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197172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21 大小:48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教案.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教案.docx(1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教案.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教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教案

散文最大的特色就是形散神聚,如何通过“形”把握“神”是读懂散文和准确答题的关键。

但对于考生来说,正是因为散文的“形散”,而造成难“聚神”(把握中心思想和写作意图)。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本书的做法是:

在明晰文体特征的基础上,分步阅读快读文。

一、明文体特征,知读文关注点

(一)散文的基本特征

1.基本特征:

“形散神不散”。

散文的“形”,指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形散”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方法不拘一格。

散文的“神”,指蕴含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或哲理;“神不散”指散文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2.内容特征:

题材广泛多样。

其纵贯古今,横亘中外,表现人生社会,寄寓人生百态、家长里短,取材十分广泛。

3.形式特征:

①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融为一体;②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③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④写法自由,体式不拘。

(二)散文的分类

散文类别

文体特点

表现手法

代表作品

写景状物散文

写景散文

抓住景物特征描绘,渲染气氛,烘托情感,表现主题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荷塘月色》

状物散文

描摹刻画具体物件,托物寄意或赋予社会内容情感

托物言志、象征 

《白杨礼赞》

写人叙事散文

选取一个侧面或片段记人叙事

叙述、描写

《背影》

议论说理散文

以议论为主,文笔灵活,寓哲理于形象

议论、象征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三)散文的线索、结构

1.线索

中心事件

如鲁迅的《藤野先生》

感情

如杨朔的《荔枝蜜》

具体事物

如冰心的《小橘灯》

时空变化

如刘绍棠的《榆钱儿》、胡适的《庐山游记》

2.常见结构

关系类型

子关系

特点

相承关系

承接关系

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哲理的层层相递

递进关系

相并关系

并列关系

文章材料之间是平行的,它们之间或并列或对照

对照关系

相属关系

总分关系

先总说再分说,或者相反

分总关系

(四)散文的表达技巧和语言艺术

1.表达技巧

2.语言艺术

(1)语言特点

用词之美

炼字

动词、形容词的使用,准确、简练、深刻、含蓄、直白、突出、生动、形象、传神、充满动感、充满想象,等等

叠词

①语言具有生动性、形象性,从而增强语言艺术表现力,具有绘画美;②叠词能使韵律铿锵悦耳,富有音乐美;③叠词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具有形式美;④叠词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⑤叠词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有一气呵成之感

反复

突出某种意思,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化用

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句式之美(音韵之美)

骈句、长短句、对偶句、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

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结合。

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修辞之美

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

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描写之美

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嗅听结合(有色有声)、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等

(2)语言风格

豪放与柔婉

豪放

所表现的题材多为雄心伟业;所描写的景象境界开阔;所运用的动词富有力度,形容词和副词色彩鲜明;有时有激越昂扬地抒情;多用排比、夸张、反复、反问等修辞手法

柔婉

所表现的对象纤巧细致,所表现的情感细致缠绵,所描写的画面色调柔和,修辞上少用排比、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

直露与含蓄

直露

表达作者的感受和观点比较直接

含蓄

不直接表达情意,而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多用象征、设问、比喻等修辞手法

质朴与华丽

质朴(平实)

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少用修辞,少描绘性语言

华丽(典雅)

讲究节奏和韵律,多描绘性语言;多用引用、排比、对偶、用典等修辞手法

庄重与诙谐

庄重

文章的话题较为严肃、语言凝重,句式整齐、完整而绵长;关联词运用完整准确

诙谐

语气轻松幽默,多夸张、反语、比喻,有趣味

简洁与细腻

简洁

语势流畅,多用短句

细腻

多用长句,多用对比和辩证性语言

二、抓读文关注点,定解题信息区间

步骤一(任务驱动1):

了解写了什么——抓住标题和由头

标题,或点明写作对象,或是线索,或表明主旨。

关注标题能了解文章写作对象、文体类型、作者感情倾向等,为梳理文脉打好基础。

有些文章往往由一个故事(事件、人物)引出,然后围绕这个事件(或人物)生发开去,表达自己的见解,这个引出见解的故事或事件,常称之为“由头”。

抓住散文的“由头”,就抓住了议论抒情的起点,就能快速理清文章的脉络。

步骤二(任务驱动2):

知道怎样写的——理清思路和关系

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关系,有利于把握文章的整体构思以及局部联系,进而也有利于解题时锁定信息区间。

方法如下:

步骤三(任务驱动3):

把握为何写——明确主旨和意图

初步把握主旨意图,除通过以上两步感知外,还可从如下角度入手:

1.依据题材特点寻主旨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主旨即景物意蕴

→因人明品、借事明理→主旨即情感道理

→托物说理、直接说理→主旨即情趣理趣

→借景抒情、托物明理→主旨即精神意蕴

2.联系开头结尾探意图

文章首尾,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表现或流露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或情感态度。

阅读时要把开头和结尾联系起来考虑,揣摩作者的想法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如果首尾一致,就要总结一下相同点在哪里;

如果首尾落差较大,就要想作者的感受和想法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这样文章的整体意思就容易被我们探知。

通过以上3大步骤,我们就已经能确定文章的主旨所在或作者的情感趋向了,文本的内涵已经把握,思路已经理清,这就奠定了解答题目的基础。

(2015·湖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头脑中的旅行❶

彭 程

(1)对当代人来讲,旅行是一件平淡无奇的事情,但在古代,技术落后,交通不便,旅行经常和冒险联系在一起,另外还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因此,旅行对于很多人来说并非易事。

那时候的一些人尤其是文人,愿望难以满足,只好经常借助于幻想,在头脑中旅行。

文人许多是贫穷而兼病弱,却拥有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现实生活中的阻碍反而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热情。

一幅图画,书里一段并不起眼的描绘,都能够成为点燃他们灵感的火种。

借助无限的想象,他们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地方的景色氛围,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2)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就突出地体现了这样一种才华。

❸他的不少篇章,都表达了对于远方的向往。

远方,始终是一个充满魅力和诱惑的巨大泉眼,汩汩涌流出诗意和美。

波德莱尔的女友有着一半非洲血统,据说正是她周身所散发出的异域气息令他痴迷,她的秀发,她的一颦一笑,都让他恍惚感受到了遥远的、另外一个大陆的奇异魅力。

他有一首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其中有这样的描绘:

你的头发蕴藏着一个完整的梦,充满了船帆和桅杆的梦;它也包藏着大海,海上的季风把我带到那些迷人的地方,那里的太阳显得更蓝更深,那里的大气充满果实、树叶和人类肌肤的香味。

(3)从这些文字中,你能强烈地感觉到诗人感受力的灵敏和丰盈,视觉、嗅觉等都在全方位地、酣畅地敞开着,借助于一些要素,他生动地描绘出遥远地方的风光气氛,栩栩如生。

而这一幅幅巨大的、声色流溢的画面,最终是靠着强大的想象力来加以拼接、连缀和粘合的。

(4)终其一生,波德莱尔都被港口、轮船、铁路、火车以及酒店客房所吸引,因为这些都连接着远方,通向另外的生活。

因为很难真正具备出行的条件,波德莱尔更多的是从想象中获得满足。

(5)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蒲宁,也是一位善于运用想象力的大师。

❺在自传体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他回忆了自己在俄罗斯腹地的一个庄园里度过的童年时代。

在漫长寒冷的冬夜,《鲁滨逊漂流记》等书里的插图,让他想象遥远的热带。

狭窄的独木船、拿着弓箭和长矛的光身子的人、椰子树林,都让他感到甜蜜和陶醉,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幻觉:

“我不但看到,而且以自己的整个身子感觉到了那么多干燥的炎热,那么多阳光!

”以至于多年后,他有机会来到那些地方时,心中浮现的第一感觉就是:

对,对,所有这一切正如我三十年前首次“看到”的那样!

(6)拥有这样一种强大的想象能力,堪称是生命中获得的宝贵奖赏。

它打通了一条连接诗和美的道路。

(7)以上种种都表明,一个善感的灵魂,可以创造出怎样的奇迹。

这是一些具有异禀的人,能够通过一棵树想象一片森林,借助一片贝壳想象一片大海。

一些零散寒伧的线头布片,到了他们手中,竟被拼接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织锦。

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

这样的灵魂正是艺术的摇篮和息壤。

(8)当然,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不具备那样卓越的才华。

不过,从他们的这种嗜好中,还是可以悟出一些有益的东西。

❽虽然如今旅行成本大大降低,但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财力等,永远是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

相对去过的地方而言,更多的地方是去不成的。

这样,就不妨退而求其次,借助想象的力量来作为一种弥补。

(9)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向那些杰出作家学习,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努力使自己变得细腻善感:

欣赏一泓碧蓝的山涧溪水的图片,仿佛感觉到浸入脚底的丝丝寒凉;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香。

对于气氛、情调的细腻感知和把握,才堪称旅行最重要的收获。

(10)如今技术的快速进步,为这种想象的旅行提供了极好的帮助,鼠标轻轻一点,你可以从白雪皑皑的北极冰原,到花木葳蕤的热带海岛。

瞩目于图片,充分调动想象力,把感受的旋钮调到最高档,庶几可以获得几分真切的、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11)当然,对于这种替代的旅行,你尽可以不以为然,但我只需要用一句话来辩护:

人生奄忽,步履真正踏及的地方,能有几处?

(本文有删改)

步骤一(任务驱动1):

了解写了什么——抓住标题和由头

①看标题,揣文意。

本文可能讲述人们借助想象力在头脑中旅行的事例以及作者的感受启示等。

步骤二(任务驱动2):

知道怎样写的——理清思路和关系

[化整为零,标画圈点]

②抓开篇,明话题。

开篇作者由古代人们旅游并非易事,引出人们经常借助于幻想,在头脑中旅行。

尤其是文人多贫穷病弱,却拥有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③抓特殊句。

此句紧承上文,是过渡句,也是观点句。

④抓例子,明目的。

举波德莱尔的散文诗承前是证明波德莱尔极富想象力的才华,联系后文则证明诗人在对远方的想象中获得了满足。

⑤抓过渡句。

交代了俄罗斯作家蒲宁善于运用想象力,是作者观点的有力支撑。

⑥抓概括句。

强大的想象能力,打通了一条连接诗和美的道路,突出了想象的重要作用。

⑦抓关键词句。

“以上种种都表明”是对上文的总结,说明了善感的灵魂的重要作用,尾句强调了灵魂是艺术的源泉。

⑧抓关键句。

这句明显地看出下文是谈“头脑中的旅行”给我们的启示,即借助想象的力量来作为一种弥补,有必要向那些杰出作家学习,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

[化零为整,合并提取]与[连缀整合,形成框图]

步骤三(任务驱动3):

把握为何写——明确主旨和意图

本文是一篇哲理散文,作者用具体事例说明了借助于想象的力量可以实行头脑中的旅行,并启示我们向那些杰出作家学习,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以获得身临其境般的旅行体验。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文人多与贫穷相伴,这使得他们对生活有着更加深刻的体验,从而拥有了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蒲宁就是明证。

B.文章运用古今对照的手法,从文学写作延伸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说明以丰富的心灵展开对未知的想象是普通人培养审美化的生活态度的必要手段。

C.“头脑中的旅行”不是才华横溢的作家的专利,普通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变得细腻善感,同样可以在这种替代性的旅行里获得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D.第(9)段中“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香”一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从视觉与嗅觉的角度展开联想。

[信息采集]

根据文本中相关信息分析比较判断。

A项,联系[这样快读文]②可知“从而拥有了……”不对,原文说“文人许多是贫穷而兼病弱,却拥有敏锐的感受力……”。

另外,文中也没有说蒲宁因贫穷使得“对生活有着更加深刻的体验”的表述。

B项,联系[这样快读文]⑧可知,“必要手段”错,文中只是说有必要向那些杰出作家学习,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并没有绝对化表达。

D项,“比拟”的修辞手法不对,应该是通感的修辞手法。

   

解析:

选C A项,“作者认为文人多与贫穷相伴,这使得他们对生活有着更加深刻的体验,从而拥有了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错,强加因果。

文中只是说“文人许多是贫穷而兼病弱,却拥有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前后是转折关系不是因果关系。

B项,“是普通人培养审美化的生活态度的必要手段”属无中生有,夸大事实,原文并未提及“以丰富的心灵展开对未知的想象是普通人培养审美化的生活态度的必要手段”。

D项,“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错,原句中没有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

2.文章第

(2)段引用波德莱尔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的片段,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信息采集]

(1)题干关键词“引用”→分析引用片段有什么作用,要从句间关系分析引用的内容与上下文的关系。

(2)联系[这样快读文]④可以整合出本题的答案。

  

答:

参考答案:

①以具体例子说明想象的旅行打开了诗人通向远方的道路,诗人虽然不能亲临其境,却能从丰富的想象中获得满足。

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才华——即使身不能至,也能够以超凡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受力生动传神地描绘出远方的风景,呈现出富有诗意、流光溢彩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3.作者为什么说“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

请简要分析。

[信息采集]

语境→这句话在第(7)段中,恰是其中心句。

所以这句话的上下文对它起到了解释作用。

信息整合→联系[这样快读文]⑥⑦,整合信息,总结答案。

  

答:

参考答案:

①因为借助想象描绘出的风景并不完全是现实的复现,而是作家的艺术创造,其中蕴含了作家连通诗和美的生命感受。

②作家之所以能够创造出这样的艺术世界,是源于其善感的灵魂、丰富的心灵。

杰出作家想象中的旅行实乃心灵的探寻,他们描绘的动人风景,映现的正是作家心灵世界的奇景。

第一讲 思路分析类常考3题型

散文的结构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点,是作者行文思路的具体表现,包括整体构思、行文线索和句段间的关系安排等。

高考也主要是围绕这几个点命题,以考查考生对散文思路的分析能力。

高考考查思路分析常见的题型有:

分析行文思路、分析线索的作用和分析句段作用。

  分析行文思路

[设问方式]

直接梳理文章思路

①文章是怎样构思的?

请简要概括。

②文章写了××,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③文章主要分几个画面(部分),这些画面是怎样组织在一起的?

④文章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全文简析。

间接梳理文章思路

从情节性质变化的角度分析××的心理(情感)变化。

[解题技法]

1.直接梳理文章思路

这种题型实际上是给全文划分层次,归纳层意,只要弄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即可。

答题时要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梳理出明确的结构思路,如文中有线索,可以按照线索归纳梳理。

答案组织一般模式为:

先写……,再写……,接着写……,最后写……。

2.间接(变式)梳理文章思路——梳理作者思想感情(心理)变化。

散文大都是流动的感情抒发,一般以感情为突破口,因此,在文章思路上经常考查作者思想感情(心理)发展的脉络。

如2013年高考广东卷第18题:

“我”在过岭的三个阶段都有着丰富的心理感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2012年高考安徽卷第12题:

文章前一部分回忆往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段往事中“我”的感情发展脉络。

做此类题,必须用感情词(心理词)组织成合理的先后顺序;有的感情词(心理词)可以从原文中提取,有的则需要自己概括。

[例1] (2012·重庆高考)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阳梦

晓 浩  

朋友老刘说起他做的一个梦,激动得满脸通红。

他梦见自己驾着一叶小舟,划行在太阳里。

那境界好动人啊。

太阳大得无边无沿,透明的浆液,把世界漫溢成一片红色,岸,在哪里?

船桨轻轻一拨,溅起一串火红的水珠,落下时,它们忽然凝结成一座座山,千姿百态。

老刘是个画家,那时候,画山画得正苦。

听了老刘的话,我放眼望去,但见群山在我周围有节奏地起伏着,群山之上是蓝天,一轮硕日,漂泊在蓝天上,永恒地照耀着。

记得刚到拉萨的时候,我被惊呆了,一片明晃晃的阳光,铺天盖地而来,拼命地往身体里渗透,我觉得身后的影子都透着亮儿。

是不是在梦里?

我走向那些经幡。

五颜六色的经幡,在阳光下舞蹈着,似乎一头连着天,一头接着地,天地之间一派和谐宁静。

一幢幢别致的藏式楼房和现代建筑,从绿树鲜花中冒出来,寺庙的金顶间杂其中,香火缭绕,放生羊和野狗昂着哲人般的头颅,在大街上踱步。

向生活深处走去,我知道这不是梦。

远方的亲朋好友非说这就是梦,神秘,朦胧,可想而不可及。

一位女友,曾在拉萨生活数月,后移居加拿大,她来信说:

“想到拉萨我就想大哭一场,那真是一个梦,温暖而又明亮,它在我睡着的时候来了,醒来,它却飞走了。

对于我来说,拉萨的一切都是那么真实,在我那间常摇曳着烛光的小屋里,我认识了一群又一群的寻梦人。

你见过一步一叩,跋涉千里而来的朝佛者吗?

从某种意义上说,寻梦者的精神更为感人,他们为了追寻一个美丽的梦,翻越了无数精神意义上的大山,微笑着,走向太阳。

尽管,他们的身心遍体鳞伤。

一位年轻的战士,常年驻守在某个四季冰封雪锁的哨卡上,一天,下哨归来,迈过一个半米多的土坎,他跌倒了,再没爬起来,过度缺氧导致了他的牺牲。

一位大学生,为了抢救别人,被汹涌的泥石流吞没。

一次,在我出去采访的途中,车翻出十五六米,车棚碎了,我安然无恙……还有啊还有,无数恶魔张开大嘴,要吞没我们这些寻梦者。

我常常仰望太阳,流着无法抑制的泪水,感情的大堤在瞬间决口了。

想到夸父,他没追赶上太阳,却不是也为后人称颂么?

幸福在于追寻这种过程本身。

朋友老刘实现了自己的梦。

他独创了一种画派,叫西藏山水画,得到国内外普遍承认,台湾三原色艺术中心还专门为他搞了个人画展。

我不止一次地为他的画所感动。

画面上,塞满了山,绝少人间气息,那山汹涌呼啸,奔腾流动着,下降,再升腾,势不可挡。

他的画里没画过一个太阳,然而,每幅画都能让人感到众山之上,那轮太阳充满理性的跳跃。

最近,我又见到了老刘。

只见他熊腰虎背,一摇一晃,整个一座山在晃动。

他说他又陷入了苦闷期。

他想在艺术上再上一个高峰。

是啊。

太阳只有一个,梦,是无数的。

(直接梳理文章思路)文章主要写了画家老刘的“太阳梦”,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6分)

[自主尝试]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按以下步骤:

第一步,审读题干后阅读全文,找出写画家老刘的语段。

第二步,理清线索。

文章围绕“梦”而谈,前四段为“找梦”,中间写自己的梦,倒数第三、四段写老刘找到“梦”,最后老刘又寻“新梦”。

第三步,根据题干,分类合并写老刘的内容。

文章开头四段主要写老刘画山画得苦,第二次集中写老刘在倒数第三、四段,主要写其独创了西藏山水画派,第三次集中写老刘在文章最后两段,“最近”,老刘又陷入了“苦闷期”。

第四步,采用分条或表次序的词语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 

(1)艰辛寻“梦”——画山画得苦。

(2)“梦”的实现——从太阳梦中获得灵感,独创“西藏山水画派”。

(3)再寻新“梦”——陷入苦闷期,想再上一个艺术高峰。

(每点2分)

[例2] (2015·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童年随之而去(节选)

木 心  

【节略部分内容提示】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事。

“我”随着在山上呆了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

回家啰!

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

这些人都不问问。

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

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

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

“还早。

”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原卷如此。

应为“朗朗上口”——编者注)。

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

“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

”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

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

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

那饭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

母亲说:

“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我又诵起:

“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

”母亲说:

“对的,是越窑,这只叫盌①,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破了。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

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

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碗!

“什么?

”母亲不知所云。

“那饭碗,越窑盌。

“你放在哪里?

“枕头边!

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买不到!

不会一样的。

”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怎么办呢,再上去拿。

”母亲的意思是:

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

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

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

夜里下过雨。

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

找不到,或是打破了。

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

捧着,走过跳板……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

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

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

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汆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对母亲怎说……那船夫。

母亲出舱来,端着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