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产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19917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6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荆门市产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荆门市产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荆门市产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荆门市产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荆门市产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荆门市产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docx

《荆门市产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荆门市产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荆门市产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docx

荆门市产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

 

荆门市产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

 

二〇一六年四月

目   录

一、“十二五”期间荆门市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一)“十二五”期间荆门市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1.经济总量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十二五”末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388.5亿元,年均增长11.5%,基本完成“倍增计划”。

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404.6亿元,年均增长26.6%。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财政总收入迈上百亿台阶,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80亿元。

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一高三新”推广面积突破200万亩,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千亿大关,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提高到3.4:

1。

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4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76.34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2.7%。

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3%。

产业结构有所改善,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9.9:

48.4:

31.7调整为2015年的14.5:

52.5:

33.0。

2.工业经济稳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七大产业体系初步建立。

工业总量不断增加,紧随湖北省的“一主两副”,居全省第4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10年的620家增加到1142家,亿元以上企业由188家发展到520家。

以固润科技、强生实业、美丰化工为代表的新型工业企业落户荆门,精细化工等细分领域发展特色鲜明。

3.区域特色发展成效明显

循环经济发展取得较强的品牌效应。

自2007年获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城市以来,荆门市先后获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格林美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和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等多个国家级资质。

初步形成涵盖一、二、三产业的循环产业体系、三大循环经济特色园区和六大循环经济产业链。

“中国农谷”战略的坚定实施,“三区三中心”的规划体系基本建立。

2014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大关,同比增长15.2%,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3.28:

1。

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07个,企业资产总值344.0亿元,固定资产净值70.0亿元,利税72.0亿元,企业从业人员5.3万人。

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个(国宝、广源、宝源、洪森、玉荷、龙池桥)、“中国名牌产品”2个(国宝、金龙泉)、“湖北省名牌产品”68个。

4.园区建设取得一定的成就

荆门市产业发展园区以“特色园区”为主导,荆门高新区带动七大省级开发区和七大工业集中区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2015年,全市产业园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51.59亿元,同比增长11.1%,园区工业高速发展;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利税36.84亿元,同比增长12.9%;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总额达到829.22亿元,同比增长16.6%;招商引资总额达到1442.3亿元,同比增长8.5%。

荆门市产业发展园区抱团发展,正在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联动发展格局,特色产业园区将成为全市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载体和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5.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荆门市一大批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一批知名度颇高的质量品牌。

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221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71家。

国宝桥米,中粮祥瑞、钟祥盘龙分别进入全省农业产业化综合十强和行业五强龙头企业行列。

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48.0亿元,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40个,过10亿元的企业12个,过20亿元的企业7个,过50亿元的企业3个。

化工产业拥有“洋丰”、“鄂中”2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产品(“洋丰”牌过磷酸钙),11个湖北省名牌产品和10个湖北著名商标以及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其中,新洋丰肥业、大峪口化工、鄂中化工进入“中国化工企业500强”,其中新洋丰肥业进入中国民企500强、中国磷复肥企业前三强。

(二)“十二五”期间荆门市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荆门市2015年末三次产业结构比重是14.5:

52.5:

33.0,湖北省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则为11.20∶45.79∶43.10,与湖北省相比,荆门市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偏高。

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失衡,传统重工业占比较高,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所在比重偏低,先进制造业发展缓慢,属于传统产业主导的经济;产业结构层次偏低,支柱产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尤其是化工、建材、机械、纺织等支柱产业的深加工不足,产业链延伸不足,仍然属于产业链的初级加工阶段。

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发展较慢,总体规模十分小,比重偏低,层次不高,行业门类不齐全,市场主体竞争力和品牌优势较弱。

现阶段,荆门市生产性服务业对工农业的支撑能力发挥不足,生活性服务业对改善民生和满足供给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

图1:

湖北省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图2:

荆门市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

2.产业配套发展不够完备

配套设施不够完备。

产业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园区内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征地拆迁工作、管网建设等还有待完善。

企业投融资困难,尚未建立完备的服务于企业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对企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还不完善。

专业化服务网络不完善,产业级和子行业级的交易信息共享平台尚处初创阶段,对市场发展预期存有盲目性。

企业之间配套发展滞后。

企业之间相对独立发展,业务类型较为单一,产品间的配套和合作较少,关联度低,未能形成产业集聚和产业链配套发展的格局。

行业外延关联性不够紧密,生产、流通、营销行业协调发展机制不健全,未能形成从生产到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集群。

3.核心生产要素集聚不够

荆门市金融、人才、信息等核心生产要素集聚不够。

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偏少,全市仅拥有1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和5家村镇银行,银行业金融机构种类、数量、信贷规模与经济发展不匹配,特别是缺少机制灵活、技术先进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荆门市科研院校较少,使得我市缺少了高技术人才培养腹地;同时,高端人才的引进和交流不够,使得荆门市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活力不强。

信息产业基础薄弱,信息服务工程发展缓慢,应用覆盖领域不全面,没有形成产业链;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4.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在荆门市国民经济中工业占比较大,重化工业比重高。

能源消耗大、资源利用率偏低,水资源污染严重等问题依然存在(见表1)。

(1)2014年,湖北省GDP总量为27367.04亿元、能源消费总量为1.63亿吨标准煤,单位GDP能耗为0.668吨标准煤/万元;而荆门市GDP总量为1310.59亿元、能源消费总量为1106.42万吨标准煤,单位GDP能耗为0.9611吨标准煤/万元。

荆门市GDP总量占全省GDP总量的4.79%,而能源消费总量却占全省消费总量的6.79%,能源消耗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在水资源方面,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全面实施,一方面,汉江水流量减少,流速减缓,直接导致荆门市水资源的减少;另一方面,工程形成的库区与汉江交换能力减小,沿江区域排污加剧,汉江自净能力减弱,库区水污染问题突出,荆门市生产生活用水安全受到影响,汉江保护刻不容缓,《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2014—2025年)》已将实施最严格的水生态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制度写入文本。

(3)在2015年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强调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对荆门而言依靠过度消耗能源资源,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发展路子已难以为继,荆门市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荆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可行之路。

表1:

2014年湖北省、荆门市环境有关指标

地区

地表水达标率

空气环境质量好于二级以上天数占全年的比例

PM10年均值

湖北

86.7%

79.0%

103μg/m3

荆门

51.9%

80.0%

110μg/m3

5.人力资源存在短缺

2015年末,荆门市共有114.42万农村劳动力,而同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为55.34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近48.4%。

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流向了武汉等省内经济相对发达城市以及省外经济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存在流失与短缺的问题。

此外,人力资源的短缺还表现在,人才的培养、引进与交流存在困难导致高端人才的短缺。

人力资源相对短缺,使得荆门产业发展面临支撑不足的问题。

二、“十三五”期间荆门市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创新机遇

新一轮科技革命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技术、新工艺,破解了技术瓶颈的制约,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互联网的应用和互联网思维改变了传统的决策方法和商业模式,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激发了新型服务业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结合为全球经济创新发展提供了新引擎,“互联网+”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同时也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一个制造业全供应链向全球开放的架构正在形成。

我国大力实施“互联网+”战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有利于推动互联网与荆门市传统产业的结合,以互联网思维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荆门市的综合竞争力。

(二)“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加快了我市“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发展步伐,为我市走出去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有利于加快经济融合,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吸引更多优秀企业落户荆门,发展对外贸易,加强涉外合作,开拓经济发展新空间。

荆门作为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的城市之一,加快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有利于荆门市高铁、机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家规划,有利于荆门向上争取资源,构建江汉平原综合交通枢纽,建立更加开发的经济体系。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调整机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发展能力,增加有效供给,推动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对荆门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有利于加快培育创新主体,促进技术进步,优化产业结构。

有利于通过保障产权、减税、放开价格等措施激发各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利于通过体制机制改革,简政放权,建设服务型政府。

有利于打破刚性兑付,退出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业和新产品。

(四)沿海产业加速向中部转移的承接机遇

荆门市作为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之一,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市在农业、自然资源、区位等方面的优势,制定产业发展长远规划,扩大招商引资,推进荆门市产业结构调整。

引进东部沿海地区先进的工艺和技术,有利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挥后发优势,培育比较优势。

承接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转移,有利于我市突破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提升荆门在省内外的综合竞争力。

(五)一系列省级战略的实施机遇

荆门市是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节点城市。

当前,省委纵深推进“一元多层次”战略,加快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着力打造“一主两副”外的新兴增长极,有利于我们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全省同类城市中脱颖而出,走在前列。

中国农谷建设、柴湖振兴发展等战略的深入实施有利于发挥我市的比较优势,争取政策倾斜,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建立现代工业体系;有利于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旅游业、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有利于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构建以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绿色产业体系。

(六)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机遇

荆门作为国家三线建设时期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曾经为国家的现代化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