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与家庭.docx
《婚姻与家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婚姻与家庭.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婚姻与家庭
第一章婚姻的选择:
择偶
第一节不自由的择偶形式
一、人类婚姻史上纷繁的不自由择偶形式
1、掠夺婚2、买卖婚3、服务婚4、交换婚5、指腹婚6、童养媳
1、掠夺婚掠夺婚的最初意义是男子用武力掠夺女子来做为妻子。
2、买卖婚男方以金钱、财物买女为妻。
3、服务婚(服役婚)男方到女方家中为其服务一段时间,而后与女结为夫妇。
4、交换婚指双方父母各以其女交换为子妇,或者男子各以其姐妹交换为妻。
5、指腹婚当儿女还在母亲腹中,双方父母就约定,如果是性别相异的婴儿,未来就结为夫妻。
6、童养媳女儿出生以后尚未成年,就被送到男家抚养作小媳妇,当双方都成年的时候才择日完娶。
二、包办买卖婚姻与丑恶的拐卖妇女现象
曾经,长期在农村流行的包办买卖婚姻的歪风,助长了一些犯罪分子的气焰,给了他们可乘之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拐卖妇女的丑恶现象大量出现,妇女是其中的主要受害对象。
第2节自由择偶
一、自由择偶:
“同意婚”的提出与确立
“同意婚”也叫自由婚,是近代社会由资产阶级提出的,由资本主义社会确立的。
确定了婚姻当事人对择偶的决定权。
1804年,《法兰西民法典》的146条宣布:
“未经合意不得成立婚姻”。
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不存在完全自由的婚姻选择。
在任何社会,年龄、宗教、种族、父母和亲属群体的愿望以及经济、权力、职业、社会阶层和社会地位等工具性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限制婚姻行为。
二、择偶的理论分析
(一)择偶的个人主义解释1、生物学解释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3、互补需要理论4、同质性理论
1、生物学解释婚姻的选择是以本能、遗传和生物因素为基础的。
本能驱使男性去接近女性,本能是人类行为的基础,人类行为是基本本能的反映
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认为人们倾向于与他或她的异性父母类似的人恋爱和结婚,这种倾向是无意识的,集中表现为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
3、互补需要理论配偶倾向于以互补需要为基础进行相互选择,人们倾向于选择那些能为最大限度地满足提供可靠保证的人做配偶。
如性格上的互补、经济与外貌的互补等。
4、同质性理论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人相互更具吸引力。
这些相似点可能是生理、心理或社会的。
其中价值观的相似更为重要。
如志同道合,孙中山和宋庆龄。
(二)择偶的社会文化解释1、角色理论2、交换理论3、序列理论4、择偶梯度理论5、历史前例理论
1、角色理论人们倾向于按照社会、亚文化和家庭的规定来对角色提出期待。
角色就是指适合于某种既定地位——丈
夫、妻子、男性、女性等的一套社会期望。
个人以角色一致、角色相容或者求婚、婚姻和家庭角色的一致
为基础进行选择。
交换理论某种类型的交换观念是婚姻的基础,这种交换可以发生在金钱、地位、容貌、气质、性行为的任意组合
之中。
择偶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交易,是一种社会交换过程。
3、序列理论婚姻活动实际上是按照一系列可变的标准,阶段或模式为导向的,择偶过程是依据互动的系列因素。
4、择偶梯度理论。
男性倾向于选择社会地位相当或者较低的女性,而女性则更多要求配偶的受教育程度、职业阶层和薪金收入等于自己相当或者高于自己。
即“男高女低”模式。
5、历史前例理论历史上普遍存在着父母包办或者由父母决定的择偶方式。
包办婚姻和自由恋爱实际上是两个理想类型的划分,现实是这两大模式的混合。
(1)基于心理学平衡理论的转移性原则
(2)降低不确定性理论(3)社会互动理论(4)社会化压力说
关于结婚的动机,德国社会学家穆勒认为:
结婚的动机在于经济、子女和感情三大因素。
根据时代的变化而不同。
上古时代经济第一,子女第二,爱情第三。
中古时代子女第一,经济第二,爱情第三。
现代则是爱情第一,子女第二,经济第三。
三、择偶心理分析1、求全心理2、社会刻板印象3、传统心理4、晕轮效应5、从众心理
1、求全心理人无完人,瓜无滚圆。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但是有人择偶过于理想化,导致耽误了时间,错过了机会
2、社会刻板印象社会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某种角色或某种类型的人的一些固定而统一的看法和评价。
3、传统心理男方一定要比女方强,夫权社会的思想残余。
4、晕轮效应就是光环作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指某人的某种整体印象或某些具体的感受影响到对其他人的认知和评价。
5、从众心理人们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常常会受周围人们的影响。
这种人没有主见,随风摇摆立场不坚定,特别是恋爱中的男女容易受到周围亲朋好友的影响。
四、择偶的标准不同的年代择偶的标准不一样。
50年代爱劳模,文革靠工农,70年代海陆空,80年代重知识分子,90年代傍大款。
第二节婚姻的质量
一、影响婚姻质量的因素
1、国外的研究
(1)孩子
(2)夫妻长相(3)性格(4)社会阶层(5)休闲生活6)同居(7)初婚
2、中国的研究1)年龄2)家庭结构3)经济上赡养老人(4)门当户对(5)家务(6)再婚机会
3、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研究
(1)双方年龄差距
(2)孩子。
(3)经济状况。
(4)父母婚姻情况、伴侣是否吸烟等因素也对婚姻能否持续下去产生影响。
而婚后生子数量、孩子年龄、妻子工作情况以及双方工龄等因素对婚姻是否长久没有显著影响。
二、婚姻质量的测量 美国社会学家汉密尔顿于1929年开了测量婚姻质量的先河,西方学者在此基础上创造了很多的婚姻质量的测量方法.形成了以下特点:
①先分别进行主客观的婚姻质量测量,然后实施主客观综合测量,偏重于客观指标;②使用的指标数目不一,多的达280多条,少的则只有一项;③大部分都做了可信度的准确性的检验;④资料来源于被调查者的回答。
但是,婚姻质量尚未有一个明确而科学的界定,对于如何评判婚姻质量的标准也依然不一。
1、主观的观点:
婚姻质量的衡量标准应是主观的,因为婚姻质量主要表示已婚者对自己婚姻的感性认识和体会,测量婚姻质量主要靠当事人的主观心理感受来衡星,应以当事人的自我感受为准。
2、客观的观点:
婚姻质量是夫妻关系的结构性特征或这种特征的统计表现,测量标准不能只凭当事人的主观感受来决定,而应该是客观的方面,若只凭当事人的主观感受来决定,既不科学.亦可能找不到统一的标准。
3、主客观综合法:
婚姻质量被看作是夫妻的感情生活、物质生活、闲暇生活、性生活以及双方的凝聚力在某一时期的综合状况。
从这一思路出发,个人的主观感受是主要标准,并辅以夫妻调适方法和结果的客观描述。
(1)主客观综合法:
婚姻是一种社会性行为,因此,评判婚姻的标准应当是个人感受和社会标准相结合。
个人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家庭关系、家庭功能、家庭伦理等方而的客观指标
2)评判婚姻质量的标准也是变化的:
传统的婚姻重义务,传宗接代是婚姻的主要目的。
现代婚姻重感情,浪漫主义的爱情是衡量婚姻质量的主要标准。
然而,爱情并没有取代义务。
因而,衡量标准既有爱情的,也有义务的。
徐安琪的主客观综合法:
婚姻质量是一个宏观与微观、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概念,测量标准既要有个人的评判尺度和感知偏好,也要有既定的社会标准。
在《中国婚姻质量》研究课题中,她运用了“因素分析法”,将三十多个具体指标合成“夫妻关系满意度”、“物质生活满意度”、“性生活质量”、“双方内聚力”、“婚姻生活情趣”和“夫妻调适结果”等六个侧面。
三、婚姻的艺术1、充分的心理准备2、角色适应3、爱的艺术
1、充分的心理准备
2、角色适应传统体力时代“男主外女主内”是夫妻互补模式,现代智能时代“职业女性”、“围裙丈夫”更多地作为一种城市行为在家庭中扩展。
现代社会,夫妻关系的和谐与稳定或者矛盾和冲突,首先取决于夫妻双方对婚姻的满意程度。
(1)性格不同夫妻的相处性格迥异的夫妻的相处:
第一:
尊重对方,杨长避短。
第二:
尝试着颠倒角色。
第
三:
找到对方使你感到最烦恼的地方,有益于双方增进了解,不要全面否定对方,而要用商量的口气让对方了
解你的感受。
(2)兴趣不同夫妻的相处第一:
做到互相尊重对方的兴趣爱好,不过分限制、干涉对方。
第二:
相互适应,弹性原则。
3、爱的艺术
(1)夫妻人际关系的艺术(和谐)第一:
掌握人际关系交往的一般原则,要有爱心和真心
第二:
深刻认识夫妻扮演的不同社会角色,多换位思考第三:
相互尊重彼此,不过多干涉对方的兴趣爱好。
(2)相互吸引的艺术:
第一:
男女双方都要保持温柔的美德第二:
善于倾听第三:
讲究仪表美第四:
给对方一点自己的自由空间。
(3)沟通的艺术:
行动往往比讲话声音更大。
重要的,就强调;不重要的,就忽略。
尽可能表达好的沟通,杜绝对立性的甚至贬损人的反应。
沟通时要清楚具体,对你的决定要解释原因.在造成问题时要把你的这部分责任说清楚。
言辞要切合实际,合理而不夸张,尤其是当双方互相批评时。
不要想当然地猜度对方的心思,应以语言表达来验证你的每一个假设。
接受每一件事都可以有多方面的看法。
(4)相爱的艺术:
真正的爱情包括四个要素(强调):
一是对所爱者真诚关心.希望对方能够独立思考和富于创造性;二是两人有同舟共济的责任感;三是彼此尊重、认可;四是适度的给予彼此合作
第二章婚姻的选择:
恋爱与爱情
第一节什么是爱情
二、爱情包含的要素1、对所爱者真诚关心,希望对方能够独立思考和富于创造性2、两人有同舟共济的责任3、彼此尊重、认可4、适度的给予与彼此的合作爱是相互认可,而不是改变对方;爱是相互信任。
三、爱情的本质特征爱情=性爱+情爱
爱情是两性关系发展到高级阶段产生的一种极为复杂的感情形态,包含了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道德的、美学的等诸多内容。
休谟:
《人性论》感情由三种不同的印象或者情感的结合而发生:
(1)由美貌发生的愉快感觉
(2)肉体上的生殖欲望
(3浓厚的好感或善意
第二节如何保持爱情的活力
一、爱情与婚姻的分离1、爱情是两性结合的精神形式;2、婚姻则是两性结合的物质形式;3、美满的婚姻:
精神与物质的合一
二、爱情与婚姻的合一
1、爱情成为婚姻的道德标准2、爱情成为婚姻自由的标准3、爱情成为婚姻稳定的保证
三、恋爱应注意的问题1、爱是相互认可,而不是改变对方2、爱是相互信任
四、如何保持爱情的活力1、和谐的关系需要自己创造,要学会经营,就像经营生活一样2、学会包容3、重视感情投资
4、婚姻的调试是一门艺术
第三节大学生恋爱应注意的问题
一、大学生恋爱应注意的问题1、以学业为重2、以认真的态度恋爱3、要有责任感4、以恋爱促进学习促进成长
第四章家庭和家庭结构
第一节家庭是什么
一、家庭的界定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
二、有关家庭的其他定义
1、家庭是一种满足某种功能的结构.有人宣称家庭是一种普遍性的制度,他们认为家庭之所以被发现存在于每一个人类社会之中是因为它履行着某一项维系社会生活的基本功能,如繁衍后代,组织生产和生活、抚育和教育子女等。
2、家庭是一种专制性的社会建构
三、家庭的本质
(一)家庭是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
1、家庭的基础是两性的结合,被一定的社会制度所确认,成为婚姻关系。
2、连接家庭成员的纽带一般是婚姻和血缘,血缘关系既是自然关系也是社会关系。
家庭是婚姻关系的产物,血缘关系从婚姻关系而来,对家庭的存在与维系起着加固的作用。
(二)家庭是一个历史范畴.作为人类生活的组织形式,家庭并不是从来就有、一成不变的,家庭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可以说是人类社会中最具普遍性的一种社会制度和文化现象。
家庭的职能、性质、形式和结构都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反之,又对一定生产方式的发展起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二)家庭是一个历史范畴
1、西方:
英语:
family一词含义:
1.同住或不同住的父母子女;2.一个人或一对夫妇的所有子女;3.由父母子女、伯父母以及堂表兄弟姐妹等构成的近亲团体;4.同一祖先的全体子女;5.雇有佣人的户。
2、中国中国传统文化中:
“家庭”、“家”、“室”、“房”、“户”、“家族”有区别。
(三)家庭是一种最典型的初级群体1、家庭是社会自然产物。
2、成员关系带有感情色彩。
3、家庭有一定的群体规范。
4、家庭具有持续、稳定性。
1、家庭是社会自然产物。
2、成员关系带有感情色彩。
家庭成员在家庭中往往扮演多种角色,他们对家庭投入自己全面的个性和全部的情感。
家庭成员在共同生活中相互帮助,在感情上相互慰藉和支持。
与正式社会组织不同,家庭中的成员关系是一种亲密无间、心心相印的情感性关系,其成员的活动交换,并不是严格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的。
3、家庭有一定的群体规范。
家庭中有成员互动和家庭生活所遵循的准则。
但家庭中的行为规范并不是十分严格的,不是明文规定的,个人的自觉性起着更大的作用。
每个家庭还有不同的家庭亚文化。
4、家庭具有持续、稳定性。
家庭成员由于有着血缘上的联系,因而形成了较深的关系,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家庭在这种持续稳定的互动中才得以巩固,互动一旦中止,家庭便会趋于解体。
(四)家庭是一种社会制度
家庭制度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①普遍性。
②相对稳定性③复合性。
四、家庭生命周期.一个家庭从建立到消失的过程便是一个家庭生命周期。
形成期(从结婚到第一个孩子出生)
扩展期(从第一个孩子出生到最后一个孩子出生)
稳定期(从最后一个孩子出生到第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
收缩期(从第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到最后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
空巢期(从最后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到配偶一方死亡)
解体期(从配偶一方死亡到配偶另一方死亡)。
第二节家庭结构
一、家庭结构的含义
(一)家庭结构的误区.1、把家庭结构单纯理解为家庭成员的组合方式,用家庭人口的数量来表示。
家庭结构不能等同于家庭规模2、把家庭结构理解为家庭的内部构造,即内部包含多少夫妻对数、代际层次数。
(二)家庭结构的含义:
家庭结构是家庭的构成,但不是指家庭的经济、职业、文化的构成,而是特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于家庭成员的不同配合和组织的关系而形成的联系模式。
它表现为三个:
第一,家庭由多少成员组成;第二,家庭由哪些成员组成;第三,家庭成员按照哪种关系模式组织起来。
二、家庭结构的分类
(一)按家庭的规模划分
1、大家庭:
是指家庭人口在5人以上的家庭
2、小家庭:
是人口数一般在4人和4人以下的家庭
3、单身家庭:
可以看作是变异家庭的一种,指只有一个人的家庭,如鳏夫独居、寡妇独居、离婚独居、孤儿或独身者的家庭。
(二)按家庭成员配偶的人数和对数划分:
①多夫多妻制家庭②一夫多妻制家庭③一妻多夫制家庭④一夫一妻制家庭
(三)按家庭传袭规则划分:
1、母系家庭2、父系家庭3、平系家庭4、双系家庭
(四)按参与和决定家庭事务的权力划分:
①父权家庭;②母权家庭;③平权家庭;④舅权家庭。
(五)按家庭成员居住地划分:
①从妻居家庭②从夫居家庭③单居制家庭
(六)按家庭的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划分:
1、核心家庭2、主干家庭3、联合家庭4、变异家庭
1、核心家庭:
即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
家庭规模小,关系简单,只有一个核心,是最稳定的一种家庭结构。
2、主干家庭:
又称直系家庭或扩大的核心家庭,是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一起生活的家庭。
(两代或两代以上夫妻组成,每代最多不超过一对夫妻,且中间无断代的家庭)。
3、联合家庭:
即家庭中任何一代含有两代以上夫妻的家庭,如父母和两对或两对以上已婚子女及其孩子组成的家庭,或是兄弟姐妹婚后不分家的家庭。
4、其他家庭:
即不符合通常所理解的家庭概念的生活组织形式。
(1)夫妻家庭:
指只有夫妻二人组成的家庭,包括夫妻自愿不育的丁克家庭、生育有子女但子女不在身边共同生活的空巢家庭以及尚未生育的未育夫妻家庭。
(2)扩大家庭:
指一个核心家庭加入非直系的未婚亲属(如夫妻一方的未婚兄弟姐妹)组成的家庭。
(3)隔代家庭指由祖父母与孙代组成的家庭。
(4)单亲家庭指由父母中的一方与子女共同组成的家庭。
(5)同性恋家庭指两个同性基于性关系组成的家庭。
(6)未婚同居家庭指没有履行法定结婚手续而存在性关系的两个异性组成的家庭。
(7)单身家庭指只有一个人的单身家庭,包括终身不娶或不嫁的独身主义者与丧偶或离异后单独生活者等等。
二、家庭结构的变迁
(一)西方家庭结构的变迁1、核心家庭与工业化2、单亲家庭和婚姻稳定性3、家庭模式和生活选择的多元化
1、核心家庭与工业化
(1)关于核心家庭的争论:
两种观点。
①核心化是工业化和都市化固有的产物
(2)家庭的核心化成为趋势
2、单亲家庭和婚姻稳定性
(1)人们的初婚年龄延长,甚至不婚。
(2)初婚的平均年龄不断提高(3)未婚先育(4)在结婚发生“紧缺”的同时,现存的婚姻关系不牢固,离婚率高。
3、家庭模式和生活选择的多元化
(1)单身族
(2)非婚同居(3)理智分居(4)同性恋(5)网络情缘
(二)中国家庭的结构变迁
1、户均人数下降。
2、家庭结构日趋简单。
3、家庭类型多样化。
(1)“联合国”式的家庭增多。
(2)丁克家庭有所上升。
(3)空巢家庭逐步增多。
(4)周末夫妻的出现。
4、初婚初育年龄在推迟。
5、离婚率逐步上升。
第三节家庭功能
一、家庭功能的含义是指家庭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即家庭对于人类的功用和效能。
二、家庭功能的分类
Zimmerman把家庭的功能概括为:
①群体成员之间的抚养和照顾;②通过生殖和收养增加新成员;③儿童的社会化;④对成员的社会控制;⑤对食品和劳务的生产、分配和消费;⑥通过爱来维护的道德和动机。
二、家庭功能的分类
(一)经济功能 家庭的经济功能包括家庭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它是家庭的功能的物质基础,用于满足人们基本生存的需要。
(二)生育功能
(三)性生活功能
(四)抚养和赡养功能:
1、父母对子女有生活上提供供养的义务,家庭成员之间也相互供养、给予生活援助的关系。
子女对父母也有养老的责任,这是代际之间的相互抚育和照应。
2、家庭养老包括经济上的赡养、生活上的照顾和情感上的交流三个方面。
(五)教育和社会化功能1、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儿童的社会化。
一般而言,儿童的初级社会化是在家庭及其邻里环境中完成的,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
2、家庭成员相互教育以完成再社会化的过程文化反哺:
父母从子女那里学习新的知识。
如学习网络知识、外语、流行音乐等等。
(六)感情交流功能
(七)休息和娱乐功能
(八)宗教功能 家庭原本也是传承宗教信仰、进行宗教仪式的场所。
由于家庭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和共同的生活联系,宗教信仰会相互影响并潜移默化,家庭成员经常持同样的宗教信仰,家庭就是一个宗教场所和单位。
(九)政治功能家庭中家长的权力与他对家庭成员的经济行为、生活选择的掌握和操纵,使家庭成为一个小型政府。
如家庭的“财政部长”、“决策者”等。
三、影响家庭功能的因素分析
(一)社会因素:
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家庭整体变迁的决定因素2、社会制度影响个人阶层地位的获得3、社会规范影响家庭功能的发挥4、文化制度和价值观影响家庭各种功能的发挥程度
(二)家庭内部的因素:
家庭类型结构、家庭关系与家庭功能是相互作用的。
四、家庭功能的变迁
(一)现代社会中家庭功能的丧失和转移
(二)家庭功能由家庭走向社会
(一)现代社会中家庭功能的丧失和转移
1、威望、权利、地位从以家庭为中心转向以个人为中心。
2、家庭的经济功能已经广泛地进入工厂、商店和银行,即家庭经济功能中的生产、分配、交换职能已为社会化统筹所替代,家庭在经济上已变成其成员共同生活的消费单位。
3、教师代替家长对孩子实行基本的教育。
4、社会保险、国家医疗保险、医疗补助、失业补贴和其他各种社会立法,取代了家庭中传统的保护功能。
(一)现代社会中家庭功能的丧失和转移
5、家庭赡养老人的功能也已部分转给社会。
6、公共娱乐场所增加,娱乐内容丰富,家庭不再是休闲场所。
7、专职的教父、教士或牧师承担起满足宗教需要的功能。
宗教在更多的意义上成为一种社团活动,而不是家庭活动。
8、性观念的变化,使婚姻以外的性关系增加。
9、家庭的生育功能越来越萎缩。
(二)家庭功能由家庭走向社会
1、生育功能逐步退化A.初婚年龄和初育年龄推迟B.生育子女数量减少C.生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2、生产功能从丧失到恢复
3、消费功能由平均到多元
(1)家庭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2)家庭消费结构不断变化(3)家庭消费趋向民主化(4)家庭消费范围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4、赡养功能弱化传统的赡养仍然占主导地位,但有“淡化”趋势。
年轻一代经济独立,核心家庭生活方式代际纠纷等,使得老年人独居的越来越多。
5、教育功能分化现代中国家庭家教喜忧参半:
喜者观念在进步、方法手段在进步。
忧者传统家教束缚和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溺爱。
6、政治和宗教功能不断削弱在当代家庭中,宗教活动已从家庭转向社会,家庭的宗教功能日趋削弱,政治功能也越来越淡化。
7、感情交流与娱乐功能日趋强烈
第五章家庭人际关系
第一节对家庭人际关系的认识
一、什么是家庭人际关系:
它是家庭成员依自身角色在共同生活中彼此直接的、面对面的交往关系,俗称家庭关系;反映了家庭成员相互联系的紧密或松散、稳固或破裂的程度。
二、家庭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家庭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发生的根据不同2.家庭关系表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特殊的互动3.家庭关系以代际为层次4.家庭关系最为久远,最为普遍5.家庭关系最深刻,最密切6.家庭关系的社会控制较多,规范化程度较高
家庭关系是以婚姻血缘为根据,表现了有婚姻和血缘关系的人共同生活在一起。
家庭关系以婚姻为起点,以血缘为纽带。
2.家庭关系表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特殊的互动。
家庭成员特殊的交往方式特殊的互动是家庭关系特殊性的动态表现。
3.家庭关系以代际为层次。
家庭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的一个十分明显的区别:
就是它的代际性和层次性。
所谓代际关系是指家庭中不同代(不同辈分人)之间的交往。
4.家庭关系最为久远、最为普遍。
马克思恩格斯把家庭关系说成是一开始就纳入历史发展过程的一种关系。
起初是惟一的社会关系。
5.家庭关系最深刻、最密切。
家庭成员之间全面的合作与互动使他们之间不仅有血缘姻缘关系,经济上相互利益关系,事业上志同道合关系,政治上的相互利害关系,日常生活中频繁交往和共处关系,还有情感上的深刻联系。
6.家庭关系的社会控制较多、规范化程度较高。
和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相比,家庭关系受社会的控制较多、规范化程度较高。
社会控制家庭关系的手段是多种的,主要有法律、道德、习俗、宗教和舆论等。
三、家庭关系影响因素的多元性、复杂性
影响家庭关系的因素包含哪些?
(一)内部因素1、家庭人口数家庭规模越大,家庭关系数量就会越多,家庭关系就可能越复杂。
美国家庭问题专家沙波特发明了家庭互动定律公式,用来表明家庭关系的次数和家庭人口数量之间的关系数。
1、家庭人口数家庭互动定律公式为:
N=(X2-X)/2其中N为家庭关系数,X为家庭人口数。
2、家庭代际层次。
家庭中代际层次越少,关系越简单;反之,代际层次越多,关系越复杂。
3、已婚夫妇对数
家庭中的一对夫妇能够形成一个“中心”,夫妇之间有“向心力”。
每增加一对夫妇,比如说儿子娶了媳妇,就会增加一个“中心”,在出现“中心”的向心力的同时,会出现两个中心的“离心力”,多对夫妇多个“中心”,离心力增大,势必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