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医书 脉确.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167961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医书 脉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国古代医书 脉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国古代医书 脉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中国古代医书 脉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中国古代医书 脉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医书 脉确.docx

《中国古代医书 脉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医书 脉确.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医书 脉确.docx

中国古代医书脉确

[中医古籍]

朝代:

年份:

公元1644-1911年

<目录>

<篇名>序

属性:

石阳黄韫兮。

着脉确一书。

或从而叩其义。

韫兮曰。

医凭乎脉。

而脉衰乎理。

从来医家论脉。

不患其言之无理。

患其言之于理甚精。

以之测病。

而所谓精者。

终未确也。

夫脉以测病。

不确岂能无误。

浮游沉塞。

起伏传变。

全寄之乎

三指。

轻辄重按。

反复呼吸。

实有毫厘千里之判。

微乎渺乎。

确诚未易言矣。

于脉学。

究心已久。

尝以轩岐之经为主。

而于诸贤论脉之书。

采其理之的然可信者。

而据以为确。

间有未的。

则证之于经。

复出己意。

以旁探博求。

其所谓确者。

第识见有限。

窃恐自以为确。

而终未必其能确也。

倘高明于其未确者。

更加校正。

则幸甚矣。

韫兮之言若此。

岁壬戌余

以母病。

延之来淮。

出视是书。

山阳医士李铸九见之。

深为折服。

晚年其学益进。

余复携其帙至真洲。

以示李乔年。

年亦世医也。

谓余曰。

是书实足发蒙启。

先生既刊行伤寒论翼矣。

曷极付剞劂。

附之于后俾得表里印证。

厥功岂不伟

哉。

余曰诺。

因次述其语。

以弁简端。

\x乾隆丙寅小春歙州程识\x

<目录>

<篇名>脉原

属性:

气口者。

手太阴肺经之动脉。

而五脏六腑之气。

于此候之也。

盖人以气生。

营卫之气。

先天也。

水谷之气。

后天也。

先天后天之气。

脉皆主之。

故饮入于胃。

其精气。

自脾归肺。

食入于肾。

其精气。

自心归肺。

肺布饮食之精气于诸脏腑。

而后血气充。

营卫调。

诸脏腑之气。

各随其经。

同营卫之气。

而呼吸朝之于肺。

故手太阴肺经。

乃诸脏腑之气所聚也。

圣人于气口。

候其盛衰。

泄天地化育莫测之秘。

岂不神乎。

<目录>

<篇名>脉名

属性:

王叔和脉经。

有浮、芤、洪、涓、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弱、虚、散、缓、迟、结、

代、动二十四名。

叔和以后诸家。

又增长短、牢、疾、大、小共三十名。

按察病以脉。

必辨之精确。

而后见之明。

不至

游疑而无主。

据经之论脉。

不止三十名。

如鼓、搏、喘、横之类。

今亦未窥其奥。

不敢采入。

即三十名。

尚有可测者。

如脉经。

谓浮细为。

沉细为弱。

是以浮细辨。

弱以沉细辨也。

然经曰。

长夏胃微弱曰平。

使弱皆细脉。

细则气

少。

经何以谓为长夏之平脉乎。

又曰。

弱有石曰冬病。

石沉脉也。

弱而沉。

是水之侮土也。

使脉果以浮细辨。

何谓以沉言乎。

由是观之。

凡脉柔而无力者。

概谓之弱。

非浮细沉细之谓。

今以弱附于细。

以存其旧也。

仲景曰。

弦则为寒。

芤则为虚。

虚寒相搏。

此名曰革。

男子亡血失精。

女子半产漏下。

据此则革脉。

即芤之兼弦者。

芤主阴虚病。

革亦主阴虚病。

今以革附于芤也。

沉伏实大。

千金翼谓之牢。

主寒主痛。

是即沉脉而有力者。

今附于沉。

经一脉有数名

者。

如秋脉谓之毛。

又谓之浮。

非二脉也。

是疾脉即数。

大即洪。

小即细也。

今删弱革牢疾大小七名。

定为二十三脉。

盖脉以候病。

其可去辄者。

不加详辨。

则名目愈多。

脉理愈晦。

故不敢避僭妄之讥也。

<目录>

<篇名>脉类

属性:

脉者。

阴阳之气也。

有浮即有沉。

有大即有小。

有迟即有数。

故吴草庐。

滑伯仁。

李濒湖。

皆以对待编之。

今欲其

易于分别。

凡以浮辨者为一类。

以沉辨者为一类。

以浮沉合辨者为一类。

不以浮沉辨。

而以至数辨者为一类。

不以浮沉

至数辨。

而以形辨者为一类。

<目录>

<篇名>寸关尺脏腑部位

属性:

经。

尺内两旁。

则季胁也。

(肋骨尽处名季胁)尺外以候肾。

尺内以候腹。

中附上。

(越人谓之关)左外以候肝。

以候膈。

右外以候胃。

内以候脾。

上附上。

(越人谓之寸口)右外以候肺。

内以候胸中。

左外以候心。

内以候膻中。

(膻

中在两乳之间)前以候前。

后以候后。

上竟上者。

(关以上)胸喉中事也。

下竟下者。

(关以下)少腹腰股。

膝胫足中事

也。

推而外之。

内而不外。

(外浮也内沉也)心腹疾也。

推而内之。

外而不内。

身有热也。

推而上之。

上而不下。

腰足清

也。

推而下之。

下而不上。

颈项痛也。

按之至骨。

脉气少者。

腰脊痛而有痹也。

脉经。

从鱼际至高骨。

却行一寸。

其中名曰寸口。

从寸至尺。

名曰尺泽。

故曰尺寸。

寸后尺前。

名曰关。

阳出阴入。

以关为界。

阳出三分。

阴入三分。

故曰三阳三阴。

阳生于尺。

动于寸。

阴生于寸。

动于尺。

寸主上焦。

头及皮毛竟手。

关主中焦。

腹及腰。

尺主下焦。

少腹即足。

经于寸关尺分部以候五脏。

而六腑止及肾者。

盖五脏先天之气。

赖后天水谷之气以养之也。

余腑不及者。

统于脏也。

盖肾开窍于二阴。

小肠膀胱属前阴。

大肠属后阴。

则肾统乎大肠小肠膀胱也。

胆附于肝。

则肝统乎胆也。

三焦不统于脏。

故于寸内候胸中。

关内候膈。

尺内候腹。

胸中上焦也。

膈中焦也。

腹下焦也。

且五脏者。

身之主也。

外则耳目鼻口。

肢皮毛肌肉。

内则筋骨脉络。

气血精神魂魄。

皆其所司也。

故人之一身皆可病。

而病入脏者死。

见真脏脉者死。

此所以

经之论脉。

惟详五脏也。

四时之脉。

有胃气者生。

无胃气者死。

此所以经之论脉。

而六腑止及胃也。

经论脉。

不以六腑配五脏。

而王叔和脉经。

以心与小肠。

候在左寸。

肺与大肠。

候在右寸。

肝胆候在左关。

脾胃候

在右关。

肾与膀胱。

候在左尺。

又谓左尺属肾。

右为子户。

名曰三焦。

又谓肾与命门。

俱出尺部。

其书前后。

多自相矛

盾。

疑不尽出于叔和。

世但辟高阳生脉诀。

而不知脉诀。

亦实本于脉经也。

至右尺主三焦命门之误。

李濒湖辨之详矣。

经论脉不及腑。

腑病何以候之耶。

曰。

腑病辨之于症。

而以脏脉。

候内外之因。

假如头角耳前后痛。

往来寒热。

胆经之病症也。

而肝脉浮紧。

则胆经之风寒。

肝脉弦数。

则胆经之痰火也。

假如胸中胀闷。

上焦之病症也。

而肺脉滑数。

则上焦之痰火。

肺脉沉迟。

则上焦之寒气也。

寸关尺。

经有外候内候之说。

王太仆曰。

外谓外侧。

内谓内侧。

李士材曰。

外谓前半部。

内谓后半部。

二说皆有可

议者。

试即尺论之。

外以候肾。

内以候腹。

假令肾病腹不痛。

而其脉外侧见病脉。

内侧见平脉乎。

前半部见病脉。

后半

部见平脉乎。

即使如此。

而一指举按之间。

所谓外侧内侧。

前半后半之界。

能划然清乎。

今据经曰。

推而外之。

内而不

外。

有心腹积也。

推而内之。

外而不内。

身有热也。

外指浮。

内指沉。

沉而不浮。

故有心腹积。

浮而不沉。

故身有热。

由是观之。

则所谓外候内候。

指沉浮而言也明矣。

盖五脏六腑之气。

朝于脉口。

而各有所辨于寸关尺之间。

此天地生人

神化莫测之妙。

圣人知其故。

而于寸关尺浮沉以候之。

浮阳也。

沉阴也。

以脏腑论。

则脏阴而腑阳。

以脏腑之气论。

脏气清而腑气浊。

清气上升。

浊气下降。

脉之见于寸关尺者。

五脏六腑之气。

脏气清。

故浮候之。

腑气浊。

故沉候之也。

胃亦腑。

何为又浮以候之乎。

曰。

五脏皆禀气于胃者也。

五脏之脉。

有胃气者则平。

是五脏之清气。

皆胃气之所散布也。

脾受胃之清气。

则胃为脾之主也。

故浮候胃。

而沉候脾也。

赵继宗曰。

心肺居上。

为阳为浮。

肝肾居下。

为阴为沉。

脾居中州。

半阴半阳。

半浮半沉。

当以左寸为心。

右寸为

肺。

左尺为肝。

右尺为肾。

两关为脾。

按赵氏之说。

可谓妄矣。

夫寸关尺之部位。

皆手太阴肺经之动脉也。

圣人于此分

候脏腑。

此其故。

惟圣人知之。

而其所以然之故。

圣人终不得明言之也。

赵氏不自知其量。

而创论欲异于圣人。

抑何妄

乎。

至褚澄谓女人之脉。

当以左寸为命门。

左关为脾。

左尺为肺。

右寸为肾。

右关为肝。

右尺为心。

则其妄更甚矣。

脉经。

心肺俱浮。

然浮而大散者心也。

浮而短涩者肺也。

肝肾俱沉。

然牢而长者肝也。

按之。

举指采实者肾也。

脾者中洲。

故其脉在中。

按此。

皆论心肺肝肾与脾之脉体。

非论寸关尺。

而凡浮者为心肺脉。

沉者为肝肾脉也。

王宗正

不察。

为之说曰。

诊脉之法。

当从心肺俱浮。

肝肾俱沉。

脾在中州之说。

王叔和独守寸关尺。

分部位以测五脏六腑之脉。

非也。

按宗正。

以叔和独守寸关尺为非。

不知执心肺俱浮。

肝肾俱沉之说。

亦非也。

今即守寸关尺论之。

假如气虚痰郁。

而两寸俱沉之脉。

岂以其沉。

而遂谓肝肾之乘心肺乎。

失血伤精。

而关尺俱浮之脉。

岂以其浮。

而遂谓心肺之乘肝肾乎。

若使不守寸关尺。

将不论何部浮。

而皆以为心肺病乎。

不论何部沉。

而皆以为肝肾病乎。

况同一浮也。

心病肺不病。

论部位。

其何以辨乎。

同一沉也。

肝病肾不病。

不论部位。

其何以辨乎。

且使心肺俱以浮候。

肝肾俱以沉候。

经何为又

分心肺肝肾。

与脾胃之部乎。

夫脉以候病也。

守寸关尺以候之。

尚不能洞悉其精微。

若不守寸关尺。

则茫然而无据矣。

经曰。

脉者血气之先。

血气者阴阳也。

故脉有三部俱浮者。

阳盛也。

非三部之浮。

皆心肺脉也。

三部俱沉意。

阴盛也。

非三部之沉。

皆肝肾脉也。

当以部位辨之。

又以脉之本体辨之。

假如浮。

必浮洪来盛去衰者。

心也。

假如沉。

必沉而弦

长者。

肝也。

经但言。

尺外以候肾。

尺内以候腹。

而叔和则以两尺兼候膀胱。

吴写皋。

李士材辈。

则以左尺兼候小肠与膀胱。

意皆欲补经之所不及。

不知经之论脉。

惟详五脏者。

盖以五脏能绕乎六腑也。

即如伤寒。

头痛腰痛项强。

此膀胱经之病

症也。

而其脉不候于左尺。

而候于左寸。

愚故曰。

腑病辨之以症。

而以脏脉。

辨内外之因也。

由是观之。

则以左尺候肾。

兼小肠与膀胱。

以为补经之所不及。

可以不必矣。

且一部候两脉。

犹有浮沉阴阳之可辨。

至一部。

候肾与小肠阳膀胱至

脉。

试问何以确辨其为肾脉。

为小肠脉。

为膀胱脉乎。

<目录>

<篇名>诊法

属性:

经诊以平旦者。

阴气未动。

阳气未散。

饮食未进。

经脉未盛。

络脉调均。

气血未乱。

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经人一呼脉自动。

一吸脉自动。

呼吸定息。

脉五动。

闰以太息。

命曰平人。

按一呼一吸为一息。

脉四动。

然呼吸之

间。

必有一息长者。

谓之太息。

犹岁月之有闰。

故脉五动。

四动五动。

平脉也。

若三动则为不及。

六动则为太过。

皆病

脉也。

难经曰。

呼出心与肺。

吸入肾与肝。

按呼吸之气。

系卫气。

吸非吸入。

乃吸起也。

盖卫气出下焦。

而主之于肺。

肺自下焦吸起。

而呼出于鼻。

一呼一吸。

卫气流行。

昼夜循环。

周而复始。

故气譬则火。

火之气。

不通则不发。

人之气。

不通则病。

呼之气。

犹火之气出而不入者也。

难经呼出心与肺。

吸入肾与肝之说似误。

崔紫虚四言脉诀。

脉有七诊。

曰浮中沉。

上下左右。

消息求寻。

按初持脉轻手于皮毛间。

候其表。

曰浮。

次稍重手

于肌肉间。

候其半表半里。

曰中。

次重手按至筋骨间。

候其里曰沉。

上谓上部。

下谓下部。

左谓左三部。

右谓右三部。

合为七诊。

又经有七诊。

谓独大。

独小。

独疾。

独迟。

独寒。

独热。

独陷下也。

四言脉诀。

又有九候。

举按轻重。

按轻下指曰举。

重下指曰按。

寸关尺。

每部有浮中沉三候。

合为九候。

又经有九

候。

脉经曰。

九候者。

每部中有天地人也。

按经所谓天地人。

另指头与手足三部之动脉。

不指寸关尺也。

经持脉有道。

虚静为保。

(内虚则心不纷。

外静则心不扰。

)春日浮。

如鱼之游在波。

(浮非浮脉。

乃浮起也。

春日阳

气升。

其脉浮起然如鱼之在波。

虽浮起而不甚浮也。

)夏日在肤。

泛泛乎万物有余。

(夏日阳气盛。

万物有余。

故其脉浮

大在肤。

)秋日下肤。

蛰虫将去。

(秋日阳气降。

蛰虫将去。

故其脉渐沉而下肤。

)冬日在骨。

蛰虫周密。

君子居室。

(冬

日阳气伏。

蛰虫周密。

君子居室。

故其脉亦沉而在骨。

)知内者。

按而纪之。

(脉合内之脏腑。

其盛衰按脉而纲纪之。

谓知内。

)知外者。

终而始之。

(四时阴阳之气。

终而复始。

以脉之阴阳。

合四时之阴阳。

是谓知外。

)此六者持脉之大道。

<目录>

<篇名>平脉

属性:

经平人之常气禀于胃。

胃者平人之常气也。

春胃微弦曰平。

夏胃微钩曰平。

长夏胃微弱曰平。

秋胃微毛曰平。

胃微石曰平。

按经所谓胃气在微字上体认。

若弦则胃少弦甚则无胃。

惟微弦则其气和。

故曰平。

余仿此。

经春脉如弦。

春脉者。

肝也。

东方木也。

万物之所以始生也。

故其气来弱。

轻虚而滑。

端直以长。

故曰弦。

反此

者病。

夏脉如钩。

夏脉者。

心也。

南方火也。

万物之所以盛长也。

故其气来盛去衰。

故曰钩。

反此者病。

秋脉如浮。

脉者。

肺也。

西方金也。

万物之所以收成也。

故气来轻虚以浮。

来急去散。

故曰浮。

反此者病。

冬脉如营。

冬脉者肾也。

北方水也。

万物之所以合藏也。

故其气来沉以搏。

故曰营。

反此者病。

(营者内守之意。

)脾者。

土也。

孤藏以灌四方者

也。

善者不可得见。

恶者可见。

按脾脉之善者。

即胃气四时见于弦钩毛石之间。

故曰善者。

不可得见。

若脾胃受伤。

恶者可见矣。

脉经春肝脉弦细而长曰平。

夏心脉浮大而散曰平。

长夏脉大阿阿而缓曰平。

秋肺脉浮涩而短曰平。

冬肾脉沉而滑

曰平。

按脉经之说。

与经合参。

则脉理精且备矣。

凡脉不大。

不小。

不数。

不迟。

不滑。

不涩。

不短。

不长。

浮沉正等者。

平脉也。

凡病患脉不大不小。

浮沉正等而缓者。

为阴阳平。

病将愈也。

四言脉诀。

谓春弦夏钩。

秋毛冬石。

为平脉。

不知弦钩毛石。

有胃气始为平脉。

若但弦。

但钩。

但毛。

但石。

即病脉也。

滑伯仁诊家枢要。

谓长夏四季脉。

迟缓为平。

本脉经脾胃部。

德则为缓。

恩则为迟之说。

不知一息四至。

闰以太息。

则五至。

此脾胃之平脉也。

三至为迟。

则主寒主虚。

病脉也。

朱丹溪曰。

男子寸盛尺弱。

女子尺盛寸弱。

按寸为阳。

男子阳盛。

故寸盛。

尺为阴。

女子阴盛。

故尺盛。

此男女尺

寸之平脉也。

脉法赞左大顺男。

右大顺女。

按男子本气旺血虚。

左主血。

左大于右。

是血足也。

血足则阳不至独元矣。

女子本血旺气虚。

右主气。

右大于左。

是气足也。

气足则阴有所统摄矣。

且男子阳。

故左大。

女子阴。

故右大。

此男女

左右之平脉也。

丹溪格致余论。

以左右指医者手之左右。

谓右大顺男。

左大顺女。

其说似牵强。

凡人肥脉沉。

人瘦脉浮。

人长脉长。

人短脉短。

人大脉大。

人小脉小。

顺也。

反此则逆。

<目录>

<篇名>病脉

属性:

五脏病脉扁鹊曰。

脉长而弦。

病出于肝。

脉大而洪。

病出于心。

脉下坚上虚。

病出于脾。

脉涩而浮。

病出于肺。

小而挛。

病出于肾。

四时病脉。

经。

春不沉。

夏不弦。

秋不数。

冬不涩。

是谓四塞。

(如春水旺。

其脉弦。

然春初之时。

兼冬脉。

而沉弦。

则水生木。

母子之气相通也。

若弦而不沉。

是不得母气。

故曰塞。

塞则病矣)参见曰病。

(如春脉弦。

参见他脉。

则他脏

之气乘肝也。

)未去而去曰病。

(如春脉弦未交夏之时。

便不见弦而见钩。

是肝气不足。

未当去而即去也。

)去而不去曰病。

(如春脉弦。

入夏已深。

仍见弦不见钩。

是肝气有余。

当去而不去也。

)复见曰病。

(如春脉弦。

或秋时复见弦脉。

是肝

之乘肺也。

三部病脉。

脉经寸脉浮大而疾者。

名曰阳中之阳。

(寸阳部也。

浮大疾。

阳脉也。

故曰阳中之阳。

)病苦烦满。

身热

头痛。

腹中热。

寸脉沉细者。

名曰阳中之阴。

(沉细阴脉也。

见寸阳部。

故曰阳中之阴。

)病苦悲伤不乐。

恶闻人声。

气。

时汗出。

阴气不通。

臂不能举。

尺脉沉细者。

名曰阴中之阴。

病苦两胫酸痛。

不能久立。

阴气衰。

小便余涩。

阴下

湿痒。

尺脉滑而浮大者。

名曰阴中之阳。

病若小腹痛。

满不能溺。

溺即阴中痛。

大便亦然。

寸脉壮大。

尺中无有。

此为

阳干阴。

其人若腰背痛。

阴中伤。

足胫寒。

尺脉牢而长。

关上无有。

此为阴干阳。

其人若两胫重。

少腹引臀痛。

上鱼际

病脉。

脉经。

脉入鱼际者遗尿。

脉出鱼际者。

逆气喘息。

外内久新病。

脉经。

脉浅滑坚者。

病在外。

脉小实而坚者。

病在内。

脉小弱而涩者。

谓之久病。

脉浮滑而疾者。

之新病。

六病脉。

脉经弦紧滑涩浮沉。

此六脉为残贼。

能为诸经作病。

<目录>

<篇名>主诸病脉

属性:

外邪脉。

浮主风。

迟主寒。

紧主寒。

缓主湿。

细主湿。

沉主湿。

虚主暑。

内邪脉。

数主火。

洪主火。

实主火。

长主热。

清主热。

滑主痰。

主食。

弦主痰。

主食。

弦主痛。

紧主痛。

牢主痛。

短主痛。

促结主痛。

主久积。

涩主痛。

主痹。

动主痛。

主惊。

代主痛主泄。

实主胀。

紧主胀。

微主胀。

细主胀。

主吐。

伏主吐。

外邪兼见脉。

浮紧主风寒。

浮迟主风寒。

浮缓主风湿。

浮细主风湿。

沉迟主寒湿。

外邪内邪兼见脉。

浮洪主风火。

浮数主风火。

浮弦主风痰。

浮滑主风痰。

风热。

浮长主风热。

风痫。

迟滑主胀。

迟涩主瘕。

紧滑主吐。

紧涩主痹。

缓滑

(主)热中。

气虚脉。

滑主气虚。

代主气虚。

沉无力。

主气虚。

血虚脉。

涩主血虚。

芤主血虚。

洪主血虚。

浮无力。

血虚。

气血两虚脉。

微主气血两虚。

窍主气血两虚。

虚主气血两虚。

细主气血两虚。

浮迟无力。

主气血两虚。

沉数无力。

主气血两虚。

<目录>

<篇名>可治病脉

属性:

脉经。

凡脉浮大数勤长滑为阳。

沉微弦弱短涩为阴。

阳病见阴脉者。

过也。

阴病见阳脉者。

顺也。

按脉之说。

本仲

景伤寒论。

在伤寒症。

则阳病见阳脉者顺。

阴病见阳脉者亦顺。

若内伤病。

阴病见阳脉者。

又为逆也。

经曰。

阴病而阴

脉大者为逆。

如虚劳失血之病。

喜沉细阴脉。

忌洪数阳脉是也。

脉经不辨误。

经脉从阴阳。

病易已。

按男子阳。

左脉大

为从。

女子阴。

右脉大为从。

春夏阳。

脉浮大为从。

秋冬阴。

脉沉细为从。

外感病。

阳症见阳脉为从。

阴症见阳脉亦为

从。

内伤病。

阳症见阳脉为从。

阴症见阴脉亦为从。

四言脉诀。

脉贵有神。

李东垣曰。

脉之不病。

其神不言当自有也。

脉既病。

当求其中神之有无焉。

如六数七极。

也。

脉中有力。

即有神也。

三迟二败。

寒也。

脉中有力。

即有神也。

热有神。

当泄其热。

则神在焉。

寒有神。

当去其寒。

则神在焉。

寒热之脉。

无力无神。

将何药而泄热去寒乎。

按东垣以脉中有力为神。

固是也。

然所谓神者。

即胃气也。

曰脉弱以滑。

是有胃气。

又曰滑则从。

涩则逆。

故五脏骨肉。

滑利可以长久。

以此与脉中有力合参。

则得之矣。

滑伯仁

谓东垣脉中有力之中字。

乃浮中沉之中。

其意盖谓脾居中州。

以中候有力为神。

然则沉脉者。

其神将何以候之乎。

伯仁

误矣。

<目录>

<篇名>诸可治病脉

属性:

(皆出扁鹊及叔和脉经其症未备者摘崔紫虚四言脉诀数条补之)

长病三部脉细而者生。

三部脉弦而数者生。

中恶腹大。

四肢满。

脉大而缓者生。

脉紧细而微者生。

中风脉浮缓者生。

风病不仁痿蹶。

脉虚者生。

伤寒热盛。

脉浮大者生。

已得汗。

脉沉小者生。

温病三四日以下。

不得汗。

脉大疾者生。

谵言妄语。

身热。

脉洪大者生。

癫病。

脉实坚者生。

脉搏大滑者。

久久自已。

痫病脉虚者生。

四肢厥逆。

脉沉细而长者生。

骨蒸劳热。

脉数而虚者生。

咳嗽脉浮者生。

衄血脉小弱滑者生。

吐血脉滑者生。

小弱滑者生。

上气喘息低昂。

脉滑手足温者生。

呕吐反胃。

脉沉滑者生。

消渴脉数大者生。

沉小者亦生。

消痹脉实大。

病久可治。

腹痛不得息。

脉细小迟者生。

积聚。

脉坚急强者生。

腹胀满。

脉浮大者生。

水病脉浮大者生。

水病腹大如鼓。

脉实者生。

病泄。

脉缓时小结者生。

肠下白沫。

脉沉者生。

肠下脓血。

脉滑大者生。

肠下脓血。

脉沉小流连者生。

蚀阴。

脉虚小者生。

妇人瘕聚。

脉弦急者生。

妇人漏下赤白不止。

脉小虚滑者生。

产后脉沉小滑者生。

金疮出血。

脉沉小者生。

跌仆内有血。

腹胀满。

脉坚强者生。

<目录>

<篇名>死脉

属性:

真脏死脉、经。

真肝脉至。

中外急。

如循刀刃。

责责然如按琴瑟弦。

真心脉至坚而搏。

如循薏苡子。

累累然。

真肺

脉至大而虚。

如以毛羽中人肤。

真肾脉至。

搏而绝。

如指弹石。

辟辟然。

真脾脉至。

弱而乍数乍疏。

见真脏乃死。

何也。

五脏皆禀气于胃。

胃者五脏之本也。

脏气不能自至于手太阴。

因胃气乃至于手太阴。

(肺朝百脉。

故脏气必先会于手太阴。

而后行于诸经也。

)故经谓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

皆胃气为之也。

(五脏各以其时。

自为弦钩毛石之象。

因胃

气而至于手太阴之脉口。

)若邪气胜者。

精气衰。

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

故真脏之气独见。

独见者。

病胜脏也。

曰死。

按五脏之气为阴。

胃气为阳。

五脏有胃气。

则其脉和。

如微弦微钩之类是也。

若无胃气。

但见弦钩等本脏之脉。

曰真脏。

见真脏则阳气绝故死。

四时贼邪死脉。

经。

五邪所见。

春得秋脉。

夏得冬脉。

长夏得春脉。

冬得长夏脉。

名曰阴出之阳。

不治。

按所谓阴

者真脏也。

故死。

脉经谓夏脉沉而滑者。

为肾乘心。

水克火。

十死不治。

不知夏月停水停痰之人。

其脉有沉而滑者。

未必即为死病也。

且滑为阳脉。

沉而滑。

是有阳也。

有阳者亦不死也。

经所谓夏得冬脉。

乃沉而坚硬。

如指弹石。

阴无阳者也。

又谓长夏脉弦细而长。

为肝乘脾。

木克土。

十死不治。

不知长夏病疟之人。

其脉多弦细而长者。

未必即为

死病也。

且长为阳脉。

弦细而长。

是有阳也。

有阳者亦不死也。

经所谓长夏得春脉。

乃弦而坚硬。

如循刀刃。

纯阴无阳

者也。

脉经之说误。

李士材曰。

一岁之中。

脉象不可再见。

如春宜弦而得洪脉者。

至夏必死。

得涩脉者。

至秋必死得沉

脉者。

至冬必死。

为真脏之气先泄也。

当其时不能再见矣。

按士材之说。

本脉经死脉要诀篇。

然亦有不可泥者。

经以春

不沉谓之塞。

则春得沉脉。

未可即以为死脉也。

春脉弦。

未交夏之时。

便得钩脉。

经谓未去而去者病。

亦未可即以为死

脉也。

又当以病症合辨之。

庶几始确。

且所谓真脏者。

纯阴无阳之脉也。

非夏脉钩。

或见于春时。

即为真脏也。

又当以

有神无神细辨之。

庶几始确。

大抵惟春得秋脉而涩者。

乃经所谓贼邪。

为不宜耳。

余仿此。

三部死脉。

脉经尺脉上不至关。

为阴绝。

寸脉下不至关。

为阳绝。

死不治。

上部有脉。

下部无脉。

其人当吐。

不吐

者死。

上部无脉。

下部有脉。

虽困无害。

所以然者。

如树之有根也。

按上部无脉。

下部有脉。

若其脉微细如丝。

按之无

有者。

此肾脏将尽未尽之气也。

亦死。

形盛形瘕死脉。

经形盛脉细。

少气不足以息者死。

形瘕脉大。

胸中多气者死。

死脉名状。

脉如屋漏雀啄者死。

(屋漏者。

脉一来忽绝。

久又来也。

雀啄者脉。

来疾时绝又一来也。

)脉来如弹石。

去如解索者死。

(弹石者。

急而劲也。

解索者。

散乳无结也。

)脉如鱼翔虾游者死。

(鱼翔。

虾游者。

脉浮而无根也。

)脉

如涌泉者死。

(涌泉者。

燥乱而有来无去也。

)脉一息二至以下。

八至以上者死。

<目录>

<篇名>诸病死脉

属性:

(皆出扁鹊及叔和脉经。

其症未备者。

摘雀紫虚。

四言脉诀数条补之。

长病三部脉虚而涩者死。

实而大者亦死。

(愚按急数者亦死)

中恶的紧大而浮者死。

中风脉坚大急病者死。

风病不仁痿蹶。

脉紧疾急者死。

伤寒热盛。

脉沉小者死。

已得汗。

脉浮大者死。

温病三四日以下。

不得汗。

脉细小者死。

谵语妄语四逆。

脉沉细微者死。

癫病。

脉小而坚急者死。

沉细者亦死。

痫病。

脉急实者死。

四肢厥逆。

脉反浮大而短者死。

头痛。

脉短涩者死。

骨蒸劳热。

脉涩小者死。

(愚按脉洪数者亦死。

久嗽。

脉坚大者死。

脉沉紧者死。

咳且溲血脱形。

脉小劲者死。

(愚按弦涩而数者亦死。

衄血不止。

脉大者死。

(愚按血不止。

脉急数者亦死。

吐血脉实大者死。

脉紧强者死。

吐血而咳上气。

其脉数有热不得卧者死。

上气脉数者死。

上气喘息低昂。

脉涩四肢寒者。

死。

上气面肿肩息脉大者死。

呕吐反胃。

脉弦数紧涩者死。

消渴。

脉细小浮短者死。

消瘅病。

久脉悬小坚急者死。

腹痛。

脉反浮大而长者死。

积聚。

脉虚弱者死。

沉小者死。

腹胀满而喘。

脉反滑而沉者死。

脉虚小者亦死。

水病。

脉沉细虚微者死。

水病腹大如鼓。

脉虚者死。

病泄。

脉浮大数者死。

脉紧急者死。

肠下脓血。

脉浮大紧者死。

身热脉悬绝及涩者死。

蚀阴。

脉紧急者死。

妇人瘕聚。

脉虚弱者死。

妇人漏下赤白不止。

脉大紧实数者死。

产后脉实大紧弦急者死。

寸脉焱疾不谓者死。

金疮出血。

脉浮大者死。

跌仆内有血腹胀满。

脉小弱者死。

<目录>

<篇名>奇经

属性:

奇经八脉。

亦候于手太阴肺经者也。

李濒湖奇经八脉考。

极其详悉。

然非神而明之。

莫能洞窥其奥。

晓然于指下也。

要之用针用炙。

则奇经之病。

必求奇经之穴以治之。

至于用药。

则奇经之表里寒热虚实。

而脏腑之脉。

可以测之。

则亦

可以统之也。

故兹编姑阙而不录。

<目录>

<篇名>内经切脉之图

属性:

\r内经切脉之图\p01-e25a1.bmp\r

脉理作为歌。

便诵习也。

其以浮沉至数辨。

及不以浮沉至数辨者。

各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