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奖惩行为的分析与研究.docx
《幼儿教师奖惩行为的分析与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教师奖惩行为的分析与研究.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教师奖惩行为的分析与研究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
幼儿教师奖惩行为的分析与研究
以石河子市D幼儿园小班为例
院系:
师范学院教育系
专业:
学前教育
学号:
2009010054
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3年6月
一、引言……………………………………………………………………………………………1
(一)问题的提出………………………………………………………………………………1
(二)研究的意义………………………………………………………………………………1
(三)研究思路…………………………………………………………………………………2
(四)研究方法…………………………………………………………………………………2
(五)奖惩的相关概念…………………………………………………………………………2
二﹑幼儿教师奖惩行为的事件分析………………………………………………3
(一)研究设计…………………………………………………………………………………3
(二)幼儿教师奖惩行为的分析………………………………………………………………3三﹑幼儿教师奖惩行为中存在的问题……………………………………………10
(一)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10
(二)奖惩对象分布不均……………………………………………………………………10
(三)教师对奖惩行为的认识有待提高……………………………………………………10
(四)奖惩方式过于简单……………………………………………………………………10
(五)奖惩行为流于形式……………………………………………………………………11
四﹑加强幼儿教师对奖惩意识专业化的建议……………………………………11
(一)培养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11
(二)注意控制奖励对象的均衡化…………………………………………………………11
(三)注重提高关于奖惩行为的理论水平…………………………………………………12
(四)注重奖惩的人性化和艺术化…………………………………………………………12
(五)注重奖惩运用的策略…………………………………………………………………13
五、研究者的反思…………………………………………………………………14
(一)对于现实的反思………………………………………………………………………14
(二)对于本研究的反思……………………………………………………………………15
幼儿教师奖惩行为的分析与研究
——以石河子市D幼儿园小班为例
摘要:
幼儿时期是人的发展的关键时期,早期教育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作为幼儿教育中的奖惩行为,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
本研究主要通过现场观察以及文献法,对幼儿教师的奖惩行为案例进行观察记录,并将搜集到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揭示了幼儿教师奖惩行为的显著特征。
研究者针对幼儿教师奖惩行为的特点,进行了现实反思并对本研究中幼儿教师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出如何适当,艺术性的运用奖惩行为。
关键词:
幼儿教师;奖励;惩罚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奖励和惩罚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教育方式。
恰到好处的奖惩,能促进人的进步;然而过于频繁的奖励和过多过重的惩罚,往往会事与愿违。
因此,研究者认为有必要通过这个研究来找出幼儿教师奖惩行为的方式,类型,以及幼儿教师如何进行奖惩?
如何使奖惩行为更好的促进幼儿发展等。
研究者作为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在校生能够深入到幼儿园中亲自去观察,研究幼儿教师的奖惩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通过观察幼儿教师奖惩幼儿的前因后果,不断的去总结并思考如何才能使奖惩这两种方式更好的发挥他们的教育作用。
研究者通过收集一些国内外的幼儿研究者们对幼儿教师奖惩行为的不同的研究,去总结以及参考他们的研究结果,使研究能够更有科学性、可行性。
(二)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在对于幼儿教师奖惩行为的研究中,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研究者们都是静态的去研究幼儿教师的奖惩行为,而本研究是深入到幼儿园中,通过亲身的参与到幼儿教师的奖惩行为中,通过观察幼儿教师奖惩行为的整个过程,以动态的方式去研究幼儿教师的奖惩行为。
从而使对于幼儿教师的奖惩行为的研究在理论上有了动态的研究方式。
2.实践意义
奖惩是幼儿教育中的两种重要的方法。
在和幼儿交往的过程中,教师的各种行为会改变或巩固幼儿的某些具体行为;另外,幼儿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易受暗示和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反馈时一定要用正确适当的奖惩措施来引导和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
针对这种现象,希望能够通过这个研究,分析教师奖惩行为出现的问题,从而为其提供一些策略和途径。
(三)研究思路
本研究主要通过对幼儿教师不同的奖惩行为的事例进行研究,观察幼儿教师奖惩行为的过程,发现幼儿教师奖惩的原因以及教师在进行幼儿奖惩行为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以及教师实施奖惩行为的影响因素等,作出分析。
针对幼儿教师奖惩行为的事例来提供一些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建议来加强幼儿教师奖惩行为的专业化意识和行为。
(四)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分类阅读有关文献(包括文字等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和资料价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结论或者发现问题,寻找新的思路。
2.观察法
研究者是在实习过的幼儿园进行观察。
运用时间取样的方式,每天进行记录,使整个过程联系完整。
3.访谈法
这个主要是利用教师上课后的课余时间和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针对在本班发生的幼儿奖惩行为进行非结构型访谈。
(五)奖惩的相关概念
1.奖励和惩罚的定义
(l)奖励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上关于奖励的解释为:
奖励(reward),即给予荣誉或财物来鼓励。
《辞源》上的奖:
①劝勉。
②称赞,夸奖。
③为了表扬﹑鼓励而给予的荣誉或财物。
④辅助。
另外,在我国有关的教育工具书中认为奖励就是对学生表现的优良思想和行为给予荣誉或物质上的鼓励以及语言方面的好评和赞同。
在行为心理学中,奖励是对个体的某些行为给予某种程度上的肯定正强化,这种强化可以给个体带来美好﹑满足的刺激,从而促使个体继续保持此种行为。
因此,奖励的模式可以概括为:
奖励=良好行为和品质→满足他人的期望→得到正强化→继续发生类似行为和品质。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奖励是指对幼儿在一定情境下表现出的一些受人们欢迎和期望的行为和品质给予的一种积极肯定的反馈,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幼儿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满足其内部或外部的成长需求,从而使幼儿能继续保持这种行为和品质。
(2)惩罚的定义
《辞海》中对“惩”的解释是“戒止,惩罚”,把“罚”解释为“处分犯罪或犯规的人”,惩罚即“惩治过错,警戒将来”。
教育领域中的“惩罚”概念尚没有统一的定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这样表述:
惩罚是德育方法之一,是对犯有错误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处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羞耻心,有助于他们明辨是非,改正错误,也有助于维护学校的纪律和规章制度。
《教育大词典》中对惩罚的解释为惩罚是指对个人或集体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或批评处分,旨在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
关于惩罚的心理学涵义,主要包括以下两层,首先惩罚是一种带有强制性和抑制性的厌恶刺激;其次,惩罚的发生主要针对个体在一定情境下产生的不良和有害行为,它可以使个体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减少个体产生类似行为的频率,并最终达到抑制个体不良行为的目的。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惩罚是指对幼儿在一定情境下表现出的不良行为和品质给予的一种消极的﹑否定的刺激与反馈,它会使幼儿产生负性的情绪体验,从而达到抑制个体的不良行为和品质的目的。
二﹑幼儿教师奖惩行为的事件分析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本研究者选择石河子市某幼儿园小班的幼儿教师,对其日常生活进行集中的观察,捕捉幼儿教师在幼儿日常生活指导中的奖惩行为。
这个班级共30名幼儿,年龄基本上集中在2岁半到3岁半之间。
2.观察过程
研究者主要是在自然的状态下对小班的两位教师进行了六周的观察。
在观察的过程中,主要把幼儿教师在发生奖惩行为时幼儿教师以及幼儿的表情以及当时的情景,以及幼儿教师的奖惩方式和教师的表情和态度记录下来。
(二)幼儿教师奖惩行为的分析
1.奖惩活动实施的对象
幼儿教师作为幼儿一日生活中奖惩行为的实施者,其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者针对观察和与两位教师交谈得出如下信息,如表一所示:
表一奖惩实施者的个性特征
年龄
教龄
学历
性格类型
是否有孩子
Y老师
32
12
本科
外向
无
G老师
42
19
大专
内敛
有
由表一可知,奖惩活动实施的对象是存在差异的。
以下是一次访谈记录:
研究者:
老师,我发现你一早上都在说话,小班幼儿真不好带
Y老师:
是啊,我每天早上至少要喝一杯水,不然嗓子根本受不了。
现在小班的孩子都这么跳,有的女生比男生还调皮,你看你看,就那个,那个,都是我们班的调皮大王!
研究者:
我看男生比女生要安静呢
Y老师:
我们班今年女生比男生多许多,你看五张桌子有两张都是女生,呵呵。
不过男生确实好管些,性格上有点倒过来了。
记得我带的第一批幼儿,和现在简直没法比,当时那批多么听话啊,你叫她干什么她就干什么,也不像现在这么难管,说了也不听,当时我们还觉得难管,现在想想。
。
。
哎。
。
。
研究者:
那就多管管,也不能太跳了啊。
现在才小班多这样,那倒大班岂不管不住了
Y老师:
我们都不敢多管呢,就这样,还有人回家告状,说幼儿园管得严,没小朋友和她玩。
明明是自己撒谎就爱赖到别的小朋友身上。
Y教师:
都安静一些,我告诉你们(幼儿),老师现在忙着呢,没工夫理你们,没工夫和你们斗,一个个都老实点。
从中我们发现幼儿教师管理幼儿的方式没有被幼儿接受以致效果不佳,光靠声音的威慑作用显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结果反而造成即使幼儿教师再累幼儿也照样我行我素。
把教育幼儿比作和幼儿斗法,将幼儿老师﹑幼儿﹑家长三者相对立,忽略了家长和幼儿教师拥有共同的终极目标。
2.奖惩活动的对象
幼儿教师奖惩活动的对象可以是个体、小组、全体幼儿。
观察数据如表二所示:
表二奖惩对象的分布情况
个体
小组
全体
奖励对象
次数
60
0
3
百分比
95.2
0
4.8
惩罚对象
次数
24
0
0
百分比
100
0
0
由表二可知,奖惩活动的对象分布十分不均匀,特别是小组,在奖励和惩罚中都没有出现。
说明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奖惩主体十分单一,主要以个体为主,全体为少量。
案例:
下午11点05分小班幼儿亲子活动时间,幼儿教师将幼儿分成人数相等的两组。
游戏结束后,萌萌一组获得了胜利。
老师举起萌萌这一组站在第一位的小朋友的手表示胜利。
然后走到中间说:
“刚才的活动中,萌萌,琪琪,胖胖……等小朋友跑得很快,和家长配合得很好,虽然另一组没有他们快,但是你们也很棒,下回一定可以超过他们是不是?
我们每一个小朋友都是最棒的,都是爸爸妈妈最爱的小孩子。
”
从案例中分析可知,在这个以组为单位的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与集体意识本来是很好的,可是老师没有抓住这个契机,在整个活动中使用的都是个体奖励,极少的使用了全体奖励,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家长在场的缘故。
3.奖惩活动实施的原因
研究者将观察整理到的幼儿教师奖惩行为的事件进行编码整理后,按照幼儿奖惩事例的原因侧重点进行分类,将原因分为几种。
(1)奖励主要分为:
肯定成果﹑激发兴趣﹑培养自信﹑获得荣誉感﹑形成自律意识。
具体情况如下:
①肯定成果
肯定认可孩子的劳动成果。
无论答的如何。
都应该表扬和奖励,这是对孩子劳动、思考成果的肯定,是对孩子的尊重。
案例:
上午10点35分小班幼儿美术活动时间,老师要求小朋友给海豚涂色。
很多小朋友已经画好了,可是多多还在拿着笔乱涂,他一边叫着老师一边不知该如何是好,他不敢下笔总怕自己涂错,多多的行为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老师走到多多那继续讲了一遍重点,并手把手教多多画了一会便离开了,多多则自己一人继续继续他的绘画。
后来老师看小朋友们除了多多都画完了,而多多此时的画纸也十分凌乱,多多眼睛湿湿的,总感觉快要哭了,老师直接把画拿走了,多多则便没有再继续画画。
通过案例可以发现,多多一直犹豫着不敢动笔,怕自己会画错,而老师也没有深究,只是总在技能上对多多进行指导,我认为此事更好的是给多多以自信,让多多在自己的基础上寻求进步,当多多能完整的画出一段弧线时可以进行奖励,当多多能把色涂满时在进行奖励,不断的肯定多多的行为,从而让多多勇敢的画出自己的作品。
②激发兴趣
表扬和鼓励是给孩子传达一种应该善于、敢于回答、思考问题的信号。
从而会使孩子更乐于思考回答问题。
案例:
上午11点35分小班幼儿语言教学时间,老师将“爱唱歌的小麻雀”的故事讲完后,问小朋友们:
“小麻雀在唱歌的时候都遇到了谁呢?
”,几个幼儿举起了手,老师叫了其中一位幼儿彤彤,彤彤回答:
“猫头鹰,小猴子。
”老师用赞许的目光示意彤彤坐下,说:
“彤彤听得很认真,听出了猫头鹰和小猴子,真棒,看谁更棒,可以听出其他的动物。
”看大多幼儿没有听熟悉,老师又放了一遍,这时举手的小朋友多了,都抢着回答老师的问题。
在这个案例中,老师通过夸奖小朋友来激发幼儿认真听故事的兴趣,效果可见一斑,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老师应善于利用幼儿的特点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在感兴趣中增长知识,在乐趣中成长。
③培养自信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给予表扬和奖励能让孩子建立自信心。
案例:
上午11点35分小班幼儿饭后时间,亮亮是班里一个性格非常内向的男孩,中午饭过后,老师要去洗碗。
平时老师都会从一天里表现较好的小朋友充当老师的小帮手,帮助老师摆碗,今天老师刚好叫到亮亮,刚听到老师叫名字,亮亮甭提多高兴了,快速跑到老师面前,像接受着什么神圣任务一样等待着,按着平时老师要求其他小朋友的摆碗顺序一样,亮亮做的又快又好,而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亮亮上课相对于以前积极了,每次摆碗都把手举的高高的。
这个案例中,我们发现,自从老师叫亮亮摆过那次碗后,亮亮就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在小朋友眼中,帮老师摆碗是个神圣的任务,它代表一种荣誉。
而亮亮能够帮助老师摆碗使得亮亮认为自己很棒,从而增加了活动的积极性,使得亮亮不再像以前那么内向了。
④获得荣誉感
荣誉是给人最高的奖赏。
让人获得荣誉感,从而可以使人更能积极奋发,来获得更多更高的奖赏。
案例:
上午11点35分小班幼儿入厕喝水时间,教师提醒幼儿:
“入厕的时候要安静,不许吵闹,并且不能拥挤,上完厕所记得洗手,然后过去排队喝水”,幼儿慢慢入厕,教师在外面组织剩下的幼儿,让他们按顺序入厕,此时,幼儿老师对着萌萌说:
“萌萌喝水喝的好,知道听老师的话,先上厕所然后洗手,洗完手后过来排队喝水,真棒。
”边说边把萌萌抱了起来。
这是萌萌在老师的怀里小嘴咧着,十分开心。
分析案例发现,小朋友们都喜欢老师的夸奖,尤其是刚入园的幼儿面对老师的夸奖更是十分看重,认为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得到夸奖的幼儿便会为了得到更多的夸奖而继续努力。
⑤形成自律意识
表扬和奖励会使孩子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来保持自己的良好形象。
案例:
下午16点35分小班幼儿吃加餐时间,又到了发加餐的时候了,今天的加餐是小蛋糕,每到这个时候小朋友们都非常兴奋,都希望自己能吃到最大最好的那一块蛋糕。
但是老师总是要求做得最好的小朋友才能吃到那块蛋糕,于是小朋友们都很安静的坐着。
老师此时把蛋糕发给了张俊小朋友,他双手接过蛋糕美味的吃起来,其他小朋友都羡慕的望着。
通过案例发现,以食物作为奖励很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但同时他们也明白只有做得最好的幼儿才能享受到最大最好吃的那块蛋糕,因此他们会努力的克制着自己的小动作,相应的对培养幼儿的自律意识有很大的帮助。
而研究者在六周的一日生活观察中对奖励实施的原因做了详细的记录,如表三所示:
表三实施奖励的原因
肯定成果
激发兴趣
培养自信
获得荣誉感
形成自律意识
次数
37
6
14
4
2
百分比
58.7
12.7
30.2
6.3
7.9
从表三可以知道实施奖励的原因分布情况。
多以肯定成果来作为表扬幼儿的原因,其次则以培养幼儿自信为目的进行奖励,而由于激发兴趣﹑获得荣誉感﹑形成自律意识而进行的奖励行为则依次递减。
这说明幼儿教师在使用奖励行为时更多地是对幼儿某一行为的肯定,而对于奖励的其他教育性作用则使用不多,甚至有些忽略。
(2)惩罚主要分为:
制止不当的行为﹑培养是非观念﹑树立权威意识。
具体情况如下:
①制止不当的行为
当幼儿出现不当行为时应及时制止,避免幼儿出现错误行为。
案例:
上午11点35分小班幼儿入厕时间,“老师,木木把尿撒到我的身上了”,老师听到胖胖的喊声进入厕所,然后问木木:
“你为什么把尿撒到别的小朋友身上?
”木木只是看着老师,也没有做回答,老师便说:
“男孩子上厕所的时候要对着墙,不能对着小朋友,如果别的小朋友也像你这样,把你裤子弄湿,你舒服么?
”木木小朋友头低着没有说话。
这种情况之前木木出现过,于是老师就让木木在厕所呆了二十分钟,然后问他知道错了么?
木木低着头说知道了,于是便回了座位。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老师让木木在厕所呆二十分钟是为了让其认识到本身行为的不正确进而去改掉这个坏毛病。
在幼儿教师的一日生活的管理中,老师可以利用惩罚让幼儿知道自己哪些行为是错误的,哪些行为是严厉禁止的,又有哪些行为是幼儿可以去做的,这样才能更好的营造一个适合于幼儿的生活环境。
②培养是非观念
让幼儿意识到自己行为的正确与否有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案例:
下午16点45分小班幼儿区角活动时间,赖斯和彤彤同时进入建构区玩搭积木,赖斯拿了彤彤的一块积木,彤彤发现自己搭的积木房子少了一块,看到在赖斯那,眼睛里立马就有哭的迹象,这时老师刚好看到,她立马把那块积木还给了彤彤,并要求赖斯小手背后停止游戏,并对全班小朋友说:
“你们玩游戏的时候不准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自己只能玩自己的玩具,抢别人玩具的行为是不对的,你们也不想自己的玩具被别的小朋友抢吧,如果谁抢了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就像赖斯一样,不准玩了。
”
分析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老师通过赖斯这一不遵守规则的行为向全班小朋友说明抢别人玩具是一种不对的行为,使小朋友们认识到这种行为的不正确性,从而减少了此种行为的发生频率。
③树立权威意识
一定的权威性可以让幼儿更加服从于老师,有助于班级的管理。
案例:
上午10点45分小班幼儿刚吃过饭,老师刚把卫生打扫好,幼儿按序坐在桌子旁边,老师没有时间管纪律所以幼儿有点吵闹,老师拖完地后需要给幼儿点名,老师拿出花名册,幼儿声音反而愈来愈大,于是老师吼了一声:
“不要吵了,再吵出去吵去,那谁谁,你们是不是要出去,不要待了,出去吧。
”教室立马安静了。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幼儿教师在平常的管理中,必须要懂得使用权威,在我实习期间,我说的话幼儿可能会不听,但是他们会把老师(尤其是主班老师)的话当做圣旨一样,并以此为荣。
而研究者在六周的一日生活观察中对惩罚实施的原因做了详细的记录,如表四所示:
表四实施惩罚的原因
制止不当的行为
培养是非观念
树立权威意识
次数
13
6
5
百分数
54.2
25
20.8
从表四可以看出,幼儿教师实施惩罚的原因主要以制止幼儿的不当行为为主。
而出其他原因占少数,映射幼儿教师的一种敷衍心理。
蒙台梭瑞认为,“只有当一个人具有充分的自由和自主活动的权利,他才能建立真正的纪律,而非强迫手段培养的外表纪”。
可以说,真正的纪律,不是靠训斥、棍棒、惩罚训练出来的,而是幼儿由于活动需要,建立在积极、主动、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这样,幼儿就能在活动中理解纪律,进而接受、并逐步内化为集体规则,养成“内在纪律”,这也就不需要利用权威了。
4.奖惩活动的分类
如何在幼儿的一日生活过程中对幼儿进行奖惩是极富策略性的问题,研究者对所观察到的奖惩事件进行分析整理,作出如下表所示的分类。
其中,物质奖励就是以奖励幼儿实实在在的物品来奖励幼儿的好行为,符号奖励主要指小红花,纸贴画等物品来奖励幼儿,只是一种符号,证明幼儿表现好的一种证明,精神奖励则是一种对幼儿行为的肯定和认可,没有外在的物质却让幼儿从心里感到高兴;生活情境指的是除了教学﹑游戏以外的时间。
具体记录如表五所示:
表五奖励活动的分布状况
方法
手段
时机
情境
语言
接触
物质
符号
精神
及时
延时
生活
教学
游戏
次数
60
18
2
17
44
60
3
35
26
2
百分比
95.2
28
3.2
27.0
69.8
95.2
4.8
55.6
41.3
3.2
从表五可知,幼儿教师频繁使用语言对幼儿进行奖励,接触奖励主要针对小班幼儿年龄小,需要更多的关爱,有时会将幼儿抱起来或摸摸脸等其他部位作为一种奖励方式,在我观察期间,幼儿教师也会少量使用这种奖励方式;而奖励手段多以精神为主,符号和物质奖励渐次之,多为及时奖励,游戏情境中的奖励较少。
惩罚活动的具体分类及记录如表六所示:
表六惩罚活动的分布状况
方法
手段
时机
情境
语言
动作
生理
心理
及时
延时
生活
教学
游戏
次数
24
6
5
19
24
0
16
8
0
百分比
100
25
20.1
79.2
100
0
66.7
33.3
0
从表六可知,该班幼儿教师使用心理惩罚高达79.2%。
其中语言惩罚的运用频率最高,为100%,但仍会出现像打手,拍屁股等诸如此类的动作惩罚,每次使用惩罚都是及时惩罚,在我观察期间没有出现延时惩罚。
而在游戏情境中未出现惩罚,这是最能体现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主体性活动,也更具有教育的契机。
而幼儿教师却对这段时间内的幼儿在保证其安全的情况下采用放任的态度,对幼儿出现的一些不良行为,并未有任何管理措施,说明幼儿教师对这一方面的忽视,错过了很多教育幼儿的大好时机。
案例1:
上午11点30小班生活活动,桌面游戏结束后,胖胖看到有一块玩具丢到了桌子下面没有收起来,便把它放回了玩具盒内,老师看见后走过去对胖胖说:
“不错,胖胖今天表现好,知道把玩具放到盒里。
”这时老师看到萌萌拿着杯子在喝水(萌萌平时不太爱喝水)对萌萌说:
“萌萌喝水喝的好,真棒,以后一直要这样。
”
案例2:
下午5点10分小班教学活动,上课期间,赖斯不听课,用双手拍着桌子玩,老师走过去用双手拍了赖斯的双手四下,边拍边说:
“你能不能稳定些,像个女孩子。
”赖斯被拍完,双眼下垂,安静下来。
过了一会,老师发现王启萌在找旁边的小朋友说话,说:
“王启萌,一个人出去玩去,看菲菲多认真!
”王启萌在老师说的同时就做好了,看着老师,小手背后,没有再说话。
从案例1中看出老师使用的是语言奖励,老师发现胖胖的习惯很好便对其进行了表扬,但对于萌萌,奖励则显得多余,喝水是一件不难完成的事,不能因为萌萌不爱喝水今天喝多了便也要奖励,奖励过于频繁,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
而在案例2中老师对赖斯使用了生理惩罚,效果非常明显。
而老师对王启萌说的话使全班都暂时安静下来,小朋友们都害怕自己被赶出班级,这样不仅管住了王启萌,也管住了其他小朋友。
5.奖惩活动的内容
对幼儿做出一种整体性判断,指向幼儿自身,反映幼儿的人格特质,即个人取向的奖励;对幼儿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或行为过程中的努力程度或所运用的策略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