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安全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13693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制安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法制安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法制安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法制安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法制安全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法制安全教案.docx

《法制安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制安全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法制安全教案.docx

法制安全教案

法制教育教案

第一课时

课题: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教学目的:

1、使广大学生了解本法内容。

2、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

3、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做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教学重点:

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的法制教育让我们一起学习1999年6月28日由第九届全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第十次会议通过的,1999年1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师: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青少年一代寄予了无限的希望,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

国家出台诸多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颁布和实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一共八章。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本法中的第三章;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二、主要内容:

(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

俗话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又有俗话说:

风是雨的头。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渐变过程。

此间必然会出现诸多前兆与信号。

小错不断,大错必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由于他们长期养成了不良行为,放任自己而又没有及时有利的得到矫正而发展形成的。

根据常见的违法犯罪征候、迹象,根据外部表象的差异其前兆分成8类6种

1、言语:

经常骂街、谈男论女、隐语黑话、好说谎话、脏话不断。

2、举止:

衣帽不整、精神不振、吊儿郎当、蛮横无理、顶撞师长、爱打群架、强行索物、哥们义气、逞强跋扈、轻佻放纵、坐卧不安、行踪诡秘、大把花钱,喜怒无常。

3、结交“哥们、姐们”、口哨唤人、纸条传情、纹身标志。

4、起居:

生活懒散、饭量骤减、出没无常、结群闲逛。

5、打扮:

注重打扮,过度化妆、讲究发型、统一装束。

6、嗜好:

抽烟喝酒、参与赌博、混迹舞场、偷阅书刊、迷恋网吧。

7、携物回家、护身器具、异性物件、书包异物。

8、学业:

旷课逃学、成绩突降、考试作弊、课堂捣乱、课上睡觉。

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列出了九种不良行为:

(1)旷课、夜不归宿;

(2)带管制道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9)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对具有以上所列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如果不及时教育、其不良行为得不到有力的尽快的矫正,那不良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违法犯罪,前兆就变成违法犯罪事实。

例一:

某省连续发生8起家庭被盗、商店被撬案件,现场不留痕迹,作案手法高超。

经侦破,这伙神出鬼没的作案团伙是由21名13岁左右的初中学生组成。

这些人有的从8、9岁就染有不良习气,但又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矫正,最终走向犯罪。

例二、北京曾处理过一个8人抢劫、流氓团伙,平均年龄不足14岁,他们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内作案15起。

这8个人也都是从很小就不良习气缠身,行为不端,劣迹斑斑,又得不到及时矫正,最终也走向犯罪。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从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开始

1、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小抓起,从现在做起。

良好习惯,良好行为的养成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培养训练。

预防不良行为必须从小抓起;

2、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具体的小事抓起。

小事不小。

小时不抓,就演变成大错。

教育无小事;

从小抓,抓小事,久而久之,形成良好习惯,使不良行为得到及时的制止和矫治,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抓好两“小”,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环节。

三、小结: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接班人。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中学生行为的准则,应努力做到。

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要做到:

自尊自爱,注重小学生仪表,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

将来我们才能成为一名遵纪守法,对社会有用的好公民。

 

第二课时

课题:

案例分析及讨论

教学目的:

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教学重点:

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然而,社会各方面的保护和帮助还要通过未成年人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教师和社会不可能时时刻刻呵护着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只有自己长本事,才能有效防范来自社会生活中的侵权侵害。

所以,在加强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保护的同时,未成年人尤其是未成年中学生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依法自律,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则十分必要。

二、主要内容

(一) 你对法律知多少:

1、说出你所知道的有关青少年的法律法规的名称。

《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请你举例说说哪些是未成年人不能做的事情:

A:

旷课、夜不归宿。

B:

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C:

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D:

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E:

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F:

打架斗殴、辱骂他人,携带管制刀具等等。

(二)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

   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逐渐增强。

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的意识是很可贵的,有些未成年学生对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缺乏正确的态度。

如认为父母“赶不上潮流”,对父母的话听不进去,甚至动不动就与父母顶撞,耍态度,发脾气;对教师的批评教育很反感,认为是和自己过意不去。

如果连教师、家长的正确教育也不接受,那就很容易在生活的道路上出现偏差。

  

案例:

一个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因为害怕第二天的家长会很晚才回到家。

回家之后父亲知道他成绩很差就辱骂他,逼得他与父亲顶撞之后离家出走。

请大家思考:

你是怎样看待故事中的父子俩的做法的?

(讨论)

(三)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未成年人应该懂得,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自我保护最有效的措施是求助法律。

依法维权不仅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且是维护法律的尊严。

案例:

小陈是一个农村姑娘,9岁时由父母做主,同一个21岁的男青年订立了婚约。

男方给了小陈的母亲1960元礼金。

小陈13岁时,提出要与男方解除婚约。

男方不肯,坚持“要人不要钱”。

小陈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便到法院起诉,要求解约。

法院经过调查,在做好疏导工作的基础上,依法裁决由小陈的父母退还男方1960元礼金,小陈与男方解除非法婚约。

就这样,小陈依靠法律,保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案例:

小周家住湖北农村,是六年级学生。

1996年月11月3日,在骑车回校途中,不慎将8岁女孩小雷撞倒在地致伤,雷家要求周家赔偿,双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雷家到镇派出所报案,要求周家赔偿损失。

派出所召集双方家长调解未成,于是派人到学校将小周带回派出所拘留。

周母到派出所要求放人,派出所答复,必须交纳1000元才放人。

周家因家穷被迫四处筹钱,但仍不够钱,被迫写下欠条,之后,派出所才放出小周。

小周回家后,越想越不服,联想起在学校学的法律知识,决定讨一个说法。

于是小周向当地法院递交起诉状,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派出所行为是违法行为,必须退还周家交纳的钱。

小周终于依法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四)学会断案

例1.父母不让孩子上学违法吗?

  村民赵某家有一子一女,均达到法定入学年龄。

但赵某有重男轻女思想,仅让其九岁的儿子上学,其女儿则被留在家里帮助干活。

村委会干部多次劝说赵某将女儿送到学校去读书,均被赵某以自家的事不用他人来管而拒绝。

你认为赵某的做法是否违法?

答案:

违法

案例2.未成年人被判缓刑学校能否拒绝入学?

   16周岁的小华是某中专学校的学生,去年因盗窃被公安机关抓获。

学校在得知小华涉嫌盗窃罪的通知后,作出了开除小华学籍的决定。

法院对小华盗窃一案开庭审理后,认定小华犯了盗窃罪,但因他犯罪时不满18周岁,所以法院予以从轻处罚,判处小华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

宣判后,小华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学校,要求继续读书。

不料,学校却拿出一份开除学籍的处分决定,声称学校与小华已不存在任何关系。

你认为学校的做法是否正确, 为什么?

答案:

不正确

三:

小结:

让我们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我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让我们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法制安全教育教案教案

教学目标:

A:

大致了解安全常识,尽量保护自己。

B:

基本理解常用的安全知识,学会保护自己。

C:

知道与生活相关的安全知识,会在不同情况下应用和保护自己。

教学重点:

有关安全的一些常识

教学难点:

在发生特殊情况下的处理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天有不测风云,生活当中也充满了一些意外。

安全第一,自己的生命健康总归是第一位的,在遇到一些紧急情况的时候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

一.设问:

1.      生活当中有哪些意外情况,或者在哪些方面,我们要注意安全?

(比如有:

火灾、用电安全、煤气中毒、交通事故、突发病症,遇见被偷被抢等等。

2.      遇见这些紧急情况我们能不能慌张?

应该怎样才对?

为什么?

(不要慌张,在情绪上要镇定,因为越是慌张,对事情的处理其实越不利。

二.接下来,我们逐一看遇见紧急情况如何处理。

1.      案例情景

隔壁邻居家着火了,烟雾很浓。

而且有蔓延的趋势。

这个时候,你应该怎么办?

(讨论回答)

方法:

1.打119火警电话。

讲清楚自己的地点,附近有什么标志性建筑,在什么路附近。

在消防车还没有到来之前:

首先,要注意自己的安全,如果火势蔓延了,千万不要只顾着财物,可以拿湿毛巾捂嘴巴,千万不要坐电梯,也不要轻易跳楼等。

如果火势不大,要学会一起用消防设施灭火。

但是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

2.案例情景

用电用煤:

情景小明用电时候不小心,触电了。

怎么办?

(讨论回答)

   (如果还和电器接触,千万不能拿手去碰,要拿干的木头挑。

然后立刻打120急救电话。

3.      案例情景

半夜起来,忽然闻到煤气味道,怎么办?

(讨论回答)

  (首先:

能不能开灯?

千万不能。

然后,立刻开窗通风,关掉煤气阀门。

第二天请人来检查煤气管道。

3.案例情景

遇见被偷被抢,你应该怎么办?

(讨论回答)

老师提示:

分事前和事后两种情况。

前提:

要因地制宜,在保证自己安全情况下与歹徒周旋,要智勇双全。

当时发现,要大声呼喊,恐吓歹徒,请求周围人的帮助,利用时间,及时拨打110报警,事后,可以去公安局报案或者拨打110求助。

4.     案例情景

自己突然感到不舒服,仿佛要晕倒,或者周围有同学突发一些突发疾病。

(讨论回答),补充回答。

     (首先要暗示自己,要镇定,不要惊慌,尽量让自己坐下来,向周围人求助。

如果是其他人,要及时拨打120求助,在救护车没有到来之前,也要因地制宜进行抢救,向附近人求助。

5.   过马路和骑车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

(红灯停,绿灯行。

要走人行道。

骑车要慢一些,不要飞跑,不要和机动车比赛,不要骑到机动车道上,不要一边骑车一边听音乐,不要三五成群一起走。

三.请同学复述发生以上情况怎么办,请同学讲讲自己有没有这个方面的经验和经历,或者听到的,看到的,都可以

四:

小结:

生命可贵,希望大家记得以上各点,以防万一,希望大家都能平平安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