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的养殖技术讲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15270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牡蛎的养殖技术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牡蛎的养殖技术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牡蛎的养殖技术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牡蛎的养殖技术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牡蛎的养殖技术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牡蛎的养殖技术讲义.docx

《牡蛎的养殖技术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牡蛎的养殖技术讲义.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牡蛎的养殖技术讲义.docx

牡蛎的养殖技术讲义

牡蛎的人工养殖技术

特水142王江201413451

牡蛎隶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牡蛎科。

是沿海最为常见的双壳贝类,种类繁多,据说全球有100多种,我国已报道的有20多种。

人工养殖主要是以下4种:

即近江牡蛎、褶牡蛎、密鳞牡蛎和长牡蛎。

现将长牡蛎的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长牡蛎也称真牡蛎、日本真牡蛎,太平洋牡蛎自然分布于日本的北海道至九洲沿海。

是一种广温广盐性的内湾性贝类。

它附着在退潮时露空的岩石或建筑物上。

我国自1979年引进养殖。

牡蛎自附着开始终生营固着生活,不能脱离固着物而自行移动,仅有启闭壳运动。

左壳固着,只有右壳能启闭张合运动。

并依靠右壳启闭运动进行呼吸、摄食、生殖、排泄等生活活动。

在遇到不良环境条件时,紧闭贝壳以度难关。

长牡蛎为广温性贝类,在0-32℃水温中能生活,最适生长水温为15-25℃。

它对盐度的适应范围也很广,在盐度为10-40‰范围内均有分布,盐度低的海区生长快。

牡蛎主要摄食单细胞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

摄食无特殊的规律性,一般水温在10-25℃时摄食旺盛,但在繁殖期,摄食强度相对减弱。

 一、牡蛎的养成方法:

(一)投石养成法此法适用于底质较硬的潮间带和潮下带,选用拳石或较大的石块作附着基,均匀分散或成堆、成行在养成场里分散养成。

目前该法已逐步被淘汰。

(二)水泥条养在法此法是我国目前开展的最为广泛的一种牡蛎养殖方法,其主要养殖技术为:

待水泥条附苗结束后,正确掌握移养日期。

为缩短养成期,移养工作应在10月1日以后开始,因10月1日后,海区基本无藤壶苗附着。

争取在11月底前结束。

养成区应选择在低潮区为宜,这样能增长摄食时间。

在多泥沙海区,要避开潮流过急处插养,这是因为牡蛎在涨、退潮时贝壳张开,泥沙灌入体内导致窒息死亡。

养成形式选定,硬底质可用单插式,软涂底质宜用簇堆养成,因其可增强抗风力,避免底脚软倒,且可节省劳力。

养成方法:

排列要顺潮向,行距间要开沟排水,这样可减轻促淤和下陷。

(三)垂下养成法垂下牡蛎养殖法是目前国内外牡蛎养殖的先进技术,且有养殖周期短、产量高等优点,是我国牡蛎养殖业的发展方向。

现分别介绍如下:

1、筏式养殖法:

此法适用于干潮时水深4米以上,风浪平静的内湾。

筏的结构大小因地而异,没有统一规格,筏子通常用圆木和毛竹扎成有5×10米的,也有10×10米。

每台筏用6-9个浮桶或其他浮子作浮力,并以锚或桩固定在海底。

将已附好苗的蛎壳串、橡皮条悬挂在筏子上进行养成,也可在筏上吊挂装有单体牡蛎的笼子进行牡蛎的笼养。

2、延绳养殖法(宁波市曾用本法养过):

延绳系由1500股聚乙烯单丝绞制而成,全长96米,两端打桩于海底,两头各为30米长桩缆(具体应以满潮时水深2倍以上定桩缆长度),中间36米为浮绠,每隔1.5米缚一个直径32厘米玻璃球,附着器吊距为橡皮条0.4米、贝壳串0.5米,一根延绳前者可吊91条、后者可吊73串。

延绳间距为当地潮养的1-1.5倍。

浮绠应与主流方面成50-60度偏角,形成拉流现象。

该法优点是有较大抗风浪能力。

3、棚架式养殖:

此法养殖海区要求潮流畅通,流速20-25厘米/秒,有适量淡水注入,海区饵料生物、水温、盐度等理化因子适宜牡蛎养成。

养殖区域选择在低潮区或小潮汛时能保持2-3米水深的区域,海水透明度在0.5米以上,涂面平坦,不能过软,涂质为沙质或泥沙质。

棚架为两行或多行对应平行的树桩(毛竹、石均可)及水平敷设的聚乙烯绳(或毛竹)组成,标桩行顺流设置,桩行中两桩距离为3-4米,行与行之间的相对距离为1米左右,桩行长度根据养殖场地确定桩的长度,一般为3米,也可视滩涂底质软硬而定,桩头大部分垂直打入涂中,上端露出滩面0.6-0.8米,在桩头的顶端,用240丝(股)以上的聚乙烯绳或毛竹把桩按行串连起来,桩行的两端用斜桩将聚乙烯绳固定,构成一个固定的低棚架。

当采苗后40-45天,采苗达到生产要求后,将采有牡蛎苗的采苗器分散,移到低潮区的棚架上养成。

将蛎壳采苗器的两端分别吊挂在养殖棚架的聚乙烯绳或毛竹上,苗串平挂略呈抛物型,串与串之间距离20-25厘米,并行挂养,苗串最低点离滩面20厘米以上。

(四)其他养殖方式:

目前国内开展的牡蛎养殖方法还有底播插滩养殖、滩涂播养等等方法。

二、养成管理

牡蛎养殖中经常性管理有:

经常巡视、观察,特别是在台风过后,应及时下海整理好附苗器,在水泥条养蛎过程中要减轻促淤和下陷,一般每月一次顺簇脚耥沟扒泥。

在垂下式养殖中,应及时清除附在筏上及附苗器上的杂质及过多附着物,发现壳串断绳掉入泥中要及时挂好,特别要注意防止筏、绳被冲走,棚架倒塌,在台风季节前均要及时加固。

高产立式养殖法

一、选好采苗海区

牡蛎是一种营固着生活的海产贝类,各地养殖用的蛎苗都是海洋中的自然苗。

采集蛎苗宜选择风浪小、流速慢并有淡水注入的泥沙质中低潮海区(潮水干露时间3~4小时)。

采苗期间的海水盐度以17‰~20‰最为适宜,因在此盐度范围内牡蛎幼体所分泌的胶黏物质最多,一旦在采苗器上附着就不易脱落,采苗效果好。

另外,采苗区要有丰富的亲贝资源(即二龄、三龄牡蛎),在采苗高峰期,每立方水体的牡蛎幼体达到250~300只才能采到足够的蛎苗。

二、采苗器的规格和制作

1.采苗器(水泥柱)的规格。

水泥柱规格各地不一,但一般多呈扁平形,宽78厘米、高5~6厘米、长60~80厘米。

水泥柱过大会给操作和搬运带来不便,过小也会影响附苗和单位产量。

2.水泥柱的制作。

将水泥(高标号)、黄沙、小石子用水搅拌均匀,倒入木质水泥柱模框,捣实,磨平,抹光即可。

在加工制作时,应在水泥柱中间平行放置2根细钢丝(两端不外露),以增加其抗断强度。

三、采苗季节与采苗方式

1.采苗季节。

牡蛎种类和海区环境不同,采苗季节也不同。

就浙江沿海地区所养殖的褶牡蛎而言,其繁殖季节主要集中在春末夏初,其中以“夏至”至“小暑”所采集的蛎苗质量最好,俗称“霉苗”,具有体质健壮、个体大、附苗均匀、生长快的优点;而在8月份采集的蛎苗,俗称“荞麦乌”,其苗体质弱、个体小、附苗密度过大,不符合生产要求。

在亲贝(指二龄以上的牡蛎)首次产卵高峰的半个月内应适时向海区投放采苗器,投放过早容易沉积淤泥和附着藤壶、水芸等一类固着生物,侵占蛎苗的附着地盘,影响附苗数量;投放过迟则往往附苗过密或错过采苗季节。

2.采苗方式。

一是簇立式,即将几根水泥柱斜插入泥,相互搭成“人”字形的棚架或搭成一簇。

二是横枕式,即在滩涂上平行铺设2根水泥柱(间隔60厘米左右),然后在其上并列横放几根水泥柱。

采用上述两种方式采苗,既可减慢潮流速度,减少淤泥沉积,有利幼苗附着,又可避免阳光直射,防止幼苗烫死,因而附苗率和成活率较高。

四、移养和育肥

1.移养。

蛎苗经3~4个月的培育后,应及早进行“深移稀养”,就是将采苗区密集的水泥柱移往低潮区进行稀疏养殖,以延长其摄食时间,获得充足的饵料;同时,为下年采苗腾出空地。

早移与迟移相比,早移蛎苗生长快、个体大、肉质肥美,当年10月份移养的牡蛎与翌年4月移养的相比较,产量可增加30%左右。

2.育肥。

牡蛎收获前5~6个月将养成区的水泥柱再移往水质肥沃、流速较大的泥质海滩进行育肥,这是提高牡蛎质量和产量的有效措施。

经过育肥的牡蛎壳厚色浓、颗粒饱满,单位产量可提高一倍左右。

为便于操作管理,水泥柱的排列形式以“单株直插”为好,两株之间的横距为40厘米、纵距为70厘米,每4行为一小区,各小区之间的距离为4米。

同时,所插的水泥柱要求横直整齐,入泥牢固,潮流通畅,便于船只通行。

五、加强涂间管理

牡蛎养殖期间要加强涂间管理,若发生水泥柱倾斜,应及时扶正或提起重插,并清除黏附在蛎壳上的淤泥、杂藻,使其恢复正常生产。

同时,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如夏秋季节台风、暴雨常会将大批水泥柱冲倒,使牡蛎陷入泥中闷死,因此要突击下涂抢修蛎滩,扶直倒伏的水泥柱,以减少灾害损失。

另外,还要清除各种敌害生物,如鳐、海鲫等食肉性鱼类,可用钓具钩捕或在其出入处扦插软竹、树枝等物,籍潮流震动发出的响声将其吓退;还有各种螺类,如荔枝螺、红螺、斑玉螺等,其主要食害幼蛎,可在其盛发期突击捕捉或同卵群一起铲除。

六、牡蛎的采收

牡蛎养殖18~20个月即可采收,收获主要在牡蛎最肥壮(撬开贝壳乳白色的蛎肉很饱满)时进行。

浙江地区采蛎大多集中在冬季至翌年春季,这时采收有3大好处:

蛎肉肥壮、肉质细嫩,味道特别鲜美,深受消费者青睐;气候寒冷,温度较低,产品容易保存,一般一周内不会变质;适逢农闲时节,可调动大批劳力进行采收。

采收牡蛎的方法较为简便,首先用船或竹筏将水泥柱运往海边,然后用水泵将黏附在蛎壳上的淤泥、杂质洗刷干净,便可用蛎刀撬开贝壳,挖取蛎肉,随手放入水盆即可。

但是,在挖取蛎肉时切不可将蛎肉的表皮(即外套膜)割破,否则会使牡蛎体内的水份外流,影响产品质量和产量。

养殖时应该注意的敌害

牡蛎的敌害

1.鱼类

    以肉食性鱼为主,包括河豚、黑鲷、海鲫及鳐鱼等。

鳐鱼用其强硬的齿咬破近江牡蛎的贝壳再吃之。

对付鳐鱼的办法是在水中插有可移动的竹木等物,以达到恐吓或预防其游近之目的。

害鱼对蛎苗的危害更为严重,防范方法只有在苗区围网或诱捕之。

 

2.贝类(残食生物)

    以肉食性腹足类动物为主,包括红螺、荔枝螺、蚵螺、香螺、玉螺、纺缍管蛾螺及土嘴瓜等。

    

(1)蛎敌荔枝螺的螺壳面具结节或棘状突起。

隐居于潮间带及低潮线下之岩石下。

春末至5月产卵,5000~10000个/只。

酸液穿孔贝壳,麻痹养殖如牡蛎等贝类,并使之开壳再食其内脏团。

对幼蛎,其穿孔本领很大,危害更重,严重时可使一半遭殃。

有报道的受害区如闽粤一带沿海养蛎场。

    

(2)玉螺,侵害方法是先以外套膜包围被害对象,再从穿孔腺分泌液汁溶贝壳后即可伸吻入贝壳内食肉之。

危害时间是4~11月份。

    (3)属壳菜蛤科的土嘴瓜营底上或水中固着生活,在蛎场大量生长后即将蛎串包满,使蛎难以摄食和呼吸而至死去,这在台湾西海岸的内湾或潮沟处时有发生。

    (4)红螺栖息地在砂泥或砂砾底质的低潮线下。

它夏季繁殖,其卵附于蛎壳或石块上。

它对近江牡蛎的危害很大。

    (5)此外一些贝类动物产生麻痹性贝毒致牡蛎死亡,这在日本也常见。

对付方法:

找准出现时机和现象以捕捉之。

每年10~11月份左右玉螺排出形似无顶笠帽的卵,这样可以拾除之。

0.2~0.3ppm的石灰水液喷洒养殖池,可迫使玉螺出土而捕之。

以10g/m2的用量在涨潮前泼洒五氯酸钠溶液,可使大部分玉螺死去。

 

3.棘皮动物,包括海燕、海盘车、海星等。

    危害大连湾牡蛎和密鳞牡蛎。

一个海盘车吃坏20只牡蛎。

不过有的人认为,海盘车可蚕食藤壶及螺,从而为牡蛎除害。

这类棘皮动物生活在高盐海区。

海星损坏牡蛎:

20只/天/个海星。

 

4.甲壳动物

    甲壳类可使牡蛎生长不良而死去。

危害牡蛎的甲壳类动物还有锯缘青蟹等蟹类。

它们以其强大的螯足钳破蛎壳而食之。

也藏身于牡蛎苗附着器空隙,伺机嚼食蛎苗。

 

5.附着生物(竞争生物)

    包括藤壶、紫贻贝、海鞘、苔藓虫、石灰虫,薮枝虫(薮枝螅水母)、金蛤等。

侵害主要以与牡蛎争夺固着基、氧气和食料为手段,因而影响牡蛎固着和生长。

其中以藤壶为最重。

藤壶繁殖季节早于牡蛎。

掌握好采苗季节,适时投放固着基,以有效避免藤壶固着。

真枝螅附生于太平洋牡蛎鳃上可致牡蛎大量死亡。

褶牡蛎则是太平洋牡蛎的竞争者。

聂宗庆,曾用油喷灯或火把燎烤养殖绳可烧死贻贝、海鞘、藤壶等污损生物,还可促使牡蛎生长。

 6.鸟类

鸟类也是牡蛎养殖的一害,如蛎鹬,它们啄食牡蛎等贝壳类动物。

    以上关于敌害生物的研究,在中国主要是针对近江牡蛎的。

7.赤潮

    其危害是赤潮生物的毒素所致。

毒素一是毒化水质,二是毒害养殖生物。

赤潮生物包括原甲藻、亚历山大藻、米氏裸甲藻、棕囊藻、多环旋沟藻等。

严重赤潮可使50%以上牡蛎死亡。

养殖密度过大也可发生赤潮。

此外,夜光虫、角藻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