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实践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21219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实践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实践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实践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实践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实践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实践报告.docx

《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实践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实践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实践报告.docx

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实践报告

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实践报告

 

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实践报告

摘要:

高校是我国知识创新、传播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目前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中主要存在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意识淡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疏漏;知识产权政策导向滞后,管理经费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知识产权人才缺乏,知识产权流失严重等问题,对此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这些对策包括大力强化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意识;建立健全高校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人才培养,打造高素质知识产权队伍等。

关键词: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问题对策

引言

中国加入WTO以后,世界经济,知识全球化趋势日现,知识产权保护日趋国际化.高等院校是知识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从某种意义上讲,高校是专利这个无形资产的最大拥有者之一.只有将高校的科技成果依法取得专利权,才能推动高校科技的发展和维护高校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研究高校的专利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但目前,我国高校尚未建立一个系统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知识产权管理存在诸多问题,高校知识产权侵权屡见不鲜。

这大大阻碍了高校知识产权的发展和创新型大学的建立。

所以,高度关注并完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我将针对目前高校专利管理工作没有受到重视和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如何促进高校专利管理和完善专利管理制度的对策。

一.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现状

1、2000年至2009年我国高校专利申请量与全国专利申请总量的对比情况

2000年至2009年,全国专利申请量处于持续增长状态,2009年全国专利申请量为877611件,是2000年全国专利申请量140339件的6.3倍。

近10年来我国高校的专利申请量处于持续增长状态。

但是,我国高校专利申请量占全国专利申请量的比重增长不明显,2000年至2002年高校专利申请量占全国专利申请量的比例不到3%,2004至2009年这一比例有所增长但很缓慢,截至2009年底,我国高校专利申请总量占全国专利申请总量达到7%,说明我国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作用仍然不明显。

在三种专利申请量中,高校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国发明专利申请量的比重是最高的。

自2003年以来,高校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国发明专利申请量的比例稳定在15%左右。

说明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水平较高。

相比之下,高校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申请量所占全国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申请量的比例较低,

2、2000年至2009年我国高等学校专利授权量与全国专利授权量对比情况

2000年至2009年,全国专利授权总量处于增长态势,2009年全国专利授权总量为501786件是2000年全国专利授权总量95236件的5倍。

我国高校的专利授权量近10年来也同样处于持续增长状态。

但是,高校专利授权总量在全国专利授权总量中所占比例仍然不高,从2000年到2003年所占比例不足3%,到2009年底,全国高校授权总量所占全国专利授权总量的比重增长到5.6%,说明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作用不明显。

在三种专利授权量中,高校发明专利授权量所占全国发明专利的授权量的比重是最高的,2005年后高校发明专利授权量所占全国发明专利授权量的比例平均达到了23.8%,高于我国高校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国发明专利申请量的比例。

相比之下,高校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授权量占全国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授权量的比例却较低。

说明我国高校专利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较高。

3、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效益情况

从前面我国高校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数据来看,我国高校的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惊人。

但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情况并不理想,我国高校大量技术创新成果被束之高阁,大量的专利成为“休眠专利”,庞大的专利数量主要用于高校的综合能力和高校教师的职称评比。

例如,武汉大学出台一项新政策,强调利益导向机制。

在教师评职称时,一项授权发明专利就等同于在《科学引文索引》上发表一篇论文,一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就等同于在《工程索引》上发表一篇论文。

2003至2007年,全国高校专利申请总量为99800件,授权总量为41550件,专利出售总量仅有3596件。

专利出售量只占专利授权量的8.7%,许可合同数量不增反减,合同收入数量不升反降,专利出售数量很少也无明显增长趋势。

虽然我国高校的专利申请总量和授权总量很多但专利实施率很低,为国家的经济发展的贡献很有限。

 

二.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总体目标是:

通过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过程,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创造热情,使他们主动、积极地从事知识创新活动,产生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最终形成知识创新、保护智力成果和实施知识产权的良好的法律环境,以及合理的运行机制及完备的工作体系。

1、专利管理。

专利管理是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最重要的内容,主要包括:

法律知识培训。

一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种培训活动,宣传普及相关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增强师生员工的知识产权意识;二是组织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参加各项业务学习。

科学研究的过程管理。

科学研究包括课题申请立项、研究开发、成果形成、评价及其转化等。

高校的专利管理工作必须深入到科研各个环节中,跟踪科研进程,利用专利文献,不断发掘可申请专利的成果,及时确定相关项目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专利申请及授权的管理。

专利申请及其授权的数量是衡量高校科技创新水平和实力的重要指标,具有跑马圈地的功能。

高校应当制定专利管理战略,并对申请的专利进行规范化管理,如申请程序、专利费用交纳、专利权维持、放弃等,以保护好学校的无形资产。

专利纠纷的调解和处理。

学校内部、学校与其他单位之间发生的专利纷争形式多种多样,如专利侵权、专利权属等纠纷。

对已出现的纠纷及时予以解决,不仅可以依法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稳定科研队伍。

技术产权的管理。

技术产权作为一种财产权,其实施许可和转让成为多数权利人实现产权价值的一种最重要的并带有普遍意义的方式。

对技术产权的管理,不仅是对其权属进行静态管理,还要对技术贸易、技术入股、技术转化及其收益进行动态管理。

2、技术秘密管理

作为一种商业秘密,技术秘密不仅能够鼓励发明创造和刺激技术进步,而且是一种重要的财产权利。

现实中,已经出现过一些科技人员泄露技术秘密或在离职后侵犯原单位技术秘密的事件。

高校应当加强物理性防范措施,制定保密规章制度,清理技术秘密,处理好技术秘密文件,与科研人员签定保密协议。

3、商标管理

对于高校,学校的名称、商标及其他标志,均为学校的无形资产。

正确、规范地使用校名、商标等无形资产,对维护学校声誉及利益是必需的。

学校应该制定相应的规定,使学校的名称、商标及其他标志的使用有章可循。

4、软件等著作权管理

高校的著作权管理主要涉及对以作品形式发表的学术论文、著作和计算机软件的著作权的管理。

其中,软件著作权管理主要是软件的著作权归属管理和软件登记管理。

学校应对版权贸易合同进行登记、审核和管理,对侵权予以追究,以防止学校资产的流失。

三.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存在的问题

1、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立法和政策不足

我国关于高校知识产权的管理规范目前有三个层面:

国家的知识产权法律规范、国家与地方各级政府部门颁行的涉及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政策规范和各高校结合本校具体校情制定的知识产权管理规范。

第一层面的国家知识产权法律规范包括全国人大制定的知识产权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2010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法律;我国缔结或参加的知识产权国际条约,如《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2001年加入)、《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1967年版本,1995年加入)、《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1986年加入)等;国务院制定的知识产权行政法规以及相关部委制定的知识产权行政规章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知识产权司法解释等。

这一层面的法律规范比较多,但基本上都是关于知识产权的统一立法,针对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定的法律规范很少,仅有少数几部。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于1996年通过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鼓励高校与生产企业相结合,联合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但是没有具体的规定。

而国务院办公厅于1999年转发的科技部等部门《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和于2002年转发的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规定》,这些文件针对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规定了一些细节,如鼓励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对主要贡献人员进行奖励、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创造环境条件等,也被有些学者称为“中国版”的《拜杜法案》,但是,这些文件的位阶较低,且和美国、日本等科技大国的政策相比,在规范涉及的内容、可操作性等方面都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第二层面的立法,主要是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各级地方政府制定的知识产权战略规划,还有教育部分别在1988年颁行的《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和2004年颁行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这些虽然是针对高校的规范,内容也很广泛,包括指导思想、适用范围、任务职责、权利归属、奖酬规范、人才培养等等方面,对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起着更直接和明确的指导,但是规定很宏观,同时也没有实施细则性的补充解释文件,因此执行性不强,且对高校技术转移方面规范较少。

2、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设置不健全

教育部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第5条规定:

“高等学校要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形成人员、场所、经费三落实和管理人员专业化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同时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第16条也明确要求“高校逐步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工作机构”,“设立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工作机构,归口管理本单位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暂未设立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机构的高度学校应指定科研管理机构或其他机构担负相关职责”。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校成立了知识产权专职管理机构的有53.3%,没有设立知识产权专职管理机构、由相关机构兼管的占到了42.2%,且仍然有4.5%的高校既没有设立专职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也没有指定其他机构兼管。

以上数据显示,我国高校虽然基本上都有相关的机构进行知识产权管理,但是具体分析我国各个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设置,我们就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对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设置过于简单。

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是集中挂靠模式和分散管理模式。

我国高校的部门设置一般都是按行政权力划分的,挂靠模式自然就使得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具有行政色彩,缺少独立性;而分散管理又致使一项工作涉及多个部门的管理,如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管理,科研成果的登记又属于科研管理部门,科研成果的评估、转让又属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使得知识产权的管理过程复杂,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容易脱节,造成权利分散、各自为政或者管理多头等结果。

另一方面,管理机构的服务内容也很狭窄,基本上是纯“管理型”的。

目前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在于制定相关政策、权属界定、专利申请、成果登记、技术转让和许可的审核、专项基金管理等等,多是管理性质,而比如专利数据的统计与公布、知识产权专业知识的培训、相关人员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建设、商务、市场、营销方面的培训、向投资商或潜在客户进行的项目推介、后续的监督与追踪等服务性的活动很少涉及。

这可能是因为多数大学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尚处于刚起步阶段,所以与国外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相比,运作模式太过单一,所能提供的附加服务太少。

同时,国内专利成果转化和管理人才稀缺,专门从事知识产权管理的人员很少。

数据显示,国内一流高校中从事专业的知识产权转化、转让服务的人才仅为个位数,这也是造成高校大量专利积压的原因之一。

而这些专业管理人员则需要具有理工科背景,同时懂法律、懂管理、懂商业。

但是在我国还没有形成这样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目前在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中任职的一般是学校的行政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