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史心得体会.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145219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力学史心得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力学史心得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力学史心得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力学史心得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力学史心得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力学史心得体会.docx

《力学史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力学史心得体会.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力学史心得体会.docx

力学史心得体会

力学史心得体会

  篇一:

力学的发展历程

  力学的发展历程

  古代力学的发展

  古代最早的物理学体系是亚里士多德系,物理学者这门学科的名称就是由亚里士多德创立的。

在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中,主要讨论运动(及产生和消灭)、空间和时间以及事物变化的原因等物理世界的根本原理,应该说,亚里士多德是比较系统和深入研究运动及有关的时间、空间的第一人。

  关于运动,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永远在运动变化,“运动是永恒的,不能在一个时候曾经存在,在另一个时候不存在”,这种运动永恒的观点具有唯物主义思想,包含辩证法的因素,至今仍是积极而有价值的。

  对物理学的发展来说,亚里士多德初步提出以物质运动及其与时间、空间、周围物体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以形成一门独立的自然学科,重视对近身事物的具体观察,强调思维逻辑的作用,首先引用数学方法来考虑具体物理定律,从而引起众多的讨论与研究等。

  阿基米德是古希腊继亚里士多德之后又一科学巨匠,他从生产实践出发,运用数学的方法建立起静力学,被誉为“力学之父”。

阿基米德在力学上的贡献主要是严格地证明了杠杆定理和浮力定律。

这是从经验知识走向定律建立的重大飞跃。

  阿基米德不仅是个理论家,也是个实践家,他一生热衷于将其科学发现应用于实践,一生创造发明了许多机构和机器。

  经典力学的发展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运动理论进行检验和批判,成为经典力学的先驱,是近代实验物理学的奠基人,被推崇为“近代科学之父”。

  伽利略在力学研究中做出的重要贡献

  1.关于运动的描述

  伽利略抛弃了亚里士多把运动分为自然运动和强迫运动的观点,采用数学方法来定量地分析运动,对位移、距离和时间的概念给予确切的数学表达形式,运用笛卡儿创立的坐标系来定量的描述运动,认为应该依据运动的基本特征量速度对运动进行分类,由此,把运动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两种,并引入加速度的概念。

  2.自由落体运动

  伽利略首先运用从一个理想实验得出的佯缪入手,对亚里士多德落体学说提出了反驳。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论断,一块大石头的下落速度要比一块小石头的下落速度大。

假定大石头的下落速度为8,小石头的下落速度为4,当我们把两块石头拴在一起时,下落快的会被下落慢的拖着而减慢,下落慢的会被下落快的拖着而加快,结果整个系统的下落速度应该小于8。

但是两块石头拴在一起,加起来比大石头还要重,因此重物体比轻物体都小。

这样,就从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快的假设,推出了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慢的结论,从而在逻辑上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是错误的。

再通过著名的斜面实验检验自由落体运动符合他所提出的匀加速运动的定义。

自由落体下落的时间太短,当时用实验直接验证自由落体是匀加速运动仍有困难,伽利略采用了间接验证的方法,他让一个铜球从阻力很小的斜面上滚下,做了上百次的实验,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要比它竖直下落时的加速度小得多,所以时间容易测量些。

实验结果表明,光滑斜面的倾角保

  持不变,从不同位置让小球滚下,小球通过的位移跟所用时间的平方之比是不变的即位移与时间的平方呈正比。

  由此证明了小球沿光滑斜面向下的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换用不同质量的小球重复上述实验,位移跟所用时间的平方的比值仍不变,这说明不同质量的小球沿同一倾角的斜面所做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是相同的,即加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无关。

  3.惯性定律

  伽利略从单摆实验和对接斜面的理想实验中,伽利略提出了惯性的概念。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保持物体匀速运动的是力的持久运动。

但是,伽利略从小球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实验推测,如果没有摩擦力等阻力的作用,小球将保持匀速运动,发现了初步的惯性定律。

  4.抛体运动的研究和运动叠加原理

  5.伽利略相对性原理

  伽利略的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伽利略把观察和实验作为科学研究的坚实基础。

他在研究工作中,采取了下面一个对近代科学发展很有效的研究方法:

  对现象的一般观察→提出工作假想→运用数学和逻辑的手段得出特殊结论→通过物理的或理想的实验对推论进行验证→对假设进行修正和推广。

  伽利略所创设的实验方法、严格的逻辑与数学推理方法,开辟了科学方法的道路。

  自18世纪以来,牛顿已成为整个近代科学革命的象征,可以说,牛顿在总体上推动了近代科学的进程。

  1687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这部巨著中,牛顿概括了他的前人伽利略、笛卡尔、开普勒、惠更斯、胡克等人的研究成果以及他自己的创造,对李雪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给出了确切的表述,首次创立了地面力学和天体力学统一的严密体系,成为经典力学的基础,实现了物理学上的第一次大综合。

  牛顿在《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力学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对宏观物体的运动给出了精确的描述,总结了他自己的物理发现和哲学观点。

《原理》一书是人类自然科学的奠基性著作,是自然科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他把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和太阳系内行星的运动统一综合。

它不仅标志着16~17世纪科学革命的顶点,也是人类文明进步划时代的象征。

它不仅总结和发展了牛顿之前物理学的主要成果,而且也是后来所有科学著作和科学方法的楷模。

《原理》一书对300年来自然科学和自然哲学的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原理》的第一篇,首先提出一组定义;质量、动量、惯性、力及向心力、绝对时间、绝对时间,这是一系列奠定力学基础的概念。

然后系统地阐述了运动三大定律律。

随后提出了严谨的天体学理论,论述了向心力与回转轨道之间的数学关系,并证明了一条中心定理:

如果有一种同距离平方成反比的力起作用,一个物体就成圆锥曲线(椭圆、抛物线、双曲线)运动,引力的中心就在圆锥曲线的一个焦点上。

此外还为天文学家们解决了一个重要的实际问题:

只要观察少数轨道要素,就可确定行星的轨道。

对太阳、地球和月球这类三体问题也做了近似的计算。

  《原理》的第二篇讨论了十分普遍的运动,即物体在有阻力的介质(气体、液体)中运动,阻力与速度的一次方或二次方程成正比,更为复杂的是阻力中一

  部分与速度成比例,另一部分与速度的平方成比例。

显然,在这里牛顿用了高超的数学技巧来处理一些在实验中难得遇见的问题。

  在《原理》的第三篇中,原本牛顿想将他写成一般性的总结,但后来改变了计划,将其标题写成“宇宙体系”,并用第一。

第二篇中推出的普遍运动规律来解释自然界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他讨论太阳系的行星、行星的卫星、彗星的运行,特别指出了潮汐形成的原因,正是太阳、月亮和地球之间的引力作用所致。

同时他考虑到流水的特性以及各海峡、河口等地理因素的干扰,从比较潮汐的最高点和最低点算出月球的质量。

另外在第三篇中,牛顿还计算了行星之间的摄动问题,如太阳对月亮的摄动,土星对木星的摄动等。

得出如下结论:

彗星数目肯定很多,它们应该属于于行星的一种,它们绕太阳运动具有很大的偏心率,而且服从于同行星一样的规律。

值得指出的是,在大多数版本中,紧接第三篇之后是一篇关于《世界的体系》的论文,这篇文章为第三篇的一些主要结果作了非数学性的概括。

  《原理》一书已经公诸于世,立即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因为它是人类自然科学知识的首次大综合。

他决定了后来力学发展的方向,并为以后分析力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原理》一书所奠定的物理基础和方法,启迪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无穷智慧。

《原理》的出版,表明了一个新时代和新科学文明的到来。

  牛顿的科学方法,不仅是他在科学上作出杰出贡献,而且深刻滴影响着以后科学家的思想、研和时间方向,对后来的自然哲学和科学发展长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甚至对于社会科学和哲学的方法论,其意义也是很大的。

  牛顿在科学上成功地应用了归纳法和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以及将分析和综合、实验和理论巧妙地结合起来的方法,不但被公认为学术界的典范,而且大大丰富了科学方法论的内容,在科学史和哲学史上有突出的地位。

  牛顿的科学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1)公理化方法;

(2)归纳——演绎法;(3)分析——综合法;(4)数学——物理方法;(5)实验——抽象方法。

  经典矢量量力学的发展

  建立了动量、动量矩和动能的三个运动定律以及在特定条件下的三个守很定律,是经典矢量力学体系臻于完善。

  1.质心运动守恒定律

  笛卡尔首先提出了运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思想,惠更斯认识到动量的矢量性,并准确地描述了碰撞过程中系统的动量守恒以及系统共同质心的运动速度为常数的结论。

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明确表述了“心运动守质恒定律”。

  2.动量矩守恒定律

  伯努利和欧勒等以不同的方式提出这一个原理。

与这个原理相应的动量矩定理指出:

系统的总的动量矩的时间变化率,等于所受作用力的力矩之和。

  3.动能守恒定律

  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莱布尼茨引进了“活力”概念,认为宇宙中“活力守

  1mv2

  恒”,并且发现力与路程的乘积与活力的变化成正比。

直到科里奥利力用2代替mv之后,莱布尼茨的发现在得到准确的表述:

所做的功等于动能的增加。

2

  分析力学的发展

  分析力学是经典力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其形成过程经历了三次大的飞跃:

第一次飞跃式牛顿力学从质点过渡到刚体和流体的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是欧勒运动学方程荷藕了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第二次飞跃是拉格朗日理论的建立。

1788年法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拉格朗日将J.伯努利提出的虚功原理与达朗贝尔提出的达朗贝尔原理结合在一起建立了动力学方程——拉格朗日方程。

拉格朗日引进了一套新的参数:

广义坐标、广义速度、广义力等,得出完整体系的拉格朗日方程,使拉格朗日方程成为建立在能量守恒原理上的普遍化原理,从而奠定了分析力学的基础。

  第三次飞跃式哈密顿理论的建立。

1843年英国物理学家哈密顿作为公设提出的哈密顿原理,成为分析力学达到顶峰的标志,使分析力学发展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篇二:

力学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力学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力学学科在世界历史上起过很重要的作用。

至少在以下三方面起过作用:

它是最早向权势即真理的真理观发起挑战,并且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学科地心说就是罗马教会所要垄断的“真理”。

他们对一切反对地心说的人加以迫害。

力学学科特别是其中的动力学,就是在反对地心说发展日心说中逐渐成熟起来的。

  在力学早期的发展中应当特别提到四本书。

它们是:

1543年出版的哥白尼的著作《天体运行论》,1632年出版的伽利略的著作《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观的对话》,1638年出版的伽利略的著作《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和1687年出版的牛顿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这四本书就是力学走向成熟的奠基之作。

  日心说战胜地心说,它的意义不仅是天文学上新思想的胜利,也不仅在科学上力学学科的成长和成熟。

他是人类历史上真理观的一次革命。

它宣告以往权势即是真理的破灭,宣告权势可以垄断真理的破产,宣告指鹿为马的把戏破产。

它使中世纪以前傲慢的权势不得不向新兴的科学低头,它警告人们,不管他是多么有权势有地位,在科学面前必须持谦卑的态度。

随后,由于科学的不断进步(例如进化论学说对上帝造人学说的冲击)和人文精神的不断取得胜利,当人类进入19、20世纪,科学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权势即真理的专断愈来愈不得人心。

所以才有罗马教廷对伽利略审判的平反。

以至于基督教会也不得不办起了以科学为名的报纸。

无论如何,由力学发起的对“权势即真理”的真理观的挑战,是代表历史进步的潮流的。

这个潮流在中国,也就是五四运动之后兴起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潮。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很难找到科学真理战胜权势的胡说八道的案例。

所以至今人们仍然有“官本位”和“官大一级压死人”的看法。

少数力学家甚至堕落到为权势的瞎指挥做“科学论证”。

所以坚持科学真理,不为权势所屈服,不阿权附势还是有现实意义的。

  力学在人类历史上的另一种伟大的作用,就是推动现代科学的发展,成为现代科学的领头羊。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科学史教授威斯特福尔(Westfall)在他所著的《近代科学的建构》一书的序言中,一开头就说:

“有两个论题左右了17世纪的科学革命——一个是从几何意义上来观察自然,和将宇宙理解为按照数学的指令构造的毕达哥拉斯传统,另一个是力学哲学,把大自然理解为一个巨大的机器并且找寻隐藏于现象背后机械论的解释。

  力学学科的成熟与发展,大大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面貌。

首先,天文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如果说在牛顿之前,研究天文学的主要工具是几何学,那么在牛顿之后,力学成为研究天文学的主要工具。

  至于说到力学对于物理学的作用,请听爱因斯坦的话,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与实在》中的一段话:

“尽管我们今天确实知道古典力学不能用来作为统治全部物理学的基础,可是它在物理学中仍然占领着我们全部思想的中心。

”他还说:

“依我看,牛顿力学的最大成就,在于它的贯彻一致的应用已经超出了这种现象论的观点,特别是在热现象领域内。

在气体运动论和一般的统计力学里,出现的就是这种情况。

”爱因斯坦还说说:

“牛顿的成就的重要性,并不限于为实际的力学科学创造了一个可用的和逻辑上令人满意的基础;而且直到19世纪末,它一直是理论物理学领域中每一个工作者的纲领。

  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序言中说:

“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用这些力去论证其他的现象。

”“自然的一切现象,完全可以根据力学的原理用相似的推理一一演示出来。

  德国物理学家赫姆霍兹(HermannvonHelmholtz,1821-1894)是能量守恒的发现者,原文叫做“论力的守恒”,他说“一切自然科学最后的目的,是把自己

  变成力学”,“只要把自然现象归结为简单的力这件事情完成了,并且证明了自然现象只能这样来归结,那么科学的任务将就此终结了。

  我们不是说自然科学是认识自然和理解自然吗。

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

  (WilliamThomson,1stBaronKelvin,1824-1907)说:

“我的目标就是要证明,如何建造一个力学模型,这个模型在我们所思考的无论什么物理现象中,都将满足所要求的条件。

在我没有给一种事物建立起一个力学模型之前,我是永远也不会满足的。

如果我能够成功地建立起一个模型,我就能理解它,否则我就不能理解。

  以上牛顿、赫姆霍兹和开尔文说的,都是一个意思。

就是自然界的一切变化,希图都归结为力学。

这种观点就是科学上的“还原论”的方法论,即将复杂的事物还原为简单的事物。

机械运动既然是自然界最简单的运动形式,最后把各种运动形式还原为力学是很自然的了。

这种方法论,在今天看来,并不能涵盖科学哲学中的一切方法,不过它毕竟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论。

在这个意义上说,力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是有一定道理的。

  进入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力学还引领人类在揭开大气、地质构造、化学化合与分解、生命现象等的秘密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所以可以说,力学是现代科学最早成熟的学科,也为现代各门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和数学一起成为人类认识自然的两大重要工具。

这就是威斯特福尔在他的著作中表述的基本思想。

  力学的第三种功绩是奠定了现代工程的基础。

世界上,大学的工科教育起步很晚。

大约只有二百五十年左右的历史。

最早的工科教育当是法国成立于1745年的一所道桥学院。

其后到1794年法国巴黎的综合工科学校诞生,工科教育逐渐成熟了起来。

后来才有世界各国效法它成立的各种工科大学或工科系科。

其中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巴黎综合工科学校两本基础课教材的出版。

一本是1811年分两卷出版的泊松所著的《力学教程》,另一本是1826年出版的纳维所著的《力学在结构和机械方面的应用》。

前一本奠定了理论力学的教学基础,而后一本奠

  定了材料力学的教学基础。

实际上,作为材料力学主要内容的梁的理论,是直到纳维的这一本书才最后完成的。

  早些,在没有工科教育的情况下,工程知识都是由师傅带学徒的方式相互传授。

我们知道的18、19世纪的几位著名的工程师与发明家都是学徒出身。

如改进蒸汽机的瓦特(1736-1819),纺织机的发明者英国人阿克赖特(1732-1792),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的发明者美国人富尔顿(1765-1815),蒸汽机车的发明者英国人斯梯文森(1781-1848)等,他们青少年时代都曾经当过修表学徒。

只有在工科的基础课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基本成熟和定型后,工科教育的需要的最重要的基础知识体系才基本系统化定型,成批地培养工科人才才成为可能。

所以可以说,现代工科教育,或者说,现代工程,是力学学科发展和成熟的直接成果。

  从现代关于工程的定义也能够看出力学学科的作用。

一位斯坦福大学电机工程教授斯密斯(RalphJ.Smith,1907-1997)说:

“工程是最优地应用科学以自然资源来造福的艺术行业。

”另一位叫林赛(S.E.Lindsay)的工程师在1920年说得更加明确,他说:

“工程是安全与经济的实践,它采用服从科学定律的力和天然的材料,经过组织、设计、施工以满足人们的普遍利益。

  从这一点说,力学是工程的统帅,而不是工程的奴隶。

伽利略和惠更斯研究的单摆,开启了后来整个钟表工业领域;瓦特应用离心调速器,是蒸汽机作为现代工业的动力成为可能。

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变质量力学,奠定了宇航的基础。

迄今,我们有的人还是有力学是工程的配角、力学要服务与工程的看法,这只是一方面的道理。

历史告诉我们,力学不仅能够为工程服务,同时可以统帅工程,指引工程。

力学对工程的这两方面的作用缺一不可。

  归纳起来,力学的发展过程说明,它是最早向权势即真理的真理观发起挑战,并且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学科;它又是自然科学各门学科的共同基础,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有力工具;它还是现代工程技术的基础。

  在关于力学学科的性质的问题上,我国学者一直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力学是基础学科(周培源、钱伟长、谈镐生),一种认为力学是工程技术学科(钱学森、张维)。

回顾以上的论述,就会自然地看到他们看问题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主张力学属于基础学科的,是看到力学在历史上发挥的上面三种作用;主张力学是工程技术学科的,则偏重于看到力学在历

  史上发挥的第三种作用。

还有一种看法,是认为力学是服务于工程的,这种看法,认为力学对工程只是丛属作用,这在1952年以前,中国的力学就一直是从属于工科教育的,没有独立的地位。

只有在力学在我国成为独立的学科之后,这种看法的影响范围慢慢有所缩小。

  篇三:

化学史心得体会

  化学史心得体会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化学史心得体会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原子概念逐步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化学改变了我们生活的习惯,改变了我们的出行习惯,也改变了我们医药方面的习惯。

所以说化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足以影响影响整个世界,从未来到现在。

  刚开始的时候我以为化学史文科课的东西我们理科生没有必要去学,但是回过头想想,完全是有必要的,因为我们是师范生,学的不多就会误人子弟,并且学习了也给自己补充能量,填补自己的空洞。

回过头想想,原来化学的历史也这么精彩。

我觉得应该把化学史也纳入历史中,这样不仅学习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也了解了化学的鼻祖,以及来源。

  公元前5世纪前后,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最先提出世界上千千万万种物质是由最微小,坚不可入且不可再分的微粒所构成。

这种微粒叫做“原子”,希腊语原意即“不可分割”。

牛顿在17世纪后期比较明确地指出,一切物质都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

但这些论点都没有科学的实验来证明,既不能被科学界普遍接受,也无法推行运用。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通过化学分析,研究了许多地区的空气组成,得出这样的结论:

各地的空气都是由氧、氮、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四种主要物质的无数个微小颗粒混合起来的。

他利用了希腊哲学上的名词,也称这些小颗粒为“原子”。

1803年,道尔顿提出了他的原子学说:

①元素(单质)的最终粒子称为简单原子,它们极其微小,是看不见的;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毁灭和不可再

  分割的。

它们在一切化学变化中保持其本性不变;②同一元素的原子,其性质和质量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其性质和质量都不相同;③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的比例相结合,形成了化学中的化合现象;化合物的原子称为“复杂原子”。

这一学说合理地解释了当时发现的质量守恒定律、定组成定律及倍比定律等,开创了化学的新时代。

但是,道尔顿的把原子看成是组成物质的“最后质点”,是“绝对不可再分”的微粒的观点,又受到19世纪末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的有力冲击。

电子的发现打开了原子内部的大门,放射性的发现则进一步揭示了原子核的奥秘。

  这些是外国人的成就,下面我国的发展粉墨登场。

我国的发展是从一些道士手中开始的,比如秦始皇想要的长生不老,永驻年华。

以及在明朝时期的“红丸”时间,这些都是化学的开端,虽然不雅观,却推动了化学的发展。

  诺奖的得主——中国化学委员会的屠呦呦。

虽然我国得奖有点来的迟,但充分说明中国后继有人,有望超过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学习了化学史就要结合具体的内容讲给同学听。

  在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中,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最活跃的表现形式,也是学生能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心理品质。

爱因斯坦说过:

“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初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教师的主导作用之一是唤起学生热爱化学的情感,关键是培养、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普通化学是化学学科的基础课

  程,过去“填鸭式”照本宣科的教学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

引入化学史辅助普通化学教学是克服这种现象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讲述九年级化学绪论时,穿插很多化学史的知识,从远古时代人类独有的最伟大的成就——火的发现,到用火过程中得到启示,通过实践掌握了烧制粗陶瓷的技术,到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到来,到XX年神舟七号飞船的升空。

一部化学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国发展史,由此激发了学生学习普通化学的兴趣,为以后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如果教师只是按照书本的固定模式来讲授,会使学生认为化学就是简单的事实、定律和记忆过程,这样会使学生产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使学习兴趣降低。

若在教学中适时的穿插一些与化学知识相关的趣闻秩事,引导学生寻求化学发展的历程,就会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有机化合物苯时可以穿插凯库勒确定它的结构时梦见蛇咬尾巴的故事;在讲氧化反应时,讲一讲拉瓦锡因为否认燃素说而被送上断头台的故事等等。

这些趣味横生又富有哲理的故事和趣闻,不但能用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加深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加深对某些科学理论规律性的认识,从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领悟其中的道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化学不仅可以培养人才,还可以为世界创造福利。

  

(一)无机化学对世界的影响

  无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起始。

从冶金、冶铁、炼丹都是与无机化

  学息息相关的。

19世纪的元素周期律为无机化学奠定了基础。

例如无极新型材料的出现,改善了环境,促进了发展。

  

(二)有机化学对世界的影响

  法国的拉瓦锡发现,有机化合物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这为有机化合物奠定了基础。

例如宇航员耐高温材料的衣服,“白色垃圾”的产生,它功不可没。

有机化学的出现也促进了计算机的发展。

有机物的分离,分析方法向自动化,超微量化方向发展。

核磁共振仪,电子衍射光谱等以用于有机化学结构的鉴定。

未来有机无的发展会用于研究能源和资源开发。

  (三)物理化学对世界的影响

  物理化学是以热力学为主的。

吉布斯自由能,范托夫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阿伦尼乌斯提出电离学说,这些都是对化学热力学的贡献。

  (四)分析化学对世界的影响

  分析化学对人类的物质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广泛应用于化学工业,能源,医药,临床医学,环境保护。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