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docx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最新】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图所示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
B.
燃料燃烧
C.
苹果榨汁D.
品红扩散
2.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水”的是( )
A.蒸馏水B.河水C.矿泉水D.自来水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闻气味B.
振荡试管
C.
加热液体D.
加入固体
4.可以一次鉴别出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正确方法是( )
A.分别加入蒸馏水B.观察三种气体的颜色
C.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D.分别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
5.空气与人体呼出的气体相比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氧气的含量:
空气>呼出的气体
②二氧化碳的含量:
空气<呼出的气体
③水蒸气的含量:
空气>呼出的气体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①③
6.下列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先装好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先插入被吸液体,再按住胶头
C.给试管里液体加热时,先均匀受热,再集中加热
D.用排水法集满气体后,先熄灭酒精灯,后撤导气管
7.下列物质中不含氧分子的是
A.液氧B.海水C.空气D.氯酸钾
8.下列有关分子和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分子总是不停地运动B.分子可分,原子不能再分
C.有些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D.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9.下列装置都可用于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a、b两物质的选择正确的是
A.a是汞b是红磷B.a是铁丝b是硫粉
C.a是汞b是硫粉D.a是红磷b是蜡烛
10.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白光,放出热量
B.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11.下表是盐城【最新】10月1日、2日两天的空气质量日报的内容,其中a、b、c、d是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a、b、c、d不可能是
盐城10月份空气质量指数(AQI)数据:
数值单位:
μg/m3(CO为mg/m3)
日期
质量等级
AQI指数
当天AQI排名
PM2.5
a
b
c
d
2017-10-01
优
40
89
20
10
21
0.93
47
2017-10-02
优
44
175
18
10
15
0.77
75
A.臭氧B.二氧化碳C.二氧化硫D.二氧化氮
12.下列说法中,“一定”正确的是
A.氧化反应一定属于化合反应
B.纯净物一定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C.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一定不变
D.所有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一定变化
13.学习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后,甲、乙两同学就教材P42“把二氧化锰加入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与“把过氧化氢溶液缓缓加入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试管中”的实验现象是否相同展开探究。
甲同学的方案是“把二氧化锰加入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乙同学的方案是“把过氧化氢溶液缓缓加入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试管中”。
则下列关于甲、乙两同学实验方案的评价正确的是
A.两同学方案中的实验现象完全相同B.甲同学的方案中能得到质量更多的氧气
C.乙同学的实验方案中能得到平稳的氧气流D.甲同学的方案中收集的氧气更纯
14.用量筒量取液体时,某同学操作如下:
量筒放平稳,面对刻度,初次视线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8.6mL,倒出一部分液体,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8.6mL。
这位同学实际取出液体的体积
A.等于10mLB.大于10mLC.小于10mLD.无法判断
15.已知氧化铜也可以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现向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氧化铜粉末,充分反应(忽略水的挥发).下列图像不正确的是( )
A.AB.BC.CD.D
二、填空题
16.下图是实验室中常见的部分仪器。
(1)请用所提供仪器的字母序号进行填空.
①用于保存高锰酸钾的容器是______
②用作反应容器且能够直接加热的是_________
③用于配制溶液和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________
④进行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盛放硫粉的仪器是____
(2)仪器的使用讲究规范,请按照仪器使用的规范填空.
①将G中的过氧化氢溶液倾倒时,试剂瓶盖要_______放。
②向量筒中滴加液体时,滴管的下端应悬垂于量筒口____(填“里面”或“上方”)。
③酒精灯火焰分三层,给物质加热时,用酒精灯火焰的________部分。
④洗涮试管干净的标志是____________。
三、科学探究题
17.被称为“生命之源”的水(H2O)和被称为“绿色氧化剂”的过氧化氢(H2O2),通常情况下均为无色液体。
在化学实验中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1)指出下列实验容器中水的主要作用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鉴别水和过氧化氢两瓶无色液体,请填写有关内容: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将等体积的两种无色液体分别加入A、B两个试管中。
2.
分别向A、B两试管中同时加入等质量(少量)的二氧化锰,观察现象。
A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B试管中有气泡产生
A试管中的无色
液体是_____;
①B试管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_______________。
②以上鉴别体现水和过氧化氢有不同化学性质,他们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______。
(3)探究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
(以下实验中使用的溶液都是过氧化氢溶液)
探究实验一: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步骤
现象
1.取一支试管加入5g克5%的溶液,然后加入1g二氧化锰。
缓慢有少量气泡冒出
2.另取一支试管加入
克15%的溶液,再加入1g二氧化锰。
迅速有大量气泡冒出
为保证探究结果的准确性,实验步骤2的横线上的数字是__________,通过实验发现:
当其他条件相同时,过氧化氢的浓度越高,分解的速率____。
探究实验二:
序号
溶液浓度
溶液质量/g
温度/℃
收集的氧气体积/ml
反应时间/S
1
30%
12
40
125
148
2
30%
12
90
125
82
此实验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____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18.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照课本上的实验装置做“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如图1所示),但测出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小于1/5。
请你参与探究:
(1)提出问题:
造成误差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改进课本上的实验装置?
(2)查阅资料:
①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白磷的着火点是40/℃(着火点是指可燃物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②铜在空气中加热,能和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
(3)猜想与假设:
①甲同学:
可能是导管内原来含有空气,后来留有吸入的水,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②乙同学:
可能是瓶内残留气体中还有氧气。
③你还能作出的猜想是________________ 。
(4)交流与讨论:
①丙同学认为用木炭代替红磷,就可以消除误差,你认为他的猜想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
②他们对课本上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如上图2所示的改进(其他仪器忽略)。
a甲同学提出应把红磷换为白磷,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b通过粗铜丝来点燃玻璃管内的白磷,这利用了金属的_________性。
c与课本上的实验装置相比较,该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___。
(写一点)
(5)探究与反思:
①为了验证乙同学的猜想,将铜粉放在残余气体中加热,观察到铜粉变黑色,证明乙同学的猜想 ________________ (填“正确”或“不正确”),写出铜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 。
②大家用改进的图2装置进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左侧玻璃管内的液面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最终升到1格处,得到较准确的结果。
四、实验题
19.为进一步认识氧气,老师邀请你一起参加《实践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的研究。
请根据下图所示装置回答问题:
(l)写出仪器a和b的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
(2)某同学选用A装置制取氧气,在连接玻璃管和带孔橡皮塞时,玻璃管不容易插入橡皮塞,应采取的措施是:
________。
在试管中装入暗紫色的固体物质,则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___反应。
(3)实践证明用B装置制氧气比A装置具有很多优点,主要优点有___________。
A安全B气密性好C节约能源D产生氧气多
(4)某同学选用C装置制取氧气,仪器b的下端没有伸到液面以下,其后果是________。
(5)若用D装置收集氧气,发现氧气不纯,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
(答一点)
(6)用E装置收集一瓶氧气,检验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7)通过查阅资料得知:
氨气(NH3)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其水溶液称为氨水;实验室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
根据以上信息,实验室制取氨气时,应选择上图中的_______装置。
(填字母编号)
(8)实验结束,同学们就P46的“问题与交流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除了用手紧握的方法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展开讨论,甲同学的方法得到一致认同:
如图,连接好装置后,保持装置内温度不变,将玻璃管浸入烧杯内的水中,水进入玻璃管一段高度后,不再进入。
若装置气密性良好,则进入玻璃管内的液面_____烧杯中液面。
(填字母符号)
A高于B低于C相平D三种情况都可以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A、冰雪融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燃料燃烧过程中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
C、苹果榨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品红扩散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正确。
故选B。
【点睛】
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A
【详解】
蒸馏水是通过将水蒸发又遇冷液化得到的水,是制纯净水的方法,只含有水这一种物质,是纯净物,故A正确;河水中含有泥沙、溶解的气体等多种物质组成的,所以属于混合物,故B错误;矿泉水中含有矿物离子,所以属于混合物,故C错误;自来水中含有消毒剂等其他物质,所以属于混合物,故D错误;故选A.
【点睛】
蒸馏水是纯净水,它只含有水这一种物质,是纯净物.
3.D
【详解】
A、闻气体的气味时,防止气体有毒,应用手扇动,不能直接用鼻子闻。
图中操作错误,故A错误;
B、振荡试管时,应该是左右方向上振荡,图中操作错误,故B错误;
C、加热时,应使试管倾斜并与桌面成45°左右,图中操作错误,故C错误;
D、粉末状药品的取用时:
先将试管倾斜,把盛药品的药匙(或者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再使试管直立起来,图中操作正确,故D正确。
故选D。
4.C
【详解】
分别加入蒸馏水,三种气体均不能产生明显现象,无法完成鉴别,故A错误;三种气体均为无色无味气体,无法用观察法判断,故B错误;将燃烧的木条伸入瓶中,木条燃烧无明显变化的气体为空气,木条燃烧更旺的气体为氧气,木条熄灭的气体为二氧化碳气体.故C正确;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只有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难以鉴别气体是空气和氧气,故D错误;故选C.
【点睛】
一次性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无色气体,要求根据三种气体性质差别,所设计的方案能出现三种明显不同的实验现象,达到鉴别气体的目的.
5.A
【解析】
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所含成分相比有:
氧气的含量多,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含量少,因为人体吸入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故选A。
点睛:
了解吸入和呼出气体的不同,才能正确解答。
6.C
【详解】
A、组装好装置后,应在向容器中装入药品前检查装置气密性,然后再装入药品,以避免装入药品后发现装置气密性不好,更换部分仪器而浪费药品,故A错误;
B、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先按住胶头,挤压出空气,再插入被吸液体,故B错误;
C、给试管里液体加热时,先均匀受热,再集中加热,以防止试管受热不均匀造成试管炸裂,故C正确;
D、用排水法集满气体后,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以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入试管,使试管因骤然冷却而炸裂,故D错误。
故选C。
7.D
【解析】
【详解】
A、液氧是液态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A错误;
B、海水中溶有氧气,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B错误;
C、空气中含有氧气,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则空气中含有氧分子,故C错误;
D、氯酸钾是由钾离子和氯酸根离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故D正确。
故选D。
8.B
【解析】
【详解】
A、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相同,都是不断运动的,故A正确;
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故B错误。
C、有些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故C正确;
D、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故D正确。
故选B。
【点睛】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9.A
【解析】
【详解】
A、左图是拉瓦锡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的实验,a是汞;红磷本身是固体,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可用于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故A正确;
B、左图是拉瓦锡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的实验,a是汞,不是铁;硫粉在空气中能够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虽消耗氧气,但增加了新的气体,容器内的气压不降低,不能用于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故B错误;
C、左图是拉瓦锡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的实验,a是汞;硫磺在空气中能够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虽消耗氧气,但增加了新的气体,容器内的气压不降低,不能用于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故C错误;
D、左图是拉瓦锡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的实验,a是汞,不是红磷,蜡烛在空气中能够燃烧生成二氧化二氧化碳气体,虽消耗氧气,但增加了新的气体,容器内的气压不降低,不能用于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
利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可燃物的要求是本身为非气体,足量且燃烧产物是固体;在空气中就能燃烧且只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10.A
【详解】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故A正确;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B错误;燃烧的现象描述不能是生成物质,因为生成物需要后期进一步验证,故C错误;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D错误;故选A.
【点睛】
描述实验现象要注意:
1、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要夹带生成物的名称
生成物的名称要根据实验现象经过分析、推理得出来,因此,在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要夹带产物的名称。
例如,不能将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叙述成:
“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红色的铜,同时管口有水生成。
”而应叙述为:
“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物质,同时管口内壁出现无色液珠。
”
2、描述实验现象时不应夹带产物的化学性质
如果在描述其实验现象时,将生成物的化学性质叙述进去,就犯了缺乏根据的错误。
例如。
在做加热高锰酸钾的实验时,不能将反应后的现象说成:
“生成一种无色无味的能使带火星的木条重新燃烧的气体。
”应将“能使带火星的木条重新燃烧”去掉,因为生成的气体是否具有这种性质,在这个实验中是看不出来的。
正确叙述为“产生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
3、不要将描述现象与结论混淆
描述现象和结论的说法是不同的,不能混为一团。
例如,在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无色的酚酞试液后,描述现象的语言是“无色溶液变成了红色”。
如果说成“氢氧化钠溶液可使酚酞试液变红”或“酚酞试液遏氢氧化钠溶液变红”,这就成了结论,而不是描述现象了。
4、用词要得当
在描述实验现象时,用词也是很重要的。
用词不当就不能真实地、恰如其分地描述出实验现象.
11.B
【解析】
【详解】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
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二氧化碳是空气的一种成分,不是空气的污染物,不应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故选B。
12.C
【解析】
【详解】
A、氧化反应不一定属于化合反应,如蜡烛的燃烧,故A错误;
B、既然是同种分子,则一定是只含一种物质;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纯净物中并不一定含有分子,比如:
金属单质中就只含有原子,故B故错误;
C、催化剂是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的物质。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一定不变,故C正确;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所有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不一定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13.C
【解析】
【详解】
A、“把二氧化锰加入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与“把过氧化氢溶液缓缓加入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试管中”的实验现象是不同的,把二氧化锰加入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反应的比较剧烈,故A错误;
B、两方案使用完全相同的双氧水,产生氧气的量是相等的,故B错误;
C、甲中双氧水全部于试管中,有催化剂加入,分解产生大量氧气,乙中逐渐滴加,不断分解,产生气体的速度与滴加液体的速度有关系,能得到平稳的气流,故C正确;
D、甲同学的实验反应过于剧烈,会使氧气中混有大量的水蒸气,故D错误。
故选C。
14.B
【解析】
【详解】
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
该学生初次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8.6mL,实际体积等于18.6mL;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8.6mL,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大,那么实际体积应小于8.6mL;则该学生实际倾倒的液体体积大于10mL。
故选B。
【点睛】
量筒操作错误时会出现“俯大仰小”,即俯视读数,数值比实际体积大,反之,则小。
15.C
【详解】
根据反应方程式:
过氧化氢→氧气+水,其中氧化铜是催化剂,随着反应进行,氧气质量逐渐增大后不变,氧化铜质量不变,过氧化氢质量减少到零,溶液中水的质量增多后不变,故ABD正确,C错误,故选C.
【点睛】
反应充分进行,过氧化氢完全消耗,质量降低为零.
16.FCDA倒放上方外焰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解析】
【详解】
(1)①广口瓶常用于固体药品的保存,用于保存高锰酸钾的容器是广口瓶,故选F;
②试管用作反应容器且能够直接加热,故选C;
③用于配制溶液和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是烧杯,故选D;
④进行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盛放硫粉的仪器是燃烧匙,故选A;
(2)①将G中的过氧化氢溶液倾倒时,试剂瓶盖要倒放,以防止污染试剂;
②向量筒中滴加液体时,滴管的下端应悬垂于量筒口上方,不能伸入或倾斜;
③酒精灯火焰分三层,给物质加热时,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部分;
④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17.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防止高温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把集气瓶中的空气排出水过氧化氢
水+氧气水分子与过氧化氢的分子结构不同5越快温度
【详解】
(1)A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污染空气,水能吸收二氧化硫生成亚硫酸,因此水是用来吸收二氧化硫的;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集气瓶中加入水的作用是防止铁的熔化物温度过高而炸裂集气瓶;
C收集气体实验,集气瓶中的水的主要作用是把集气瓶中的空气排出;
(2)过氧化氢能在二氧化碳催化作用分解生成水和氧气,二氧化锰加入水中无明显变化。
鉴别水和过氧化氢两瓶无色液体的方法是:
将等体积的两种无色液体分别加入A、B两个试管中;分别向A、B两试管中同时加入等质量(少量)的二氧化锰,观察现象;A试管中无明显现象的是水,B试管中有气泡产生,是过氧化氢溶液;
①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为水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过氧化氢
水+氧气;
②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水分子与过氧化氢的分子结构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
(3)探究实验一:
要比较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应相同,催化剂的种类与质量应相同,只有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不同,所以所取的过氧化氢溶液5g;通过实验发现:
当其他条件相同时,过氧化氢的浓度越高,分解的速率越快;
探究实验二:
此实验中所用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与浓度相同,温度不同,所以是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18.红磷的量不足(合理即可)不合理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容器内的气压不会明显降低,水不能倒流白磷的着火点比较低导热实验误差小,不会污染空气(合理即可)正确铜+氧气
氧化铜先下降后上升
【解析】
【详解】
(3)猜想与假设:
①甲同学:
可能是导管内原来含有空气,后来留有吸入的水,影响实验的准确性;②乙同学:
可能是瓶内残留气体中还有氧气;③还能作出的猜想是:
红磷的量不足;
(4)丙同学认为用木炭代替红磷,就可以消除误差,他的猜想不合理,因为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容器内的气压不会明显降低,水不能倒流;甲同学提出应把红磷换为白磷,理由是:
白磷的着火点比较低;通过粗铜丝来点燃玻璃管内的白磷,这利用了金属的导热性;与课本上的实验装置相比较,该装置不需将白磷在装置外点燃,其优点是:
实验误差小,不会污染空气;
(5)为了验证乙同学的猜想,将铜粉放在残余气体中加热,观察到铜粉变黑色,证明乙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因为红色的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黑色的氧化铜,铜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铜+氧气
氧化铜;大家用改进的图2装置进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白磷燃烧放出热量,消耗了容器内的氧气,冷却后容器内的气压降低,所以左侧玻璃管内的液面变化情况是:
液面先下降后上升,最终升到1格处,得到较准确的结果。
【点睛】
本题考查了测定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属于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
这类探究实验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装置的严密性②所用药品的量③生成物的状态④读数时要冷却到原温度等。
19.铁架台长颈漏斗将玻璃管的一端用水湿润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分解反应AC氧气从长颈漏斗逸出收集时刻过早,没有等到气泡均匀放出就收集气体(合理即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集满AFB
【解析】
【详解】
(1)仪器a的名称是铁架台,仪器b的名称是是长颈漏斗;
(2)在连接玻璃管和带孔橡皮塞时,玻璃管不容易插入橡皮塞,应采取的措施是:
将橡胶塞用水湿润,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该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三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3)A装置制氧气需要加热,B装置制氧气不需要加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