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修订教学设计《天净沙秋思》人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153616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9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修订教学设计《天净沙秋思》人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修订教学设计《天净沙秋思》人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修订教学设计《天净沙秋思》人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修订教学设计《天净沙秋思》人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修订教学设计《天净沙秋思》人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修订教学设计《天净沙秋思》人教.docx

《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修订教学设计《天净沙秋思》人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修订教学设计《天净沙秋思》人教.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修订教学设计《天净沙秋思》人教.docx

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修订教学设计《天净沙秋思》人教

《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首散曲,古典诗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散曲是学生新接触的一处诗歌形式,所以,这一课就显得尤其重要。

要让学生在学习名家名篇的过程中,领悟散曲的独特魅力,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学习热情,启迪学生思维。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曲作者马致远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

2、了解散曲这一体裁;

3、积累名句;

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受小令凄婉、萧瑟的意境,体会词人的离情愁绪;

5、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6、完成背诵。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训练,了解词的内容;借助品读、想象,感受小令凄婉萧瑟的意境与悲秋思乡之情,感受汉语言的美;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

赏析小令,领悟曲中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通过两首小令描写的景物上的异同等方面的比较,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

教师播放飞翔的歌曲《故乡的云》,学生欣赏、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小结:

这首歌唱出了天涯游子对故乡的魂牵梦萦,唱出了天涯游子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元代的散曲,他抒发的同样是天涯游子的情怀。

2、作者简介:

马致远:

号东篱,元代大都(今北京)人,著名的元曲作家,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

现存曲作130首,被称为“秋思之祖”。

他还是杰出的戏剧家,著有杂剧15种,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汉宫秋》。

3、元曲介绍:

元曲与唐诗、宋词标志着文学史上的三座艺术高峰。

曲在元代兴起,“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它开拓了一条大众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学途径,在格律、字句和情调上有较大自由。

它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从结构上又分为小令和散套两类。

小令通常是独立的单只曲牌,按曲调创作,每一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

散套:

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小令。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的思绪。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体会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结:

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

试一试。

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

试一试。

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

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相信许多同学都十分熟悉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我们一起来试着背诵一下。

那么,古代的作品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却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什么样的作品会让人记住呢?

提问,归纳:

(1)作者用心体验与写出来的作品;

(2)语言朴实不华非常优美的作品;(3)通俗的老少皆宜的作品;(4)境界高,内容丰富思想健康;(5)表达一定的思想,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能达到以上境界的作品就是杰作。

我们再来深入学习这首诗,探究一下它是怎样一种境界。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一首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的作品。

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2、再读古诗,理解其意。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小令的画面:

示例一: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前行。

只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

太阳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示例二:

几根枯藤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乐业的人们。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而行。

(2)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

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

3、关于这首小令的整体感知。

(1)景物描写,通过朗读,我知道作者写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景物。

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2)感情的抒发,通过朗读,我感受到这首小令真切的表现出天涯沦落人思念家乡、孤寂愁苦的感情。

(3)主题理解,通过朗读,我觉得,这首小令的主题是天涯游子思乡。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本曲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

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明确: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

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

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

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

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入,但已不难想见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

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联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和谐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画图,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

(举例:

“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

同学们可以类推。

)2、你能为这三句诗拟一个小标题吗?

明确:

深秋郊野晚景图、凄苦羁旅图、秋郊夕照图。

3、“断肠人在天涯”中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

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不仅写景而且写人抒情。

“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

于暮色苍茫中,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悲痛到极点的游子却只能漂泊在天边极远的地方。

“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

“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悲愁。

本句直抒胸臆,道出了天涯游子之悲,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

他究竟要到哪里去?

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闷。

4、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明确:

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

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

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魄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

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化景语为情语,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5、大家想一想,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天涯游子思乡的那种孤寂凄楚的心情。

6、《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

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

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

7、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

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画,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

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白描),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

各句各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古人说过: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这个道理。

这篇作品,真的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典范佳作。

大家学了这篇作品以后,要学以致用,试着在今后的作文中自觉运用这一描写技巧。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抄写和翻译全诗;

2、试着描写一段景物,使之饱含自己感情。

七、板书设计: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九种景物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气氛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思乡之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