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182689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重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重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重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重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

《重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

重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题型

一、单选20个,每题1分,共20分

二、多选10个,每题1分,共10分

三、辨析5个,每题5分,共25分

四、材料2个,每题15/10,共25分

五、论述2个,每题10分,共20分

复习要点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来源尤其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英法两国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关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

3、哲学史上三大对立及其判断标准

4、对立统一的规律。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5、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

6、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7、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认识运动的规律

8、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9、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10、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2、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13、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

14、人类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会运用理论分析社会问题

1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正确理解历史合力论

16、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的判别

17、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

18、正确认识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发生的论断

19、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正确看待社会主义的前途

20、正确认识“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的关系

辨析:

1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2绝对的否定与绝对的肯定:

事物内部都存在肯定和否定因素。

由于事物是运动的,所以肯定和否定都不能永恒,事物又是矛盾的,总有一部分肯定,另一部分否定,所以肯定和否定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肯定和否定。

3怎样看到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

既有积极贡献,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产生许多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揭示和论证了历史发展趋势;自身局限性,过于理想化,忽略了客观事实,缺乏科学性,同时看不到人民群众尤其无产阶级的力量。

4思维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问题:

对。

人的思维,是能够认识无线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至上性。

但每一个人由于自身局限性,他们的行为又是非至上的。

5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胜利是否是历史的反常现象:

错。

1从历史发展来看,经济和制度较发达完善的国家社会形态的演进往往滞后的特点2落后国家的矛盾相对发达国家少,它的胜利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战争向外转移危机和矛盾的结果6时势造英雄: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英雄造时势是英雄史观,是要加以批判的,它夸大了英雄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是时势造就英雄,而不是相反,即使特定形势下暂时没有英雄,时势迟早也要把英雄造出来:

7为什么说世界统一于物质: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

:

8说明矛盾统一性与多变性相结合推动事物的发展:

统一和斗争。

统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统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对方有利的因素,促进彼此发展,并且规定事物转化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促进矛盾双方互相竞争,此消彼长,为事物质变创造。

矛盾的斗争性促使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

9评科技万能论:

错误。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杠杆,但它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受许多条件的影响,如果应用不当就会“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利。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破坏了环境,如果合理的运用它,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10存在即是被感知:

存在是物质的存在,感知是主观意识。

这句话表达了极大的个人主观主义,以为世界的存在是因为个人的观念存在而存在。

1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

第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

第四,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12历史合力论

13共产主义渺茫论:

14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关系:

哲学不过是一种方法论,一种关于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方法论。

它的最终归宿是指导人们的实践,而却改变世界。

这句话阐释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

15为什么说阶级是历史范畴:

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恩格斯说:

“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16任何事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从静态,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动态,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的一个环节,它们是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包含的;具有相对性真理和绝对性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材料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涵义及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同一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和外部联系,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抽象和概括,它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如何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第一,必须拥有大量的、丰富的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第二、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找出本质和规律的东西来。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促进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①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它是历史发展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每一次科学革命都不同程度的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变化。

但科学技术也是把双刃剑,既能促进发展,也能因为不当的应用,对人类产生消极的后果。

3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当今社会建设中,经济政治思想等各个方面有许多复杂的事物需要认识,许多重大问题需要回答,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引导我们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把握世界形势变化的本质。

4如何看待真理与谬论的关系:

真理谬论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所谓对立是指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界限非常明确,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

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没有谬误就没有真理。

再次真理都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最后真理和谬论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5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前途:

按照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成为世界的主流而最终进入共产主义世界.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因为它符合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要求,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发展前途,具有旧事物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6怎样看待社会主义的长期性:

生产里发展状况的制约,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国际环境的严重挑战,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7怎样看待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主义实践的复杂性决定了它的道路是曲折的。

8用矛盾论分析改革问题:

社会主义改革根源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新的先进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抗性矛盾,但由于当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够高,新制度不够完善,许多矛盾无法解决,改革就是克服这些矛盾的最有效途径。

9理性认识的重要性,推理的重要性: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是深刻的。

论述

1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辩证关系以及现实意义:

客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

主是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的前提和基础。

2,发挥人的主是认识掌握利用客的必要条件3尊重客和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意义:

1否认客,夸大主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精神万能论,否认主夸大客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

2,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尊重客,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的主,才能开创新的局面。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以及对于加强建设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l)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

:

3事件普遍联系原理及其对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指导意义:

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任何事物内部都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运用普遍原理,可以更好的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4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说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5用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解释如何对待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具有客观物质性,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但是人可以利用主观能动性,使用自己的躯体和物质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引起自然界的某些变化,从而能有目的的改善生态环境。

7应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说明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的问题: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此时应当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甚至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时,必须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

(2)市场经济的双刃剑效应:

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变革,提升生产力的水平,如近代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突破了自然经济的限制,通过心的经济体制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而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改变计划经济的单一体制,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也会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

如西方市场经济改变了社会阶级结构。

中国的市场经济也导致了社会阶层和社会关系的转变。

总体而言,市场经济使现代人的关系从以人的关系为主体的时代进入到以物的关系为主体的“物化”时代,它也导致商品拜物教,贫富分化加剧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8根据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原理说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

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

一方面,中国的情况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又是个性,所以我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针实际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是正确的。

一、单选

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3.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世界本原归结为主观精神还是客观精神

4.唯物主义发展的三个形态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5.马克思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称为基本内核

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中并在人得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辩证唯物主义

7.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一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辩证唯物主义

8.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10.辩证矛盾的含义对立统一

11.哲学上所讲的和谐,指包容万物的和而不同统一与矛盾

1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什么状态事物发展的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

13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归纳与演绎的思维方法

14.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主观能动性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6.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7.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反复和无限发展

18.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实践标准具有历史性和条件性

19.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思维的指导

20.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属性

21.真理与谬误关系对立统一

22.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

23.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24.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社会是合乎历史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25.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6.阶级存在仅同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27.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生产工具

28.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29.资本主义再生产特点不断使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和增值

30.科学社会主义来源空想社会主义

31.列宁一国胜利论理论来源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

3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33.实现人自由、个性发展共产主义社会人的生存状态

34.社会主义民主本质和核心人民当家作主

35.民主根本性质最终取决于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

36.共产主义必然向自由的飞跃历史性概念

二、多选

1.马克思主义理论三来源三组成部分P9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P11

3.物质的两种存在方式:

时间和空间P32

4.和谐包含: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②矛盾双方平衡、协调、合作③包容万物P44

5.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现象P46

6.矛盾分析法包括哪些P49

7.感觉到的东西并不能立刻理解它: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P68

8.按图索骥错误之处:

①理论脱离实际②教条主义③本本主义

9.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①理论指导实践②理论不能代替实践③理论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10.社会存在包括:

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②地理环境③人口因素P95

11.社会意识形态有哪些排除修辞学即可P95

12.社会意识独立性表现P98

13.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P98

①思想本身不是现实力量②思想理论要与实践结合③思想理论要为人民群众掌握

1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P102

15.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P112

16.群众创造历史的表现P130

17.列宁政治遗嘱全选

18.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

①空想到科学②理论到实践P213

19.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分为哪三个阶段排除“物的依赖关系阶段”即可

20.共产主义含义全选

三、辨析

1.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关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关系)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统一的。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的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的认识世界。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

2.如何看待科学万能论(科学技术的评价)(可能原题:

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错误。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杠杆。

但它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技既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如果应用不当就会“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利。

3.存在就是被感知

错误。

此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范畴。

存在是物质的存在,是意识以外的物质的个体;感知是主观意识,是人对外界的认识的观念。

此观点表现了极大的个人主观主义。

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实践活动;落后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的社会的发展。

另外,历史上也有这样的情况: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的国家或地区,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5.如何看待历史合力论

合力论:

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历史合力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在历史合力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归根结底起决定作用,而在具体历史时期具体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可变的。

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致性

6.如何看待运动和静止关系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7.绝对的否定观(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可能原题:

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错误。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8、如何看待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

(可能原题:

空想社会主义是历史上进步的思想体系,但不是科学的体系)

答:

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在理论上致力于社会制度的分析。

但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根源。

空想社会主义是进步的,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9、如何看待思维的至上性与被至上性。

(可能原题:

“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答:

正确。

人的思维能力是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的统一。

思维的至上性是指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绝对性;思维的非至上性是指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和相对性。

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不是指个别人的思维,而是指整个人类的思维。

作为无数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的思维,是至上的、无限的是能够完全认识客观世界的;而对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个别人来说,他的思维能力要受到种种历史和现实条件的限制,因而是非至上的、有限的。

因此,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非至上的,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

10、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胜利是一种历史的反常现象。

答:

错误。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首先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其次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同时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11.如何看待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

12.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统一和斗争。

统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统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对方有利的因素,促进彼此发展,并且规定事物转化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促进矛盾双方互相竞争,此消彼长,为事物质变创造。

矛盾的斗争性促使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

13.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从静态,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动态,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的一个环节,它们是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包含的;具有相对性真理和绝对性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14.如何看待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

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阶级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15.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答:

时势造英雄,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

杰出人物会对历史进程发生影响,但这些作用尽是历史进程中的偶然现象,只能成为社会发展的个别原因。

历史人物的作用性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

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历史人物才会起到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作用,否则历史人物也会走向反面。

“时势造英雄”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英雄造时势”是英雄史观它夸大了英雄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是时势造就英雄,而不是相反,即使特定形势下暂时没有英雄,时势迟早也要把英雄造出来

四、材料

1.①怎样看待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社会形态的更替,表现为历史的前进性与曲折性、间进行与跨越性的统一。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渐进性并不否认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跨越性。

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迄今为止最进步的社会形态,它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某种跨越性,是合乎规律的。

他走向成熟,取得最后胜利,必然要经过曲折复杂的斗争和长期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某种重大挫折甚至倒退也是难免的。

但历史车轮前进的总趋势不可改变,它所呈现的曲折,必将以社会的巨大进步来补偿。

②用矛盾论分析改革问题

矛盾具有普遍性,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

但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所以矛盾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由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就需要通过改革,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旧事物、不符合时代要求的事物进行剔除。

改革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运用,符合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③理性认识的重要性,推理的重要性

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理论回到实践中去,为人民群众掌握,才能变为巨大物质力量,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

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积极地能动作用,理性认识与实践的结合,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可以转变为巨大物质力量。

2.①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含义及辩证关系。

答:

含义: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各方面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本质的、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辩证关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4、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②如何实现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答:

1、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

2、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要经过一定中介环节。

3、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4、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③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的作用(二重性)

答: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杠杆。

但它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技既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如果应用不当就会“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利。

3.①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

答:

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