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144516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6-2017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及基础知识(18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每个地方都有名人,为了避免地方名人的,也为了本地历史文化,人们常常把地方名人的记录在地方志中。

A.默默无闻传扬丰功伟绩B.默默无闻弘扬嘉言懿行

C.湮没无闻传扬丰功伟绩D.湮没无闻弘扬嘉言懿行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如果说刑法是道德的底线,那么刑事判决就是将道德底线实质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司法部门通过刑事判决向公众传达正确的价值导向。

B.加快证券法的修订步伐,不仅能增强投资者的安全感与获得感,更能促进资本市场可持续稳健发展,促进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

C.当前一些电视台、互联网和直播平台充斥着大量低俗媚俗的娱乐节目,盲目追求高收视率,误国误民,有关部门必须及时制止。

D.丝绸之路国际文化首届论坛上,作为主办方之一的“中国丝绸之路”基金会宣布,将在“丝路”沿线各国举办了寻找100个“丝路明珠”的文化活动。

3.下面的对联与行业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春暖杏林花吐锦,泉流桔井水生香。

②画栋前临杨柳岸,青帘高挂杏花村。

③栈曲有云皆献瑞,房幽无地不生香。

④剪裁奇妙随心动,斩切艰难任意行。

a宾馆b酒铺c布店d药店

A.①d②b③a④cB.①a②c③d④bC.①c②d③a④bD.①a②b③c④d

4.(理科做,文科不做)下列有关读本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宋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四句话,被冯友兰称为“横渠四句”,简明地说出了人的特点。

B.秋瑾《满江红》中“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句化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句意。

青衫,唐代低级官员穿青衫。

C.因为听将令,因为其时主将不主张消极,所以鲁迅先生在《呐喊》中用了曲笔,小说《药》中作者在华小栓的坟上添上了花环。

D.“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出自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哈姆莱特》。

犹豫是因为理想与现实相矛盾,犹豫也让哈姆莱特更清醒更深沉。

4.(文科做,理科不做)下列有关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末清初的三大儒之一的顾炎武,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其名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中国人的座右铭,激励着每一个炎黄子孙。

B.儒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提倡“人之初,性本善”的孟子被尊称为“亚圣”;提倡“人之初,性本恶”的荀子的思想散见于《荀子》。

C.中国古代文学评论形式多样,如陆机编辑的《昭明文选》、陆游以诗歌形式创作的《论诗诗》、严羽以禅喻诗的诗话、白居易的书信体等。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5.下列各项中,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运用借代手法,以“绿”“红”代指叶和花,以“肥”“瘦”代指多少,更显凝练。

B.《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用拟人写出了花在月光下摆弄身影的动态之景,境界全出。

C.《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欲说还休”句运用反复手法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写出了少年阶段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

D.《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句以反诘语抒情,让人感觉悲怆而又无奈,“何事”虽未明言,却尽在不言中。

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究)系燕父子以组(缚)

函梁君臣之首(用木匣装)抑本其成败之迹(或者)

B.此矢所以志也(作标记)以此诟远(诽谤)

则或咎其人欲出者(责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景象)

C.揖西山之白云(引)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适合)

知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主持)行成于思毁于随(德行)

D.贪多务得,细大捐(舍弃)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谋算)

卒然临之而不惊(突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少)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兄百川墓志铭

方苞

兄讳舟,字百川,性倜傥,好读书而不乐为章句文字之业。

八九岁诵左氏、太史公书,遇兵事,辄集录,置袷衣中。

避人呼苞,语以所由胜败。

时吾父寓居棠邑留稼村。

兄暇,则之大泽中,召群儿,布勒左右为阵。

年十四,侍王父于芜湖。

逾岁归,曰:

“吾乡所学,无所施用。

家贫,二大人冬无絮衣。

当求为邑诸生,课蒙童,以赡朝夕耳。

”逾岁,入邑庠,遂以制举之文名天下。

慕庐韩公见之叹曰:

“二百年无此也。

”自以时文设科,用此名家者仅十数人,皆举甲乙科者。

以诸生之文而横被六合,自兄始。

一时名辈皆愿从兄游,而兄遇之落落然。

江西梁质人、宿松朱字绿以经世之学,自负其议论,证曏经、史,横从穿贯,闻者莫不屈服。

而兄常默默,退而发其覆,鲜不窒碍者。

苞谓兄:

“盍譬晓之?

”曰:

“诸君子口谈最贤,非以忧天下也。

兄长余二岁。

儿时,家无仆婢,五六岁即依兄卧起。

兄赴芜湖之岁,将行,伏余背而流涕。

其后少长,即各奔走四方。

余归,兄常在外;兄归,余常在外。

计日月得与兄相依,较之友朋之昵好者,有不及焉。

兄常曰:

“吾与汝得常家居,俾二大人无离忧。

春秋佳日,与二三同好步北山,徘徊墟莽间,候暝色而归,吾愿足矣。

”及庚辰四月,余归自京师。

七月,兄归自皖江而疾遂笃,未得一试斯言也。

弟林先兄十岁卒。

兄欲于近郊平畴买小丘自为生圹,而葬弟于其侧。

辛巳四月,余为弟卜地于泉井,梦土人云:

“伯夷今葬是。

”余不忍废兄之命,遂以次年三月十六日迁弟柩与兄并葬其村之北原。

兄殁于康熙辛巳年十月二十一日,年三十有七。

娶张氏,子道希、道永。

铭曰:

不若于道者,天绝之。

胡体其所受而至于斯?

矧材与志,古固有不遂而又何悕!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布勒左右为阵勒:

率领

B.逾岁,入邑庠庠:

学校

C.俾二大人无离忧俾:

使

D.兄归自皖江而疾遂笃笃:

深厚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如读书而不乐为章句文字之业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B.①语以所由胜败②险以远,则至者少

C.①则之大泽中②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D.①退而发其覆②且其意不在书

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氏:

即左丘明,相传他为《春秋》作传,成《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B.六合:

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本文指全国。

C.辛巳:

干支纪年法的某一年。

干支纪年法的每一年用一对干支表示,五十年一循环。

D.铭:

墓志铭的一部分,概括墓志铭全篇,内容主要为对逝者一生的评价。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当求为邑诸生,课蒙童,以赡朝夕耳。

(4分)

(2)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欧阳修《〈伶官传〉序》)(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潘处士宅会别

戴叔伦

相邀寒影晚,惜别故山空。

邻里疏林在,池塘野水通。

十年难遇后,一醉几人同。

复此悲行子,萧萧逐转蓬。

12.简要分析“相邀寒影晚”的作用。

(3分)

13.“十年难遇后,一醉几人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3分)

14.赏析“萧萧逐转蓬”的表达效果。

(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绿云扰扰,。

(杜牧《阿房宫赋》)

(2),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3)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4)想当年:

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余嘉其能行古道,。

(韩愈《师说》)

(6),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李白《蜀道难》)

(7)曾子曰:

君子以文会友,。

(《论语》)

(8)民为贵,,君为轻。

(《孟子》)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告别语

铁凝

这是二楼闲置的一间客房,窗子朝北,窗外是邻居的前院。

朱丽每次来舅舅家,都住这间。

北京的舅舅对朱丽很疼爱,每次她来,舅舅都会给她一些钱。

舅舅开着一些砖厂,家里的一些角落冷不丁就会出现几块红的黄的砖的样品,只是,舅舅的房子太大,舅舅的语汇太少。

朱丽常常依照某些电视剧的场景比对现实,心里对舅舅的单调生活不满意,却从不流露这不满意。

这次朱丽是逃婚而来,在婚礼上突然扔下新郎就跑了。

舅舅安慰朱丽说,婆家人来找,有舅舅挡着。

朱丽有点感动,每次离开北京回家,客气话都没有讲过一句,最多只道一声:

“舅舅舅妈,那我就走了啊。

”原来朱丽的语汇也很单调。

这一次,朱丽又沮丧又难为情。

每天吃完饭回到房间,朱丽会立刻上床,闭眼假寐,有时,邻居一些喧闹的声音从窗外传来,如响在耳边。

像是主人出来送客,还有主人对孩子的提醒:

“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

”之后是短促的安静,大人们都在等候这位“小宝”的“再见”或者“拜拜”。

可是小宝似乎不乐意合作。

朱丽翻身起来,走到窗前向邻居家的院子张望。

在邻家的门廊下,站着一个四岁左右的小男孩,那位死不开口的小宝,完全不同于电视屏幕上的那个小宝,长相普通,大脑门,肉眼泡。

“蜗牛!

蜗牛!

”他边说边拽着保姆的衣服往水边走。

朱丽看见,在院子西侧起伏的草坪上,有一条蜿蜒成S状的人工水系,小宝,爬上那只锻铁摇椅扭动身子摇着自己……

朱丽在窗和床之间徘徊,一边觉得这小宝不懂礼貌,一边感叹做个孩子也挺不容易,非得随着父母对那些他根本不认识的大人说“再见”不可。

朱丽由小宝想到自己,和自己那场没结成的婚。

新郎是她公司的同事,对她很好,公司里的人都看好他们,那天婚礼去了很多人。

可是她却跑了,连个“再见”也没说。

她不辞而别,也只有“不辞”才能“而别”。

当她一路跑来北京,眼前闪过的不是婚礼,也不是新郎,而是母亲那张浮肿的、经常是“乌眼青”的脸。

母亲和父亲的争吵由来已久,争吵总以父亲对母亲的殴打结束。

朱丽在两个大人拳脚的夹缝里长大,直到父母终于离婚。

离家的父亲有时会来看朱丽,他们也有告别,但朱丽从来不对父亲说“再见”,她不想再看见他。

在婚礼上,朱丽注意到喜盈盈的母亲,她突然看见特地打扮一新的母亲下眼眶似有淤血。

她紧盯母亲,在心里说服自己那不过是岁月累积起来的错觉,可她还是不顾一切地跑了,就像逃离一场她以为会到来的如母亲般的命运。

初夏过去,暑天袭来。

入伏后的一个下午,窗外的声音再一次飘进房间。

她又听见早已熟悉的邻居的大人的提示:

“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

小宝,和叔叔、阿姨说拜拜!

朱丽“听”见了那短促的安静,之后是主人、客人寒暄着告别,是未曾听过的孩子们的一声清脆的童音,那童音分明是小宝的,小宝说出的不是别的,正是大众们长久以来苦口婆心敦促他说出的告别语:

“再见!

所有人都听见这声“再见”,犹如盲人睁眼,哑人发声。

这前所未有的、此起彼伏的“再见”之声原来是两个孩子之间的道别,与他人的引导无关。

两边的大人不得不开始劝阻各自的孩子,小宝却不听劝,再次大喊起“再见”。

他拧着眉头,嘴角一撇一撇的,就要哭出来的样子。

露露也大喊起“再见”,人已被她的父母领出院门。

小宝更激烈地踩着脚,弯下腰,拼尽全力高喊着“再见,再见,再见,再见……”他顽强地、势不可当地向那个身穿印花连衣裙的露露表达着再见的意愿。

到后来,他憋红了小脸,汗流浃背的,以至于那“再见”声变得哆哆嗦嗦,听上去就像是“再哎哎哎哎见!

再哎哎哎哎见!

那像是欢欣和绝望情绪的一种混合,激烈而壮观。

像冰河在春日太阳的照耀下突然融化,“嘎啦啦”地迸裂着自己,撕开着自己。

叫人觉着,生活其实是从“再见”开始的,当小宝和露露那么急赤白脸地用“再见”告别时,生活才真正走进他们的生命。

朱丽退后一步,让窗帘挡住自己,犹如挡住了某种冲动。

朱丽站在房间的穿衣镜前看自己,嘴唇含混地嚅动了几下,仿佛在练习一个忘却已久的老词。

她发现,自己对“再见”这个词从来都是漠然的,不管对一座房子,还是对一个亲人。

一种对自己的陌生的疑惧陡然从心中升腾起来,她环顾这房间,伴着窗外那声声不断的“再哎哎哎哎见”,她就琢磨,现在最该做的,是不是应该把关掉了那么多天的手机打开呢?

16.文章开头从舅舅家二楼闲置的客房写起,有什么作用?

(4分)

17.请简要分析第二段中“舅舅的房子太大,舅舅的语汇太少”句的含意。

(6分)

18.文中画线句写出了朱丽什么样的心理?

(4分)

19.本文叙写朱丽的北京生活,请探究主人公的思想情感。

(6分)

六、现代文阅读

(二)(14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0-22题。

想念地坛(节选)

史铁生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

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

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一进园门,心便安稳。

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

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

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

“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

”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

谁?

谁还能怎样?

我,我自己。

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

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

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将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

那日何日?

我记得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惟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

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

那日何日?

但我一直记得那份忽临的轻松和快慰,也不考虑词句,也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的。

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

写作的零度,我想,写作的零度即对生命意义的扣问,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寻求,即灵魂的眺望。

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

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

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

它自己已经是了。

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

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将,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

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

放弃强力,当然还有阿谀。

现在可真是反了!

——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

名人,强人,人物。

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

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

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

疯话。

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

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

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

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

恰如庄生梦蝶,当年我在地坛里挥霍光阴,曾屡屡地有过怀疑:

我在地坛吗?

还是地坛在我?

现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

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20.“写作之寻求,即灵魂的眺望”,作者对“灵魂”作出了哪些“眺望”?

(4分)

21.请理解文末画线句子的含意。

(4分)

22.第3段“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和最后一段“现在我看虚空中便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中都出现了“界线”,两处的“界线”有什么内涵和作用?

(6分)

七、作文(70分)

23.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离不开手机。

手机,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手机是信息时代的标志,见证时代的发展。

手机影响人们的生活,寄寓人们的情怀。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6-2017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

语文Ⅱ(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4-26题。

(10分)

初作寿陵。

将作大匠窦融上言园陵广袤,无虑所用。

帝曰:

“古者帝王之葬皆陶人瓦器木车茅马使后世之人不知其处太宗识终始之义景帝能述遵孝道,遭天下反复,而霸陵独完受其福,岂不美哉!

今所制地不过二三顷,无为山陵,陂池裁令流水而已。

(节选自《后汉书·光武帝纪》)

24.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4处)(4分)

25.《后汉书》有别于通史,是,作者是。

《后汉书》与《史记》、《汉书》、合称“前四史”。

(3分)

26.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光武帝提倡“薄葬”的原因。

(3分)

二、名著阅读题(30分)

27.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关羽为东吴孙权所害后,刘备急欲雪恨攻打东吴,赵云认为应以天下为重不主张伐吴,张飞旦夕号泣、以桃园之誓要刘备发兵。

B.陆逊退魏兵之后,被吴王拜为辅国将军、江陵侯,统领东吴兵权,在魏主遣使至吴时他劝孙权一定要与魏对抗,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C.孟获被马岱生擒活捉,祝融夫人并一应老小被王平、张翼所引一军于蛮寨中活捉,孟获一人代表全族肉袒谢罪,诸葛亮就此完成对南蛮的平定。

D.魏将曹真、郭淮大败之后,定下一计,跟羌人许以和亲共同对付蜀军。

天降大雪后孔明派兵遣将,关兴砍死越吉元帅,马岱活捉雅丹丞相,曹真、郭淮又败。

E.司马昭听说计划诞会合吴兵前来决战,召集裴秀、钟会商议破敌之策。

司马昭进入寿春城后灭诸葛诞三族,诸葛诞部卒无一人投降。

28.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边城》中多次写到翠翠无由地哭,翠翠哭的原因很多:

没有母爱的孤独,面对不是内心所愿的天宝时的无奈,面对爱情危机的无助……

B.《边城》中白河涨水时,岸边的人会捞取从上流浮沉而来的财物,也会设法救出在水中挣扎的妇人小孩,做得十分敏捷勇敢,显得既爱利又仗义。

C.《老人与海》中老人说“鱼”和“两只手”三样东西是他的好朋友。

他的左手在经历抽筋、恢复正常后兴奋地认为这是对鱼的坏消息,这体现了他的自信、自豪、贪婪。

D.《老人与海》中老人并不像一些年轻的渔夫把大海当做竞争对手,而是把大海想象成女性,如果她干出了什么坏事,也是因为她由不得自己。

E.廖化劝刘备斩刘封、孟达,不料竟走漏了消息,刘封畏罪降魏,并欲说降孟达。

孟达率部与之死战,败归成都,结果却被刘备拿下问斩。

29.名著简答题

(1)《边城》中傩送二老从川东押物回茶峒过渡船说“你们这渡船是怎么的,等了半天也不来个人!

”,翠翠爷爷一开始说“我以为——”,后又改口说“我以为你们过了渡”。

老船夫改口的原因有哪些?

(5分)

(2)《老人与海》中老人与鲨鱼搏斗后回到茅屋,男孩“看见老人的手”“随即哭了起来”,小说结尾听老人说受了很多苦后“路上又哭了起来”,两处“哭”的情感有哪些异同点?

(5分)

(3)《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曹操平定汉中地,张辽威震逍遥津”中,有人说“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

”说话者是谁?

他为何说这番话?

(5分)

(4)《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四回“曹髦驱车死南阙,姜维弃粮胜魏兵”中,姜维被后主召回成都,君臣对话后姜维叹息出朝,请简要说明姜维“叹息”的原因。

(5分)

答案: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3分)D

2.(3分)A

3.(3分)A

4.(3分)C

5.(3分)C

6.(3分)C

7.(3分)D

8.(3分)D

9.(3分)C

10.(7分)

(1)(4分)(我)应当谋求做乡里的生员,给小孩子启蒙,以此朝晚赡养老人。

 评分建议:

“当”、“课”、“以”各1分,语意通顺1分。

(2)(3分)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评分建议:

介宾后置、负、语意通顺各1分。

11.(4分)少时兄弟同卧起,兄弟挥泪告别,盼兄弟相伴而不得。

评分建议:

一点2分,意对即可。

12.(3分)①点题,照应标题的“会别”,点明相聚相别的时间;②奠定了伤感的情感基调;

③营造出离别时苍凉、落寞的氛围。

评分建议:

每点1分。

13.(3分)对友情的珍惜,知己难得的慨叹,对日后难以相聚的伤感。

评分建议:

一点1分,三点即满分。

14.(4分)寓情于景,从多个角度写别离时的感受,再次营造凄凉沉重的分别氛围,暗寓作者对友人漂泊无依的担忧。

评分建议:

一点1分,四点即满分。

15.

(1)梳晓鬟也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3)凌万顷之茫然(4)气吞万里如虎(5)作《师说》以贻之(6)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7)以友辅仁(8)社稷次之

16.(4分)写出了舅舅家二楼闲置客房与邻居家相邻的特点(1分),是主人公观察邻居、思考生活的立足点(1分),为下文主人公受窗外生活的影响终将可能打开心灵之窗作铺垫(2分)。

17.(6分)这句话把舅舅的“房子”和“语汇”进行对比,写出了房子和语汇的反差之大;舅舅的物质条件很好,但精神方面的内容却很少;表达了主人公对舅舅生活的不满之情。

评分建议: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8.(4分)为逃婚行为而心怀愧疚,能从小宝不愿与客人告别到主动与客人告别的偶然变化中自我反省,想和亲人联系又放弃的矛盾心理

评分建议:

一点2分,两点即满分,意思对即可。

19.(6分)对小宝前后变化的惊异,母亲婚姻生活的不幸引起自己未来婚姻的恐惧,对自己忽视别人忽视生活的反思。

评分建议: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0.(4分)寻问心魂的困惑,远离当下的喧嚣,远离阿谀和霸权,放弃昔日的荣华。

评分建议: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1.(4分)“我”已经离开地坛,不必刻意到地坛寻找并感受地坛特有的安静,地坛特有的“安静”早就在“我”身上扎下了根,已经能通过零度写作来展现内心的澄澈。

评分建议: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不结合文本不得分。

22.(6分)第一处“界线”指物质实体层面的地坛与非地坛的分界线,第二处“界线”指灵魂精神层面的安静与不安静的分界;(2分)写出了“我”经过对命运、死亡反复痛苦的思索、心灵获得解脱的艰难历程;(1分)更好地升华了“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的主旨;(1分)使文章结构更紧凑,更圆通;(1分)揭示了文本由实到虚的安排思路。

(1分)

23.根据作文评分细则阅卷

语文Ⅱ(附加题)

24.(4分)古者帝王之葬/皆陶人瓦器木车茅马/使后世之人不知其处/太宗识终始之义/景帝能述遵孝道

25.(3分)断代史 范晔 《三国志》 

26.(2分)古时帝王皆薄葬使后人不知园陵具体地点(1分),即使天下大乱(1分)园陵也不受破坏而完整(1分)。

27.(5分)BC

28.(5分)C.E

29.

(1)(5分)《边城》18最后部分:

替翠翠掩饰见到心上人的羞涩(2分),老船夫的苦心安排落空(2分),不想再影响二老久等渡船的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