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礼仪文化的尊老养老传统美德.docx
《中国礼仪文化的尊老养老传统美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礼仪文化的尊老养老传统美德.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礼仪文化的尊老养老传统美德
中国礼仪文化的尊老养老传统美德
篇一:
尊老爱老敬老助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尊老爱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看着老人们脸上那一道道深深的沟壑,聆听与回想着他们曾经度过的艰难的岁月,让心绪随着黄昏的夕阳,停留在动人的故事中。
敬老一个永久的话题,老人,则是话题中不曾褪色的字眼。
每一位老人都很不容易,为了自己的家,辛苦操劳了一辈子。
自然而然,尊老爱老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尊老爱老是我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美好品质,用心去尊敬老人,关爱老人,我们将拥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它会让我们的心灵感受到触动和震撼,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欢乐和享受,也可能会让我们结识新的朋友,学习到课本以外的知识?
?
更重要的是我们弘扬了祖国的优秀品质,让祖国的精神文明得到更高、更远的传承和发展。
有时,只是一件小事儿,一个小动作,虽然很细微,但对于我们就等于迈出了人生的一大步。
坐公交车时,要主动给爷爷奶奶们让座;在家中,爸爸妈妈告诉我,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和长辈;在社会中,大家都在互相帮助,树立榜样。
无论是年长的,还是年幼的,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都要尽自己所能伸出手去帮他们一把。
晨露未晞,木叶微垂,萧瑟秋风今又是。
但仰望着五星红旗在太阳高远的光辉下冉冉升起,温暖之意依旧点燃了每一寸大地。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在这溢美的深秋时节里,我们又念响了“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今天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中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
1989年,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此后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日子。
《东方时空》栏目在去年重阳节作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调查:
请问,你是否知道父母的生日?
在10个小时内,有1840人投票,其中回答“知道”的有1274票占69.24%;“都不知道”的有338票占18.37%;“知道父母中一位”的有228票占12.39%。
说实话,看了这些数据,实在是有些刺眼,实在令人担忧。
中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进一步倡导尊老敬老的传统文化尤其显得必要。
有数据表明:
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人口已经超过了1.3亿,占全国人口的10%以上。
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老年人口将达4亿,占全国人口的1/4。
“花无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总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老人。
作为箬山小学的学生,我们应该发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
今天我们可以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致以节日的问候,感谢他们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可以帮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关心照顾他们,多陪他们聊聊天,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做他们的乖孙子,同时我们提倡向社会的爷爷、奶奶伸出关爱、帮扶之手。
当然,尊老敬老绝不是重阳节一天的事,应该是在日常生活中,帮助老人解决生活的困难,多给老人一些心理慰藉。
因此,我们提议,每一位队员都要用实际行动向老人们献上我们的一份心意,为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邻居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帮他们洗衣、洗碗、扫地、叠被,多为他们着想,少让他们做那些本来应该是我们自己做的事,把好吃让给他们,把有趣的事告诉他们,对邻居长辈有礼貌,外出礼让老人。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希望我们所有的人都从现在做起,都能尊老、爱老。
在天高云淡、秋风飒爽的季节,让我们共同祝愿天下所有的老人都能幸福、安康。
无论一个人有多么的睿智,也无论一个人占有多么高的地位,他终究会老去。
老人们辛苦操劳了一辈子,何尝不应该让他们安度晚年?
百善孝为先,这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永远也不能忘记。
尊老爱老,应该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
让老人们安享晚年
愿所有老人都过上和我们一样幸福的生活!
篇二:
尊老爱老敬老助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晨露未晞,木叶微垂,萧瑟秋风今又是。
但仰望着五星红旗在太阳高远的光辉下冉冉升起,温暖之意依旧点燃了每一寸大地。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在这溢美的深秋时节里,我们又念响了“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今天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中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
1989年,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此后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日子。
《东方时空》栏目在去年重阳节作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调查:
请问,你是否知道父母的生日?
在10个小时内,有1840人投票,其中回答“知道”的有1274票占69.24%;“都不知道”的有338票占18.37%;“知道父母中一位”的有228票占12.39%。
说实话,看了这些数据,实在是有些刺眼,实在令人担忧。
中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进一步倡导尊老敬老的传统文化尤其显得必要。
有数据表明:
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人口已经超过了1.3亿,占全国人口的10%以上。
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老年人口将达4亿,占全国人口的1/4。
“花无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总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老
人。
作为箬山小学的学生,我们应该发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
今天我们可以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致以节日的问候,感谢他们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可以帮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关心照顾他们,多陪他们聊聊天,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做他们的乖孙子,同时我们提倡向社会的爷爷、奶奶伸出关爱、帮扶之手。
当然,尊老敬老绝不是重阳节一天的事,应该是在日常生活中,帮助老人解决生活的困难,多给老人一些心理慰藉。
因此,我们提议,每一位队员都要用实际行动向老人们献上我们的一份心意,为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邻居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帮他们洗衣、洗碗、扫地、叠被,多为他们着想,少让他们做那些本来应该是我们自己做的事,把好吃让给他们,把有趣的事告诉他们,对邻居长辈有礼貌,外出礼让老人。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希望我们所有的人都从现在做起,都能尊老、爱老。
在天高云淡、秋风飒爽的季节,让我们共同祝愿天下所有的老人都能幸福、安康。
愿所有老人都过上和我们一样幸福的生活!
篇三: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简析中国礼仪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
一、前言
在古代,礼仪就是指礼节和仪式的总称。
而现在,礼仪就是指人们约定俗成,表示尊重的各种方式,这是现代通俗而简洁的解释。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尽管它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发生过一些变化或改进,但它始终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生活和个人日常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
作为曾经经历过2000多年封建历史洗礼的社会,做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样式,礼仪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自然也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对此,我们应保持清醒的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会扬弃,让它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为个人和社会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礼仪代表着一个人、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外在行为展现。
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展现。
所以礼仪在人群中,是决不能少的。
人与人交流感情,事与事维持秩序,国与国保持常态,皆是礼仪从中周旋的力量。
同时讲究礼仪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
在社会活动中,交谈讲究礼仪,可以变得文明;举止讲究礼仪可以变得高雅;穿着讲究礼仪,可以变得大方;行为讲究礼仪,可以变得美好……只要讲究礼仪,事情都会做的恰到好处。
总之一个人讲究礼仪,就可以变得充满魅力。
二、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精华
1.用膳礼仪
俗话说:
“无规矩不成方圆。
”这也是人们讲究礼仪的原因之一。
尊老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之一。
这很明显地体现在传统的用膳礼仪上。
对此,开始用餐时是让长辈先动碗筷用餐。
用膳礼仪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它里面有很多的礼貌上的要求以及相关的益处。
让我一一道来。
吃饭时,若不端碗伏在桌子上对着碗吃饭,不但吃相不雅,而且压迫胃部,影响消化。
所以要求要端起碗,大拇指扣住碗口,食指、中指、无名指扣碗底,手心空着。
咀嚼饭菜时,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利于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礼仪要求。
不然会给人留下一副馋相和贪婪的印象。
口含食物时,最好不要与别人交谈,开玩笑要有节制,以免口中食物喷出来,或者呛入气管,造成危险,也是讲究卫生的要求;确需要与家人谈话时,应轻声细语。
现在有些小同学在吃饭时看电视或看书报,这是不良的习惯,既不卫生,又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还会损伤视力。
为此,传承中国传统的用膳礼仪的精华,对我们有益无害。
2.汉民族传统婚礼和婚俗礼仪
中国是个“礼义之邦”,讲究含蓄有礼。
这就体现在汉民族传统婚礼和婚俗礼仪。
在古代,看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对待。
礼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触犯对方父母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
这样看来,现代的相亲跟古代有一定的渊源。
在古代看亲需要注意的地方也对现在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这样也有利于彼此了解对方。
古代迎娶的礼仪如戴戒指、改称呼、回礼、订婚宴、送客、礼车、拜天地、进洞房?
?
这些都是精华。
婚礼仪式可以看出一个社会的发展状况、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
同时也是历史发展的一面小小镜子。
现在,西式婚礼等在我们国家很盛行,但日韩却大多继承者传统的华夏婚礼,我们对于传统的婚礼礼仪复兴,大多取其形而忘其神,甚至,连“形”常常都敷衍了事。
文化这东西,在无形中传承,也在无形中失传。
这丢失的不仅仅是我们的礼仪和文化,更多的是我们的传统和底蕴。
所以,在西式婚礼的冲击下,我们更要继承我们传统的婚俗礼仪精华,保持一片净土,还原我们的特色。
3.古人见面礼仪、古代礼仪用语古人见面礼仪、古代礼仪用语,是古人道德修养的一部分,在现代很多场合下都有其缩影存在。
握手礼、鞠躬礼是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其中握手礼是经过演变而来的,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并不盛行。
在日常生活中,“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用语经常用到。
谈话姿势、站姿、坐姿、起姿等礼仪可以使我们在面试中给面试官留下深刻很好的印象,更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与人沟通交流展现出个人独特魅力,更在公共场合里表现出个人良好的修养和风度。
古人有特定的礼貌用语,有特定的称谓,有特定的社交用语,如对自己、对方的称呼,交友称谓,各种活动常用的敬词,年龄代称,其它谦、敬辞等等。
这些,有许多,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
4.饮食礼仪
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国度里,饮食礼仪自然成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生日宴会、婚宴会上、生意应酬等场合无不在无时无刻地讲究礼仪。
在出席这些宴会,若不懂得礼仪,不会有人理解你是率直天真,相反认为这是没有礼貌的表现,即使你再怎么觉得“冤枉”,也无法“讨回公道”。
要想了解餐桌礼仪,就从古代的饮食礼仪说起。
古代的饮食礼仪是按阶层划分:
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
而现代饮食礼仪则简化为:
主人(东道),客人了。
阶层暂且不谈,但这个“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饮食礼仪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现在也在沿用。
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变化。
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
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
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中国人自古崇尚大宴席,大多生意都是在宴席谈成的。
这与古代饮食礼仪有很大的渊源,也是我们现在的一大特色。
5.社交礼仪
当今社会,社交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的作用愈显重要。
通过社交,人们可以沟通心灵,建立深厚友谊,取得支持与帮助;通过社交,人们可以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对取得事业成功大有获益。
古代的礼貌待人、容仪有整、仪尚适宜在现代有很大的价值意义。
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
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俗成的仪矩。
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
在古代,婚、丧和节庆等活动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来对待的,其礼仪规定得格外详尽而周密,从服饰、器皿到规格、程序和举止的方位,都有具体的规定。
对公司开张、儿女婚嫁,各种节庆等活动有借鉴作用。
古代的与人为善与人相处、礼尚往来的形体语言可以让人们有效地进行交流。
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
在现代也是一种标准。
三、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糟粕
1.愚孝愚忠
儒家提倡孝,特别是汉代独尊儒术,以孝治天下。
这本身是件可喜的事,但愚孝愚忠是不提倡的。
在古代流行于世的一对口号是:
君叫臣死,臣不死,臣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子为不孝。
《二十四孝图》里的《郭巨埋儿》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打算埋掉儿子,供养母亲。
看似孝心,实则残忍。
这也是一个生命,这样做违背了人性。
从汉代实行“举孝廉”以后,有人为了“孝廉”之冠,在孝字上大做表面文章,误导后人出现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所谓“孝子”。
如周木问安、献章求嗣这两个典故正是讽刺那些搞表面文章,对父母愚孝的人。
本这种行为已是误导性行为,但有些人却以此为荣,不断效仿,就真成了愚孝。
到了宋代,朱熹的“三纲五常”更是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
因此,孝敬父母不需要拿什么来衡量,也不用整天挂在嘴边,孝敬父母要从心里发出来。
用理性的思维看待忠孝。
2.跪拜礼
近年来,有广东东莞几位家长带着就读幼儿园的孩子给老师行跪拜礼表示感恩;学者钱文忠向恩师季羡林三叩九拜;有35位徒弟对师傅赵本山行跪拜大礼?
?
那么当下,学生究竟该不该向老师下跪呢?
是否要以这种方式来感恩呢?
跪拜礼是封建社会中尊卑贵贱等级制的重要礼仪表现形式。
行跪礼在很多人眼里,早已成了一个封建糟粕的代名词。
它的本质,是让人丢掉尊严、表示屈膝和臣服,是一种表示贵贱等级的礼仪。
因此,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釆用跪拜礼作为维持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一。
跪拜礼绝对没有民主、平等的理念,从来都是尊卑有序,官贵民贱,以下拜上,卑躬屈节。
在封建社会,跪拜礼被推而广之,诸如师生间、长幼之间。
但其本质,依然是封建等级制的反映,是学生和小辈对师长的一种屈从。
跪拜礼是一种充满奴性的封建礼仪,是一种不平等的礼仪,是一种复古倒退的礼仪,是一种开历史倒车的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糟粕。
生活在平等民主社会的我们,应该丢掉这种陋习。
3.旧婚俗对广大妇女的压迫摧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