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考前选择题汇编必修三中国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13579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6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考前选择题汇编必修三中国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三历史考前选择题汇编必修三中国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三历史考前选择题汇编必修三中国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三历史考前选择题汇编必修三中国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三历史考前选择题汇编必修三中国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考前选择题汇编必修三中国史.docx

《高三历史考前选择题汇编必修三中国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考前选择题汇编必修三中国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考前选择题汇编必修三中国史.docx

高三历史考前选择题汇编必修三中国史

高三历史考前选择题汇编·必修三(中国史)

1.著名学者徐复观先生曾说:

“在世界古代文化各系统中,没有任何系统的文化,人与自然曾发生过象中国古代那样的亲和关系。

”下列材料不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A.“春三月,山林不登斤斧,以成草木之长”

B.“数置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C.“天与人不相胜也”

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2.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会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

“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C.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3.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4.墨子说:

“尽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

曰:

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

”上述引文反映出在战国时期  

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D.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5.荀子曾提出“从道不从君”的观点,这表明荀子

A.认为天行有常,人道有为

B.把君臣关系置于“礼”这一最高原则下

C.反对君主实行专制统治

D.主张实行“仁政”和德治

6.“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此言论说明荀子

A.重视礼义教化B.强调严刑峻法C.主张王霸并用D.提倡上善若水

7.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国民政府的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那样,把教育部改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

这说明儒家

A.主张用仁爱之心调节和协调社会关系B.强调有教无类,注重发展私立教育

C.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D.注意借鉴不同文明,进行教育改革

8.“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

一日五礼.二日六乐,三日五射,四日五御(驭),五日六书,六日九数。

”这一思想主张出自

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

9.从孔子到孟子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A.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D.通过学习和实施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

10.“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又说: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

C.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

11.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

“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人之初,性本善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先义后利,养浩然之气D.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12.阅读表格,在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中,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思想家

思想主张

孔子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税敛”

荀子

“君者舟也;庶人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制天命而用之”

A.教育思想B.农本思想C.民本思想D.重农抑商

13.季路问事鬼神,(孔)子曰: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敢问死,(孔)子曰:

“未知生,焉知死?

”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的早期儒家思想

A.极为强调等级名分制度B.密切关注社会现实人事

C.人力提倡古典民本思想D.积极宣传朴素唯物主义

14.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

这表达了小生产者

A.怀念“小国寡民”的社会B.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

C.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D.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选拔人才

15.“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

‘世异则事异’。

”这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学说B.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

C.墨子的“兼爱”思想D.庄子的“齐物”观点

16.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载:

“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

”文中的他们是指

A.儒家学派B.道家学派C.法家学派D.墨家学派

17.《汉书·武帝本纪》记载:

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

所以“山呼”万岁后来就成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

“山呼”万岁实质是宣扬

A.天赋人权B.皇权至上C.君权神授D.天人合一

18.汉兴之初,汉高祖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汉武帝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种文化政策变化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19.冯天瑜所著的《中华文化史》对董仲舒学说的评价有这样一段描述,“……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以下哪一学说对上述的影响最大

A.“大一统”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三纲五常”D.“天人感应”

20.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

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21.《走西口》中田耀祖将田家大院赌输给夏三之后,淑贞将家中祖传的乾隆御赐的“仁义礼智信”牌匾摘下来带走。

历史上最早将“仁义礼智信”作为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的是

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

22.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

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B.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

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23.有专家指出:

宋明理学说是儒学的一种历史表态,是继魏晋把儒学玄学改造之后,对儒学的佛老化改造;宋明理学是对隋唐以来逐渐走向没落的儒学的一种强有力的复兴。

下列是对这段话的解读,其中错误的是

A.理学是儒学的新发展B.理学融合了佛道思想

C.儒学是在隋唐不再居于正统地位D.理学长期居于统治地位

24.“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

”提出这一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A.董仲舒B.程颢C.朱熹D.王守仁

25.“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

”对上述朱熹关于“天理”与“人欲”论述的解读,正确的有

①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②“天理”和“人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③体现了朱熹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④与作为统治思想的理学是有差别的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③D.②④

26.“真知与常知异。

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

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

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

”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A.格物致知B.心即理也C.发明本心D.致良知

27.据史料记载,宋代女子吴妙静新婚之日,未婚夫在迎亲时溺水身亡,她遂出资在溺水处建造一座五孔石桥,并终身守节。

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

A.董仲舒B.朱熹C.陆九渊D.王阳明

28.《潜伏》使“潜伏”一度成为流行词,而真正说出潜伏真谛的经典台词是(李克农)科网:

“在特殊的环境下面,什么都可以灵活应变,但是信仰绝不能变。

”历史上的南宋文天祥也如此,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A.黄老之学B.佛学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

29.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

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

甲徒曰:

“风催幡动!

”乙徒曰:

“幡何动?

分明是你心动!

心动才有幡动!

”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A.万物皆只有一个理B.有理而后有气

C.宇宙便是吾心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30.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说: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这一言论说明他

A.主张“致良知”以成“圣贤”B.提倡“格物致知”以求“理”

C.宣扬“私欲之中,天理所寓”D.认为物质享受是“秉赋之自然”

31.元代堪称中国戏曲黄金时代,后人评价元曲“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这主要肯定元曲的艺术风格是

A.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B.以文人雅士抒情写志为主流

C.体现凝重与沉郁的特征D.体现浪漫主义风格

32.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儿一直耿耿于怀,成佛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

它反映出明代出现

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立志的思想

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33.右图为讲史话本《新全相三国志平话》(元刊本)书影,对此解读不准确的是

  A.书影中的字体是楷书    B.采用雕版印制而成

C.话本对后世小说影响很大   D.反映了当时城市经济的繁荣

34.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

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A.造纸术B.活字印刷术C.指南针D.火药与火器

35.将“神七”成功送入太空用的是“长征火箭”,中国早期的“火箭”与现在的火箭虽然相差甚远,但都是利用反冲运动的原理,如果你要查找火药武器的最早记录,应该查阅

A.《史记》B.《汉书》C.《唐书》D.《清史稿》

36.西欧有一句名谚:

“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人的手。

”结合对中外古代科技史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②古代欧洲的科技成就比中国的科技成就更高

③欧洲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形成近代科学

④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7.四位学生在做研究性学习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