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急诊感染性休克临床实践指南.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17243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9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急诊感染性休克临床实践指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国急诊感染性休克临床实践指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国急诊感染性休克临床实践指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国急诊感染性休克临床实践指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国急诊感染性休克临床实践指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急诊感染性休克临床实践指南.docx

《中国急诊感染性休克临床实践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急诊感染性休克临床实践指南.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急诊感染性休克临床实践指南.docx

中国急诊感染性休克临床实践指南

中国急诊感染性休克临床实践指南

2016-04-2216:

09来源: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字体大小

-|+

近期,《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发表「中国急诊感染性休克临床实践指南」一文,现整理如下,供各位医生朋友参考。

感染性休克(septicshock)是急诊科常见的急危重症,是指严重感染导致的低血压持续存在,经充分的液体复苏难以纠正的急性循环衰竭,可迅速导致严重组织器官功能损伤,主要死亡原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organ dysfunctionsyndrome,MODS),病死率高,早期正确诊断和处理与临床结果密切相关。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急诊医师对感染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特组织专家编写本指南。

专家组参考了国内外感染性休克相关指南的建议,并依托最新循证医学证据,以病理生理学发生发展为基础,制定规范化诊治方案的指导意见,为急诊科临床医生提供有价值的临床指导。

在指南内容编写过程中,当专家们意见不一致时,指南内容将优先参考目前可获得的病理生理学相关证据。

此外,由于不同地域和层级医院医疗技术和设备的差异,需根据实际情况参考指南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1.概述

国外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急诊患者中,7.3%在入住 4h内发生严重感染(severe sepsis),12%的严重感染患者在入住48h内发展为感染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平均高达42.9%,早期识别并启动治疗可降低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

感染性休克是微生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变化的过程,从病原微生物感染、到早期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inflammatorresponsesyndrome,SIRS)、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compensatoryanti-inflammatoryresponsesyndrome,CARS),具有高度的异质性,需要在不同阶段个体化、同一个体阶段化调整和干预。

因此,感染性休克的临床干预应该是一个「边诊断边治疗」的过程。

大部分感染性休克患者首先在急诊科进行诊治,急诊医师对感染性休克的规范诊疗是提高感染性休克生存率的关键。

然而,我国三乙医院和二甲医院中分别有31.7%和 69.8%的医生不了解急性全身感染(sepsis)和感染性休克的诊断标准。

因此,提高对感染性休克的认知程度、规范临床诊疗实践、促进急诊医疗质量的均衡化,是提高感染性休克整体治疗水平的重要措施。

2.感染性休克的危险因素

临床上,通过一些危险因素分析,识别可能发生感染性休克的高危患者,从而及早地给予关注、评估和干预,改变疾病的转归。

感染性休克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身体状态等一般因素,还包括基础疾病状态、解剖结构的破坏、相关实验室指标和药物因素等。

感染性休克的危险因素见表1。

注:

ECOG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SBP收缩压;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3.感染性休克的病理生理学

3.1 感染、炎症反应与免疫

感染性休克致病原因为病原微生物感染,临床上表现为以早期SIRS、CARS为特征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学变化,最终导致微循环改变和器官功能障碍。

因此,感染性休克的诊治实践需要正确理解其病理生理学变化做出早期诊断,并针对性地实施标准化及个体化的治疗,从而有效防治器官功能损伤,降低病死率。

当病原微生物入侵时,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固有免疫发挥效应,同时启动获得性免疫反应,最大限度地清除病原微生物,当感染在可控制的范围内时,免疫系统能够有效发挥防御作用,保护机体的内环境稳定,但是如果免疫反应过度,也会对机体造成损伤。

通常认为发生感染性休克时,致病微生物作用于机体,激活免疫细胞并释放、分泌细胞因子或炎性介质,启动凝血级联反应,导致SIRS反应;炎症反应加重的同时,抗炎反应也随之加强,机体启动CARS反应,部分患者呈现免疫麻痹或免疫无应答,甚至出现混合拮抗反应综合征(mixedantagonistresponsesyndrome,MARS)。

图1为严重感染患者的宿主免疫反应 

IRS/CARS造成的组织器官功能障碍反过来影响炎症反应的过程。

感染性休克可以不依赖细菌和毒素的持续存在而发生和发展,细菌和毒素仅起到触发急性全身感染的作用,其发展与否及轻重程度则完全取决于机体的反应性。

IRS/CARS的发生发展过程存在个体差异,不完全遵循免疫激活到免疫抑制的先后顺序,且机体的促炎反应和抗炎反应在疾病早期即可同时存在。

部分个体在疾病早期表现为过度SIRS反应,炎症介质过量产生,在清除异物抗原及组织碎片的同时造成正常脏器组织的损伤,从而导致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衰竭。

部分个体在疾病初期即可表现为明显的免疫抑制状态,出现免疫细胞大量凋亡和免疫器官功能障碍,形成免疫麻痹状态,导致继发感染,最终造成组织器官损伤。

2013年,Nature系列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新观点认为,急性全身感染时过度炎症反应和免疫抑制同时发生,而固有免疫表达上调,同时获得性免疫功能下降。

因此在治疗感染性休克时,应正确评价个体的免疫状态,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患者的免疫反应状态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病原菌的毒力、病原菌的数量、合并的其他疾病、营养状态、年龄,以及细胞因子的基因多态性或其他免疫调节因子及其受体。

3.2 感染性休克时的微循环变化

感染性休克时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同时容量血管扩张,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组织器官低灌注,并最终发展为微循环障碍。

感染性休克时的微循环变化分为3个时期:

缺血性缺氧期(休克早期、休克代偿期)、淤血性缺氧期(休克进展期、可逆性失代偿期)、微循环衰竭期[休克难治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期、不可逆期]。

由于感染病原体、感染部位、机体免疫状态和炎症反应存在个体差异,休克各期的出现并不完全遵循渐进的发展规律,也可能无明显的界限,发生感染性休克时,更易诱发DIC或多器官功能障碍。

(1)微循环缺血期 此期微循环的特点是:

少灌少流,灌少于流,组织呈缺血缺氧状态。

交感神经兴奋,缩血管体液因子如血管紧张素Ⅱ、血管升压素、内皮素、白三烯、血栓素A2等释放,全身小血管包括小动脉、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微静脉、小静脉都持续收缩痉挛,尤其是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收缩更明显,前阻力增加,大量真毛细血管网关闭,微循环内血液流速缓慢,轴流消失,血细胞出现齿轮状运动。

血流主要通过直捷通路或动一静脉短路回流,组织灌注明显减少。

(2)微循环淤血期 此期微循环的特点是:

灌而少流,灌大于流,组织呈淤血性缺氧状态,导致二氧化碳和乳酸堆积,血液pH值升高,代谢性酸中毒使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同时,多种扩血管物质如组胺、腺苷、缓解肽、肠源性内毒素、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增多,导致微血管扩张,血压进行性下降,全身各脏器缺血缺氧的程度加重。

(3)微循环衰竭期 严重酸中毒、大量一氧化氮和局部代谢产物释放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的损伤等,均可使微血管发生麻痹性扩张,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微循环中有微血栓形成,血流停止,出现不灌不流状态,组织几乎完全不能进行物质交换,得不到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甚至可出现毛细血管无复流现象,即指在补液治疗后,血压虽可一度回升,但微循环灌流量仍无明显改善,毛细血管中淤滞停止的血流也不能恢复流动的现象。

除上述典型的病理生理学表现之外,感染性休克微循环功能障碍的特征性表现为功能性毛细血管密度降低、血流分布的不均一性以及微循环通透性升高。

局部毛细血管表现为低灌注,而另些部位毛细血管血流灌注正常或异常增高;氧向组织细胞的弥散距离增加以及微循环血流的非均质分布,从而导致氧摄取异常及组织细胞缺氧。

3.3 感染性休克时器官系统功能变化

感染往往起源于局部累及全身,炎症介质打击多个靶器官,往往以某个器官系统功能障碍表现为主,并同时出现多个器官系统功能变化,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

(1)心血管功能障碍  

在诊断感染性休克后6h内约有 20%的患者会出现左心室功能障碍,到发病后1-3d该发生率可增加至60%。

由急性全身感染引发的心肌功能抑制可造成心脏泵功能减低,心排血量减少,以致不能满足组织代谢的需求,甚至引起心源性休克而危及各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

心肌功能障碍和心血管炎症反应导致脑利钠肽和肌酸激酶升高。

(2)呼吸系统功能障碍  

感染性休克时由于SIRS反应可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distress syndrome,ARDS)。

临床上表现为容积减少、肺顺应性降低、严重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进行性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肺部影像学上表现为非均一性的渗出性等病变,大部分患者需要呼吸支持。

(3)肾功能障碍  

过去认为感染性休克时因肾血流量减少和肾血管收缩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导致急性肾损伤。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感染性休克时肾血流量正常甚至增加,然而肾皮质和髓质血流出现再分布,肾血流增加的同时肾小球滤过率反而降低,肾血管阻力增加/毛细血管渗漏以及炎症导致微循环功能障碍。

(4)胃肠道功能障碍  

感染性休克状况下,内脏血管选择性收缩以保证重要生命器官的血液供应,造成胃肠道缺血缺氧,上皮坏死、脱落,肠道屏障功能受损,通透性增高,细菌、内毒素和其他炎症介质扩散,加重全身炎症反应和导致其他器官功能障碍。

(5)肝功能障碍 

肝功能障碍可在感染早期发生,与肝脾低灌注有关,导致肝损伤标志物如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胆红素升高,通常经充分的支持治疗后恢复;晚期的肝功能障碍比较隐蔽,表现为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与细菌、内毒素和炎症因子有关。

(6)脑功能障碍  

脑功能障碍是感染性休克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与病死率增加和长期认知功能损害有关。

临床上表现为急性意识改变,包括昏迷和神志失常,以及少见的癫痫和局部神经体征;影像学可表现为缺血性脑卒中和脑白质病变。

(7)血液系统功能障碍  

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液系统功能障碍可表现为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国际标准化比值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血小板计数降低,血浆纤溶蛋白水平降低。

(8)内分泌系统  

感染性休克早期内分泌系统激活,炎症介质和细菌产物导致部分激素分泌量绝对或相对减少,如血管加压素水平降低,甲状腺功能症候群,肾上腺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反应降低,胰岛素抵抗和高血糖等。

4. 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表现

机体不同部位的感染有相应的临床表现,如呼吸道感染出现咳嗽、咳痰;泌尿系统感染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胆道感染出现Charcot三联征甚至五联征等,可参照附录进行判断。

4.1 休克代偿期

休克代偿期血压往往正常或略低于正常,在代偿作用下有时甚至轻度升高,但脉压降低。

此期,患者由于血流再分布,外周组织和器官灌注减少,引起肢端和面色苍白、发绀、尿量减少。

同时由于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引起心率和脉搏增快、烦躁不安。

部分暖休克患者早期可表现为肢端温暖、皮肤干燥、面色潮红,但组织灌注不良存在,容易漏诊。

4.2 休克失代偿期

休克失代偿期由于代偿作用消失,心脑血供下降,表现为神志烦躁加剧或萎靡、嗜睡,甚至出现神志不清。

同时血压进行性下降,组织缺血缺氧加剧,尿量进一步减少或无尿,皮肤可出现花斑,实验室检查提示酸中毒表现。

4.3 休克难治期

休克难治期的突出表现为循环衰竭、DIC及MODS:

(1)循环衰竭表现为血压持续下降或难以测出,对血管活性药物反应性差;

(2)凝血功能异常,出现DIC表现,如出血、皮下瘀斑、贫血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