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草船借箭解析.docx
《19草船借箭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草船借箭解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9草船借箭解析
19草船借箭
本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胆识过人、神机妙算。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1.感悟人物形象,从“草船借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特点,并通过读表现人物个性。
教案一
1.推荐学生阅读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篇章。
2.把相关的句子制成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简介背景
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你知道四大名著指哪些书吗?
今天我们学习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节选自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谁来说说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
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
2.简介时代背景。
课件出示: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
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已经初步具有默读能力,能在默读中体悟情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检查预习,巩固生字词。
(1)指读课文,正音
(“擂”,应读léi,不能读lèi;“丞”,读chéng,不能读céng;指导写字时,“忌”的上面是“己”不是“已”;“延”要注意与“廷”区别;“援”的右边是“爰”不是“爱”。
“丞”字应提醒学生注意笔顺。
)
(2)结合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
妒忌:
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惩罚:
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
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
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2.“草船借箭”这个题目的题眼是哪个字?
围绕“借”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
)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线索。
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引领学生概括内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
四、品读借箭原因,感受人物特点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诸葛亮的才干怎样?
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
文中哪些词可说明请画出来。
(“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
)
3.自读第二自然段段
a.课件出示:
思考:
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b.讨论、交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支箭时又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
[在学生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后,已经对人物形象有了初步了解。
结合课始时代背景的介绍,他们能在字里行间洞悉人物的内心然后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
4.周瑜的真正目的是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为什么不拆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支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5.周瑜居心叵测,诸葛亮运筹帷幄,请同学们体会他俩每次对话时,各人心里可能想些什么?
他们在说话的时候会是什么表情?
什么语气?
试着读一读
6.分角色朗读1、2自然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边议边读,读后评价,通过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让文中人物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活起来。
]
五、设置悬念,布置作业
1.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只要三天就造好十万支箭,他答应的是否太多草率?
他将怎样做呢?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2自然段,体会周瑜、诸葛亮的不同心理。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切入中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草船借箭》。
(出示题目)
2.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
3.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是诸葛亮的什么?
(板书:
神机妙算)。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知天时
1、课件出示:
“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
(1)创设语境,感悟朗读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②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
③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谁来读读。
小结:
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2)联系上下文,体会知天时
①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
也许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
请联系上文,找到可以联系的句子
(指名回答: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
②前两天没动静可不可以不写,直接交代:
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这样写多简练,这样改好吗?
为什么?
(组织学生议论。
)
[引导学生议论、诵读原文,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
小结:
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对天气情况了如指掌。
怪不得周瑜一声叹息: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
(二)懂地利
诸葛亮算好了大雾天,那么他又是怎样找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呢?
1.“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大。
)
2.“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
3.“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为什么?
(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
妙不妙?
4.“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
(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水流方向向东,风向向东,因此船受箭归来才会顺风顺水,这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读: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
(三)识人心
草船借箭的成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诸葛亮十分了解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他算得准不准呢?
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呢?
1.“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箭好像下雨一样。
”
(引导学生理解:
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
2.“鲁肃吃惊地说:
“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诸葛亮笑着说: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
在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
你怎样理解诸葛亮的笑?
”
[仔细体味,反复品读,品出语言之美、语言之妙,也品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品出人物的精神、人物的内涵]
3.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
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
4.小结:
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
怪不得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读: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
三、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1.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提示后讨论交流)
交流预设:
①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②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③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2.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
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
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
四、链接诗句,扩展文本
1.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认为诸葛亮挺有才干?
请你选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诸葛亮。
(足智多谋智慧超群精明能干知识渊博神机妙算)
2.后人借这件事写出了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课件出示: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3.指名朗读,背诵。
[这首小诗精炼的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又赞美了诸葛亮的智慧,是对文本精妙的扩展和延伸。
]
五、总结拓展
通过学习,我们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么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他的本事从何而来,想知道吗?
请大家阅读《诸葛亮全传》、《三国演义》的相关章节。
《草船借箭》一文教学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
平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马上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每次涉及质疑问题,都是牵着他们走。
可今天这次课堂上的两个小插曲,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学的轻松,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
那么,我们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呢?
通过《草船借箭》一文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创设安全的学习氛围。
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
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良好的民主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
如当学生提出第一个疑问“借”用得不对时,我就进行纠正,他也许会有苦恼,也许会有被批评的不悦,而我并没有这样做,这就还给了学生学习的充分自由,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
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
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
“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
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
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三、张扬儿童创造的天性。
“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在上《草船借箭》一文时,如果我直接批评了那位学生:
“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么不对?
”那样,学生就不会发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通过这个“借”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更不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如果我先告诉那个学生:
“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诸葛亮的。
”相信这个学生会很受打击,以后可能只会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从此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整个故事赞扬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本文的教学设计,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问妙点,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同时巧妙地运用农远资源,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充分培养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又充分体现“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从根本上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式,充满了人文情怀。
因此这节课在课型设计上我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让学生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直入研读专题,牢牢抓住“神机妙算”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并以此辐射全文,摆脱“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创新为灵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思为本、以创为本、重朗读、重感悟、重积累的教学思想,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
并紧扣单元训练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议、探究、感悟”中不知不觉理解课文,感悟活的人物形象,并拓展延伸到整部小说。
在教学时我主要抓住以下两处语言点引导学生读悟并进行创新,从而在品读活的语言中品悟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深深植根于孩子头脑中,使孩子的语言与精神协同发展。
第一,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有的同学说:
“鲁肃会感到很害怕。
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
”有的同学说:
“鲁肃会大吃一惊:
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我又说:
“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
”(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于是,我又试着问“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
”(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
第二,我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课文写诸葛亮的话的共有11处,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是个“笑”字,请你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
为什么而“笑”?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笑?
然后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品读、感悟,品出诸葛亮这一“笑”,不仅“笑”出了他的大度,更“笑”出了他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这一笑值千金,是课文的“点睛之笔”。
从而让人物的形象站起来、活起来,并进入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另外,在农远资源的运用设计上,只是为了让它为教学服务,注重考虑适时、适度以及活用,让它真正为教学增光添彩。
如:
插入周瑜自叹不如与诸葛亮笑自己的样子,目的是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人物形象。
插入示范朗读更是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和更好地感悟人物内心世界,同时培养学生的研读能力与朗读能力。
但这节课也有很多的不足,我觉得很遗憾,特别是没有很好地起到农远资源应用的示范作用。
课前思想认识不足,准备不够充分。
首先在选题时没有跳开所任年级,去选资源多一点的课文;其次备课时没有很好的考虑到学生实际及怯场的状况,以致本该出彩的地方没达到高潮,甚至在指导读诸葛亮笑的时候有点头重脚轻的偏差等。
教案二
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
(出示课题后齐读)
2.简介背景:
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
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如:
怎样借?
为什么能借到?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
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1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才干。
通过学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把握了。
请大家以“箭”来总结段意。
第一段,写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段,写诸葛亮准备造箭;
第三段,写诸葛亮借箭;
第四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
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二、学习第一段。
师:
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
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
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
想一想:
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生读书)
师:
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
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
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
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学生默读、思考)
讨论交流,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生:
我给第一句加“假惺惺”,因为一个大都督怎么会不知道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
他这是装的。
(读)
生:
我认为加“明知故问”好(读“周瑜明知故问地说”)。
师:
词用得好。
但这儿“问”和“说”有重复之嫌。
请再读读,改一改,把句子读好。
生:
周瑜明知故问:
“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
生:
我给周瑜第二句话前加“狡猾地”一词。
诸葛亮是一个文人,一个客人,他没有兵工厂,怎么造十万支箭?
分明想害他。
生:
我说这是“狡黠”。
(笑)
师:
刚才,大家从周瑜的语言中体会出他的险恶用心,由此加深了对人物的了解,真棒极了。
接下去,把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认真读读,仔细想想,从中挑选出你认为有必要的,补充提示语,并说说理由。
(生稍作准备,继续讨论)
生:
我认为“军情紧急,可开不得玩笑”一句前可以加“高兴”。
因为周瑜看到诸葛亮上当了,心中非常高兴。
生:
周瑜虽然高兴,但又要忍着,装模作样。
所以,我添上“心中暗喜,嘴上却说”。
师:
好啊,从语言交流中体会到人物内心复杂的变化了。
生:
诸葛亮愿立军令状之前,应加上“很有把握”。
师:
意思对了,若用上一个成语就好了。
生:
胸有成竹。
师:
请你把诸葛亮的话读一读,读出他胸有成竹的语气。
(生读)还有哪句话也表现出他胸有成竹?
我们一起读。
小结:
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可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
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
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草船借箭》。
(出示课件题目)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
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
(课件出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老师建议大家用线划出写诸葛亮究竞“算”到了什么的句子。
听明白了吗?
二、学习课文。
(一)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生默读课文,思考。
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
建议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好工:
先是一人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课文后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1)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
联系上文说说。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
(2)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
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
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
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
改不改?
为什么?
”(组织学生议论。
)
小结:
“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
2.“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大。
)
3.“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
(军事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
4.“鲁肃吃惊地说:
“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诸葛亮笑着说: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
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
(小组讨论后组织全班交流。
)
学生交流提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
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
小结:
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
为什么?
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
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5.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
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出示: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