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10讲 赤壁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15713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10讲 赤壁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10讲 赤壁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10讲 赤壁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10讲 赤壁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10讲 赤壁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10讲 赤壁赋.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10讲 赤壁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10讲 赤壁赋.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10讲 赤壁赋.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10讲赤壁赋

赤壁赋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文言知识;

2.体会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把握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作家作品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著名画家、诗人,他与苏轼是表兄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

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

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

他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赋是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句式以四言、六言为主,讲究文采,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张手法。

汉代以后,赋分别向骈文和散文两个方向发展。

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

它不讲究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

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字词总汇

字音

举酒属(zhǔ)客歌窈窕(yǎotiǎo)之章冯(píng)虚御风

扣舷(xián)而歌桂棹(zhào)兮兰桨倚歌而和(hè)

幽壑(hè)嫠(lí)妇一叶扁(piān)舟

山川相缪(liáo)舳舻(zhúlú)千里酾(shī)洒临江

愀(qiǎo)然枕藉(jiè)举匏(páo)樽而相属(zhǔ)

通假字:

举酒属客属通嘱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

山川相缪缪通缭

举匏樽以相属属通嘱

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A.古义:

明月停留今义:

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B.古义:

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

一种竞技方式

2.白露横江

古义:

白茫茫的水汽今义:

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

旷远的样子今义:

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

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义:

美貌的人

词语活用

1.名词用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2.名词用作动词。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下江陵(攻占)/顺流而东(向东进军)

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

4.动词的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5.形容词用作动词。

正襟危坐(整理)/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一词多义

1.纵一苇之所如(往)

2.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好象)

3.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比得上)

4.如期完成(按照)

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通“嘱”,劝酒)

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3.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

4.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亲属)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1.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2.曾不知老之将近(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1.苟非吾之所有(假如)

2.欲苟顺私情(假如)

1.虽一毫而莫取(即使)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然)

虚词

1.连词,表转折。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连词,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3.连词,表承接。

正襟危坐而问客

4.连词,表并列。

侣鱼虾而友麋鹿

1.助词,的。

月出于东山之上/哀吾生之须臾

2.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凌万顷之茫然

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苟非吾之所有/吾与子之所共适

4.代词,它、它们。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5.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6.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7.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去,往)

1.介词,在。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徘徊于斗牛之间/渔樵于江渚之上/托遗响于悲风/于是饮酒乐甚

2.介词,从。

月出于东山之上

3.介词,被。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1.语气词,表示疑问,呢。

而又何羡乎

2.语气词,表反问,吗。

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3.语气词,表疑问,吗。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4.介词,在。

相与枕藉乎舟中

5.形容词词尾。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6.用在句中表停顿或舒缓语气,语气词。

郁乎苍苍/知不可乎骤得

1.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2.其声呜呜然(指示代词,那)

3.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4.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1.凌万顷之茫然/苏子愀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2.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3.其声呜呜然(语气词,相当于“焉”,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重点语句

1.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

3.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

4.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

(谓语省略,省略句)

5.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本文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景物当中,而忘却了世俗的欢乐心情;再写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阐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永久存在,表达了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把握重点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这一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当年皇帝的年号是“元丰”,正好是“元丰五年”,应该可以写成“元丰五年秋”;可是,这里却用“壬戌之秋”。

在人类的历史上,只有一个“元丰五年”;而“壬戌之秋”却有很多(六十年就有一个)。

对于苏轼的一生来讲,这样的“壬戌之秋”大概也就能逢着一两个,所以用“壬戌之秋”来纪时,表明作者即将记录的事件对于人类历史来说,微不足道,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对于苏轼的一生来说,却意义重大。

这里不用年号而用天干地支纪年,有些自我色彩的呈现。

“既望”是每月阴历十六。

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也许月正圆呢,但情已阑珊了,兴也阑珊了。

苏子为什么不在“望日”游赤壁,而非要在“既望”?

是行程的无奈,还是巧合?

也许只是无意为之。

既然是“既望”,就是过去了,合乎一个失意文人的情怀。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清风”,比起“轻风”来,多了一份水的“纯净”、“清爽”;而这风,还是徐徐而来,轻柔缓慢。

“水波不兴”,有没有水波?

有,但是因为清风,水波没有兴起。

一个“不”字,写得水波似乎具有人的情态。

这里的“清风”和“水波”,似乎是互不相干的两个人,一个自顾“徐来”,一个宁可“安静”。

这江水就好比是苏轼自己,纵使你政坛兴风作雨,我自有我的宁静天地;纵使这政坛使得我起伏不定,我也自有我的心静如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这是文人聚会的雅兴与雅趣:

有酒,有诗,有志同道合或是情趣相投的好友相邀、相和。

还有什么比这更有兴致的呢?

无论是金谷园,还是兰亭;无论是滕王阁,还是醉翁亭。

历来的文人墨客在诗酒雅集中,都获得一份生命的欢愉。

《诗经陈风月出》有诗句: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苏子似乎在呼唤着月亮的出现,而月亮似乎听到了苏子的明月之诗。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这两句点明了时间的推移,但同时,苏轼笔下的月亮是“徘徊”的。

“徘徊”,就是无目的地来回地走。

东升之月,何以“徘徊”?

诗人仰面于飘荡的小舟之上,其视线是摇曳的,忽左忽右,忽前忽后。

因为自己是摇晃不定的,所以眼中所见之景也可能是如此,因此用了“徘徊”一词。

这里月和人,你躲着我,我躲着你,却又似乎你偷看我,我偷看你,彼此的相互打量。

此时此地,人月两相望,这月就被人格化了,非常可爱。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一个“横”字,充满了霸气;在这里,却又有了一点柔性。

这是刚柔并济的妙处:

白露似的水汽,本是轻盈的;而一个“横”字,却写尽了江上水雾的迷茫和低沉。

一个“接”字,水和天相接,就有了水天一体的感觉。

水雾之上是天,天月照得水雾泛着白光,与月色如水的天色相应和,于是就有一种“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

同时,“白”字也用得恰到好处。

古人说的“露从今夜白”,当然是白露。

可是,要不是方才的“月出于东山之上”,这茫茫水雾在夜色之中又何以“横江”?

所以,于茫茫夜色之中得以察觉露的颜色,才更能显示出月光的皎洁,也就难怪乎“水光接天”了。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江面泛舟,让人有一种笑傲江湖的洒脱和向往。

一个“纵”字,随你所愿,自在游走,真是透彻的浪漫与随性。

“凌”,可以是“凌波微步”,也可以是“凌空而起”,可以于水上而飘,可以在空中而飞,有点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高远和空旷,会让我们感受到那种超然的情态。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冯虚御风”“羽化登仙”,这是道者的状态,是仙人的方式,也是诗人的理想。

有了之前的那空灵的环境和心境,这里的“浩浩乎”“飘飘乎”,就水到渠成了,仿佛将远离尘世,飘然仙境。

起笔景象澄澈,情感朦胧如梦,蕴含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

人在山水风月之中徜徉,也在诗意之中行走。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此情此景,不仅酒要喝得畅快,歌也要唱得畅快,于是饮酒唱歌。

今夜,月升高了,酒也喝好了,兴致就涨起来了,那就得唱;没有乐器的伴奏,那就“扣舷而歌之”。

歌曰: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流光”是江面上闪烁荡漾的月光,正是“月出皎兮”;“渺渺兮予怀”表现出“我”临风惆怅,思绪黯然,正是“劳心悄兮”的另一种表达;“美人”正是心爱的对象,正与“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对照。

然而,“美人”不再是《诗经》中的单纯之意,而是继承了屈原“美人”之意,代指理想的追求,一种政治的感慨。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

即使内心再豁达,在面对宇宙、江水的时候,也不可避免产生迁谪之意,身在何处之感。

“学而优则仕”的古训还在耳畔回响,政治理想还未实践,难免产生“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的叹息,“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知音何在?

“望美人兮天一方”,天各一方的事实让人不禁顿生抑郁愁闷。

这乐中似乎就有了点“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思,长江的大气、饮酒吟诗的快感、豁达的情景,似乎都在为此处的悲情做着铺垫。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倚歌而和之”,一个“倚”字,尽管客有着高超的技艺,也遮盖不了其“和”人而奏的配角地位。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于缕”,连续四个比喻,把洞箫的幽怨悲凉表现的淋漓尽致。

经过吟诗和吹箫的描写,使“泛舟”之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