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北京地区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标准参考答案及其深度解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07241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1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度北京地区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标准参考答案及其深度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度北京地区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标准参考答案及其深度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度北京地区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标准参考答案及其深度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度北京地区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标准参考答案及其深度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度北京地区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标准参考答案及其深度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度北京地区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标准参考答案及其深度解读.docx

《度北京地区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标准参考答案及其深度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度北京地区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标准参考答案及其深度解读.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度北京地区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标准参考答案及其深度解读.docx

度北京地区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标准参考答案及其深度解读

2019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须知

1.本试卷共12页,共五道大题,25道小题,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试卷和草稿纸上准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15分)

学校开展“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下面是一位同学找来的一段介绍“丝绸之路”的文字。

阅读这段文字,完成

(1)—

(2)题。

(共3分)

公元前11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率300多人的使团,带着牛羊、丝绸等物品出使西域。

此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

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漆器等货物,从长安(今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

这条①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载入史册的“丝綢之路”。

后来,汉朝又开辟多条海上航线,逐渐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

二者文相辉映、共同谱写了人类交融互鉴的历史篇章。

近年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为②续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开创灿烂未来而贡献的卓越智慧。

(1)依次给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1分)

A.载( zài)载(zǎi)B.载( zài)载(zài)

C.载( zài)载(zǎi)D.载(zǎi)载(zǎi)

(2)在这段文字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①勾②沿B.①勾②延

C.①沟②沿D.①沟②延

【参考答案及深度解读】

【参考答案】

(1)C(1分)

(2)D(2分)

【深度解读】第

(1)题考查多音字在不同语境下的读音:

作答时,考生可通过对字义的理解来判断读音:

“载”有两个读音:

读"zài”时,有以下又项:

①“年”的意思,如“三年五截”;②“记载,刊登”的意思,如“刊载”。

读“zǎi”时,主要有以下义项:

①“装载”的意思,如“载客”“载誉归来”;②“运输工具所装的东西”的意思,如“卸载”;

“充满(道路)”的意思,如“风雪载途”“怨声载道”;

“又、且”的意思,如“载歌载舞”。

结合语境,可知“载着”的“载”应读“zài”,“载人史册”的“载”应读“zǎi”。

答案选C。

(2)题考查同音字的辨析,考生可结合字义和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

“勾通”指“暗中串通,勾结”,含贬义;“沟通”指“使两方能通连”。

根据语境可知.①处应选“沟”。

“延续”指照原来样子继续下去;延长下去。

符合语境,且并无“沿续”一词,故②处应选“延”。

答案选D。

2.同学们参观“文化记忆—中国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看到一件蜀锦展品,它来自四川成都。

成都又名“锦官城”,我国朝诗人杜甫就有“花重锦官城”的诗句。

(1分)

【参考答案及深度解读】

【参考答案】唐(1分)

【深度解读】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抓住题干中的“杜甫”这一关键信息,不难填出朝代。

3.一位同学准备去做“文化记忆——中国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的志愿讲解员,他拟写了下面的一段讲解词。

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本次展览展示了丝绸之路沿线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甲】展品的年代跨越久远,有西汉时期的铜鼓,也有明清时期的瓷器;展品的种类十分丰富,包括乐器、瓷器、织锦、刺绣等;展品涉及21个民族,表现了这些民族丰富的非遗文化【乙】展览中的所有展品,既体现了精湛的技艺,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A.【甲】句号【乙】句号B.【甲】句号【乙】分号

C.【甲】冒号【乙】句号D.【甲】冒号【乙】分号

【参考答案及深度解读】

【参考答案】A(2分)

【深度解读】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用法的解析,解符本题,要通读语段,明确该语段是对展品的具体介绍,为“总一分一总”的结构。

甲处前后句主语不同,前一句的主语是“本次展览”,是总说;后一分句的主语是“展品的年代”,且该分句与下文的“展品的种……”“展品涉及21个民族……”两个分句构成并列关系,是分说部分。

而乙处后面的句子概括了所有展品的特点和价值,是一个总结句。

据此可知,甲处、乙处均应用句号,答案选A。

4.国家博物馆举办“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

展览展出的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珍藏的文物精品。

右图是展览的宣传海报,上面有“殊方共享”四个字。

一位同学查字典得知“殊方”的意思是“他乡,异域”。

结合展览的内容,你认为“殊方共享”在这里的意思是:

(1分)

【参考答案及深度解读】

【参考答案】示例:

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共亨精品文物(或世界各国共享人类文明)(1分)

【深度解读】本题考查词语的语境义。

解答本题,一定要结合题干给出的语境,即展览展出的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珍藏的文物精品。

题干已给出“殊方”的本义。

“共享”是“共同享有;共同享用”的意思。

据此不难得出,“殊方共享”指的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共享精品文物。

此外,考生也可将“共享文物”上升为“(世界各国)共享人类文明”。

5.下面是“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前言中的一段话。

结合语境,在横线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展品中,既有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叶形矛头,也有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黄金武士;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展品中,既有柬埔寨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铜鼓,也有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突线钮铜铎。

展览中的精美文物众多,举不胜举。

【甲】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充分体现了这些精美文物在文化艺术方面融合互鉴、交汇碰撞的广度和深度

【乙】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文化艺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充分体现在这些精美文物的融合互鉴、交汇碰撞之中

【丙】这些精美文物充分体现了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在文化艺术方面融合互鉴、交汇碰撞的广度和深度

【参考答案及深度解读】

【参考答案】丙(2分)

【深度解读】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与连贯。

通读语段可知,语段主要介绍了“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中的众多精美文物。

根据给出的三个选项可知,横线处所填内容意在表明展出这些精美文物的意义。

而这三句话的区别在于主语不同。

甲句主语是“丝绸之路沿线各园”,乙句主语是“丝绸之路沿线各同文化艺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丙句主语是“这些精美文物”。

而语段的主体是展品(精美文物),为保持语段的连费性,横线处宜填丙句。

6.学校微信公众号负责人准备做一期与本次活动相关的推送,向同学们征集图文资料。

阅读同学们的来稿,完成

(1)-(3)题。

(共6分)

(1)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碑林是中国书法的宝库。

下面是一位同学收集的四幅西安碑林书法图片。

对这四幅书法作品的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皇甫诞碑》的字体属于楷书,形体方正,刚健坚劲。

B.〈怀素千字文》的字体属于草书,连绵回绕,自由飘逸。

C.《争座位帖》的字体属于行书,结构匀整,端庄通畅。

D.《熹平石经》的字体属于隶书,体态宽扁,古朴典雅。

(2)下面是四位同学分别写下的参观感受,其中修辞方法或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从路线示意图上看,丝绸之路是一条迷人的曲线,扣人心弦,使人赞叹,感人肺腑。

B.每当想到张骞、郑和、马可·波罗等奔波于丝绸之路的先贤,我的敬意就油然而生。

C.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物精品,虽然经过千百年岁月,却依然像璀璨的珍珠,弥足珍贵。

D.“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必将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奏响和平、繁荣、文明的新乐章。

(3)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一副对联,他不能确定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

你认为在上下联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驼铃①,古道徐行,一路丝绸连②;

波涛③,汪洋横渡,千年文明耀④。

A.①滚滚②欧亚③悠悠④乾坤

B.①滚滚②乾坤③悠悠④欧亚

C.①悠悠②欧亚③滚滚④乾坤

D.①悠悠②乾坤③滚滚④欧亚

【参考答案及深度解读】

【参考答案】

(1)C(2分|

(2)A(2分)(3)C(2分)

【深度解读】第

(1)题考查考生对书法作品的赏析,C项,表述不恰当。

图中的字体属于行书,但字体特点不是“结构匀整,端庄通畅”,而是“大小错落,姿态飞动”。

(2)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

用这个词来形容“丝绸之路”这条连接中西方的交通要道不恰当。

由此可知A项表述不恰当。

第(3)题考查补写对联。

根据对联知识可知,对联的上下联应内容相关、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合。

本题难度有所降低,①③空重在考查词语的搭配,“悠悠”形容长久,遥远;“滚滚”形容急速地滚动或翻腾:

根据鸵铃和波涛的特点可知,①空选“悠悠",③空选“滚滚”。

根据“丝绸之路”的特点可知,②空填“欧亚”,④空填“乾坤”。

这也符合对联“厌起平收”的要求。

答案选C。

【核心素养】1-6题以“经绸之路”历史文化主题学习活动为依托,巧妙地将语文基础知识融合到一个个具体的情境中去考查,具体考查了字音、字形、文学常识、标点符号、词语的语境义、句子的衔接与连贯、书法赏析、修辞手法辨析、词语的理解与运用、对联补写等考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这就要求考生能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与试题提供的具体情境建立有机联系,从而正确运用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自己的图像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并对祖国的书法文化、对联文化等形成自己的认识。

命题很好地体现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核心素养。

2、古诗文阅读(共17分)

(一)默写。

(共4分)

7.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论语·子张》)(1分)

【参考答案及深度解读】

【参考答案】仁存其中矣(1分)

8.莫笑农家腊酒浑,。

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2分)

【参考答案及深度解读】

【参考答案】丰年留客足鸡豚柳暗化明又一村(2分)

【深度解读】第7、8题考查古诗文直接型默写。

解答此类试题,考生根据给出的句子填写相应的句子即可,难度不大。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漏字、添字、写错别字,如7题中的“矣”字,8题中的“豚”字。

9.在北海公园里游览,当你看到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五龙亭,你能联想到的带有“亭”(或“楼”“阁”)字的一句古诗是”。

(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1分)

【参考答案及深度解读】

【参考答案】示例:

孤山寺北贾亭西(1分)

【深度解读】本题考查考生灵活运用古诗的能力。

根据题意,考生只要写出带有“亭”(或“楼”“阁”)字的古诗即可。

除示例给出的诗句外,考生答“此地空余黄鹤楼”“请君暂上凌烟阁”等亦可。

(二)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①》,完成10-11题。

(共5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

①【蜀州】有的版本写作“蜀川”。

10.这是一首送别诗。

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①”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

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②之情,也表现了诗人③的人生态度。

(3分)

【参考答案及深度解读】

【参考答案】示例:

①同是宦游人(宦游)②不舍(惜别)③豁达(乐观、积极向上)(3分)

【深度解读】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作者情感与态度的把握。

解答此类试题,离不开对诗歌写作背景、诗人境遇的把握,以及对具体诗句的理解,通读诗歌可知,“同是宦游人”一句揭示了两人共同的境遇,故

空可填该句或 “宦游”;②空,根据全诗的内容可知,该诗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赴蜀州的友人的不舍之情;③空,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灵”两句。

可以推断出诗人具有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一作“随风”)直到夜郎西”,与本诗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的都是对朋友的深厚情谊。

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

(2分)

【参考答案及深度解读】

【参考答案】示例:

李白把明月看成通情达意的使者,托明月将自己的担忧、关怀带给友人;王勃认为,情谊深切的朋友,即使天各一方,也如近在咫尺,以此抒发内心的情感。

(2分)

【深度解读】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写作手法的把握。

解答本题,首先要弄清所给诗向的具体含意,然后分析其抒发的情感。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在表明“知己”即使天各一方,也如近在咫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则是诗人把明月看作使者,托明月带去对友人的担忧和关怀。

作答时,一定要注意题干要求,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4题。

(共8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因于心,街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1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举于市举一反三举足轻重轻举妄动

B.人恒过过目不忘悔过自新言过其实

C.衡于虑不足为虑深思熟虑处心积虑

D.征于色声色俱厉眉飞色舞喜形于色

【参考答案及深度解读】

【参考答案】D(2分)

【深度解读】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与成语中重点字意思的辨析。

D项,四个“色”都是“脸色”的意思。

A项,选拔、任用/提出/往上抬/举动:

B项,犯错误/用眼看/过错.过失/超过;C项,思虑/担忧,发憋/恩考/谋划,盘算。

13.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

用(这些)来使他内心受到震动,性格变得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理解:

孟子认为,只有让一个人内心愁苦、筋骨劳累,挨饿受冻,身体疲乏,有做不完的事,才能锤炼他的意志,增长他的才干。

【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人(或国家)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生存,而常处于安逸享乐之中则会灭亡。

理解:

孟子在阐明困境能使人奋起的道理,并指出造成国家灭亡的原因之后,才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参考答案及深度解读】

【参考答案】乙(2分)

【深度解读】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重点语句的翻译与理解。

甲句“理解”中的“身体疲乏,有做不完的事”表述有误,应是“身处贫困,做事不顺”。

14.上文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赵襄子和隋炀帝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4分)

【链接材料一】

赵襄子①攻瞿②,胜老人、中人③,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④,有忧色。

左右曰:

“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

”泉子曰:

“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

”孔子闻之曰:

“赵氏其昌乎!

”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

【链接材料二】

(隋炀帝)恃其富强,不虞⑤后患。

驱天下以从⑥欲,罄⑦万物而自本,采城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

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⑧。

遂以四海之尊,殒⑨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为天下笑,可不痛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第一》)

注:

①[赵襄子]春秋末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

②[翟(dí)]春秋时期的国家。

③[老人、中人]翟国的两座城池。

④[抟(tuán)饭]捏成团的饭。

⑤[虞]考虑,防范。

⑥[从]同“纵”。

⑦[罄(qìng)]用尽,消耗殆尽。

⑧[干戈不戢(jí)]战事终年不休。

⑨[殒(yǔn)]死亡。

【参考答案及深度解读】

【参考答案】示例;赵襄子取得“一朝而两城下”的胜利之后仍然忧虑,反省自己的德行,后来赵氏得以昌盛,这体现了“生于忧患”;隋炀帝“恃其富强,不虞后患”,穷奢极欲,以致身死国灭,这体现了“死于安乐”。

(4分)

【深度解读】本题考查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解答此题,读懂两则链接材料是关键。

链接材料--主要讲述了赵襄子在“一朝而两城下”后不喜反忧的故事,据此可知赵襄子有“忧患”意识。

链接材料二讲述的是隋炀帝“不虞后患”,穷奢极欲以致身死国灭的故事。

从隋炀帝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死于安乐”。

考生据此作答即可。

【核心素养】本题考查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这要求考生既要能够读懂浅易的课外文言文,又要能够比較、分析和归纳课内外文言语段在内容上的联系。

本题旨在引导考生发散思维,把握文言材料内部联系,进而准确理解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

命题很好地体现了“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译文】

【链接材料一】起襄子攻打翟国,攻下了老人城、中人城,(前线)派使者回来禀告襄子,襄子正在吃捏成团的饭,(听了以后,)脸上现出忧愁的神色。

身边的人说:

“一下子攻下两座城,这是人们感到高兴的事,现在您为什么现出忧愁的神色?

”襄子说:

“现在我们越氏的品行,没有丰厚的蓄积,一下子坡下两座城,灭亡恐怕要轮到我了吧!

”孔子听到这件事以后说:

“赵氏大概要昌盛了吧!

”忧虑是能够昌盛的原因,而而喜说是走向灭亡的原因。

【链接材料二】(隋炀帝)依仗国家强盛,有恃无恐,不考虑以后的祸患。

驱使天下百姓来放纵私欲,用尽天下财物来供养自己,挑选全国各地的美女,到域外探寻奇珍异宝。

装饰宫苑、构筑楼台、徭役常年不断,战事终年不休。

于是曾经统治四海的国君,竟然死在匹夫之手,他的子孙也被斩尽杀绝,为天下人所耻笑,这能不令人痛心吗?

三、名著阅读(5分)

15.阅读一部名著时,个性鲜明的人物、曲折起伏的情节、纷繁多样的人情世态……都可能引发你的阅读兴趣。

请结合一部名著的内容,说出是什么引发了你的阅读兴趣,并简要说明这一兴趣是如何促使你阅读这部名著的。

(100字左右)

【参考答案及深度解读】

【参考答案】示例:

我读(西游记)的兴趣是,孙悟空是如何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

读小说的前几回,我知道他神通广大。

往下读,我知道他凭借本领,打死白骨精,,战胜红孩儿。

我还想我知道他保护唐僧又经历了哪些磨难才取经成功,就津津有味地读下去。

【深度解读】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解答本题,考生可先选择一部名著,然后从人物、情节、主旨、情感等方面来寻找自己的“兴趣点”。

说明“这一兴趣是如何促使你阅读这部名著的”时,可从自己的好奇心、求知欲、精神成长等方面来谈。

写作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语言,且必须结合名著的具体内容来谈。

四、现代文阅读(共23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6-18题。

(共7分)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基础差,底子薄,人口多,贫田人口尤其是农村的贫困人口众多。

为了促进发展,消除贫田,实现共阿富裕,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异下,政府始终将扶贫减贫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

建国之初,国家实行土地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消除贫田奠定了制度基础。

1978年国家全面实施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为进一步提升减贫成效,自1986年起,党进一步加强对扶贫工作的领导,政府成立了专门扶贫机构,开始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并先后制定实施了《因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2013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日标,党和政府又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

图11978-2017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变化(按2010年贫困标准〕

图1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2017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中国扶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联合国总部举办的中国脱贫成就展开幕式上,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阿明娜明确表示,中国减贫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实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了重要经验。

【材料二】

全社会广泛参与扶贫工作,加快推进了扶贫开发的进程。

例如,我国社会参与最广泛的民间公益事业——希望工程,截至2018年已累计接受捐款150.23亿元,资助困难学生594.9万名,援建希望小学20110所。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因贫困失学的儿童犹如久早禾苗逢甘霖,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扬起了理想的风帆。

而发达地区、科研院校、民营企业,適过对口支援、定点帮扶、结对帮扶,实施专项扶贫工程,推动了贫困治理的专业化发展,提升了贫困治理的实际成效。

如东部发达地区帮扶西部地区的“东西部扶贫协作”,自1996年至2014年,实施合作项目8万余个。

2001年开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3所高校对西部13所高校实施“一对一”结对帮扶。

2015年开始的“万企帮万村”行动,短短三年,就有5.54万家民营企业对口帮扶了6.28万个贫因村。

事实说明,①多方资源、协同多种机制、集全社会之力帮扶贫困地区以及困难群众,已成为中国治理贫困的宝贵经验。

【材料三】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近年来,国家实施了精准扶贫战略,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冋贫困农户状况,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別、精确帮扶、精确管理。

以革命老区廷安为例,自开展精准扶贫以来,全市建档立卡有劳动能力的4.51万户、13.38万贫困人口依靠苹果种植、棚栽、养殖等致富产业脱贫;建立了43个扶贫就业基地,34个社区工厂,为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使11589名贫困人口依靠稳定就业脱贫。

这种一对一的精准扶贫,就像在庄稼的根部施肥浇水,效果更为显著。

2019年5月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宣布,廷安实现整体脱貧的目标。

实践证明②,为老区脱贫走出了一条新路。

16.根据【材料一】中图1的信息,在【材料一】的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2分)

【参考答案及深度解读】

【参考答案】示例:

四十年中,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2分)

【深度解读】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空缺的句子是材料一第二段的第一句,从下文来看,该句应是对上面柱状图所反映的情况总结。

仔细观察柱状图可知:

上山村状图所反映1978年至2017年这十年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考生据此作答即可。

17.依据上下文,在【材料二】和【材料三】的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①整合②延安整体脱贫的地区

B.①整合②延安地区的精准扶贫

C.①集合②延安整体脱贫的地区

D.①集合②延安精准扶贫的地区

【参考答案及深度解读】

【参考答案】B(2分)

【深度解读】本题考查词(短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灵活运用。

第①空考直近义词“整合”与“集合”的解析。

“整合”指通过整顿协调重新组合;“集合”指许多分散的人或物聚在一起。

根据语境可知,这里指把多方资源重新组合在一起,故应选“整合”,排除C、D两项。

第②空结合语境可知,为老区脱贫走出一条新路的应是“(延安地区的)精准扶贫”,而不是“(延安整体脱贫的)地区”,由此排除A项。

答案选B。

18.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我国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分别是①、

②、③。

(每空限10个字以内)(3分

【参考答案及深度解读】

【参考答案】示例:

①党的领导和政府的支持②全社会广泛参与③实施精准技贫战略(3分)

【深度解读】本题考查信息的提取与概括。

解答本题,要仔细阅读三则材料,在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概括,如从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