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七齿轮测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22051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0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验七齿轮测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试验七齿轮测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试验七齿轮测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试验七齿轮测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试验七齿轮测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验七齿轮测量.docx

《试验七齿轮测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验七齿轮测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验七齿轮测量.docx

试验七齿轮测量

实验七齿轮测量

实验7—1齿轮齿单个齿距偏差与齿距累积总偏差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熟悉测量齿轮单个齿距偏差与齿距累积总偏差的方法。

加深理解单个齿距偏差与齿距累积总偏差的定义。

二、实验内容

1.用周节仪或万能测齿仪测量圆柱齿轮齿距相对偏差。

2.用列表计算法或作图法求解齿距累积总偏差。

三、测量原理及计量器具说明

单个齿距偏差是指在分度圆上,实际齿距与公称齿距之差(用相对法测量时,公称齿距是指所有实际齿距的平均值)。

齿距累积总偏差Fp是指在分度圆上,任意两个同侧齿面间的实际弧长与公称弧长之差的最大绝对值,即最大齿距累积偏差()与最小齿距累积偏差()之代数差。

在实际测量中,通常采用某一齿距作为基准齿距,测量其余的齿距对基准齿距的偏差。

然后,通过数据处理来求解单个齿距偏差和齿距累积总偏差,测量应在齿高中部同一圆周上进行,这就要求保证测量基准的精度。

而齿轮的测量基准可选用齿轮的内孔、齿顶圆和齿根圆。

为了使测量基准与装配基准一致,以内孔定位最好。

用齿顶圆定位时,必须控制齿顶圆对内孔的轴线的径向跳动。

在生产中,根据所用量具的结构来确定测量基准。

用相对法测量齿距相对偏差的仪器有周节仪和万能测齿仪。

1.用手持式周节仪测量

图1为手持式周节仪的外形图,它以齿顶圆作为测量基准,指示表的分度值为0.005mm,测量范围为模数3—15mm。

周节仪有4、5和8三个定位脚,用以支承仪器。

测量时,调整定位脚的相对位置,使测量头2和3在分度圆附近与齿面接触。

固定测量头2按被测齿轮模数来调整位置,活动测量头3则与指示表7相连。

测量前,将两个定位脚4、5前端的定位爪紧靠齿轮端面,并使它们与齿顶圆接触,再用螺钉6紧固。

然后将辅助定位脚8也与齿顶圆接触,同样用螺钉固紧。

以被测齿轮的任一齿距作为基准齿距,调整指示表7的零位,并且把指针压缩1—2圈。

然后,逐齿测量其余的齿距,指示表读数即为这些齿距与基准齿距之差,将测得的数据记入表中。

2.用万能测齿仪测量

万能测齿仪是应用比较广泛的齿轮测量仪器,除测量圆柱齿轮的齿距、基节、齿圈径向跳动和齿厚外,还可以测量圆锥齿轮和蜗轮。

其测量基准是齿轮的内孔。

 

图1图2

图2为万能测齿仪外形图。

仪器的弧形支架7可绕基座1的垂直轴心线旋转,安装被测齿轮心轴的顶尖装在弧形架上,支架2可以在水平面内作纵向和横向移动,工作台装在支架2上,工作台上装有能够作径向移动的滑板4,借锁紧装置3可将滑板4固定在任意位置上,当松开锁紧装置3,靠弹簧的作用,滑板4能匀速地移到测量位置,这样就能进行逐齿测量。

测量装置5上有指示表6,其分度值为0.001mm。

用这种仪器测量齿轮齿距时,其测量力是靠装在齿轮心轴上的重锤来保证(图3)。

测量前,将齿轮安装在两顶尖之间,调整测量装

置5,使球形测量爪位于齿轮分度圆附近,并与相邻

两个同侧齿面接触。

选定任一齿距作为基准齿距,将

指示表6调零。

然后逐齿测量其余齿距对基准齿距

之差。

四、测量步骤

1.用手持式周节仪测量的步骤(参看图1)

(1)调整测量爪的位置

将固定测量爪2按被测齿轮模数调整到模数

标尺的相应刻线上,然后用螺钉9固紧。

图3

(2)调整定位脚的相对位置

调整定位脚4和5的位置,使测量爪2和3在齿轮分度圆附近与两相邻同侧齿面接触,并使两接触点分别与两齿顶距离接近相等,然后用螺钉6固紧。

最后调整辅助定位脚8,并用螺钉固紧。

(3)调节指示表零位

以任一齿距作为基准齿距(注上标记),将指示表7对准零位,然后将仪器测量爪稍微移开轮齿,再重新使它们接触,以检查指示表示值的稳定性。

这样重复三次,待指示表稳定后,再调节指示表7对准零位。

(4)逐齿测量各齿距的相对偏差,并将测量结果计入表中。

(5)处理测量数据

齿距累积误差可以用计算法或作图法求解。

下面以实例说明,

1)用计算法处理测量数据

为计算方便,可以列成表格形式(表1)。

将测得的单个齿距相对偏差(),记入表中第二行。

根据测得的,逐齿累积,计算出相对齿距累积偏差(),记入第三行。

计算基准齿距对公称齿距的偏差,因为第一个齿距是任意选定的,假设它对公称齿距的偏差为K,以后每测一齿都引入了该偏差K,K的值为各个齿距相对偏差的平均值,按下式计算:

K=/Z==0.5(μm)

式中Z—齿轮的齿数。

按齿轮序号计算K的累加值nK,计入表中第四行。

由第三行减去第四行,求得各齿的绝对齿距累积偏差(),计入第五行。

按下式计算:

=-nK

第五行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即为被测齿轮的齿距累积总偏差,即

=+3―(―8.5)=11.5(μm)

从GB/T10095.1-2001查出齿距累积总公差Fp,判断被测齿轮的适用性。

表1(μm)

齿序

单个齿距

相对偏差

相对齿距

累积偏差

齿序与平均

值的乘积

绝对齿距

累积偏差

-nK

1

0

0

1×0.5=0.5

-0.5

2

-1

-1

2×0.5=1

-2

3

-2

-3

3×0.5=1.5

-4.5

4

-1

-4

4×0.5=2.

-6

5

+2

-6

5×0.5=2.5

-8.5

6

+3

-3

6×0.5=3

-6

7

+2

-1

7×0.5=3.5

-4.5

8

+3

+2

8×0.5=4

-2

9

+2

+4

9×0.5=4.5

-0.5

10

+4

+8

10×0.5=5

+3

11

-1

+7

11×0.5=5.5

+1.5

12

-1

+6

12×0.5=6

0

各齿距相对偏差分别减去K值,其中最大的绝对值,即为被测齿轮的单个齿距偏差()

2)用作图法处理测量数据:

以横坐标代表齿序,纵坐标代表上例第三行内的相对齿距累积误差,绘出如图4所示的折线。

连接折线首末两点的直线作为相对齿距累积误差的坐标线。

然后,从折线的最高点与最低点分别作平行与上述坐标线的直线。

这两条平行直线间在纵坐标上的距离即为齿距累积总偏差。

1.用万能测齿仪测量的步骤

(1)擦净被测齿轮,然后把它安装在仪器的两顶尖上。

(2)调整仪器,使测量装置上两个测量爪进入齿间,在分度圆附近与相邻两个同侧齿面接触。

(3)在齿轮心轴上挂上重锤,使轮齿图4

紧靠在定位爪上。

(4)测量时先以任一齿距为基准齿距,调整指示表的零位。

然后将测量爪反复退出与进入被测齿面,以检查指示表示值的稳定性。

(5)退出测量爪,将齿轮转动一齿,使两个测量爪与另一对齿面接触,逐齿测量各齿距,从指示表读出单个齿距相对偏差()。

(6)处理测量数据(同前述方法)。

(7)从GB/T10095.1-2001查出齿轮齿距累积总公差Fp,判断被测齿轮的适用性。

思考题

1.用周节仪和万能测齿仪测量齿轮齿距时,各选用齿轮的什么表面作为测量基准?

哪一种较好?

2.测量齿距累积总偏差Fp与单个齿距偏差的目的是什么?

3.若因检验条件的限制,不能测量齿距累积总偏差Fp,可测量哪些项目来代替?

实验7—2齿轮齿圈径向跳动测量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测量齿轮径向跳动的方法。

2.加深理解齿轮径向跳动的定义。

二、实验内容

用齿圈径向跳动检查仪测量齿轮齿圈径向跳动。

三、测量原理及计量器具说明

齿轮径向跳动Fr为计量器测头(圆形、圆柱形等)相继置于每个齿槽内时,从它到齿轮轴线的最大和最小径向距离之差。

检查中,测头在齿高中部附近与左右齿面接触。

即。

(见图1)。

齿圈径向跳动误差可用齿圈径向跳动检查仪、万能测齿仪或普通的偏摆检查仪等仪器测量。

本实验采用齿圈径向跳动检查仪来测量,(图2)为该仪器的外形图。

它主要由底座1、滑板2、顶尖6、调节螺母7、回转盘8和指示表10等组成,指示表的分度值为0.001mm。

该仪器可测量模数为0.3—5mm的齿轮。

为了测量各种不同模数的齿轮,仪器备有不同直径的球形测量头。

按机标JB179—81规定,测量齿圈径向跳动误差应在分度圆附近与齿面接触,故测量球或柱的直径d应按下述尺寸制造或选取。

d=1.68m

式中m—齿轮模数(mm)。

此外,齿圈径向跳动检查仪还备有内接触杠杆和外接触杠杆。

前者成直线形,用于测量内齿轮的齿圈径向跳动和孔的径向跳动;后者成直角三角形,用于测量圆锥齿轮的齿圈径向跳动和端面圆跳动。

本实验测量圆柱齿轮的齿圈径向跳动。

测量时,将需要的球形测量头装

入指示表测量杆的下端进行测量。

图1图2

四、测量步骤

1.根据被测齿轮的模数,选择合适的球形测量头装入指示表10测量杆的下端(图2)。

2.将被测齿轮和心轴装在仪器的两顶尖上,拧紧固紧螺钉4和5。

3.旋转手柄3,调整滑板2位置,使指示表测量头位于齿宽的中部。

借升降调节螺母7和提升手把9,使测量头位于齿槽内。

调整指示表10的零位,并使其指针压缩1—2圈。

4.每测一齿,须抬起提升手把9,使指示表的测量头离开齿面。

逐齿测量一圈,并记录指示表的读数。

5.处理测量数据,从GB/T10095.2-2001查出齿轮径向跳动公差Fr,判断被测齿轮的适用性。

思考题

1.齿轮径向跳动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它对齿轮传动有什么影响?

2.为什么测量齿轮径向跳动时,要根据齿轮的模数不同,选用不同直径的球形测头?

实验7—3齿轮齿厚偏差测量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测量齿轮齿厚的方法。

2.加深理解齿轮齿厚偏差的定义。

二、实验内容

用齿轮游标尺测量齿轮的齿厚偏差。

三、测量原理及计量器具说明

齿厚偏差△Es是指在分度圆柱面上,法向齿厚的实际值与公称值之差。

图1为测量齿厚偏差的齿轮游标尺。

它是由两套相互垂直的游标尺组成。

垂直游标尺用于控制测量部位(分度圆至齿顶圆)的弦齿高hf,水平游标尺用于测量所测部位(分度圆)的弦齿厚。

齿轮游标尺的分度值为0.02mm,其原理和读数方法与普通游标尺相同。

图1图2

用齿轮游标尺测量齿厚偏差,是以齿顶圆为基础。

当齿顶圆直径为公称值时,直齿圆柱齿轮分度圆处的弦齿高和弦齿厚由图2可得:

=+=

=Z

式中m——齿轮模数(mm);

Z——齿轮齿数。

当齿轮为变位齿轮且齿顶圆直径有误差时,分度圆处的弦齿高和弦齿厚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移距系数;

——齿形角;

——齿顶圆半径的公称值;

——齿顶圆半径的实际值。

四、测量步骤

1.用外径千分尺测量齿顶圆的实际直径。

2.计算分度圆处弦齿高和弦齿厚(可从表1查出)。

3.按值调整齿轮游标尺的垂直游标尺。

4.将齿轮游标尺置于被测齿轮上,使垂直游标尺的高度尺与齿顶相接触。

然后,移动水平游标尺的卡脚,使卡脚靠紧齿廓。

从水平游标尺上读出弦齿厚的实际尺寸(用透光法判断接触情况)。

5.分别在圆周上间隔相同的几个轮齿上进行测量。

6.按齿轮图样标注的技术要求,确定齿厚上偏差Esns和下偏差Esni,判断被测齿厚的适用性。

思考题

1.测量齿轮齿厚偏差的目的是什么?

2.齿厚极限偏差(Esns、Esni)和公法线长度极限偏差(Ebns、Ebni)有何关系?

3.齿厚的测量精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表1=1时分度圆弦齿高和弦齿厚的数值

Z

Zsin

1+(1-cos)

Z

Zsin

1+(1-cos)

Z

Zsin

1+(1-cos)

11

1.5655

1.0560

29

1.5700

1.0213

47

1.5705

1.0131

12

1.5663

1.0513

30

1.5701

1.0205

4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