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165225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外汉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对外汉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对外汉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对外汉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对外汉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外汉语.docx

《对外汉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外汉语.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外汉语.docx

对外汉语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与发展趋向

认知派以语法以语法翻译法为代表,这一派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学习者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和自觉掌握。

经验派以直接法为代表。

1.语法翻译法(传统法或古典法):

以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为纲,依靠母语,通过翻译手段,主要培养第二语言读写能力的教学法。

这是第二语言教学史上最古老的教学法,是第二语言教学法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教学法体系,体现了理性派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后又产生“近代的语法翻译法”。

其语言学基础是历史比较语言学,心理学基础是18世纪德国的官能心理学,其创始人是德国哲学家沃尔夫。

主要特点:

⑴以理解目的语的书面语言、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及发展智力为主要目标,不重视口语和听力教学。

⑵以系统的语法知识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语法教学采用演绎法,对语法规则进行详细地分析,要求学生熟记并通过翻译练习加以巩固。

⑶词汇的选择完全由课文内容所决定,用对译的生词表进行教学;句子是讲授和练习的基本单位。

⑷用母语进行教学,翻译是主要的教学手段、练习手段和评测手段。

⑸强调学习规范的书面语,注重原文,阅读文学名著。

2.直接法(改革法或自然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西欧,主要是法国和德国,是与语法翻译法相对立的教学法,主张以口语教学为基础,按幼儿习得母语的自然过程,用目的语直接与客观事物相联系而不依赖母语、不用翻译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法。

其早期代表人物、奠基人是发表《语言教学必须彻底改革》的德国教育家贝利子和发表《语言教授法和学习法》并创造“系列法”的法国语言教育家古安等。

典型的教材有英国艾克斯利的《基础英语》。

其心理学基础是联想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学习方式与动物一样,是刺激与反应直接联结,否认意识在其间的作用。

特点:

⑴目的语与它所代表的事物直接联系,教学中排除母语,排除翻译,采用各种直观手段用目的语学习目的语(第一批通过实物、图画或动作演示来讲授),课堂教学常用角色或演戏的方式。

⑵不是先学习语法规则,而是靠直接感知,以模仿、操练、记忆为主形成自动的习惯。

⑶以口语教学为基础,先听说后读写。

⑷以句子为教学的基本单位,整句学、整句运用,而不是从单音或孤立的单词开始。

⑸以当代教材为基本教材,学习生动、活的语言,而不是文学名著中典雅、但已过时的语言。

最具代表性的是贝利子于1878年开始创办的贝利子外语学校所采用的贝利子教学法。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法曾被称为“相对直接法”。

3.情景法: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于英国的一种以口语能力的培养为基础、强调通过有意义的情境进行目的语基本结构操练的教学法。

早期称为口语法,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语言教育家帕默和霍恩比,帕默的《英语口语日常用句》《英语口语语法》。

帕默认为学习语言有两种能力:

有意识和天赋自然学习能力,这应看做是最早提出的区分语言学习与习得的理论。

且他已认识到在教学方法上不要走极端,而是取各家之长,有人认为这是最早提出的综合法理论,被称为“英国应用语言学之父”是20世纪上半叶最杰出的第二语言教育家。

强调在自然情景中教授语言是口语法的主要特点,其语言学理论基础是英国的结构主义,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的习惯形成理论,发音和语法的准确性被看做是最重要的。

代表的英语教材:

StreamlineEnglish、AccesstoEnglish。

特点:

⑴教学目的是对听说读写四种言语技能的实际掌握,而言语技能又是通过掌握语言结构而获得的。

⑵语言教学从口语开始,教材先用于口头训练然后再教书面形式。

⑶课堂用语是目的语。

⑷新的语言要在情景中介绍并操练。

⑸运用词汇选择程序,以确保基本词汇的教学。

⑹按先易后难的原则对语法项目进行分级排列。

⑺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词汇语法基础后,再进行阅读和写作教学。

教学过程:

教师多次示范新的词语或结构,让学生集体模仿;对学生进行个别语音操练;运用已知句型进行问答以引进新句型;通过问答、造句、用提示词等练习新句型;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

4.阅读法:

产生于20世纪初,为英国著名语言教育家韦斯特在印度从事英语教学工作时创立,又称韦斯特“新法”。

这是一种强调通过直接阅读来培养阅读能力的教学法。

1953年韦斯特与帕默合作正式出版的《2000英语常用词表》成为国际上最有影响的英语词表之一。

首次提出了以培养阅读技能为主的单项语言技能训练方法,并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阅读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语法教学采用归纳法。

50:

1,不得少于3次。

5.自觉对比法:

主张通过母语与目的语的翻译和结构对比,自觉掌握目的语的一种教学方法。

以直接法为对立面,客观上成了语法翻译法的继承和发展,其理论基础首先是重视德育、把教育任务放在首位的苏联教育学思想,心理学理论基础是苏联的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

特点:

⑴依靠母语自觉进行翻译对比是最重要的特点,教学全过程都要用母语来讲目的语,以充分利用学习者的母语知识和技能。

⑵重视语言知识的教学,在语言规则的指导下进行实践,强调先讲解理论知识以避免盲目实践。

⑶在理解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基础上再进行模仿、练习。

⑷由分析到综合,先学习构成句子的要素然后再学整句、课文,以免囫囵吞枣。

⑸以书面语为基础,以文学语言为基本教材,不重视口语的教学,反对听说领先。

6.听说法(句型法或结构法):

本世纪4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第二语言教学法。

强调通过反复的句型结构操练培养口语听说能力。

其语言学理论基础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特点:

⑴听说领先,口语是第一位的,书面语是第二位的,读写为辅。

⑵反复操练,用模仿、重复、记忆的方法形成习惯。

⑶教学内容以组成语言的基本结构—句型为中心,通过句型练习掌握目的语。

⑷排除或限制使用母语,尽量用直观手段或借助于情景、语境,直接用目的语理解或表达。

⑸对比母语与目的语及目的语内部的语言结构,找出学习者的难点,以确定教学重点。

⑹严格、及时地纠正学习者的错误,避免养成错误的习惯。

⑺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如幻灯、录音、电视、电影,从多种途径强化刺激。

教学过程按特瓦德尔分为五个阶段:

认知、模仿、重复、变换、选择。

代表人物除布龙菲尔德外还有弗里斯和拉多等,代表性教材《英语900句》。

听说法第一次自觉地把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作为教学法理论基础。

我国1974年编写,1977年出版《汉语课本》。

7.视听法:

50年代产生于法国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法。

它强调在一定的情景中听觉(录音)感知与视觉(图片影视)感知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因首创于法国圣克卢高等师范学院,所以也叫“圣克卢法”。

代表人物是古布里纳和古根汉。

典型教材《新概念英语》。

来源于直接法和听说法,其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又受到完形心理学的影响,所以也叫“整体结构法”。

特点:

⑴视觉感知和听觉感知相结合。

⑵语言和情景紧密结合。

⑶整体结构感知。

⑷先口语教学,后书面语教学;听说领先,教材以对话为主,进行集中强化教学。

教学过程:

首先是感知,一般先让学生看幻灯或电视,配合录音感知课文大意,边看边听边记忆;第二部是通过图像和录音,由教师讲解词、词组和句子,帮助学生完全理解课文内容;第三部在放图像和录音的同时,让学生模仿、重复、熟记、回答问题,进行大量练习;第四步利用图像和录音,通过叙述课文内容、自由对话、评论课文、扮演角色等形式,或以新的图像和录音进行问答等,用目的语表达思想,培养活用目的语的能力。

8.自觉实践法:

主张学习者在自觉掌握一定语言理论知识基础上,主要通过大量语言实践活动达到直觉运用目的语。

代表人物是前苏联心理学家别利亚耶夫。

其心理学基础是别利亚耶夫的外语教学心理学理论,还受到苏联心理学家列昂季耶夫言语活动论的影响,进一步强调交际性原则。

其语言学基础是苏联著名语言学家谢尔巴关于区分语言、言语、言语活动的学说,并根据这一学说将第二语言教学氛围语言教学、言语教学和言语活动教学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

特点:

自觉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功能、情景、题材相结合原则,口语领先原则,以句法为基础的原则,综合性原则,考虑母语的原则。

9.认知法(认知—符号法):

60年代产生于美国,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卡鲁尔。

主张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发挥学习者智力的作用,通过有意识地学习语音、词汇、语法知识,理解、发现、掌握语言规则,并能从听、说、读、写方面全面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也称“现代语法翻译法”。

其语言学理论基础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心理学基础是认知心理学,还受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及布鲁纳“学科结构论”和“发现学习论”等心理教育学理论的影响,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特点:

⑴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习者智力的作用,强调通过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活动,内化语言的知识体系,获得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反对动物型的刺激—反应学习。

⑵强调理解、掌握语法规则的基础上,进行大量有意义的练习,提倡演绎法教学。

⑶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信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⑷听说读写齐头并进,从一开始就进行全面训练,口语和书面语并重。

⑸适当使用学习者的母语,特别是进行母语与目的语的对比,可用母语解释一些比较抽象的语言现象,以利于目的语的学习,但反对滥用母语。

⑹正确对待学习者的错误,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不可避免,对错误要进行分析,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

教学过程:

从理解新语言材料及语言规则的意义、构成和用法开始,经过围绕教材内容进行大量练习和操练以培养语言能力的阶段,最后进入脱离课文进行交际性言语活动以培养运用语言交际能力的阶段。

最大贡献是更多地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第二语言教学。

10.团体语言学习法(咨询法):

60年代初创立与美国,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柯伦。

采用小组集体讨论的形式、教师和学生处于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并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咨询过程的第二语言学习方法。

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情调学习整体观。

还吸取了心理疗法的理论和方法,认为人们在社会中生活,总要让别人了解自己并得到别人的帮助,因而在语言学习中情感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咨询法的整体学习观和重视情感因素的特点,还体现在小组提提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学习不仅是个人的努力而且是集体合作的成果。

强调学习六个基本要素:

安全感、注意力、进取心、记忆力、思考、辨别。

其最大特色是完全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老传统,充分发挥学生和主体作用,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和学习心理特点,注意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或师生共同)决定学习的内容、方式。

11.默教法:

美国教育家加特诺于60年代初首创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法。

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少说话,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言语活动,从而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运用第二语言的能力。

其主要理论基础是布鲁纳“发现学习”的教育思想。

“认为的方法”指成功的学习需要学习者通过运用沉默的意识和积极的试验,对语言习得做自我投入。

沉默是保持记忆的最好方法—睡眠作为最沉默的时期,也是保持记忆的好时机。

另外,默教法又强调通过语言基本要素训练培养听和说的能力,受结构法较大影响,基本采纳了结构法的教学大纲。

特点:

⑴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学比教师的教更重要,教服从于学。

⑵教师的沉默是默教法的最大特点。

⑶充分利用直观教具,使用彩色棒、彩色挂图、指示棒及实物、动作、手势等手段,以代替教师的口头讲解。

⑷教师一般不改正学生的错误,作为一个中立的观察者对学生的成功失败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情绪,而是让学生自己改正错误。

⑸强调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

⑹口语领先,以句子为本位;先培养听说能力,随后培养读写能力。

⑺把词汇看做是语言学习的核心,将词按功能进行分类,依照一定的顺序学习。

过程:

课堂前一部分进行语音教学,起始阶段教师边示范发音边指点图标上的记号,以后就通过指点图标上的记号让学生操练并校正音素、词组和句子的发音、语调、重音和节奏。

12.全身反应法:

60年代初期产生于美国,盛行于70年代,创始人是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阿舍尔。

强调语言学习行为的协调,通过身体动作教授第二语言,主要用于美国移民儿童的英语教育,以儿童习得第一语言理论为依据。

一战时帕默提出了先听后说《通过动作学英语》。

全身反应法是领会教学法中最具代表性、且影响最大的一种。

主张先理解后表达,用过动作指令学习语言,这是该法的一大特色,是对第二语言教学法的贡献。

就其重视语法结构和词汇学习、重视操练而言,受结构法影响较大,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心理学基础。

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第二语言学习的初始阶段,或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中插此法。

到中、高级单独运用此法难以达到教学目的。

主要教学原则:

⑴教学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但在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之前应先培养其对目的语的理解能力,也就是先进行充分的听力理解训练后才能转入说的训练(一般在20课时后才进入口语会话教学)。

⑵通过全身动作的反应来训练理解能力,有利于学习者掌握目的语。

⑶在学习者已准备好病有了说目的语的要求时,在让他们开始学习说话,说的训练也是从让学习者向同学发指令开始。

⑷要减轻学习者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在少焦虑的状态下学习语言并有成就感。

步骤:

⑴教师先用母语介绍本课要采用的学习方法,然后一边发指令一边做示范,如“坐下”等。

⑵教师只发指令,不做示范动作,让学生自己做。

⑶教师将前后发出的指令结合起来,同时做示范动作;然后发指令让学生做。

⑷教师将前后发出的指令结合起来,但不做示范动作,先让个别学生做,再让全班做,并变化指令的顺序,让学生做出反应。

⑸教师把指令(短句子)写在黑板上,每次不超过3个。

⑹鼓励能说的学生发指令,搞一些短剧、游戏、看图片魂灯等课堂活动。

13.暗示法:

由保加利亚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扎诺夫于60年代中期创立的。

强调通过暗示,开发人的身心两方面的潜力,激发高度学习动机并创造最佳学习条件,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活动相结合,让学习者在放松而又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心理状态下进行有效学习的教学方法。

它以现代心理学和生理学为其理论基础,暗示指建议或诱导。

三个基本原则:

学习活动应由整个大脑组织参与;教学中的分析与综合应同时进行;学习者的意识过程和超意识过程应同时地、不可分割地进行。

正确暗示法主要采取两种手段:

威信和稚化。

罗扎诺夫的实验表明,在音乐伴奏下讲解课文的收效比没有音乐伴奏的记忆效果要高出两倍多。

特点:

⑴布置舒适优雅的环境,创造轻松和谐的气氛。

⑵不仅要调动学习者有意识地活动,而且要通过各种暗示手段和形成的轻松愉快的心情,充分发挥无意识活动的作用,做到有意识和无意识活动协调发展,以挖掘学习者的学习潜力。

⑶通过教师和教学材料的威信及学习者的稚化,建立高度自信心,鼓励学生大胆预言目的语。

⑷在消除学习者心理障碍、充分发挥其潜力的情况下,扩大语言材料的输入量。

其教学过程一般分为展示语言材料和运用两个阶段。

14.自然法:

70年代后期产生于美国的新教学法,其倡导者是美国加州大学西班牙语副教授特雷尔和美国语言教育家克拉申。

1977年特雷尔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验并结合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首次提出了“自然法”的主张。

1983年克拉申与特雷尔合作出版了《自然法:

课堂中的语言习得》,全面阐述了自然法的理论基础和具体实践。

自然指成功的第二语言习得的自然原则。

根据对自然环境中的母语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观察与研究,提出在非自然条件(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扩大对学习者的语言输入、首先集中培养理解能力并强调通过习得掌握第二语言的教学方法。

这里的自然法与20世纪初作为直接法别称的“自然法”在崇尚语言学习的自然原则这一点有共同之处。

但两者又有很大的不同。

直接法只强调模仿儿童母语习得过程,强调通过大量的操练获得准确性;而自然法则强调可理解的输入,强调交际。

它以语言交际理论和克拉申有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即“输入”的五个假说为理论基础。

认为应当把培养运用语言进行有效交际能力、而不是把语法上的完美无缺作为初级语言教学的目标。

特点:

⑴以培养学习者的口头和书面交际能力为教学目的,课堂活动全部用来进行交际。

⑵强调理解的重要性,语言学习应从理解开始,加强听和读的活动,推迟口语表达。

⑶强调自然习得,课堂全部用于进行注重内容、信息交流的交际活动,给学习者提供语言习得的机会。

⑷一般不纠正学习者的错误,以免影响其表达的积极性,只有在笔头作业中才纠正错误,并强调自我纠正。

⑸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优化学习情绪,降低情感过滤,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

⑴表达前阶段,即集中发展听力理解能力的“沉默阶段”。

⑵早期表达阶段,在学习者一般以能理解500个词的基础上,强调依靠学习者自己的习得能力来进行表达活动。

⑶扩展表达阶段,进一步发展表达能力,常采用游戏、角色扮演、自由对话、小组讨论等活动形式。

该教学法是一种综合教学法。

15.交际法(交际语言教学、较早功能法、意念—功能法):

以语言功能和意念项目为纲、培养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

产生于70年代初期西欧共同体国家,中心在英国,创始人为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代表人物还有英国语言教育学家亚历山大、威多森,荷兰的范埃克,最有名的教材是《跟我学》。

《入门阶段》、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大纲《初阶》、威尔斯金《意念大纲》为交际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当前影响最大的教学法流派。

其语言学理论基础是社会语言学,尤其是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的交际能力理论和功能主义语言学家韩礼德的功能语言理论和话语分析理论,及威多森的语言交际观。

心理学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60年代后期星期的心理语言学。

交际法一反其他教学法以语法或举行结构威刚的传统做法,明确提出以功能意念为纲,但并非否认语言知识教学。

交际大纲把语言功能分为六类:

传达与了解实际情况、表达或了解理智性态度、表达或了解道义上态度、表达或了解情感性态度、请人做事、社交。

功能、普通意念、特殊意念是交际的三大要素。

语体或语域在语言形式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一般分为严肃体、正式体、中性体、非正式体、亲昵体五种。

有的学者提出区分交际前活动和交际活动。

交际前活动包括结构性和准交际活动;交际活动包括功能交际和社会交往活动。

交际法明确提出培养交际能力这一语言教学的根本目标,是迄今为止影响最大也最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法。

步骤:

⑴展示新语言材料。

⑵对每段对话进行口头练习。

⑶学习对话中出现的基本交际表达法及相应的语言结构,帮助学习者发现并总结用于表达功能的结构规则。

⑷在教师提供的一定交际情境中,让学生运用学过的语言形式有知道的到完全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常采用游戏等解决问题的活动,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交际能力。

特点、与听说法的比较P276—277。

16.分析教学法流派应主要从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所体现的主要教学原则和采取的主要方法入手。

美国教学法家理查德和罗杰斯提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描述和分析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模式,这一模式分为三个层次:

路子、设计、步骤。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应用

1.总体设计、根据总体设计而进行的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看做是对外汉语教学活动的四大环节。

 

2.教学目的是总体设计中的首要问题。

3.对外国学生的德育教育主要是进行勤奋学习的教育、遵纪守法的教育、良好道德教育的教育和团结友好的教育。

4.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目的应归纳为:

掌握汉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增强学习汉语的兴趣的动力,发展智力,培养汉语的自学能力;掌握汉语的文化因素,熟悉基本的中国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文化素质。

5.语言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因此要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必须掌握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以及语用规则和相关的文化知识。

6.选择教学内容并组织教学进程从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是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

7.对外汉语教学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⑴语言要素(汉语语音、语汇、语法、汉字);⑵言语技能(汉语听、说、读、写);⑶言语交际技能(汉语语用规则、话语规则、交际策略);⑷相关文化知识(汉语的文化因素、中国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

8.对外汉语教学基础阶段的主要课程,大体上分为三类:

⑴汉语技能课,又分为综合技能课(原为精读课)和专项技能课(即听、说、读、写技能课)。

⑵汉语知识课,即语音、语汇、语法、汉字知识课。

⑶中国文化知识课,包括中国基本国情、中国文化知识。

9.教学计划是以课程设计为核心的总体设计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课程设置及其主要教学方式和学时分配。

10.教学大纲通常分说明、本文和附录三部份。

11.1982年北京语言学院完成了《二年制文科班课程设置计划及有关问题(讨论稿)》跟总体设计有关的第一个文件。

12.第二语言教学原则是人们从一定的教育目的出发,在第二语言教学基础上、根据对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的认识而制订的指导整个教学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的原则。

13.教学原则是教学法体系的灵魂。

14.确立教学原则的指导思想

⑴从相邻学科中汲取理论营养。

语言学理论为最直接的理论依据,对语言特征的看法(语言观)直接决定教学原则。

⑵要研究第二语言教学的共同规律,更要研究汉语教学的特殊规律

⑶从学习者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灵活运用教学原则

15.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教学原则

⑴掌握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原则。

这是总则,体现了语言教学的根本任务和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

①首先必须把语言当做交际工具来教和学,尽可能做到如交际法所提倡的“教学过程交际化”,鼓励学习者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②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语言知识的学习、言语规则的内化是形成语言交际能力必不可少的条件。

③培养交际能力需要运用实际生活中真实的语言材料。

⑵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重视情感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原则。

这条原则是针对教与学的关系而提出的原则,是一条根本的原则。

①从学生特点和需要出发,制订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并确定教学内容、教材和教学方法。

②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③课堂要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加强趣味性;课堂教学多用启发式,发展学生智力,体现以学生活动为主的积极性原则;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④让学生参与设计教学活动,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并根据所得到的反馈不断调整课程计划,改进教学。

⑤对待学生的偏误应采取严格纠正的态度,但纠错要根据其性质的发生场合区别对待,注意方式方法。

⑶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结构是基础,功能是目的,文化教育要为语言教学服务。

⑷强化汉语学习环境,加大汉语输入,自觉学习与自然习得相结合的原则。

⑸精讲多练,在语言知识的指导下以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为中心原则。

第二语言的获得,是“规则的学习”与“习惯的养成”两方面的结合。

语言课首先是技能课、工具课,所以语言教学应体现以技能训练为中心

⑹以句子和话语为重点,语音、语法、语汇、汉字综合教学原则。

以句子和话语这两级语言单位为重点,语音语法词汇要综合教学。

6听、说、读、写全面要求,分阶段侧重,口语、书面语协调发展原则。

⑻利用母语进行与汉语的对比分析,课堂教学严格控制使用母语或媒介语原则。

学生姑课堂上则应严格体现“沉浸法”的精神,尽可能用目的语,除了必要的翻译练习外,不使用母语或媒介语。

⑼循序渐进,螺旋式提高,加强重现原则。

⑽加强直观性,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原则。

16.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所依据的材料,与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构成学校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材体现了语言教学最根本的两个方面:

教什么和如何教。

教材可以看做是教学理论研究和第二语言教学学科发展的前沿阵地和突破口。

17.教材的依据:

⑴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是理论基础;⑵语言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是直接理论依据;⑶目的语语言学和目的语文化是教材内容的源泉;⑷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是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

18.教材编写和选用的原则

⑴针对性:

最基本特点是不同母语、母语文化背景与目的语、目的语文化对比所确定的教学重点不同。

此外还有不少其他特点,如学习者年龄、国别、文化程度特点;学习者学习目的不同;学习者学习的起点不同;学习时限不同。

⑵实用性:

①教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