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生化复习参考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91461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级生化复习参考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级生化复习参考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级生化复习参考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高级生化复习参考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高级生化复习参考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级生化复习参考资料.docx

《高级生化复习参考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级生化复习参考资料.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级生化复习参考资料.docx

高级生化复习参考资料

高级生化科目复习参考资料

考试说明:

共两类题型名词解释(12个,每个3分);简答题(8个,每个8分)2014.01.09晚考

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平均每部分各两个题目,但申业老师讲的核酸和生物膜部分可能会多出1-2题。

注:

课程内容较多,整理起来比较繁琐,复习资料当中有些内容或许还不完全,作为复习参考吧

第一部分:

核酸化学及研究方法(申业老师)---橄榄枝整理

名词解释:

基因作图(genemapping):

在一组基因中,如果每一对基因至少与同组内的另一对基因连锁,则称这样一对基因为一个连锁群,比较一个连锁群中的不同对基因之间的重组率,可以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这个过程称基因作图。

组蛋白密码(HistoneCode):

组成核小体组蛋白的氨基末端游离于核小体之外,可以被共价修饰。

该类修饰包括组蛋白磷酸化、乙酰化、甲基化、ADP-核糖基化等过程。

尤其是组蛋白乙酰化、甲基化修饰能为相关调控蛋白提供在组蛋白上的附着位点,改变染色质结构和活性。

发夹结构(Hairpins):

具回文序列的单链DNA或RNA形成的结构。

回文结构(palindromicsequence)是指水平旋转180℃,再垂直旋转180℃,对称的序列结构

位点特异性重组:

当λ噬菌体DNA整合到大肠杆菌染色体中时会发生位点特异性重组,重组发生在噬菌体的attP和大肠杆菌attB序列之间,重组由一种整合酶催化。

问答题:

1述端粒延长的机制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存在特殊的序列,为简单的重复序列。

端粒酶识别染色体突出的3’端序列,与端粒序列互补的一段RNA序列是端粒酶复合物的一部分。

前导链的悬垂部分与端粒酶RNA杂交,以RNA为模板在端粒酶作用下延长,接着端粒酶转移到前导链的末端。

引发酶和DNA聚合酶最后延长端粒DNA的滞后链。

2转座子类型及转座机制

转座是一个DNA片段从基因组中的一个位置转移到另外一个位置的过程

转座子:

可移动的片段称转座元件或转座子

转座子两种类型:

①转座子:

编码一个或两个转座必须的基因产物,同时包括10bp长的反向重复序列,位于编码序列的两端。

②反转录转座子(retrotransposon):

完成反转录需要经过RNA中间产物途径,编码反转录酶,以RNA为模板合成DNA中间产物

机制:

基因八P529

3核小体组蛋白有几种修饰以及与染色体活性之间的关系

组蛋白修饰的种类:

①乙酰化:

赖氨酸的乙酰化

②甲基化:

赖氨酸和精氨酸的甲基化

③磷酸化:

丝氨酸的磷酸化

④泛素化:

赖氨酸的泛素化

真核生物基因组活性主要取决核小体,不仅因为核糖体定位在DNA上,还因为组蛋白精细的化学结构。

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增加与转录活性增强有关,而组蛋白甲基化修饰的结果则相对复杂,它可以是转录增强或转录抑制。

特定组蛋白羧基端的泛素化同样影响蛋白质的降解过程,从而也可调节基因的表达。

目前研究还发现组蛋白修饰与CpG岛的甲基化密切相关。

4什么是转录因子,举2-3个例子说明常见转录因子的结构特征。

转录因子:

结合到特异顺式作用元件上的反式作用蛋白。

一般含有两个结构域:

一个用来识别和结合顺式作用元件,另一与其它参与转录激活蛋白的结合。

①碱性螺旋-转角-螺旋(basichelix–loop–helix,bHLH)转录因子:

bHLH转录因子常形成二聚体,单体的前端有一段碱性氨基酸序列带正电荷的侧链与DNA相互作用,决定转录因子的序列特异性,两个单体的一个helix相互作用形成二聚体,另一个helix象剪刀一样插入到DNA双螺旋的大沟中。

②碱性亮氨酸拉链(basicleucinezipper,bZIP):

形成一个类似剪刀的二聚体,结合在DNA分子的大沟上,每个单体包含30-40个氨基酸组成的α螺旋,每隔6个氨基酸含有一个Leu,Leu朝向同一方向,二聚体中Leu相互面对,结构上将α螺旋向拉链一样拉到一起,形成二聚体,并插入到DNA大沟中。

③锌指蛋白(zincfinger):

锌指蛋白带有2-9个突出部分,突出部分由一个锌离子和四个氨基酸(组氨酸和半胱氨酸),插入到DNA分子的大沟中。

5通过哪几种方法可以获得cDNA的全长?

简述其原理。

(1)RT-PCR(reversetranscriptionPCR):

根据基因家族各成员间保守氨基酸序列设计简并引物,并用简并引物进行RT-PCR扩增,得到该基因的部分cDNA序列,再利用RACE获得cDNA全长

(2)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amplificationofcDNAends,RACE):

基于PCR技术基础上由已知的一段cDNA片段,通过往两端延伸扩增从而获得完整的3’端和5’端的方法。

目前己有商业化RACE技术产品推出,如CLONTECH的SMARTerTMRACE技术

6简述探针标记方法和原理

Ⅰ随机引物法:

利用DNA聚合酶来合成与模板互补的新的DNA链。

将6-8寡核苷酸片段与已变性的DNA单链或RNA模板退火,使该片段模板退火,使该片段随机互补结合在单链分子上,在段随机互补结合在单链分子上,在大肠杆菌DNA聚合酶IKlenow片段作用下,以同位素标记的作用下,以同位素标记的dNTP为原料,寡核苷酸为引物的原料,寡核苷酸为引物的3’-OH端开始沿5’至3’方向,合成一条与模板互补的新DNA链。

Ⅱ切口平移:

胰DNA酶I在DNA双链上随机切开若干切口,双链上随机切开若干切口,切口处形成3’-OH末端。

大肠杆菌DNA聚合酶I以切口处开始作用,以切口处开始作用,以另一条DNA链为模板。

4种三磷酸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沿切口水解5’端核苷酸和3’端修复加入标记核苷酸同时进行,切口平行推移。

Ⅲ末端标记法:

ⅰ5’端标记法用碱性磷酸酶切除DNA双链分子或RNA单链5’末端的磷酸基团,使其成为5’-OH,然后在(γ-35S)ATP存在下,经T4噬菌体多苷酸激酶催化,将γ位上的35S转移到DNA或RNA分子的5’-OH末端,使DNA片段或RNA或寡核苷酸5’端均带35S标记。

ⅱ3’端标记法利用末端转移酶Terminaltransferase(TdT)在单链或双链DNA的3’端催化核苷酸的合成。

7哪些方法可以在转录水平上检测基因表达的差异?

简述其原理

通过检测mRNA揭示基因转录水平的表达特征

根据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功能特性,可将基因表达分析分为:

1)封闭性系统研究方法:

例如DNA微阵列、Northern印迹、实时RT-PCR等方法,其应用范围仅限于已测序的物种,只能研究已知的基因。

2)开放性系统研究方法:

如差异显示PCR、双向基因表达指纹图谱、分子索引法、随机引物PCR指纹分析等,可以发现和分析未知的基因。

a.Northern印迹杂交是应用DNA探针检测特异mRNA的一种杂交技术,主要用于分析mRNA的转录或mRNA分子大小。

b.反转录PCR可用于mRNA的半定量分析。

是一种简单、快捷地对RNA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

RT-PCR技术一般用于RNA的定性分析;如果设置阳性参照,则可对待测RNA样品进行半定量分析。

c.实时定量PCR:

该方法是对PCR反应进行实时监测,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d.基因芯片又称DNA微阵列,是将大量已知序列的核酸片段(包括寡核苷酸、cDNA、基因组DNA、microRNA等)集成在同一基片上,组成密集分子排列,通过与标记样品进行杂交,检测、获取细胞或组织的基因信息。

e.高通量测序技术是新一代基因表达谱分析方法,在RNA水平上可对RNA片段进行扫描、定量与鉴定,对全基因组进行广谱表达研究。

⒏哪些方法可以检测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

简述原理。

通过蛋白质检测揭示基因翻译水平的表达特征

1Western印迹:

是一种免疫印迹技术,以偶联标记物的抗体分子作为探针,检测转移到固相支持物上的蛋白质/多肽分子。

2双向电泳(2-DE)结合质谱:

目前采用最多的是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合质谱技术,根据蛋白质分子的两个属性——等电点(pI)和分子质量将蛋白质混合物进行分离。

第一向:

等电聚焦电泳,依据蛋白质带净电荷数而非分子量进行分离;第二向分离:

SDS-PAGE电泳,依据蛋白质的分子量进行分离

9.试述“采用功能失活策略鉴定基因功能”方法和原理

功能失活策略是通过观察细胞或个体的某一基因功能被部分或全部失活后,细胞生物

学行为或个体遗传性状表型的变化,来鉴定基因的功能。

(1)基因突变可以使基因的功能完全缺失

①基因敲除(geneknockout):

利用DNA同源重组原理,用设计的同源片段替代靶基因片段,外源DNA与受体细胞基因组中序列相同或相近的基因发生同源重组,从而代替受体细胞基因组中的相同/相似的基因序列,整合入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

此法可产生精确的基因突变,从而到基因敲除的目的。

②随机诱变(randommutagenesis):

通过辐射、化学诱变剂或随机T-DNA插入使基因组产生随机诱变,从而使基因的功完全缺失。

(2)基因沉默可以使基因的功能部分缺失

①RNA干涉(RNAinterference,RNAi):

近年来研究发现,当一些小分子量的外源双链RNA进入寄主细胞后,便可促进与其同源的内源mRNA发生特异性的降解作用,从而高效而特异地阻断体内相应基因的活性,在细胞内发挥基因的剔除作用。

分子机制:

异常的单链RNA分子在RdRP作用下合成双链RNA(dsRNA)分子。

MicroRNA(miRNA)是内源的siRNA-likeRNA,参与了动植物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

miRNA的前体(pre-miRNA)是颈环区域带有‘bulges’的小发卡RNA(smallhpRNA)。

所有的dsRNA,hpRNA和pre-miRNA都可以由Dicer加工成21ntRNA的双螺旋,21ntRNA的双螺旋和unwoundssRNA掺入到RISC复合体中。

植物中,dsRNA和pre-miRNA可由不同的DICER-LIKE蛋白加工,动物中,miRNA与mRNA部分互补,抑制翻译。

植物中,miRNA类似于siRNA的作用,切割有可能不完全配对的mRNA。

植物中有些miRNA也抑制翻译。

②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oligonucleotide,ASON)也可引发基因沉默

反义寡核苷酸是指能与mRNA互补配对的RNA分子,长度一般为20nt左右。

反义寡核苷酸引发基因沉默的机制:

(1)可能是通过与靶mRNA互补结合后以位阻效应抑制靶基因的翻译;

(2)也可能通过与双链DNA结合形成三股螺旋而抑制转录;

(3)也不能排除通过激活细胞内的Dicer酶进入RNA干涉途径而降解靶mRNA。

10.试述酵母双杂交的原理

它是利用酵母转录因子GAL4的特性建立的。

许多真核生物的位点特异性转录因子是由两个相对独立的结构域组成,比如,GAL4由两个结构域组成:

一个是N端的DNA结合结构域(bindingdomain,BD):

负责识别和结合其效应基因的上游激活序列。

另一个是C端的激活域(Activationdomain,AD):

负责与DNA-BD结合形成完整的转录激活因子,招募RNA聚合酶并特异性激活UAS下游的效应基因表达。

用目的蛋白X的核酸序列同BD的核酸序列融合,构建BD-X表达载体,称为“诱饵”(bait)。

用目的蛋白Y的核酸序列同AD的核酸序列融合构建AD-Y表达载体,称为“猎物”或“靶蛋白”(preyortargetprotein)Y可以是cDNA文库,基因片段或基因突变体。

如果X和Y相互作用,则使BD和AD两结构域在空间上靠近时,激活其下游基因表达。

11.试述双分子荧光互补验证的原理

将荧光蛋白在某些特定的位点切开,形成不发荧光的N和C端2个多肽,称为N片段(N-fragment)和C片段(C-fragment)。

这2个片段在细胞内共表达或体外混合时,不能自发地组装成完整的荧光蛋白,在该荧光蛋白的激发光激发时不能产生荧光。

但是,当这2个荧光蛋白的片段分别连接到一组有相互作用的目标蛋白上,在细胞内共表达或体外混合这两个融合蛋白时,由于目标蛋白质的相互作用,荧光蛋白的2个片段在空间上互相靠近互补,重新构建成完整的具有活性的荧光蛋白分子,并在该荧光蛋白的激发光激发下,发射荧光。

简言之,如果目标蛋白质之间有相互作用,则在激发光的激发下,产生该荧光蛋白的荧光。

反之,若蛋白质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则不能被激发产生荧光。

⒓哪几种方法可以检测蛋白质和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简述原理。

(1)酵母单杂交技术(yeastone-hybrid):

由J.Li于1993年从酵母双杂交技术发展而来,是体外分析DNA与细胞内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对酵母细胞内报告基因表达状况的分析,鉴别DNA结合位点并发现潜在的结合蛋白基因。

(2)电泳迁移率变动实验(Electrophoreticmobilityshiftassay,EMSA),是研究蛋白和DNA相互作用的一种技术。

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待检测的片段(即探针DNA),然后与细胞提取物共温育,形成DNA-蛋白复合物,将该复合物加到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中进行电泳。

通常用32P标记DNA分子,而不标记蛋白质。

电泳结束后,用放射自显影技术显现具放射性标记的DNA条带位置。

如果细胞蛋白提取物中不存在与同放射性标记的DNA探针结合的蛋白质,那么所有放射性标记都将出现在凝胶的底部;反之,将会形成DNA-蛋白质复合物,由于受到凝胶阻滞的缘故,放射性标记的DNA条带就会出现在凝胶的不同部位。

(3)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chromatinimmunoprecipitation,CHIP):

目前唯一研究体内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

基本原理是在活细胞状态下固定蛋白质-DNA复合物,并将其随机切断为一定长度范围内的染色质小片段,然后通过免疫学方法沉淀此复合体,特异性地富集目的蛋白结合的DNA片段,通过对目的片断的纯化与检测,从而获得蛋白质与DNA相互作用的信息。

第二部分:

蛋白质结构、功能及研究技术(曹勤红老师)---橄榄枝整理

第一章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及研究技术

1.氨基酸的分类

按R基团的极性分类

a.具有非极性或疏水R基团的氨基酸

8种,丙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甲硫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脯氨酸、缬氨酸

b.具有极性不带电荷R基团的氨基酸

7种,丝氨酸、苏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半胱氨酸、甘氨酸、酪氨酸

c.R基团带负电荷的氨基酸(酸性氨基酸)

2种(pH高于3时带负电荷),天冬氨酸、谷氨酸

d.R基团带正电荷的氨基酸(碱性氨基酸)

3种(在生理pH时带正电荷),精氨酸(胍基)、组氨酸(咪唑基)、赖氨酸(ε-氨基)

第21、22种氨基酸硒代半胱氨酸、吡咯赖氨酸

2.概念: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蛋白质的二级结构、蛋白质的超二级结构、蛋白质的结构域、三级结构、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一级结构:

指氨基酸在肽链中的排列顺序。

注意:

蛋白质一级结构和共价结构的区别:

蛋白质的共价结构包括肽链的数目、末端氨基酸残基组成、氨基酸排列顺序及二硫键位置等内容。

二级结构:

指多肽链主链有规律的折叠和盘绕,是多肽链主链局部的空间排列。

维系二级结构的主要作用力是氢键。

主要包括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等类型。

超二级结构:

在各种作用力的平衡下,若干相邻的二级结构单元组合在一起,彼此相互作用,形成有规则的,在空间上可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充当三级结构的构件,称为超二级结构,也称模体(motif)。

主要包括αα组合、ββ组合和βαβ组合等类型。

结构域:

对于较大的蛋白质分子,多肽链往往形成几个紧密的球状构象,这些球状结构之间以松散的肽链相连,这些球状构象被称为结构域。

三级结构:

多肽链借助各种次级键和二硫键,通过盘绕折叠,形成具有特定肽链走向的紧密球状构象,称为三级结构。

维持三级结构的作用力:

氢键、盐键、疏水键、范德华力、二硫键。

四级结构:

具有三级结构的球状蛋白质以非共价键彼此缔合,形成一个高度有序的功能型聚集体,

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其是亚基的非共价缔合。

3.蛋白质序列测定的一般策略

蛋白质序列测定的一般步骤:

(1)测序前的准备工作:

包括纯化蛋白质、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末端氨基酸残基的分析、确定蛋白质的肽链数目或亚基数目、测定其氨基酸组成、配基的确定

(2)序列测定:

包括用至少两种不同方法断裂多肽链并分离小肽段、测定每个小肽段的序列

(3)多肽链的结构重建:

包括确定完整多肽链的序列、确定二硫键的位置、酰胺的位置

蛋白质序列测定的一般策略:

1测定蛋白质分子中多肽链的数目

2拆分蛋白质分子的多肽链(寡聚蛋白质)

3断开多肽链内的二硫桥

4分析每一多肽链的氨基酸组成

5鉴定多肽链的N-末端和C-末端残基

6裂解多肽链成较小的片段

7测定各肽段的氨基酸序列

8重建完整多肽链的一级结构

9确定半胱氨酸残基间形成的S-S交联桥的位置

4.列举出三种测定蛋白质二级结构的方法。

(1)圆二色性光谱法

圆二色性:

当振幅相等并同步的两束左、右圆偏振光通过光活性物质时,由于该物质对这两束光的吸收不同(对振幅减少不同),从而使左、右圆偏振光变成了椭圆偏振光,这种光学效应称为圆二色性。

蛋白质的圆二色性光谱只与构象有关

圆二色性曲线:

以摩尔椭圆度或吸光率之差为纵坐标,波长为横坐标作出的曲线,称为圆二色性曲线(圆二色性光谱、CD光谱)

(2)紫外差光谱法

生色基团:

分子中能够在紫外区吸收光的基团称为生色基团;

差光谱:

发色团的微环境决定于蛋白质分子的构象,构象改变则微环境发生变化,发色团的紫外吸收光谱也将随之变化,包括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谱形状等。

变化前后两个光谱之差称差光谱。

一般来说,环境极性增大,引起吸收峰向短波长方向移动,称为蓝移。

环境极性减小,引起吸收峰向长波长方向移动,称为红移。

测定:

双光束紫外分光光度计两个浓度相同只是条件(pH、溶剂、离子浓度或温度)不同的蛋白质样品分别装在参考杯和试验杯中。

种类:

溶剂微扰差光谱、pH差光谱、变性差光谱

(3)荧光光谱法

测定:

测定蛋白质分子的自身荧光。

向蛋白质分子的特殊部位引入荧光探测剂,然后测定

荧光探测剂的荧光。

蛋白质中能发射荧光的氨基酸残基:

Trp(色氨酸)、Tyr(酪氨酸)、Phe(苯丙氨酸)

(4)激光拉曼光谱法

(5)氢同位素交换法

5.比较X-衍射法和核磁共振法测定蛋白质三维结构的优缺点。

X-射线晶体衍射的优越性:

技术比较成熟

•能够达到非常高的分辨率,1埃

•占已知结构的80%以上,目前所有重要的蛋白几乎都是X射线方法解出的

•几乎没有分子量的限制,200万以上

•晶体含约40%-60%水,基本上可视为自然状态下的结构,如酶晶体有活力

•收集数据快,可以全自动化

•可以长出膜蛋白晶体

核磁共振(NMR)在生物大分子上应用优越性:

•不需要结晶;

•蛋白质三维结构测定,原子分辨率下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动态结构:

溶液中,研究分子柔性与运动性及其它分子相互作用,测出一系列比较稳

定的结构;

•复合物结构测定,分子识别;

•膜蛋白结构,已成功地用于菌视紫质及有机溶剂中细菌F1F0-ATP酶的F0膜功能

区的C单元的结构解析。

核磁共振(NMR)的缺点:

必须同位素标记;数据处理复杂;目前最大MW30KD,260个残基;要求蛋白没有聚合,而且折叠良好,蛋白浓度高,量大,比较稳定;没有X-线衍射的分辨率高,核磁谱仪非常昂贵。

第二章蛋白质制备原理和研究技术

1.根据分子量大小分离蛋白质的方法及原理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原理

(1)不连续体系上、下两层凝胶孔径不同;缓冲液离子组成和pH值不同;pH值不连续形成不连续的电位梯度

(2)三种效应电荷效应、分子筛效应、浓缩效应

聚丙烯酰胺凝胶由单体丙烯酰胺和甲叉双丙烯酰胺聚合而成,聚合过程由自由基催化完成。

催化聚合的常用方法有两种:

化学聚合法和光聚合法。

化学聚合以过硫酸铵(AP)为催化剂,以四甲基乙二胺(TEMED)为加速剂。

在聚合过程中,TEMED催化过硫酸铵产生自由基,后者引发丙烯酰胺单体聚合,同时甲叉双丙烯酰胺与丙烯酰胺链间产生甲叉键交联,从而形成三维网状结构。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

阴离子去污剂,作为变性剂和助溶性试剂,能断裂分子内和分子间的氢键,使分子去折叠,破坏蛋白质分子的二级和三级结构。

强还原剂:

如β-巯基乙醇,二硫苏糖醇(DTT),能使半胱氨酸残基之间的二硫键断裂。

SDS+强还原剂:

单体蛋白质或亚基的多肽链处于展开状态,SDS以其烃链与蛋白质分子的侧链结合成复合体。

一定条件下,SDS与大多数蛋白质的结合比为1.4gSDS/1g蛋白质,相当于每两个氨基酸残基结合一个SDS分子。

2.根据蛋白质电荷性质不同分离的方法及原理

等电聚焦电泳:

基本原理:

利用蛋白质分子或其它两性分子的等电点不同,在一个稳定的、连续的、线性的pH梯度中进行蛋白质的分离和分析。

根据建立pH梯度原理的不同,可分为:

(1)载体两性电解质pH梯度等电聚焦:

在电泳支持介质中加入载体两性电解质,通过直流电压在正负极之间形成稳定、连续和线性的pH梯度。

蛋白质在pH梯度凝胶中受电场力作用下泳动,它的分离仅仅决定于其本身的等电点,是一个“稳态”过程。

蛋白质分子一旦到达它的等电点位置,分子所带净电核为零,就不能再迁移。

因此蛋白质在与其本身pI相等的pH位臵被聚焦成窄而稳的区带。

这种效应称之为“聚焦效应”,它保证了蛋白质分离的高分辨率。

(2)固相pH梯度等电聚焦:

利用一系列具有弱酸或弱碱性质的丙烯酰胺衍生物滴定时,在滴定终点附近形成pH梯度并参与丙烯酰胺的共价聚合,从而形成固定的、不随环境电场等条件变化的pH梯度。

双向电泳:

双向电泳大都指第一向为等电聚焦,第二向为梯度SDS电泳。

样品经过电荷和质量两次分离后,可以得到分子的等电点、分子量等信息。

分离的结果不是带,而是点。

3.亲和层析纯化带有组氨酸标签(或GST标签)重组蛋白的原理和方法

金属螯合层析:

利用固定相偶联的配基─亚胺基二乙酸(IDA)与二价金属离子发生螯合作用,该金属离子又与蛋白质分子中的某些含有巯基或咪唑基的氨基酸结合。

利用这种特性进行层析分离的方法,称为金属螯合层析。

金属螯合层析用途很广,尤其是分离某些重组蛋白的末端带有组氨酸标签的生物大分子极为有利。

利用HisTag标签进行亲和层析:

a.构建表达载体,使目的基因带上HisTag标签

b.表达带有HisTag标签的目的蛋白

c.用NiSepharoseHP(GEHealthcare)等介质亲和纯化目标蛋白

4.测定蛋白质浓度的方法和原理

5.盐溶和盐析的概念及原因

盐溶:

低浓度时中性盐可以增加蛋白质的溶解度,这种现象称为盐溶(saltingin)。

盐析:

当溶液的离子强度增加到足够高,例如饱和或半饱和的程度,很多蛋白质可以从水溶液中沉淀出来,这种现象称为盐析(saltingout)。

盐溶的原因:

低浓度盐存在时,蛋白质分子吸附少量相反电荷的盐离子后,双电层使蛋白质分子彼此排斥,而蛋白质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却加强,因此增加了蛋白质的溶解性。

盐析的原因:

水的活度降低

(1)原来溶液中大部分甚至全部的自由水转变为盐离子的水化水;

(2)原来被迫与蛋白质表面的疏水基团接触的水分子被移去溶剂化盐离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