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应该具备的技能.docx
《管理者应该具备的技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者应该具备的技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者应该具备的技能
管理者应该具备的技能
管理者应该具备的技能
美国著名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曾说:
“一个管理者的能力表现并不在于指挥别人,而是在指挥自己跳出最美的舞蹈。
”意即新一代的管理者,除了指挥他人为公司缔造业绩,以及充实自身的专业技能外,还必须具备基本的六大领导能力,如此才能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
◆沟通能力
为了了解组织内部员工互动的状况,倾听职员心声,一个管理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其中又以“善于倾听”最为重要。
惟有如此,才不至于让下属离心离德,或者不敢提出建设性的提议与需求,而管理者也可借由下属的认同感、理解程度及共鸣,得知自己的沟通技巧是否成功。
所谓的沟通(communication)即是在于将自己的资讯、情感讯息传达给他人,并且希望借此得到对方反应的一种言语行为。
以下罗列的六大重点,就是主管与下属沟通时,所必须注意的重要事项。
1.当你有事情必须求助下属的帮助时,最好能明确告知下属你的用意,像是你希望他如何进行,又为何会挑选他执行这项任务,以及其他相关的具体事项。
若是抱持着“既然是上司所指派的工作,下属无须知道太多,只要听命行事即可”的态度,那么,负责协调的中间管理者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而这往往也是最为笨拙的沟通方式。
2.管理者与下属沟通时,最好避免抱持“高度主管立场”的自我意识;事成之后,不要忘了任务或工作的成功,也是源自于下属辛苦的执行,故应当给予部属适当的奖赏与鼓励。
3.身为中间管理职位者,除了要消化上级的命令外,也要以自己的方式将讯息传递给下属,让其明确得知。
然而,包含动机因素的建设性谈话容易为一般人所忽略,所以,千万不要让自己成为上级发布命令,再传达给下属的传声筒,也应避免人云亦云的说话方式。
4.管理者与下属沟通时,不妨在进入谈话主题之前,先询问下属的意见,才能充分掌握下属对于接下来的谈话内容,所抱持的关心度、兴趣,以及理解的程度。
5.遇到迫不得已的状况,导致计划变更时,管理者必须对下属坦诚相告,让其明了情况,并且尽可能告知下一步可能会采取的应变措施,以便让下属有时间做好准备。
6.当你发现下属在你下达命令时,脸上总是“按照你说的去做,不就得了”的不耐烦表情,或是让你感觉到他有一种“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受辱感时,你就必须开始反省自己平常的言论是否过于独断专行,是否因而忽略了下属的想法与感受,造成下属对你的不信任。
此外,管理者若要在工作上有效地与下属沟通,也要有为下属设想的认知。
换句话说,管理者应该试着以下属的角度,看待下达命令者所传达的讯息内容,并且试着易地而处,去发现自己能否从下达命令者的声音、姿态、视线,得到理解、认同,以及共鸣。
◆协调能力
优秀的管理者必然具备了高度的协调能力,他可以化解部属之间的争端,部门之间的矛盾,不会对组织内部的冲突视而不见,或是随着员工的情绪而上下波动。
面对冲突事件时,他会召集相关部属,直接理清冲突的原因,并且在冲突萌芽之际,就立即采取化解之道,甚至化阻力为助力。
一般说来,当部属之间在利益、意见、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产生了不协调与矛盾的状况时,冲突往往也会伴随而来。
而这类人事冲突又会对日常的工作秩序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对于公司发展目标的实现,更会产生难以预估的负面效应。
不管是哪一类的冲突,总是由道德行为、个人价值观,以及情感上不能相容的矛盾点所形成,因为每个人的生长环境、脾气、个性不一,所以会有差异或矛盾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双方如果一直不能在矛盾点取得平衡,或是彼此始终不能相互谅解,那么日积月累的不满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就会加速冲突的发生。
社会学家认为,一个群体之间的矛盾,就像是一个正在充气的大气球,必然会越积越多,因此,必须在达到爆破的极限前,先释放出一些气体,以避免冲突的表面化。
由此看来,管理者适时纾解部属之间的矛盾情绪,也就显得格外重要。
当组织内部有人对关心的议题或相关人士,做出比较偏激的批评后,负面的评价紧接着就会被广泛流传;这种批评充满了情绪性的反应,而且传染得相当快速。
这些情绪性的态度一旦外显,就会在组织内部引发对立,尤其是当部分人士的需求无法获得满足时,对立的情况将会迅速恶化,严重者甚至还会爆发大规模的冲突对峙。
举例来说,假使一家公司制定了合情合理的福利制度,但却未曾让员工提出异议,那么当某部分员工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认为待遇不公平时,此福利制度的疏失,可能就会被无止境的夸大、强调,进而影响到所有人。
如此一来,原本规划完善、立意良善的福利制度便会显得漏洞百出,少数人的不满也演变成全体员工的愤怒。
由此可知,一个管理者应该要能敏锐地觉察部属的情绪,并且建立疏通、宣泄的管道,切勿等到对立加深、矛盾扩大后,才急于着手处理与排解。
此外,管理者对于情节严重的冲突,或者可能会扩大对立面的矛盾事件,更要果决地加以排解。
即使在状况不明、是非不清的时候,也应即时采取降温、冷却的手段,并且在了解情况后,立刻以妥善、有效的策略化解冲突。
只要把握消除矛盾的先发权和主动权,任何形式的对立都能迎刃而解。
值得注意的是,管理者在确定议题与行政策略之前,应当提请组织成员独立思考,以便集思广益,让决策更加符合实际条件。
而在决策酝酿阶段,管理者应要求成员提供意见,并相互沟通想法,进而寻求各方意见的平衡点。
由于每个人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以免不了会有意见不合的状况发生,管理者在面对立场不同的意见时,在初始阶段就要进行协调,千万不要等决策定案后,才让员工提出反对意见。
因为,此时事情的变动性、严重性和影响程度,往往会比决策初期要来得高,反弹的声浪也可能因此扩大,管理者若这时才发现问题而要着手化解,必然会事倍功半,徒增困扰。
◆规划与统整能力
管理者的规划能力,并非着眼于短期的策略规划,而是长期计划的制定。
换言之,卓越的管理者必须深谋远虑、有远见,不能目光如豆,只看得见现在而看不到未来,而且要适时让员工了解公司的远景,才不会让员工迷失方向。
特别是进行决策规划时,更要能妥善运用统整能力,有效地利用部属的智慧与既有的资源,避免人力浪费。
一般来说,好的管理者在做出攸关组织利益的重大决策后,都会尽快知会各部门,因为当组织需要总动员时,成功的管理者会凝聚组织成员的力量,而非坐看组织成为一盘散沙。
尤其在面对庞然杂乱的资源时,好的管理者能发挥高度的统整能力,把每一个人安放在正确的工作岗位上,借以发挥最大的团队力量。
然而,无论如何策略规划,或是制定何种方法增加员工的工作效率,最重要的仍是――高层管理者必须有担当、具有责任感。
约翰・米勒(JohnG.Miller)所著的《QBQ――问题背后的问题》一书中,就曾提及这个概念。
我们常常造访业务往来的公司,向他们提出问题及需求,但是多半都不能立即找到业务负责人,等了半天后,就是没有人愿意出面说:
“对!
这件事是我负责的。
”
米勒在书中提到,有一次,他到加油站附设的便利商店买咖啡,可是咖啡壶是空的,于是他跑去和柜台的小姐说:
“对不起,咖啡壶空了。
”柜台小姐一听,只是站在原地,用手指着不远处的同事说:
“咖啡归她的部门管。
”米勒对她的回应感到惊讶,他心想:
“部门?
在这个和我家客厅同样大小的小商店内,还分什么部门?
”
事实上,许多企业或是公司都有这种状况,只要工作一旦出了问题,各部门常会相互推卸责任,没有人肯承担错误。
米勒认为,多思考一些有担当的问题才能改善组织、改进生活,每个人都要以“该如何”来发问,而不是以“为什么”、“什么时候”、“是谁”作为主题来提出问题。
而且,在叙述事情时,要尽可能包含“我”字在内,而不是一味地说“他们”、“我们”、“你”或“你们”。
最重要的是,要把焦点放在具体的行动上,而不是找理由解释无法行动的原因。
对于管理者来说,规划与统整能力的具体实践就是“行动”,行动的结果就是解决,不行动只能维持现状,并让事情发展停滞或倒退。
因此,尽管行动有可能会带来错误,但也会同时带来学习和成长,所以管理者除了要培养规划与统整能力外,更要具备高度的行动力!
◆决策与执行能力
在民-主时代,虽然有许多事情以集体决策为宜,但是管理者仍经常须独立决策,包括分派工作、人力协调、化解员工纷争等等,这都往往考验着管理者的决断能力。
常言道:
“无不可用之兵,只有不可用之将。
”一个管理者若无法妥善分配公司资源,或者无法制定正确的决策,即使拥有再优秀的团队也是无用。
因此,管理者在制定决策的过程中,要善于采纳建言,以及适时征询部属意见,就算部属对决策没有异议,管理者也不应就此以为自己的计划完美无误,或是受到了众人的认可。
因为部属多半会碍于管理者的职场优势,而选择不当面提出批评,所以管理者应鼓励部属发表不同意见。
至于如何鼓励下属发言?
管理者可以多用疑问句,少用肯定句,不要让部属感到压迫,与此同时,也可主动提出自己对决策的疑虑,引导部属提出见解。
当管理者广纳部属的意见后,就能修正自己拟定的方案,明确制定出更完善的决策。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当管理者要采用某位部属的意见时,也要顾及意见未被采用者的感受。
首先,管理者要肯定其他部属的辛苦付出,再以委婉的语气说明意见不能被采用的原因,并且尽量不要让部属们产生“胜利者和失败者”的感受,否则他们彼此之间将会产生隔阂或心结,进而划分为两派不同的小团体。
此外,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工具,但是在沟通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很多谬误的情况。
这是因为每个人对语言的解读程度、表达能力不同,所以同样的一段话,说的人可能自觉十分清楚,但是听的人却觉得无法理解。
有鉴于此,管理者在确定决策方案,预备下达执行指示时,要注意确认“6W、3H、1R”此十项原则,才能让部属确实地执行决策。
这十项原则即是:
1.What:
何事?
先传达清楚要交派属下做什么事。
2.When:
何时?
即限定事情要在什么期限内完成?
3.Who:
何人?
意即针对何人发布,执行命令。
4.Where:
何地?
该在何地实行计划?
5.Why:
为什么?
即制定计划的理由、目的为何?
6.Which:
何者?
即制定策略的施行先后次序为何?
7.How:
如何做?
指实施的方法与手段。
8.Howmany:
多少数目?
指手中掌握资源的数量有多少?
9.Howmuch:
多少数量?
指执行此事的“力道”、“力度”要有多深?
10.Result:
意即管理者要设定应达成的预期目标。
以上这十项是严密的确认重点,但并非要全盘照做一遍,重点是要把它们牢记在心,视情况随机应变,不要让自己遗漏任何环节。
在按照上列方法确认,并且下达指示之后,管理者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掌握全员的执行成效与进度了。
◆培训能力
管理者必然渴望拥有一个实力坚强的工作团队,因此,培养优秀人才,也就成为管理者的重要任务。
聪明的管理者会尽量往下授权,让员工参与可行的计划,并让员工代表公司对外洽公,这些都是可以培养员工自信心、决断力的好方法。
事实上,培育下属的方法有很多种,像是有计划性与持续性的培育、通过业务发展来培植人才等等。
其中,最基本的培训方法,则是以下所列出来的四点:
1.以教育为主的指导培育法
这是最基本、最直接的栽培法,举凡下属不知道的知识、技能、工作态度,或是其他相关的学习领域,管理者以教导、说明、建议、交谈等方式,直接给予下属指导与教授。
2.以见习为主的指导培育法
这是让部属借由观察上司的处事风格、态度、行动、行为而学习的方法。
管理者若采用此法,就会成为下属见贤思齐的范本,假若管理者能制造一个让下属可以模仿、关心、思考的环境来培育下属,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指导方法。
3.以体验为主的指导培育法
让下属实际参与工作的进行;分担部分工作责任给下属;释出一些工作许可权让下属发挥;要求下属写工作报告;或者促使下属多发表言论等做法,都是管理者借由让部属亲身经验,快速达到自我成长目标的指导培育方法。
4.以动机为主的指导培育法
成长的原动力来自于自我学习,故与其让部属被动地接受外界的教导,管理者有时不如给予下属主动学习的动机。
而管理者要做的事情,就是从旁给予激励、赞美、安慰,接受下属的疑问,充当下属的咨询对象,或者将较难解决的工作交由下属处理,借以激发下属的潜能。
◆统驭能力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
“一个领袖不会去建立一个企业,但是他会建立一个组织来建立企业。
”根据这种说法,当一个管理者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有能力建立团队,才能进一步建构企业。
但无论管理者的角色再怎么复杂多变,赢得员工的信任都是首要的条件。
优秀的管理者懂得信任部属,并真心关怀部属,也知道感恩,不会一心只想控制、支配员工,而是时时激励大家的工作干劲,以顺利完成工作目标。
简单地说,没有人希望自己的上司是斤斤计较、冷血无情的人,他必须关心客户与公司营运,甚至敏感地注意员工的心情。
成功的管理者是一个为了帮助他人而工作的人,他会让员工体会到工作是一种乐趣,并对工作充满期待,如果管理者只想荣耀自身,他就不是好的管理者。
让部属心甘情愿的顺服,而非阳奉阴违的屈从,固然一向是管理者的重要课题,但是要怎么做才能让人愿意为你做事呢?
其实只要掌握人际互动所需注意的五个关键,便能轻松达成!
1.Courtesy(礼仪、招呼)
不管世界怎样改变,惟一不会改变的是人际关系。
我们要以敞开彼此的心胸为出发点,不但要先打开自己的心房,积极拓展人际关系,并且也要让他人敞开自己尘封的心。
2.Contact(接触、交际)
人际关系的基础来自于沟通桥梁的打造。
成功的管理者除了要努力与下属拉近距离外,更要积极制造沟通的机会,以及创造沟通的渠道。
3.Conference(交谈、商谈)
人际关系好比一座双向往来的桥梁,不能只有单向的通行,应该是双方互通有无的来往。
所以,管理者要采取积极的态度与部属交谈,并且尽可能做到双向沟通。
4.Confedence(相互信赖)
为了不在人际关系的桥梁上发生交通事故,双方都应该要为建立良好、安全的桥梁而努力,并且尽力将沟通的范围扩大。
5.Cooperation(协助)
一个安全、完善的沟通渠道,要靠双方的努力才有可能实现。
因此,沟通渠道功能的补强,也是不容忽视的重点。
管理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的管理技能2015-11-0115:
15|#2楼
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在选择和开发经理人员方面,提出可能是一种更为有用的途径。
这一途径的基础不是看善于管理的人是一些什么人(他们的天赋特性和特征),而是看他们能够做些什么(在有效地执行他们的工作时所表现的几种技能)。
这里所说的技能指的是一种可以养成的能力,不一定是天赋的;它会在工作中显示出来,不仅是潜在的。
因此,判断有无技能的主要标准必须是看一个人能否在不同的条件下做出有效的行动。
这一途径提出,有效的管理者是以三种基本的、可发展的技能为基础的。
这三种技能使得不必要去识别特定的特性,也可能为看待和理解行政管理过程提供一种有用的方式。
这一途径是对工作中的管理人员进行第一手观察、并且是与研究管理问题中的现场研究联系起来而产生的结果。
对三种技能的探讨
在这里假定,一个经理
(1)指导其他人员的活动,并且
(2)承担通过指导其他人员的活动而达到某种目标的责任。
在这个定义的范围内,成功的管理似乎是以三种基本的技能为其基础的,我们称它们为技术技能、人事技能和概念技能。
如果说这三种技能没有相互关系,那是不现实的;但是,把每种技能分别加以检查,并单独地发展它,这可能真正有好处。
1.技术技能
这里所说的技术技能指的是:
对某一特殊活动――特别是包含方法、过程、程序或技术的技能――的理解和熟练。
当一个外科医生、一个音乐家、一个会计或一个工程师正在执行他自己的特定业务时,我们可以比较容易看出他的技术能力。
技术能力包括专门知识、在专业范围内的分析能力以及灵活地运用该专业的工具和技巧。
在本文所论述的三种技能中,技术技能也许是人们最熟悉的,因为它最具体,而且在我们这个专业化的时代,它是绝大多数人所需要的技能。
在我们的职业训练或在岗训练计划中,大多数都对发展这种专业技术技能极为关心。
2.人事技能
这里所说的人事技能是:
一个人能够以小组成员的身份有效地工作的行政能力,并能够在他所领导的小组中建立起合作的努力。
技术技能主要是涉及到与“物”(过程或有形的物体)工作,而人事技能主要是涉及到与人工作。
这种技能表现在一个人对上级、同级和下级的看法方面(并承认他们的理解),也表现在他以后的行为方面。
具有高度人事技能的人经常注意到,他自己关于别人和小组的态度、所做的揣测以及自己的信念。
他能够看出这些感情的用途和限度。
通过接受客观存在的、与自己不同的观点、理解和信念,他善于理解别人的言行的真意。
他同样善于灵活地与别人交往,并在他们的接触中表现出什么是他的行为的真意。
这样的一个人致力于创造一种赞许和安全的气氛,使下级感到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而不怕受到指责或嘲笑;他鼓励他们参与计划和实施那些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
他对组织中别人的需要和动力是十分敏感的,所以能够判断其可能采取的各种行动会引起什么反应,并产生什么结果。
由于具有这种敏感性,他能够、也愿意考虑别人的感觉,然后采取行动。
与别人共事的真正技能必须成为一种自然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为它不仅包含在做出决策时具有敏感性,在个人的日常行为上也具有敏感性。
人事技能不能“时有时无”,技巧不能乱用,人格上的特性也不能像大衣那样穿上去、脱下来。
由于经理人员所说的和所做的(或是没说的或没做的)都会影响他的同事,他的真正意愿早晚会显露出来。
这样,为了使之有效,这种技能必须是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的,并且是不自觉地、也是言行一致地表现在一个人的每一行动中。
它必须成为他整个人的一个组成部分。
3.概念技能
这里所说的概念技能包含:
把企业看成一个整体的能力,包括识别一个组织中的彼此互相依赖的各种职能,一部分的改变如何能影响所有其他各部,并扩而设想个别企业与工业、社团之间,以及与国家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力量这一总体之间的关系。
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看出其间的关系并领会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经理人员就能为提高整个组织的全面福利而采取行动。
因此,任何一次决策的成功有赖于决策人员和实施者的概念技能。
例如,当销售政策有重大改变时,考虑对生产、控制、财政、科研和涉及的人所发生的影响,是关键性的。
直到最后一个必须执行新政策的经理人员,这种考虑仍是事关重要的。
如果每一经理人员都能看出这一改变的全面关系和重要性,他几乎可以确定他能有效地将它付诸实行。
结果,成功的机会就会大大地增加。
不单企业的各个部门间有效的协调依靠有关经理人员的概念技能,整个企业的未来方向和趋势也是这样。
一个上层经理人员的态度渲染了企业反应的整个特征,并决定了使一个公司做生意的方法不同于另一公司的“公司个性”。
这些态度是经理人员的概念技能的一种反映(有些人称之为“创造性的能力”),也是他对企业发展方向、公司目标和政策以及股东和雇员的利益的理解方式的一种响应。
上述概念技能就是新泽西贝尔电话公司前董事长C.I.巴纳德所说的一句话的含义。
他说:
“管理过程的重要方面在于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而加以体会,也要体会到与企业有关的整个情况。
”
由于公司的全面成功取决于经理人员在建立和贯彻执行政策和决策方面的概念技能,这种技能就成为经营过程中起团结和协调作用的组成部分,并具有不可否认的重要性。
相对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看到,从一个非常现实的意义来讲,概念技能就是具体考虑组织的技术方面和人事方面。
此外,技能这一概念,作为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一种能力,能够使人区别这三种技能,即完成技术活动的技能(技术技能)、理解和推动个人和团队的技能(人事技能)以及将组织的一切活动和兴趣加以协调并使之成为一个整体,面向一个共同目标的技能(概念技能)。
把有效的管理分为三种基本技能,是有用处的,主要是为了分析的目的。
在实践中,这些技能是如此紧密地互相关联,以致难以确定在哪里停止使用一种技能而开始使用另一种技能。
然而,这些技能的互相关联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分别看待它们,或通过改变它们的重点而得到好处。
在打高尔夫球这一运动中,手、腕、臀部、肩、臂和头的动作都是互相关联的;但是,在改进挥棒动作时,分别地改进这些成分中的一个,常是有好处的。
再者,在不同的打球条件下,这些成分的相对重要性也会起变化。
同样,尽管这三种技能在每个管理层中都是重要的,但在不同的责任层中,管理人员的技术技能、人事技能和概念技能的相对重要性也有所不同。
1.下级管理
现代工业的许多巨大进步都应归功于技术技能。
它对于有效率的生产是不可缺少的。
此外,在低层的管理中,它的重要性最大。
由于管理人员离开实际体力操作越来越远,技术技能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假定他有干练的下级帮助他解决他的问题的话。
在上层,技术技能几乎是不存在的;如果经理人员有高度的人事技能和概念技能,他仍然可以有效地完成他的工作。
例如:
有一个生产工业设备的大公司,制造部门的.副总经理突然生了重病,公司要审计员代替他的职位。
审计员以前没有搞过生产,但他在那个公司已工作了二十多年,因而与许多主要的生产人员密切相知。
他设立了一个顾问组,并把不寻常的权力授予各部门的主任,这样他就能专心地协调各部门的工作。
通过这样的办法,他建立了一个有高度效能的小组。
结果,成本降低了,生产率提高了,积极性也提高了,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企业管理部门打赌,认为他与人共事的能力比他缺少技术生产经验更为重要,这次打赌赢了。
其他例子随处都有。
我们都熟悉那些“专业管理人员”,他们正在成为现代经理人中的典型。
他们很容易地由一个工业转入另一个工业,同时不影响他们的效率。
他们的人事技能和概念技能似乎弥补了他们不熟悉新职务的技术方面的缺点。
2.各级管理
人事技能,就是和他人共事的能力,对于各级的有效管理都是必要的。
一项研究已经说明,人事技能在领班一级极为重要;研究指出,领班作为一个行政管理者,其主要职能就是取得生产小组成员的合作。
另一项研究也加强了这种看法,并把这一观点扩展到中层管理人员;研究又说,管理人员关心的主要事项应该是为组织中的联系开方便之门。
还有另一项研究,主要同上层管理人员有关,它着重指出,上层管理人员要有自知之明,也要有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敏感性。
这些观点都指出,人事技能在每一级都极为重要,但要注意其着重点不同。
人事技能在下级中似乎最重要,在那里,管理人员同下级直接接触的次数最多。
当我们顺着管理阶梯越爬越高时,这些个人接触的次数和频率就会减少,对人事技能的需要也就会按比例地减少,尽管这是大致的情况而不是绝对的。
同时,如果需要决定政策或进行大规模的行动,概念技能就变得更加重要。
于是,应付人的人事技能便从属于把小组的利益和行动一体化的概念技能了。
实际上,耶鲁大学的阿基里斯所作的一项研究已经使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个例子,一个效率极高的工厂经理虽然缺少这里所说的人事技能,然而却是非常成功的:
这个经理是一个大部分自动化的分厂的经理,通过他那强有力的性格和他所施加的“压力”,他使监工们感到,他们的“奖惩、权力、续聘、联络和鉴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于他。
结果,监工们花了不少时间互相竞争,以求得到经理的好感。
他们只把经理爱听的事告诉他,并花费很多时间去探询经理所希望的东西。
他们依靠经理的行为是前后矛盾、无法预言的,监工们感到不安全,各部门之间不断地争吵,并且设法使经理不知道这些争吵。
很清楚,这位经理缺少这里所说的人事技能。
但是,通过对监工们的评价,通过他在增加效率、提高利润和提高-干劲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他成了一个非常有效的经理。
阿吉里斯教授建议,现代工业组织中的雇员们具有依赖上级的“内在”感,有才能和机灵的人能够利用这点。
在三种技能途径的上下级关系内,这位经理由于似乎能够把这种依赖性变为资本,因为他看出了在他的控制下一切活动的相互关系,他使自己与组织打成一片,把下级的个人利益提高为他的(组织的)利益,现实地确立了他的目标,并告诉下级怎样达到这些目标。
这个例子似乎很好地说明,强大的概念技能足以补偿人事技能的缺少而有余。
3.上层管理
如前所述,在较为负责的经理职位上,概念技能的影响最大,也最容易为人看到,因而就变得更加成败攸关的了。
实际上,最近的研究得出了一个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