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经济学形考任务作业14.docx
《政府经济学形考任务作业1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府经济学形考任务作业14.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府经济学形考任务作业14
形考任务作业1
政府经济学作业1题目:
什么是政府经济?
如何理解政府经济?
形式:
小组讨论(个人事先准备与集体讨论相结
2012年电大行政管理(本科)政府经济学1-4作业及答案
请大家帮帮忙!
政府经济学作业1
题目:
什么是政府经济?
如何理解政府经济?
形式:
小组讨论(个人事先准备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要求:
每一位学员都提前交讨论提纲,提纲包括以下内容:
1,联系实际的例子。
2,个人的讨论提纲。
3,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
就是这本作业的所有答案,有人知道么......
政府经济的主体
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即狭义的政府,也就是国家行政机构.政府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主体,其行为与企业、个人相比,存在根本区别.企业、个人经济行为是追求私人利润的最大化,而政府经济以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政府经济活动是市场政府经济供求平衡的重要条件,如从市场主体角度分析,则政府是市场上最大的买主,一定时期内政府采购总额、采购商品和劳务的结构,对市场供求关系具有重要影响.
政府经济的客体
政府经济的客体是参与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企业、个人经济活动,是从事商品和劳务的生产和供给,而政府经济是以财政收支为核心,实质上是一种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宏观管理.政府机构不直接创造任何物质财富,政府财政收入来自企业和个人缴纳的税收,构成支出所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财政集中的财力多少.
政府经济的形式
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济管理.与企业、个人等微观经济活动不同,政府经济是以组织财政收入、安排财政支出的方式进行资源配置,履行政府职责,并以收支为基础开展宏观管理,即对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进行有效调控.
政府经济的依据
与企业、个人等微观经济相比,政府经济的依据是社会公共权力.政府之所以能够强制地、无场地、固定地征收税收等收入,满足其支出需要,就是因为政府是公共权力机关,掌政府经济握着法律等强制手段,对违规者予以处罚,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政府经济的目的
政府经济活动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通过教材有关章节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活动就是为了解决企业、个人不能或不能有效解决的问题,克服市场缺陷,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于企业、个人的生产经营活动目的有根本区别.
编辑本段
政府经济学
通过对政府经活动的描述,人们就可以概括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含义.即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任何一门学科,必须有其独立的研究对象,政府经济学也不例外.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就使政府经济学与其他政府经济经济学科产生了明显的分野.一般认为,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以后,政府经济学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当代政府经济学,无论学科体系,还是研究方法,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学习方法
政府经济学的学习方法
政府经济学属应用经济学范畴,既有对政府经济活动的理论概括,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研究政府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政府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以及规章制度建设提供理论依据.而不同国家政府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及一国政府在不同时期所承担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都存在巨大差异.因此,政府经济学的学习方法,除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方法论以外,需要强调政府经济以下具体方法: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法,就要求政府经济学的学习,一方面,能够运用政府经学基本原理,分析政府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现象,就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与方法,以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政府经济活动实践,进一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以校正和发展理论,实现理论创新,在更高层次上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是经济学研究和学习常用的方法.实证经济分析的任务,是回答经济运行中“是什么”的问题,而规范经分析,是解决经济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3、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就要求在政府经济学的学习中有广阔的视野,能够从政府经济的过去、现在,把握其未来发展趋势,并进行相应的理论概括.
经济现象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各类以政府为主体的经济现象,比比皆是.政府经济活动,不仅关系到政府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政府职能的实现,而且涉及广大企事业单位,成千上万家庭和个人的切身利益.在开放条件下,一国政府的经济活动,还会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产生影响.政府经济不仅为政治家、外交家、经济学家所关心,而且是社会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各阶层关注的焦点.
现代政府经济活动,涉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是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利益.各级政府及其公务人员,需要充分认识政府经济在市场体系中的地位,把握政府经济运行规律,履行政府职责,开展各项公共管理活动,努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
形考任务作业2
以“政府支出”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100分)
说明:
学习完教材第6章至第7章之后完成本次任务。
形式:
小论文题。
要求:
1.认真研读教材第6章至第7章的内容。
2.请在所列主题的选题范围内自拟题目(无标题或标题与主题一致,扣10分)。
3.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任选角度和方向进行阐述。
4.论文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与论证。
5.不得抄袭,如需引用或借鉴他人成果,请用尾注标明。
6.字数不得少于1000字。
我国地主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2008年底以次贷危机为爆点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形成了极大的冲击,为此中国政府重启了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出台了规模空前的政府投资和经济刺激计划。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其效果是不容怀疑的,中国经济迅速复苏,并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但是,基于财政支出的内容依旧更多的属于外延式扩张,如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环节且主要流向国有经济主导部门,而较少的涉及福利保障、消费刺激和技术进步及结构调整上,故而也有不同的声音聚焦在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与持续性上,更多的关注政府支出的增加能否有效的传导到私人投资和消费环节,从而在完成总量刺激的同时,实现增长方式的扭转和增长质量的改善。
财政政策的增长效应是如何实现与传导的,政府该如何借助于支出的规模和结构优化提高财政调节的效率并形成可持续的增长路径,围绕这一问题而展开的研究早已从“政府是否该干预经济”衍生到“政府如何干预经济”,财政支出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分析也从理论争论和探讨发展到实证的检验和判别。
并集中于不同体制、政策和发展条件下,财政政策有效性的度量。
将之与现阶段的中国实际相结合,则更加凸显出其价值与意义。
大量逆周期财政政策的实施确实有效的刺激了经济增长,但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在保证增长的同时,能否有效的传导到私人消费和投资环节?
经济刺激计划能够在一个长时期内发挥作用并对中国经济的繁荣提供长久动力吗?
本文正是由此出发,从增长、投资和消费三个途径对我国地方政府支出的增长效应进行再检验,并考察地方政府行为的典型特征如何反映在效应的传递上,从而对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和持续性给出经验的判定。
具体的,本文在第一、二章中对政府支出增长效应的相关研究和基础理论进行了梳理,并借助于AD-AS以及IS-LM分析框架,刻画了政府支出的变化对增长、投资、消费和就业等经济系统的各方面产生的冲击,进而形成了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
此后,在此基础上,在第三章中对地方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总量效应进行了实证测度,结果证实了地方政府财政调节的主体地位,这也为本文将研究对象集中在省际政府提供了依据,但是,地方政府支出的增长效应呈现出显著的时变特征,更重要的是,政府支出不同构成对经济的作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政府生产性支出与政府投资的增加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更为突出,在当前以区域经济增长为核心的政府考核和绩效评价体系下,政府的投资饥渴和投资冲动、政府支出结构偏重于生产性支出和微观经济领域而忽视福利与公共品提供,就不难解释了,投资性支出的增加的确能产生更显著的增长成绩,结构矛盾正是源自于不同层级政府间激励机制的扭曲。
第四章则主要集中在政府支出与私人投资的关系研究上,脉冲响应分析的结果实际否定了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的长期有效性,虽然,在短期内,政府支出的增加确实能够促进私人投资的上升,但是,这样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发生逆转,长期内,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挤入效应。
同时,中央投资的增加也无法显著的影响到私人投资的变化上。
这部分的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经济刺激计划更多的属于对私人投资和民营经济的替代,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仅通过产生出直接的社会需求而促进增长,结合我国产业和部门经济的结构差异,或许,这形成了两种循环,国有经济主导的行业内部,政府支出与投资的增加形成了强烈的产业需求,并通过产业链传导,微弱的反映在传统的竞争性领域和民营经济行业中,也一定程度促进了私人投资的上升,但是,两个循环的相对独立、有限货币供给条件下稀缺性上升导致的资金成本增加,却会在更长的时期挤出私人投资,进而形成“热者更热”与“冷者愈冷”的现实。
如果再考虑到地方政府的投资偏好及国有资本对传统和下游产业的介入,这种挤出将在更短时间内发生。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实际恶化了结构失衡的格局。
在将视野从投资转移到消费环节,政府支出的增加能否改善消费水平,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又能够对国内消费市场的扩大和消费驱动机制的形成提供帮助吗?
我们在第五章中进行了分析。
基于模型的灵活性,我们在构建区域消费的面板模型时,导入了度量政府行为特征的控制变量。
并确实得到了显著的结果。
政府支出相对规模的差异,即大政府与小政府模式,以及政府支出的约束强弱,显著影响着财政政策对消费的传导与效果。
总体看来,大政府模式下,财政政策对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更为突出,同时地方政府的生产性支出对居民消费存在挤出效应,而非生产性支出的作用则正好相反。
因此非生产性支出与转移支付的增加,确实能够对消费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这一切必须有赖于政府支出约束机制的建设与监督机制的完善。
实证结果实际展现了这样一副情景,随着省际政府职能转变及政府边界的清晰化,政府将主要精力投向公共服务建设,一个小政府的财政模式似乎是更为高效,但如果不辅之于有效的监督与制约机制,预算外资金比重的上升,地方政府资金支配能力的自主性得到强化,政府收支体系的扭曲程度进一步加深,财政政策也许得到相反的结论:
财政支出的增加反而抑制了消费的增长。
最后,在对地方政府支出的增长效应完成初步度量后,我们在第六章还从效率的角度对我国省际政府的财政调节智慧与政府支出相对效率进行了分析。
结合当前地方政府行为特征和目标诉求,我们调整了衡量政府效率时往往偏重于公共服务职能与公共品提供的能力差异的研究方向,重构了政府支出的投入产出核算体系,将政府支出效率的衡量更多的集中于调控目标的实现。
结果表明,我国地方政府的支出效率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且具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从这个角度将,将目光更多的集中在效率的改善,而非支出规模的调节上,是未来财政政策优化的重要方向。
同时,分区域的政府效率考察也揭示了我国东、中、西部政府效率差异确实存在明显的区域特征。
特别的是,结果展示出中部地区存在一个持续的效率恶化过程。
在此基础上,针对政府效率的变迁与影响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结论证实了“小政府更具效率”的假说,但有趣的是,在西部地区,更大规模的政府支出及政府干预的进一步增强,似乎对经济增长及政府效率提高能够产生积极影响。
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政府效率的改善存在截然不同的路径。
形考任务作业3
耕地占用税
耕地占用税是对占用耕地建房或从事其他非农业建设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税。
采用定额税率,其标准取决于人均占有耕地的数量和经济发展程度。
目的是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地管理,保护农用耕地。
力役税是纳税人以直接提供无偿劳动的形式缴纳的税种
参考答案:
政府对市场垄断的治理主要有两种途径:
(1)利用法律手段打击或限制过度竞争产生的垄断,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5分)
(2)对自然垄断行业实行政府管制,价格由政府控制或指导,并对服务质量等提出明确要求,限制这类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操纵市场价格,损害消费者利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
(5分)
简述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具体措施。
参考答案:
罚没收入,指法院、检察院、海关、工商、税务、质监等国家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对各类违法行为给予罚款取得的收入、没收财物的变价款收入等。
评语
参考答案:
政府决策信息的有限性,是指政府在调节经济运行、克服市场失灵的过程中,由于所收集、掌握信息不足,影响政府决策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科学性,政策达不到预期效果。
参考答案:
政府决策信息的有限性,是指政府在调节经济运行、克服市场失灵的过程中,由于所收集、掌握信息不足,影响政府决策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科学性,政策达不到预期效果。
参考答案:
从目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来看,各国通过多边协商合作治理外部效应的途径主要有:
(1)在联合国范围内开展多边协商合作。
(5分)
(2)由个别国家或国际组织发起,多国政府参加,形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多边协调合作机制。
(5分)
参考答案: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具体措施:
(1)应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4分)
(2)准确界定不同类型国有企业的功能,实现分类监管和改革。
(3分)
(3)推进国有企业干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3分)
形考任务作业4
一、小论文题(100分)
题目1
完成
满分100.00
题干
以“货币可兑换”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100分)
说明:
学习完教材第12章至第14章之后完成本次任务。
形式:
小论文。
要求:
1.认真研读教材第12章至第14章的内容。
2.请在所列主题的选题范围内自拟题目(无标题或标题与主题一致,扣10分)。
3.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任选角度和方向进行阐述。
4.论文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与论证。
5.不得抄袭,如需引用或借鉴他人成果,请用尾注标明。
6.字数不得少于1200字。
货币可兑换
中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中期。
CPI上半年上涨了7.9%,可以考虑其他问题了,我们当然会遇到很多困难,我国的经济增长仍然非常快速,是必须正视的问题。
这就如同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而是美元发多了,中国是成不了经济强国的。
目前通货膨胀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这次通货膨胀属于成本推动型。
所谓成本推动型有两点含义:
第一,劳动力成本大幅提升。
劳动力成本的提升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所有劳动者都应该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得到他应得的福利。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国民的社会福利、生活水平。
通过什么方式实现这一目标呢?
第一,通过提高劳动力的收入。
沿海很多地方,企业为什么出现劳工荒?
是因为劳动者的收入没有得到足够的提高。
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提高,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一个标志。
第二,资源价格上涨。
铁矿石、各种有色金属矿,甚至包括淡水,都会涨价。
价格的上涨,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它在动态地寻求利益均衡点。
30年前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改革僵化的价格体制。
计划经济时期,价格管制把经济管死了,没有利润,也就没有经济发展的动力。
价格如此之低,也会使很多人耗竭式地使用短缺的资源。
实际上,我们现在要更多地关注供给。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就在于中国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市场化的供给体系。
抗震救灾显示了我们强大的供给能力。
如果退回到三十年前,汶川地震这么大的灾难,不要说三个月,就是三年也难稳定当地人民的生活。
直接受灾人数400多万人,间接受灾3000万人,我们三个月就稳定下来,我们靠的是强大的供给体系,这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
再加上我们的政府是负责任的政府,中国很难出现恶性通货膨胀。
提高存贷款利率被看作是收缩流动性的一个手段。
在目前条件下,提高存贷款利率,有可能创造更大的流动性,从而可能推动通货膨胀。
为什么呢?
这就涉及到汇率机制与国际游资问题。
中国经济越来越开放,也越来越复杂,不像20年前经济活动非常简单,那时通货膨胀一来我们就知道是什么原因,采取什么措施。
今天的经济结构太复杂了。
如果提高存贷款利率,在不考虑汇率预期情况下,是可以收缩流动性的。
但在目前的汇率机制下,会带来更多的国际游资,即热钱。
为什么热钱想方设法要进入中国市场呢?
因为人民币正在升值。
我们今年已经升了6.3%了,也就是年初1美元换成人民币,现在经过汇率变动已经赚了6.3%了,同时我们的存款利率是4.14%(一年期定期),这两个加起来,大约是10.5%。
也就是说还没有到年终,收益已经达到10.5%了,这是无风险的。
关于热钱,首先要清楚它从哪些渠道进来。
我们不能因为热钱的进入,就试图把大门关起来。
开放是当今中国的主旋律,中国永远不能回到封闭的时代,只有开放才能使中国强大起来。
如果因为怕一只苍蝇进来就把大门关上,这是非常错误的。
热钱有各种管道进入。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是一个很重要的管道,还有外商直接投资,经济贸易夸大价格等,还有很多个人自己带进来。
国际游资,或者短期资本流动,时机一旦成熟,它肯定会流出去。
如果流量非常大、非常急,就会对我国的金融体系特别是货币体系带来冲击。
一个国家的金融危机最终会演变成货币危机。
对于热钱,我有以下看法:
第一,我们不要害怕热钱,中国有这么多外部资本进入,是因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经济环境稳定,人们有良好预期。
实际上,我们将和热钱相伴而存在,把热钱消灭掉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适时疏导。
同时,我们要通过改革,把热钱变成正常的短期资本流动。
为此,要着力推进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
现在是央行和个人、企业进行交易,未来的外汇市场交易主体应主要是企业与企业的交易,把风险分散给企业。
第二,我们要从技术层面采取措施,防止这些以班排连营方式进来的热钱在未来某个时候以集团军形式出去。
游资大规模流出将给一个国家的货币体系带来非常大的冲击。
我们现在有一万八千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些外汇储备按照一定的结构分布在不同资产上,我们不可能把这些储备以现金的方式搁在账上。
如果热钱以集团军方式出去,负债和资产的结构就可能不匹配,危机就会出现。
韩国当年的金融危机与资产负债的结构性失衡是有关系的。
在一国金融体系内,如果单一银行出现由资产负债结构严重失衡导致的支付危机,通常央行会提供流动性帮助其渡过危机,但在国际范围内,如果一国金融体系出现危机,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会提供帮助,但这个帮助要以付出巨大代价为前提。
我们要从政策和技术上防止热钱以集团军形式出去。
在外汇管理上要做很多细致工作,要不断调整外汇资产结构,以防范未来的金融风险。
三、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性,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也可能是一个长期问题。
首先是有害气体减排与工业化的关系。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整个大气环境被破坏,南极和北极的冰川都在融化。
工业化加大了温室气体排放,使人类生存环境受到威胁。
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与我们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减排承诺。
美国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
最近几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增长较快。
但是,中国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国家,中国与美国不能承担相同的义务。
尽管如此,我们仍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因为地球只有一个。
其次是生态环境的恶化。
从南到北,我们的水都程度不同地受到污染,特别是比较发达地区的水污染更是严重。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让人民生活美好,我们千万不要忘记这个最终目标。
如果人均GDP达到一万、两万美元时,水都不能喝,GDP还有什么用?
所以对环境的保护,特别是对水资源的保护,应该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等环境已经污染了再治理它就太难了,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价。
再次,是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我们现在的经济增长方式很令人忧虑。
资源匮乏了,环境污染了,我们的后代该如何生存?
对石油、煤炭、水以及各类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美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美国近海油田不开发,煤矿基本上也不开发,资源得到了很好保护。
美国不开发其地下资源,主要是买其他国家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人很自私。
自私的一面我们不学,但保护环境的一面我们要学,要借鉴。
我们不能耗竭式地利用自己的资源。
我们现在也要学会保护资源。
我们要学会资本运作,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全球资源的配置。
我国外汇储备的应用,相当大部分应该放在这方面。
中国这样的大国,没有海外资源做支持,经济增长是难以为继的。
最后,是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劳动力就业问题。
我们给中小企业的支持不够。
应该更多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方面要有更大的支持。
四、我们应该制定什么样的宏观经济政策
我们应该在解决上述问题之间找到一个深层次的平衡点。
现在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单一政策目标是不够的,必须统筹兼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这是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
如前面所说,要正确处理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与控制通胀之间的关系。
与此同时,我们要控制高耗能企业。
我国的经济增长,还需要通过内需的增长来拉动。
中国这样的国家试图长时期通过出口,靠外部需求,靠美国、欧洲的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是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缺陷的,这种增长模式肯定有问题。
我们要靠内需来拉动,必须完成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
靠内需拉动,首先要提高与内需有关的经济主体特别是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这涉及到另一个重要问题:
收入分配。
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政策要更多地关注民生。
能不能调整收入分配结构,适当降低税赋?
中国特别需要从经济发展角度灵活地运用税收政策。
从目前看,税收政策运用的重点在降低税率或提高税基。
对于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由于中国社会发展太快,建议把起征点进一步加以提高。
这样把钱留下来,人们才会消费,才会拉动经济增长。
要努力提高群众的财产性收入。
这实际上是在说,要充分重视存量财富的增长,重视存量资源的再配置。
我们的文化有一个负面因素,就是不重视存量,只关心流量、增量。
这实际上就是不尊重前人的成果、不尊重历史。
我们现在经常看到很多楼被炸掉,这些楼不少是10年前建成的,它们构成了当年的GDP。
10年前建成的楼实际上是很新的。
我到欧洲大学访问,我要他们让我看一下最新的楼。
他们最新的楼就是10年、15年前建的。
欧洲人对历史、对前人的物质财富和非物质财富非常重视,尽最大努力去保护它。
而我们却没有做到。
这种不尊重历史的行为在学术研究中也经常存在,抄袭就是一种蔑视前人成果的行为。
写一篇论文洋洋几万言,没有一个注释,说这些都是自己的创造。
难道前人的研究成果没有对你产生任何影响?
没有一个注释,没有一句话来自于前人?
作为一个研究生导师,我在评判研究生论文时首先就要看论文的注释,看学生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是否很尊重。
我们一定要尊重过去,尊重他人的成果。
在学术研究中要这样,在经济发展、财富创造中也要有这样的传统。
我在很多场合倡导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就是试图通过资本市场,让存量财富创造更多收益。
资本市场是对存量资源进行配置的机制,它通过对资产进行估值,通过证券化,让资产流动起来,让存量财富升值。
这样,社会就处在一个很良性的状态:
一方面,现期经济增长了,收入水平提高了,这是流量方面;另一方面,过去创造出来的财富也在增值,两种收入加在一起,这就是小康社会的财富形成方式。
经济增长的目标,是要让全体中国人民生活得舒适。
我经常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