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194505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5.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doc.docx

《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doc.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doc.docx

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doc

2017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1-

2017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1

带着村庄上路

卢年初

我那时以为这一生大概只会做一件事:

离开村庄。

我并非在村庄里过得不愉快,那里的水土很适合我,只不过村里人都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把离开村庄当作出息。

我选择一个夏天离开,人们都在打瞌睡,我神不知鬼不觉地走了,不要让他们以为我有什么留恋,以为我带走了村庄的什么东西,我走得要有出息,能留给他们的全留给他们。

后来我发现我是自欺欺人。

路上累了歇脚的时候,把行囊打开,里面装的是一整个村庄。

我很羞愧,我曾想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把它们抖掉,但人生这段漫长的路上,想要的东西还未得到时,原来拥有的东西你也还无法舍弃。

在县城读书,我不能舍弃我的贫穷。

在寄宿的同学中,我的伙食比许多人都要差,一般我只买个小菜,另外吃自己带的家乡菜:

咸鱼、坛坛菜、鲊辣椒。

肚子饿了,就用炒米茶充饥。

炒米茶是母亲亲手做的,只要用开水一冲,加点红糖,很香。

在省城读书,我以为离村庄越来越远了,但我却无法摆脱家乡话的困扰。

在机关里办公,我摆脱不了家乡老土的做派。

我常常怀疑同事是不是私下里议论我是个乡巴佬。

我常见到来看我的老乡,看到他们就像看到自己,我为此忧戚:

难道真的就抛不开村庄了吗?

在我尽力掩藏村庄时,村庄却如影子一样照看我,照看着许多像我一样从村庄出来的人。

我毕业后被安排到这座城市,在城里我遇到一个叫莲的女子,她的一切都具有村庄的风韵。

她不在乎我的家底,却看上了农家孩子的勤劳和朴实;接受她的爱情,我知道又等于接受了村庄的一笔恩惠。

后来,我的继父、母亲跟着我进了城,开了一家土菜馆,曾经叫我害羞的家乡菜,全部端上了大桌子。

家乡菜全部来自家乡的风水,别有一番滋味。

借助土菜馆,我发了一点小财,我真的离不开村庄了。

我开始懂得,我们这些出门在外的人,永远都是村庄的骄傲,也永远都是村庄的累赘;我们把她的善良播撒,也把她的丑陋翻新。

不知何时起,我开始把村庄像糖一样含在嘴里,稍不留神,香甜就脱口而出。

我走到哪里,村庄都扑面而来。

村庄的竹器、村庄的粮食、村庄的花卉,全都进了城,我感到这一切似乎都是跟着我进城的。

我们这些从村庄出来的人,常常聚会,侃起村庄,就好像是在村庄的某个田亩说话,高昂铿锵。

当我们贫穷,老把村庄当作羞涩;当我们富有,又拿村庄来调味。

我们永远在把村庄当作铺垫,当作背景。

总感觉对村庄有所亏欠,总是不想爽爽快快承认,终于有一天,我的灵魂在不断地拷问中,村庄才真实地凸现出来。

走吧,回吧,从村庄出来的人,回去干点什么,或者什么也不干。

村庄最初不认识我们,但等我们一开口,就知道我们是谁了,在这块土地上,我们毕竟赤身裸体地摸爬过,村庄还残留着我们的呼吸。

其实正是我们想再次缩短和村庄的距离时,村庄似乎在一点点远去。

村庄的风物,村人的思维,常让我们寡言少语,我们走近亲近,又走近了陌生。

我们对村庄难以有什么回报,因为过去我们带走的太多。

我们走的时候,不是带走一把铁锹,而是别的东西,这只有我独自在夜晚书写文字时才真正知道。

而我那时疏忽了的是,我的文字又把村庄打扰了。

我这后半生还有最大的一个愿望要实现,那就是什么时候,要让村庄打个盹儿,我要带着我去上路。

导读:

第一步,整体感知,对文章主题有一个基本把握。

可以提出以下两个问题,以求深入阅读。

第一个问题:

“带着村庄上路”,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很含蓄。

它的实际含义是什么?

阅读时,只要注意作者都把什么叫做村庄,就不难了。

作者把“咸鱼、坛坛菜、酢辣椒”这家乡菜叫做村庄,把“炒米茶”叫做村庄,把“家乡话”叫做村庄,把“家乡老土的作派”叫做村庄,把帮助同村人叫做村庄,把农村姑娘喜欢农家孩子“勤劳和朴实”叫做村庄,把家乡的土菜受到城里人的欢迎叫做村庄。

这些虚虚实实的东西,这些关于村庄的人、事、物,这些村庄文化,就是文中的“村庄”。

第二个问题:

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带着村庄上路”,先是通过一些具体的事物如家乡菜、炒米茶、方言、做派,说明自己无论如何抛不开村庄;接着从想抛而抛不开的村庄,到像糖含在嘴里那样把村庄含在嘴里,到后半生的愿望———要带着她上路。

可见,村庄不仅指“我”那个村子,而且是故乡的代名词;故乡养育、培养了“我”,“我”要为故乡做出贡献,要歌颂她。

第二步,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划出体现作者行文思路的关键词句(主旨句、过渡句、关键句等)。

作者行文思路大致可分为三层:

1层:

作者离开村庄。

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不少。

如“离开村庄”“把离开村庄当作出息”“我神不知鬼不觉地走了”“我走得要有出息”等。

2层:

作者无法割舍与村庄联系。

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很多。

如“我发现我是自欺欺人”“想要的东西还未得到时,原来拥有的东西你也还无法舍弃”“我以为离村庄越来越远了,但我却无法摆脱家乡话的困扰”“我摆脱不了家乡老土的做派”“我尽力掩藏村庄时,村庄却如影子一样照看我”“我们这些出门在外的人,永远都是村庄的骄傲,也永远都是村庄的累赘”等。

3层:

作者反思自己对村庄的态度。

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也不少。

如“总感觉对村庄有所亏欠”“我们对村庄难以有什么回报,因为过去我们带走的太多”“我神不知鬼不觉地走了”“我要带着我去上路”等。

第三步,对作品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

作者的情感也有三段历程:

讨厌村庄,想离开她、抛弃她,去做一个有出息的人;无法割舍村庄,她像影子一样陪伴我,关照我;反思自己对村庄的态度,认识到自己“对村庄有所亏欠”,“对村庄难以有什么回报”。

概括说明“我”对村庄的感情变化。

答:

(1)“我”想离开村庄,抛开村庄,因为离开才有出息;

(2)“我”尽力隐藏村庄,但村庄却像影子一样关照我,我不断得到她的恩惠,这使“我”开始懂得我们永远是村庄的骄傲,对村庄心存感激之情;(3)“我”反省自己,认为自己对村庄应当有所回报。

 

 

 

2017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5-

2017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5 

17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

不需注释的生命

祝勇

①曾经觉得,注释是那般重要。

红尘素居,碌碌诸事中,有的时候,我们是那么地需要一些注释,不论是注释自己,还是注释周围的人,注释整个世界。

②孩提时我们总是缠着妈妈问十万个为什么,就是在寻求着世界的注解。

而当妈妈坐在我们的睡榻旁,安详地为我们一一作了解答,我们才能心满意足地带着一丝微笑睡去。

③诗人以“离人心上秋”来注释“愁”,以“黄鸡紫蟹堪携酒,红树青山好放船”来注释“乐”,以“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注释“思”,以“一叫千回首,天高不为闻”来注释“痛”,而我们在一个春天芳香的夜晚开始伏案写下的日记,亦是对自己生命的注释啊!

④我们已经习惯于给自己的生命一个解释。

我们汲取知识,是因为我们需要聪慧的大脑;我们锻炼身体,是因为世界等着我们去创造;我们种花莳草,是因为它们的枝脉可以染绿我们的心灵;我们夜夜做梦,是因为我们瑰丽的幻想在夜晚也要接力奔跑……

⑤而每当做错一件事情,我们又总是百般地想给对方一个解释,通过对自己行为的注解,来赢得一点点的谅解,以及内心的安宁。

⑥可是啊,我亲爱的朋友,有的时候,我们是不需要注释的,不论是我们的思想,还是我们的行为。

沉默中,心有灵犀的人自能心领神会,而心律不同者即便你费尽口舌他仍会恍然不知。

⑦相传世尊一日在灵山会上,拈一枝金婆罗花示众。

时众皆默然,不得其要领,只有迦叶尊者破颜而笑,于是佛祖便将其“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传给了迦叶。

禅宗《无门关》第六则记载的这段“拈花一笑”的著名公案,是那么地令人心动。

而目不识丁的六祖慧能一听无尽藏比丘尼诵念《大磐经》便知其中妙义的故事,亦是那样传神。

⑧禅宗讲求“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需彼此注释而“心有灵犀一点通”,该是一个多么动人的境界啊!

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没必要诠释自己;管宁割席与友断交,亦毋须多言一句。

最钦佩古时话本里那些特立独行,从不多言的英雄。

大漠孤烟,夜黑风高,他们或杀身取义,或拔刀助友,绝不多说一句,从来不为自己的所做所为加上一段长长的注解。

待血迹擦干,宝剑入鞘,是朋友,自会相视一笑。

好汉武松本可不上景阳岗的,可他偏向虎山行;刺配二千里外的孟州,一路上本有机会逃跑,可他宁肯将松下的木枷重新带上,把封皮贴上,一步步自投孟州而来……不解者,百思不解;知其心者,自会竖起拇指,由衷地叫一声:

“好!

⑩还有爱情,自古以来就令人“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的爱情,更是不需要注解,也没有注解的。

就像一首歌中唱的:

“爱,不需要任何理由,就像你,注定跟我走。

”我读书时曾结识一位从意大利米兰来中国留学的小姐,她在意大利学习了四年中国历史,又到中国研究古典文学,能写精美的绝句,曾令我惊叹不已。

多年以后,我看电视,才知道她嫁给了大学的一位锅炉工。

记者问她为什么嫁给一位中国的锅炉工,我就觉得这是一个愚蠢的问题。

没有为什么。

“不要问,不要说,一切尽在不言中”。

屏幕上她为专心读书的丈夫扇扇子的情景,令我万分感慨。

想起征婚广告中那么多比工程设计还要精确的择偶要求,我真的怀疑这样是否可以寻到真正的爱情。

⑨言传是必要的,可意会却是更高的境界。

当我们温柔相对,让我们什么都别说,因为一切的解释,一切的评说,都有可能使我们之间的那汪意境褪色……

14.作者述说“不需注释的生命”,为什么要从“我们是那么地需要一些注释”写起?

(5分)

答:

15.结合原文,针对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下面的问题。

(6分)

(1)“我们在一个春天芳香的夜晚开始伏案写下的日记,亦是对自己生命的注释啊!

”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3分)

答:

(2)作者为什么说“我们已经习惯于给自己的生命一个解释”?

(3分)

答:

16.文章在第10节说明“爱情,更是不需要注解。

也没有注解的”观点时,为什么以一位从意大利米兰来中国留学的小姐的婚嫁为例?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分)

答:

17.从全文看,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你同意这种生活态度吗?

为什么?

(6分)

答:

参考答案及解析:

14.【答案】领起2--5节内容(1分);从人们“需要注释”的日常生活现象说起,为下文的转折作铺垫(2分);这样写入题自然,体现思辨色彩(2分)。

(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结构思路的分析、把握能力。

解答本题要以理清全文的思路,整体把握文本的大意为基础。

本文以第6节的转折为标志,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1节一第5节为第一部分,写“人们已经习惯于给自己的生命一个解释”:

第6节至结尾为第二部分抒写“生命是不需要注释的”。

15.【答案】

(1)日记记载了自我灵魂的轨迹,是对自我生命行为的真情诠释。

(意思对即可)

(2)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于为自己的任何行为找出一个理由,说出一个“为什么”。

(意思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的基本思路是在理解本句含义的基础上作整合解释,解释的关键是对该句前面几句话意思的准确把握。

(2)这道题主要从探究因果关系的角度来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态度的能力。

解答时要注意在整体把握文章主旨的前提下,结合对本句以下的一组排比句来体味作答。

16.【答案】

(1)这一外国事例与上文述说的中国的生活现象相呼应,共同构成“古今中外”的“立体述说式”,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3分)

(2)阐释“还有爱情……也没有注释的”,这样写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作为议论性散文,既要注意“观点与材料相吻合”的议论性,又要体现散文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性,这一外国“事例”的选用正具备这两个特质。

17。

【答案】本文表现了作者这样的生活态度:

人和人之间的交往重要的是心灵的相通,意会,是比言传更高一层的意境;生命不需注释。

(3分)

(1)同意。

(1分)不需注释的生命倡导的是生命和艺术的更高境界,这是在艺术精神层面上的深思:

言有尽而意无穷,以有限去表达无限,永远也不可能“言尽意”。

其实,生活和艺术都需要更多的可意会的境界。

(2分)

(2)不同意。

(1分)人们在交际、交往中难免误解,有了误解就需解释(当解释时就解释),这样才能及时消解误会,赢得谅解,以及内心的安宁。

(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利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分析归纳以及评价鉴赏能力。

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梳理概括。

这是一道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开放性试题,也是新高考题的趋势。

答题要观点鲜明,言之有据。

答案所给出的两种只是“示例”,还可以将这两种结合起来辩正作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要注意的是,答“同意”的,如果仅仅重复“作者的态度”,只能给1分。

 

 

 

2017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6-

2017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6 

2017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

安娜的5月9日

东方莎莎

我在俄罗斯工作的那段日子,有过一位房东。

这个与托尔斯泰笔下的那位穿黑裙的亮丽女人有着同样名字的妇人,初看上去,似乎并没有任何使人一振的风采:

大花的三角头巾围着她一头不听话的白发,一件旧格子呢大衣罩在那面粉口袋一般肥大的连衣裙上,她脸上的皱纹使人想起沟沟坎坎的荒地,满是沧桑和悲凉。

安娜是一位普通的退休医生,年逾七旬,孤身一人,正好需要一个伴,所以,我成了她的房客。

安娜的生活极为简朴,是常年养成的习惯,也是由于为数不多的退休金穷于应付飞涨的物价。

可有一天,安娜竟奢侈地一次拎回一条鳟鱼、一瓶红鱼子酱、两只鸡仔、三瓶甜酒和一些现成的牛肉卷、她一边在厨房忙碌着,一边哼起了《喀秋莎》这首歌。

一缕阳光透过稀疏的刚长出嫩芽的树梢射进厨房,又斑斑驳驳地映在安娜的脸上,我发现她的眼睛在放光。

“大娘,今天一定有喜事吧?

”我按捺不住好奇心,问道。

安娜看也不看我一眼:

“小姑娘,你忘了,明天是5月9日胜利日呀!

哦,5月9日!

不管是过去、今天,还是将来,它对俄罗斯来说,都是一个永恒的节日。

五十年前的这一天,德国法西斯的投降书正式签署生效,它标志着苏联最后取得了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

但这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来之不易,英雄的苏联人民经过四年多的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两千多万人为国捐躯。

安娜的丈夫瓦夏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节日,安娜总是要庆祝一番的。

通常是对着瓦夏的照片,喝一会儿酒,唱一会儿歌,苦一会儿,笑一会儿,还要去广场的烈士公墓站上一会儿。

虽然公墓里并没有瓦夏的遗骨,但她喜欢在这一天来公墓旁看燃烧不息的“长明火”,寄托一份哀思。

5月9日的夜,还伴着丝丝寒风,可屋子里却颇有暖意。

安娜端出丰富的晚餐,这些都是当年瓦夏最爱吃的。

她又拿出瓦夏的照片,轻轻地抚摸着,眼睛里又放射出一种异乎寻常的光芒。

瓦夏原来和安娜同在一个厂里工作,就在他们共度蜜月的日子,战争开始了,安娜亲手送瓦夏参军上了前线。

瓦夏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也是一个5月9日,他牺牲在波兰。

安娜虽接到了他阵亡的通知书,但仍在战争胜利后,去迎接凯旋的战士,希望有奇迹出现。

当然,她的希望最终落了空。

从此,安娜将所有的化妆品一律扔进了垃圾箱,任凭白发和皱纹爬满一头一脸,因为她的心早已跟随瓦夏到天堂去了。

“我和瓦夏都渴望有一群孩子,可我们结婚时买的那辆童车一直是空空的。

”安娜说着,不禁老泪纵横。

我一边替她拭泪,一边说:

“大娘,别难过。

我也有亲人在当年的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他们和您的瓦夏一样,都是英雄。

如果您愿意,我就做您的女儿。

等我将来有了小宝宝,一定抱他来坐您和瓦夏伯伯买的童车。

“好哇!

好哇!

”安娜挂着泪花的脸上又泛起了笑容,“我有了一个中国女儿,我还会有一个漂亮的中国孙子。

到时候,我一定会用童车推着他到烈士墓前,告诉瓦夏,他的血没有白流,我们的下一代在幸福地成长。

”安娜手舞足蹈,又快活地唱起了《喀秋莎》: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

我发觉此时的安娜,美到极至。

(节选自《散文》2005年10期)

14.文章开篇描写了安娜的肖像,请根据这种肖像描写概括出安娜的形象特征,并简要分析作者这样描写安娜在文章中的作用。

(5分)

答:

15.文章两次提到歌曲《喀秋莎》,为什么?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16.文章在第七段连用了五个“一会儿”,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有哪些?

(5分)

答:

17.根据文章,回答问题。

(8分)

(1)“5月9日的夜,还伴着丝丝寒风,可屋里却颇有暖意”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2)文章开始说安娜“没有任何使人一振的风采”,但结尾说安娜“美到极至”。

这样说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参考答案及解析:

14.【答案】①从肖像描写上看,安娜年纪很大、不修边幅,没有“风采”。

②肖像描写的作用是铺垫和对比。

肖像描写首先让读者对安娜有一个比较清晰地认识,为下文描写安娜扔掉所有化妆品作铺垫;安娜现在苍老的外貌和下文对安娜神态(眼睛亮着光)和表现(唱歌)对比,集中表现出安娜对瓦夏的感情,体现安娜对瓦夏深刻的爱。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和分析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

试题的第一问要求根据安娜的外貌描写概括安娜的形象,这种形象是指文章主要人物通过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体现出的人物特征,概括人物形象可以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确定。

第二问考查肖像描写体现出的人物形象对文章结构和文章情感的作用,答题时不能忘记两个方面。

从结构方面看,开篇的内容大多是铺垫、烘托等,在分析下文可以看出这样写在结构上能通过对比写出安娜对瓦夏牺牲的哀伤和对瓦夏的爱。

15.【答案】烘托气氛,抒发情感。

《喀秋莎》是卫国战争的一首歌曲,表现一个姑娘对前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文章两次写到歌曲《喀秋莎》,第一次表现了安娜对5月9日胜利日的庆祝之情,同时表现对瓦夏的思念之情;第二次提到《喀秋莎》主要表现安娜的高兴之情。

作者通过《喀秋莎》巧妙地表现安娜在胜利日的感情。

【解析】散文往往使用“道具”表现人物的情感,这种“道具”是抒发某种感情的载体,《喀秋莎》就是表现安娜对瓦夏感情的道具。

通过对安娜唱《喀秋莎》的时间、心情可以分析出歌曲对抒发安娜情感的作用。

16.【答案】形成排比句,增强文章的抒情气氛,真实地表现出安娜百感交集的情绪。

这些“反常”现象细致地刻画了安娜在胜利日(瓦夏牺牲的日子)复杂的心情,既有对胜利日的庆祝,也有失去瓦夏的悲伤之情。

【解析】“一会儿”指时间很短,从文章抒发的感情分析,这几个“一会儿”表现安娜在特定时间的复杂感情,而这种复杂感情是通过这几个连续的动作表现的。

分析动作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安娜的感情。

17.【答案】

(1)不矛盾。

“寒风”指自然界情况,但屋里有安娜快乐的心情,所以让人感到温暖。

(2)不矛盾。

安娜的外貌因苍老变得“丑陋”,这种没有“风采”是“初看上去”,“似乎并没有”,这是在没有了解安娜前的感觉,只是对安娜的外在理解。

但了解了安娜和安娜对瓦夏的感情后,特别是安娜把爱瓦夏和爱祖国联系在一起,再看到此时因为后代的幸福高兴的情景,让人感到这个牺牲个人幸福的人是“美丽”的。

【解析】文章使用意义相对(相反)的词语的目的是更深刻表现人物情感,可以通过分析词语体现的意义判断语句体现的复杂意义或感情。

这两问都是考查对文章语句含意的理解能力,可以分析语句的意义确定答案。

 

 

 

2017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7-

2017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7 

有些鸟儿我们是看不见的

李城

我的一位邻居老人说,在没有留下过汽车轱辘印的地方,会游荡着一些快乐或者哀怨的幽灵。

黄昏时分,如果你穿过一座僻静的村落,可能就在某个墙角处与他们撞个正着。

你虽然瞪大眼睛,却丝毫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倒是那些幽灵会主动闪开,说,看啊,这个瞎子,他踩着我啦。

虽然我们深感物质世界是不容置疑的,但在真实的生活中,还是宁可相信一些虚幻事物的存在,并在内心为它们预留着共同分享这个世界的空间。

一次,我在经过甘、川相邻地段一个名叫木道那的藏族寨子时,一群人正聚集在寨口一棵古杨树下,群情激愤地呵斥一个小男孩儿。

那男孩委屈地抹着泪,手里拖着一把割草用的长柄镰刀,看上去很无辜的样子。

我觉得那样对待一个孩子是不公平的,就问其中一位年长的男人,难道他做了什么不可饶恕的错事了吗?

那人指指老树说,你看看吧,他做的好事!

那棵老树上挂满了被雨水冲刷得泛白的经幡,还涂着不少酥油,酥油上粘着一团一团的羊毛。

在一段空白树干上,有一道刀砍过的痕迹,新鲜的茬口上正在往外流水。

原来,拿镰刀的小男孩路经此处,无意地向树上砍了一下,恰好被大人们看见了。

他们认为树是不能想砍就砍的,何况那棵树不是一棵普通的树,而是护佑着地方平安的山神的寄魂树!

人们说,那伤口不光是砍在树上,也是砍在山神的身上啊。

我仰头看着那老态龙钟的杨树,有着枯瘦扭曲的枝干和稀疏的叶片,树冠上三两个鹊巢岌岌可危。

除此以外,什么也看不出来。

可我相信在寨子里人们的眼中,一定会是另外一番景象,一些非同寻常的鸟儿栖息于树枝,它们无形的翅膀鼓动着透明的空气,正在给整个寨子带来幸福和吉祥。

是的,在一些偏远村寨,那些看不见的,或者被我们认为是虚无的东西,仍被供奉在人们心灵的殿堂上,并被敬畏的嘴唇传诵得鲜活生动。

从古到今,那样的鸟儿一直不知疲倦地飞翔于民间的天空下,因而在青藏高原,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都有相对应的神灵,即使那些丑陋的石头和树木,也有人一样的尊严和灵性。

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事实:

即使大片大片的森林被国营林场的伐木工用油锯剃了光头,而被村民们保护着的“神山”上,尤其是在寺庙的附近,成片成片的树木依然茁壮而茂密。

有些东西我们是看不见的,但隐藏于我们的意识里,某种时间便能够真实地显示出来。

正是这种对自然的神圣感和敬畏,约束着我们的行为,不断地使我们放弃自私而非分的念头。

可是我们眼里除了实实在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就像我在木道那寨口仰头张望的时候,看到的只是枯瘦的枝干和稀疏的叶片,以及树冠上岌岌可危的鸟巢。

如今已经没有人会相信山神,更不相信山神会把灵魂寄托在某棵老朽的杨树上,但我知道,那是一种心灵的真实。

也许那些鸟儿轻盈透明的翅膀,已经不能承载物质世界之重,它就像藏族民间故事中那个冰做的宝贝,突然受到阳光的惊扰,撒一泡尿就急急逃走了。

我们也无法用文字的罗网捕获它,当我们试图张开罗网的时候,它已经了无踪迹。

它伴随了人类的童年,一直到现在,如果不是我们遗忘了它,甚至拒绝了它,它一定还会陪伴着我们,直到世界的末日。

我相信没有汽车辙印的地方会有精灵游荡,虽然说过这话的邻居老人早已故去。

而我将继续穿行于青藏高原边缘的村寨牧场,在民间的天空下追寻那些虚无之鸟的踪迹。

(节选自2006年7月《散文》)

14.“在没有留下过汽车轱辘印的地方,会游荡着一些快乐或者哀怨的幽灵”一句中“幽灵”的意思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

(5分)

15.“而我将继续穿行于青藏高原边缘的村寨牧场,在民间的天空下追寻那些虚无之鸟的踪迹”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6分)

16.文中“群情激愤地呵斥一个小男孩”表达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5分)

17.文章对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有什么看法?

请结合具体内容做简要解释。

(6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4.文中的“幽灵”指那些没有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地方,人们对自然的一种敬畏之情。

他们认为自然有着自己的尊严和灵性,人对自然要有敬畏之情。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对文中关键词语含义理解的题目。

分析“幽灵”要考虑这个词语出现的位置和前后文表达的内容特点。

首先要把握全文的思想,作者认为在广大的乡村、特别是没有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地方,人们的心灵还是那样纯洁,不会以物质来衡量事物,他们追求一种精神的富足,坚守一种信仰;然后分析词语的意思,“幽灵”从字典义看,是一种没有实际表现的魂灵,一种追求或叫精神,再从文意看,这里的幽灵是指乡村人对物质世界的看重,体现乡村人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