月儿圆。

(选自《经典美文》2007年第9辑,有删节)

24.请分析“心中有了月,日日月儿圆。

”一句在文中的含义。

(5分)

25.文章写冬夜月暖,开头部分却用不少的篇幅写冬日里人们争暖晒太阳的事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

26.作者喜欢“晒月”的理由有哪些?

请分条列举。

(6分)

27.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头写冬至,前用“落”,后用“种”,写出了初冬至隆冬的渐变过程。

B.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抒情散文,感情基调与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相同。

C.第一自然段中,以相对来衬托绝对,落叶落地的声音绝对是很轻的,但它相对于草和大地都是巨大的变动。

D.文章引用了“吃了重阳糍,破裙破袄发出来。

”等当地的家乡俗语,一方面使之更贴近生活,另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E.作者以平民化的视角注视并感悟着生命的悲悯,将农村中司空见惯甚至乏味的场景,描写成了一曲令人向往的田园牧歌。

七、作文(60分)

28、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家,是什么?

千万个人有千万个说法。

有的说,家是一种文化;有的说,家是一段时光;有的说,家是一种情怀。

还有人说,……

家,是什么,又不是什么。

拥有它时,它平凡如柴米油盐酱醋茶;失去它时,掏心掏肝也找不回。

请以“家”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

书写清楚工整,卷面整洁。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一第一次月考答案

1、B2、C3、C4、A

5、A6、D7、B。

①“所以”可与“由于”呼应,而“因此”则与“由于”的意思发生部分重复。

②因为编选的是“谎话”,粉饰成分明显,应选“掩饰”。

③“大肆”是毫无顾忌地(多指做坏事)的意思,“大事”是大规模地从事的意思,本句没有贬义,所以应用“大事”。

8、A9、D

10、D【语言连贯/本文段分两层论述“作者思路对结构文章的作用”:

③①④②为第一层,其中③是该层的总起句,①承接③说明“客观事物”是“思路”形成的基础,④②则承接③①具体阐述思路的形成;⑥⑤为第二层,其中⑥“因而”表结论,⑤“又表明……”紧承⑥的“就表明……”。

11、C[解析]第11题:

答案为C项。

本题考查对有关原文观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

A项中将原文第一、二段有关“无性繁殖”的信息整合为中“动植物通过无性繁殖而扩大繁衍后代”与原文信息一致,故理解正确;B项中将原文中“凡是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一群个体叫‘无性繁殖系’”转换成克隆是“来自同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个体”,从集体名词中抽出个体,符合文意;D项的理解要求将原文段的信息加以整合,理解是正确的。

只有C项说“用人工的方法将生物胚胎融合而产生的后代”,是属于“误扩范围”,因为“用人工的方法将生物胚胎融合”包括了“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两方面,而“有性繁殖”不属于“克隆”的范围,所以理解错误。

12、C第12题:

答案为C项。

本题考查对第三段有关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

A项原文中信息是将两只羊的细胞核互换后“组装”,而并非“两只羊的不同细胞核”的“组装”故理解错误;B项原文中紧接着“这只‘护理’体外形成胚胎的母羊产下了小绵羊‘多利’”一句后面强调“‘多利’不是由母羊的卵细胞和公羊的精细胞受精的产物,而是‘换核卵’一步步发展的结果”,证明“多利”是较为典型的“克隆羊”而不是“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克隆”;D项中因果关系搞错,使“多利”成为“克隆羊”的真正原因是采用了“换核卵”技术,尽管是在试管中产生的,但不是像“有性繁殖”那样的“试管受孕”,故理解错误。

只有C项,符合原文中“使这个“组装”细胞在试管里经历受精卵那样的分裂、发育而形成胚胎的过程”的信息,理解正确。

13、B第13题:

答案为B项。

本题考查文中重要句意理解的能力。

A项是“范围误扩”,原文中的细胞前面有“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定语,而A项表述时将这个定语换成了“各种”;C项中用“某些细胞”概括特殊细胞可以,但在前面又加上“特定的”定语,而原文中“特定”不是修饰“细胞”而是修饰“形态”的,属于“信息缺失”,故理解错误。

只有B项,用“某些细胞”来指代特殊细胞是准确的。

14、D第14题:

答案为D项。

本题考查对全文信息筛选并整合的能力。

A项是与原文第二段“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有性繁殖”的信息相关,但这里却加上了“植物”,范围误扩了;B项从原文第一段“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的信息来看,不能得出“无性繁殖是通过细胞核的分裂而长成胚胎”的结论,对原文而言,这里是“无中生有”了;C项是从原文第三段提供的信息看,科学家利用了两只母羊来进行试验,所以,“用它父母的体细胞”中“父”字是无中生有的信息。

15、A。

“禁止”是有禁必止的意思。

16、D。

17、C。

指货币

18、B。

⑤表现“奉行职责,以理行事”的结果,⑥是对其行为的议论,此两项不合题旨。

①③④是“奉行职责,以理行理”的言论,②表现“以理行事”的行为。

19、A无中生有。

“劝民农桑、兴修水利”与原文不符。

20、见译文

21、①(3分)仲春时节,雨后榕叶落满庭院,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自己再次被贬,仕途失意,远离故乡,心中凄迷怅惘,虽是春日,却感觉如秋天一般。

②(3分)三、四两句因情感物,以物体情,一个“乱”字,正是使人此时心境的写真,莺啼本无所谓“乱”,是诗人心绪烦乱,才觉得欢快的鸟鸣啁哳难闻。

22、略

23、所有的播种并非都有收获,但不播种决不能有收获。

24.此处的“月”已成了恬淡、乐观、安分随时的心境甚至人生态度的象征。

有了这样的态度,不管身处何境,每一个平淡的日子都可以美满而快乐,如山岗上那轮静静的满月。

25.从冬天人们的“收刮”温度娓娓道来,为后文的晒月亮作了铺垫,增添了文章的情趣;以晒太阳的“暖身”比照晒月亮的“暖心”,突出冬夜月暖;昼有日头夜有月,福有天赐,一切随缘,娓娓道出随性、恬淡、知足的生活态度和情趣。

26.

(1)宁静的月色让人心旷神怡,浑然忘我;

(2)能引出无限的思绪,“看到许多月下的故事”,激发心底的激情与诗意;

(3)如水的月光能让人回归美好的本性,即使彼此陌生,也一样能觉出温暖;

(4)晒月让“我营得了透心的温度”,领悟了人生的真谛:

“好好过着日子”。

(答到三点即可得满分)

27、BD

参考译文:

孙叔敖是楚国的处士。

国相虞丘把他举荐给楚庄王,来让他接替自己职务。

孙叔敖为官三月就升任国相,他施政教民,使得官民之间和睦同心,风俗十分淳美。

他执政宽缓不苛却有禁必止,官吏不做邪恶伪诈之事,民间也没有盗贼出现。

秋冬两季他鼓励民众进山采伐林木,春夏时便借上涨的河水把木材运出山外。

百姓各有便利的谋生之路,都生活得很安乐。

庄王认为楚国的钱币太轻,就把小钱改为大钱,百姓用起来很不方便,纷纷放弃了自己的本业。

管理市场的长官向国相孙叔敖报告说:

“市场混乱了,老百姓不再安心在那里做买卖,秩序很不稳定。

”孙叔敖问:

“这种情况有多久了?

”市令回答:

“已经有三个月。

”孙叔敖说:

“不必多言,我现在就设法让市场恢复原状。

”五天后,他上朝向庄王劝谏说:

“先前更改钱币,是认为旧币太轻了。

现在市令来报告说‘市场混乱,百姓不再安心在那里谋生,秩序很不稳定’。

我请求立即下令恢复旧币。

”庄王同意了,颁布命令才三天,市场就回复了原貌。

楚国的民俗是爱坐矮车,楚王认为矮车不便于驾马,想下令把矮车改高。

国相孙叔敖说:

“政令屡出,使百姓无所适从,这样不行。

如果您一定想把车改高,我让乡里人家加高门槛。

乘车人都是有身分的君子,他们不能为过门槛频繁下车,自然就会把车的底座造高了。

”楚王答应了他的请求。

过了半年,老百姓都主动把坐的车子造高了。

这就是不用下令管束百姓就自然顺从了他的教化,身边的人亲眼看到他的言行便仿效他,离得远的人观望四周人们的变化也跟着效法他。

所以孙叔敖三次荣居相位并不沾沾自喜,他明白这是自己凭借才干获得的;三次离开相位也并无悔恨,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过错。

太史公说:

“法令是用来引导民众(为善)的,刑罚用以阻止民众作恶的。

文法与刑律不完备时,善良的百姓依然心存戒惧地自我约束,(是因为)当官的行为端正不曾违乱纲纪。

只要官吏奉公尽职按原则行事,就可以用它(做榜样)治理好天下,为什么非用严刑峻法不可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